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空调系统的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1
作者 赵又群 徐周 +3 位作者 虞志浩 林棻 何鲲鹏 尤庆伸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5,共10页
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实际运行中,空调系统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然而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汽车实际运行的能量分配相互影响,因此需要将空调系统考虑进能量管理策略,设计出在满足舱内温度舒适性要求的情况下,兼顾整车氢耗... 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实际运行中,空调系统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然而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汽车实际运行的能量分配相互影响,因此需要将空调系统考虑进能量管理策略,设计出在满足舱内温度舒适性要求的情况下,兼顾整车氢耗经济性的能量管理策略。首先在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热平衡方程建立热泵空调系统模型和热负荷模型;然后采用结合了双Q网络和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优先经验采样的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D3-PER)算法,建立考虑空调系统能耗与车辆运行需求的能量管理策略。在NEDC典型工况下进行仿真得出:TD3-PER能量管理策略下的空调系统能够使舱温在100s内迅速达到并维持在22~26℃的舒适范围内,满足制冷/制热的同时又保证车舱温度舒适,验证了考虑空调系统时TD3-PER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在空调系统制冷/制热时,相比传统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策略,基于TD3-PER算法策略的功率分配情况能够延长燃料电池和蓄电池使用寿命,且在制冷/制热时根据氢耗量分别可提高2.59和3.58个百分点的经济性,验证了基于TD3-PER算法能量管理策略在降低氢耗量、提高整车经济性方面相较于传统算法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源燃料电池汽车 空调系统 能量管理策略 TD3-PER DDP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多目标扭矩协调控制
2
作者 阚小博 赵又群 +3 位作者 李丹阳 林棻 何鲲鹏 尤庆伸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3-1131,共9页
针对目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存在横摆稳定性控制目标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多目标扭矩协调控制策略。上层控制器为基于七自由度车辆模型的非线性MPC速度及横摆力矩控制器,下层控制器为兼顾稳定性和经济性... 针对目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存在横摆稳定性控制目标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多目标扭矩协调控制策略。上层控制器为基于七自由度车辆模型的非线性MPC速度及横摆力矩控制器,下层控制器为兼顾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多目标扭矩协调控制器,在目标函数中考虑了路面附着利用率和轮毂电机功率损耗,可实现扭矩动态协调分配。最后,选用低附着系数的双移线工况和驾驶循环工况,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上将所提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使车辆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较好地追踪理想值,车辆稳定性较传统方法得到了提高,同时能够降低电机能量损耗,改善车辆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 横摆稳定性 扭矩协调 经济性 模型预测控制(M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轮胎滚动阻力研究综述 被引量:9
3
作者 赵又群 郭硕 +3 位作者 王峰 何鲲鹏 林棻 时西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汽车轮胎稳态滚动阻力作为轮胎力学特性之一,对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以及轮胎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影响。阐述了轮胎滚动阻力产生机理,总结了轮胎滚动阻力的试验测量、数值仿真和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车轮结构参... 汽车轮胎稳态滚动阻力作为轮胎力学特性之一,对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以及轮胎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影响。阐述了轮胎滚动阻力产生机理,总结了轮胎滚动阻力的试验测量、数值仿真和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车轮结构参数及材料属性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指出了汽车轮胎滚动阻力研究的技术挑战及发展趋势,可为轮胎滚动阻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阻力 充气轮胎 非充气轮胎 试验测量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D3-PER的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虞志浩 赵又群 +2 位作者 潘陈兵 何鲲鹏 李丹阳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为优化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及辅助动力电池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经验采样的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D3-PER)能量管理策略。采用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D3)算法,在防止训练过优估计的同时实现了更精准的连续控... 为优化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及辅助动力电池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经验采样的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D3-PER)能量管理策略。采用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D3)算法,在防止训练过优估计的同时实现了更精准的连续控制;同时结合优先经验采样(PER)算法,在获得更好优化性能的基础上加速了策略的训练。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所提出的TD3-PER能量管理策略的百公里氢耗量降低了7.56%,平均功率波动降低了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 优先经验采样 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连续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体验的共享汽车HMI设计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薛遥 骆琼 +1 位作者 柴晶 汪善平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7,共11页
为提升共享汽车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的用户体验问题,本研究采用Kano模型与公理设计(Axiomatic Design,AD)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及个案研究来获取用户需求,并参照HMI设计原则与规范进行关键设计需求以及用户... 为提升共享汽车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的用户体验问题,本研究采用Kano模型与公理设计(Axiomatic Design,AD)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及个案研究来获取用户需求,并参照HMI设计原则与规范进行关键设计需求以及用户需求最佳设计参数的获取,从功能层、交互层与视觉层三个维度提出了共享汽车HMI的设计方案。评价数据显示,设计方案可用性测试的SUS总分达到A-级的80.225分,对比目前市场主流的共享汽车,有较大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结合Kano-AD形成的设计方法与实践,可精准地获取用户需求并进行权重划分,形成设计参数,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更深入、全面的需求分析和决策支持,使其能够更科学地制定设计方案,也为汽车HMI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体验 共享汽车 人机界面 Kano 公理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人工势场法的智能车辆编队避障策略研究
6
作者 孙羽 曹曼曼 +1 位作者 王强 孙博华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9,共9页
为克服动态、不确定的复杂行车环境带来的车辆编队碰撞与稳定性问题,提高行车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人工势场法的智能车辆编队避障策略。设计了智能车辆编队避障策略框架,建立了基于经典人工势场法的车辆编队控制器,以及具备莱维飞... 为克服动态、不确定的复杂行车环境带来的车辆编队碰撞与稳定性问题,提高行车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人工势场法的智能车辆编队避障策略。设计了智能车辆编队避障策略框架,建立了基于经典人工势场法的车辆编队控制器,以及具备莱维飞行随机搜索特性的车辆编队搜索逻辑,以克服人工势场法中引力与斥力增量系数设置的局限性,进而增强车辆编队对复杂行车环境的适应能力。采用联合仿真试验平台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优化人工势场法的智能车辆编队避障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较为复杂的行车环境,并具备更短的编队避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辆 编队控制 人工势场 莱维飞行 队形异构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参数不确定的车辆路径跟踪鲁棒最优积分滑模控制
7
作者 余梦成 赵又群 +2 位作者 林棻 何鲲鹏 尤庆伸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1,共7页
为提高智能汽车轨迹跟踪精度,基于鲁棒最优理论,设计了一种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路径跟踪控制器。利用不考虑不确定性的二自由度线性模型,设计基于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路径跟踪控制器,针对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将LQR最优控制和积分... 为提高智能汽车轨迹跟踪精度,基于鲁棒最优理论,设计了一种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路径跟踪控制器。利用不考虑不确定性的二自由度线性模型,设计基于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路径跟踪控制器,针对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将LQR最优控制和积分滑模控制相结合,设计了鲁棒最优控制策略。利用李亚普洛夫稳定性理论,对所提出的鲁棒最优控制器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通过Carsim和Matlab/Simulink进行双移线干湿路面工况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相较于普通LQR控制器,控制精度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跟踪 鲁棒最优理论 积分滑模 LQR 参数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arDet:基于位置与语义信息加权的极坐标BEV端到端3D目标检测算法
8
作者 时培成 戈润帅 +3 位作者 Chadia Chakir 董心龙 梁涛年 杨爱喜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0-439,共10页
传统的笛卡尔坐标系下的3D目标检测方法因车载相机的固定楔形成像几何,导致相机图像编码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目标在不同视角下的对称性和连续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位置与语义信息加权的极坐标BEV端到端3D目标检测方法—PolarDe... 传统的笛卡尔坐标系下的3D目标检测方法因车载相机的固定楔形成像几何,导致相机图像编码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目标在不同视角下的对称性和连续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位置与语义信息加权的极坐标BEV端到端3D目标检测方法—PolarDet。该方法通过极坐标查询与预定义的极坐标网格生成极坐标下的BEV位置与语义信息,再与前一帧的BEV信息进行特征交互以融入时间信息;在输出最终检测结果时,PolarDet再对位置与语义信息进行加权求和,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使网络能够达到更高的检测精度。本文在具有挑战性的BEV目标检测nuScenes数据集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结果表明,PolarDet最优模型的mAP(平均精度)达到0.469,NDS(nuScenes检测得分)达到0.56,显著优于基于笛卡尔坐标的BEV目标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坐标 BEV目标检测 位置和语义信息 特征加权 跨平面编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祥兵 谢堃 +3 位作者 张伟 徐俊超 张培根 孙正明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6-481,共6页
为提高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和加热系统的冷却和加热效果与安全性,本文中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冷热集成系统。其中,液冷板采用独立式盘绕铝管嵌入铝材基板结构,并设计了流量分区以适应电池模组差异化的冷却需求,而低... 为提高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和加热系统的冷却和加热效果与安全性,本文中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冷热集成系统。其中,液冷板采用独立式盘绕铝管嵌入铝材基板结构,并设计了流量分区以适应电池模组差异化的冷却需求,而低温条件下电池模组的快速加热,则通过集成PTC热敏电阻模块来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40℃条件下进行快速充电和大功率放电循环时,电池包4个分区的最高温度均低于45℃,且各分区温差在1℃左右;在环境温度为-20℃时,内部加热方案可快速将电池包温度由-20℃上升至可大电流充电的温度,且其能耗比外部循环加热方式降低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液冷 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适老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薛遥 江月亭 汪善平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20-225,共6页
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获取老年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常见交互任务。选取试验车型,招募老年驾驶员进行实车试验,采集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时间数据,结合SUS量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自变量各项任务完成时间对因变量系统... 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获取老年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常见交互任务。选取试验车型,招募老年驾驶员进行实车试验,采集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时间数据,结合SUS量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自变量各项任务完成时间对因变量系统可用性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扩大屏幕样本进行验证,横向比较4种典型车载屏幕中各项任务的操控绩效,结合眼动数据分析成因,得出结论。结果表明:首先,除空调设置外,老年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各项人机交互任务完成时间均对系统可用性影响显著,其中,导航设置任务完成时间对系统可用性影响最大,播放电台影响其次,影响程度稍小的是观测时速与拨打电话;其次,搭载双联屏车型的人机交互系统可用性最高,更适合老年驾驶员使用;最后,分析出各项任务的影响因素与对应模块关系,并从功能、交互及界面3个方面提出适老化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老化设计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 系统可用性 多元线性回归 SUS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前防撞梁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恒 邱睿 +2 位作者 周甘华 曹清林 刘锦程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88,共10页
为减轻车身重量,以某新能源车型前防撞梁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向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ic,CFRP)材料和机织碳-玻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Carbon-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ic,C-GFRP)材料代... 为减轻车身重量,以某新能源车型前防撞梁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向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ic,CFRP)材料和机织碳-玻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Carbon-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ic,C-GFRP)材料代替原铝合金(6082-T6)材料。基于三点静压工况,确定“凹”字形结构为新设计复合材料前防撞梁的截面形状。基于熵权TOPSIS法对C-GFRP复合材料前防撞梁进行多目标优化,结合正面低速碰撞仿真对比,确定了2种复合材料前防撞梁的最优铺层厚度和铺层角度,通过碰撞比吸能、最大侵入量和碰撞支反力峰值等性能参数对比,分析了2种复合材料前防撞梁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撞梁 复合材料 轻量化 碰撞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汽车前地板后本体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佳文 邱睿 +1 位作者 周甘华 曹清林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05,共6页
对某新能源车型前地板后本体件进行轻量化设计,选用密度小、原材料成本低、成型效率高的短切玻纤热塑性复合材料(SGFRTP)替代原铝合金材料;结合性能要求、成型工艺和装配要求对前地板后本体件进行结构设计,通过加强筋合理布局提高结构... 对某新能源车型前地板后本体件进行轻量化设计,选用密度小、原材料成本低、成型效率高的短切玻纤热塑性复合材料(SGFRTP)替代原铝合金材料;结合性能要求、成型工艺和装配要求对前地板后本体件进行结构设计,通过加强筋合理布局提高结构件整体刚性;采用连续碳纤片材(CFRP)对主要承载区域进行补强设计,并结合连续纤维补强片成型特点对结构件局部结构进行二次优化。使用UG软件建模,导入HyperWorks中对前地板后本体典型工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SGFRTP为基材辅以CFRP局部补强的复合材料前地板后本体结构设计满足性能和工艺要求,应力安全系数高于原铝合金地板,脚踩区与翻边过渡处的应力集中得到改善,同时减重10.37%,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地板后本体 短切玻纤 连续碳纤维 轻量化设计 局部补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复合材料中顶横梁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佳辉 邱睿 +1 位作者 周甘华 曹清林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0,共9页
采用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setting Composite,CFRTC)替代原铝合金材料,对某新能源汽车中顶横梁进行轻量化设计。基于CFRTC的成型特点,将中顶横梁的横截面设计为“M”型,兼顾性能要求和轻量化效果,... 采用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setting Composite,CFRTC)替代原铝合金材料,对某新能源汽车中顶横梁进行轻量化设计。基于CFRTC的成型特点,将中顶横梁的横截面设计为“M”型,兼顾性能要求和轻量化效果,优化截面尺寸;结合装配关系和成型工艺,确定中顶横梁整体结构,利用HyperWorks软件检验中顶横梁安全性能。在雪压、整车弯曲和整车扭转工况下,将两种材料中顶横梁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FRTC中顶横梁抗压强度和整车弯曲刚度略优于原铝合金中顶横梁,整车扭转刚度有明显提升,中顶横梁减重45.16%,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顶横梁 轻量化 弯曲刚度 扭转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配低温散热器的PHEV电池冷却系统的节能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雍安姣 项阳 +3 位作者 付永宏 汪爽 郭廷 王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6-803,共8页
评价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搭配电池低温散热器(LTR)的节能效果与投入成本。设计了配备LTR与不配备LTR的2种电池冷却架构及其控制逻辑,提出了通勤、差旅、郊游3种用户实际行车工况,分析了这2种电池冷却架构单一用户工况收益以及中国... 评价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搭配电池低温散热器(LTR)的节能效果与投入成本。设计了配备LTR与不配备LTR的2种电池冷却架构及其控制逻辑,提出了通勤、差旅、郊游3种用户实际行车工况,分析了这2种电池冷却架构单一用户工况收益以及中国大陆典型城市年均节能量,对比了这2种电池冷却架构的性价比。结果表明:单一用户低负荷行车工况下,搭配电池低温散热器LTR具备收益的工作区间为24~27℃。在所讨论的用车频率下,配搭配电池低温散热器的电池冷却系统的年收益低于3.14元,这与其成本投入不匹配。建议取消在PHEV上电池冷却系统的L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 电池热管理系统 低温散热器(LTR)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MO的永磁同步电机全速段位置估算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港 高文根 +2 位作者 杭孟荀 李鹏飞 裴同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5-193,共9页
为了改善传统滑模观测器(sliding mode observer, SMO)存在高频抖振、相位延迟、低速段失效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SMO控制策略。该方法在低通滤波器之前引入一个放大因子,放大反电动势信号以便于提取估计;采用双曲正切函数替换符号函数,... 为了改善传统滑模观测器(sliding mode observer, SMO)存在高频抖振、相位延迟、低速段失效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SMO控制策略。该方法在低通滤波器之前引入一个放大因子,放大反电动势信号以便于提取估计;采用双曲正切函数替换符号函数,减少系统的高频抖振与信号干扰;采用自适应滤波器来提高检测精度,减小相位延迟。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比较了改进SMO和传统SMO两种策略,结果显示改进SMO相较于传统SMO相位延迟时间缩短了97.5%,并且能够显著减少抖振现象,精准估计20 r/min以下的电机转速,实现在全速段保持良好的估算性能,表明改进SMO策略具有更优的估算精度和适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滑模观测器 双曲正切函数 放大因子K 自适应滤波器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矩控制的上坡辅助电控系统 被引量:6
16
作者 沙文瀚 刘琳 +4 位作者 任彦君 彭湃 殷国栋 舒晖 章友京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5-913,共9页
针对车辆坡道起步时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协同操纵难度大、易引发溜坡事故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机转矩控制的电动汽车上坡辅助控制方法.建立了车辆坡道起步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具备“前馈+反馈”结构的预加载上坡辅助控制算法以保证控制实... 针对车辆坡道起步时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协同操纵难度大、易引发溜坡事故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机转矩控制的电动汽车上坡辅助控制方法.建立了车辆坡道起步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具备“前馈+反馈”结构的预加载上坡辅助控制算法以保证控制实时性,通过时域分析法揭示了控制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性能的影响机理.开发了面向量产纯电动乘用车平台的实车控制系统,分析了整车CAN网络通信架构.综合考虑溜坡距离和乘坐舒适性,通过道路试验确定了最优的控制参数组合,并将试验结果与现有的纯PI调节和负载观测器调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加载上坡辅助控制算法相比于纯PI调节,可以减少11 cm的溜车距离,将溜车距离控制在3 cm以内,有效解决了坡道起步的溜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PI调节 系统时域分析 预加载转矩 坡道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池组模型的EKF-UKF电池参数和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旭吟 张旭 +2 位作者 朱红 谢堃 王亚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4-267,272,共5页
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电池组荷电状态(SOC)的准确估计对电动汽车的使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车辆的续航里程。同时组成电池组的电池单体SOC的一致性会直接影响电池组的充、放电效率。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组成电池组的电池单体... 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电池组荷电状态(SOC)的准确估计对电动汽车的使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车辆的续航里程。同时组成电池组的电池单体SOC的一致性会直接影响电池组的充、放电效率。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组成电池组的电池单体会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这使得电池组的SOC估计相当困难。在分析电池单体模型的基础上,对电池组进行建模,并使用重组状态空间方程的方法降低电池组状态空间方程的维数,同时使用EKF-UKF对电池组的内部参数和电池组的SOC进行观测和估计。最后通过恒流工况和DST工况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并分析了电池单体间的不一致性对电池组容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组模型 EKF-UKF 电池组内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动轴三阶激励下的某纯电动车低频抖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谭雨点 丁润江 林新峰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针对某纯电动全油门加速行驶过程地板产生的低频抖动问题,经主观评价及试验诊断分析后,排查出电机转速在3000~4200 r/min,地板出现明显0.33阶次振动。通过传递路径分析阶次激励源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路试试验、理论分析、动力总成及传动... 针对某纯电动全油门加速行驶过程地板产生的低频抖动问题,经主观评价及试验诊断分析后,排查出电机转速在3000~4200 r/min,地板出现明显0.33阶次振动。通过传递路径分析阶次激励源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路试试验、理论分析、动力总成及传动系统试验模态等分析方法,排查出整车急加速过程中地板低频抖动激励源为驱动轴内三轴销万向节产生的附加弯矩激励源与动力总成Y向平动模态耦合,因而产生共振。结合开发车型设计情况,提出通过降低悬架高度来降低万向节附加弯矩,然后对调整的方案进行试验验证。试验后,地板0.33阶次抖动由0.065 g降为0.025 g,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电动汽车 驱动轴 三阶激励 万向节角度 低频抖动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如何关联符号学——评《设计:语意学转向》
19
作者 姜明宇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75-678,共4页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设计:语意学转向》的人本设计框架,并据此讨论设计学的认识论转变。以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为媒介引入符号学理论,基于《设计:语意学转向》中“意义”“二序理解”“语意层级”3个关键概念展开讨论。...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设计:语意学转向》的人本设计框架,并据此讨论设计学的认识论转变。以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为媒介引入符号学理论,基于《设计:语意学转向》中“意义”“二序理解”“语意层级”3个关键概念展开讨论。首先对比“意义”这一语词在语言哲学、符号学、设计学3种语境中的定义,进而以符号过程为框架分析人与人工物交互过程的传达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人本设计价值观在符号学视野下的不同层级,最后基于设计的语意学转向这一主题,从传达和意义角度讨论设计学科的认识论转变。相较于语言哲学和符号学,设计学语境中意义的定义更加关注身份认同;二序理解的出现源自形成区隔的方式不同,作为设计师应合理引导区隔的形成;设计师与用户在人工物的构建及使用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位置的权力边界,指向人本观念的不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意学转向 哲学符号学 设计符号 产品语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