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磁共振显像和X线左室造影测定左室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慧峰 邬冬梅 +2 位作者 汤嘉宁 彭琨 刘卓敏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7期727-729,共3页
目的评价心脏磁共振显像(MRI)和X线左室造影(LVG)检测左室(LV)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同期均行MRI及LVG检查,测定LV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分组比较,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结果MRI与LVG所测EDV、ES... 目的评价心脏磁共振显像(MRI)和X线左室造影(LVG)检测左室(LV)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同期均行MRI及LVG检查,测定LV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分组比较,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结果MRI与LVG所测EDV、ESV、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6,0.96(均P<0.001)。心肌梗死(MI)组MRI与LV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8,0.95(均P<0.001),一致性范围分别为(-22.4±32.4)ml,(-8.3±27.8)ml,(-2.5±8.6)%。非心肌梗死(N-MI)组MRI与LV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 5,0.9 5,0.9 8(均P<0.0 0 1);一致性范围分别为(-16.2±25.5)ml,(-1.8±25.1)ml,(-1.4±8.3)%。结论MRI检测心功能准确、可靠,与LVG相关性明显,一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心室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溶栓治疗
2
作者 李泽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7X期91-91,共1页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6h内,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坏死范围,可通过溶栓治疗尽可能地保护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该病的急性期和预后,其治疗效果已经临床证明非常肯定。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跳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6h内,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坏死范围,可通过溶栓治疗尽可能地保护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该病的急性期和预后,其治疗效果已经临床证明非常肯定。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后行溶栓治疗,故被列为溶栓的禁忌证。原因在于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时可能导致许多可见或不可见的创伤,随之而来的溶栓治疗则可以加重上述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外径球囊代替保护导丝完成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飒 王慧峰 +3 位作者 周文燕 佟秋艳 郭晓晶 王与章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0期753-755,共3页
目的 比较小外径球囊与传统保护导丝,预留于分支血管完成冠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 比较53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支架置入,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B组(2... 目的 比较小外径球囊与传统保护导丝,预留于分支血管完成冠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 比较53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支架置入,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B组(27例)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内,低压力打开球囊下,同样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及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比较两组间分支闭塞的发生率、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结果 A组3例(11.5%)发生分支闭塞;B组0例发生分支闭塞,P<0.05.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7例(26.9%),B组2例(7.4%),P<0.05.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A组(45.0±12.3)min,B组(12.0±10.3)min,P<0.05.结论 利用小外径球囊代替保护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低压力打开球囊,完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同时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外径球囊 保护导丝 冠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8例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4
作者 宿克昌 范爱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动脉压力及心电监测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 5 88例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压力及心电监测的情况。结果  1例心肌梗死患者在术中出现心室颤动 ,经除颤及积极抢救成功。 5例冠状动脉痉挛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0 .3...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动脉压力及心电监测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 5 88例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压力及心电监测的情况。结果  1例心肌梗死患者在术中出现心室颤动 ,经除颤及积极抢救成功。 5例冠状动脉痉挛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0 .3~ 0 .7/mV ,拔导管后经临床处理恢复正常。室性心动过速 2 0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12例 ,低血压 2 1例 ,导管打折 7例 ,及时处理后好转。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有一定风险 ,但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严密注意动脉压力及心电等监测值的变化 ,及时找出原因 ,积极处理 ,常能化险为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 手术中并发症 心电监测 心室颤动 冠状动脉痉挛 室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