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路 被引量:1
1
作者 臧贵敏 周婷昀 冯昶栋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9期3-6,共4页
近年来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但在服务保障流域片国家战略和流域片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差距,水土保持能力水平与现代化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加快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近期流域片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即计划到2... 近年来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但在服务保障流域片国家战略和流域片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差距,水土保持能力水平与现代化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加快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近期流域片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即计划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94.0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9万km^(2),适宜区域基本全部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从完善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强化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加强预防监管和治理、突出长三角区域水土保持一体化发展、提升管理能力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高质量发展 太湖流域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支撑和服务水土保持强监管的思考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怡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7期14-16,共3页
水利部在分析新时代治水矛盾转变的重大判断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工作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支... 水利部在分析新时代治水矛盾转变的重大判断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工作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支撑和服务太湖流域水土保持强监管方面,需要结合流域实际,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具体思路是要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紧紧围绕“水利行业强监管”开展水土保持监管监测、紧紧围绕“在监管上强手段”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提升支撑能力夯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监管 监测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空间管控要求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臧贵敏 冯昶栋 +1 位作者 周婷昀 杜婧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9期61-63,共3页
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是贯彻中央精神、落实水土保持法规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区域是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的重点区域。在梳理水土保持... 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是贯彻中央精神、落实水土保持法规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要求、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区域是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的重点区域。在梳理水土保持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管控要求、不同重点区域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太湖流域片实际和国土空间划定情况,分析提出了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空间管控要求,包括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避让或优化方案、严格监管等通用性要求,以及结合“三区三线”对项目建设、农林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的分区分类等相对差异化要求,落实差别化的保护、治理、管理措施,为太湖流域片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重点区域 管控 太湖流域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杜婧 张怡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2期72-76,I0003,共6页
按照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和"智慧太湖"建设要求,围绕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监管监测业务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实用、安全"为原则,开展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系统面向流域机构、... 按照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和"智慧太湖"建设要求,围绕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监管监测业务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实用、安全"为原则,开展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系统面向流域机构、省(市)水土保持机构、监测站点、建设单位等不同用户,形成"三个服务领域""六个应用系统""三个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架构,能全方位全流程支撑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实现流域片水土保持业务信息化管理与数据共享交换,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和监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信息系统 监测 监管 太湖流域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刚 张辰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6年第4期59-62,共4页
太湖流域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分平原、丘陵两部分,西部江、浙地区主要是平原河网,浙闽皖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部分山区存在着崩岗、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管... 太湖流域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分平原、丘陵两部分,西部江、浙地区主要是平原河网,浙闽皖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部分山区存在着崩岗、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以及开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初步形成了水土流失监测体系,但较之详细掌握流域水土流失状况、为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决策及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的要求,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为此,本文在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点、提高监测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土流失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婷昀 马爱民 +1 位作者 冯昶栋 杨均科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6期25-27,共3页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以平原区为主,区域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河道边坡侵蚀和人为活动是造成太湖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太湖流域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相关省(市)积极开展建设,其...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以平原区为主,区域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河道边坡侵蚀和人为活动是造成太湖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太湖流域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相关省(市)积极开展建设,其建设内涵、建设覆盖范围和建设模式等均有较大创新和突破,急需加强研究凝练并组织推广。对太湖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梳理掌握了建设现状和建设难点,凝练提出了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归纳总结了建设单元划分原则和水源保护型、生态休闲型、绿色产业型、美丽宜居型4种主要建设类型的特点,研究提出了生态功能修复、河湖水系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人居环境改善5类重点建设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建设模式 建设类型 平原区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现状与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玉刚 卢慧中 +1 位作者 曹龙熹 梁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34,共9页
为研究近10年来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情况,借助2次水利部土壤侵蚀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现状及其面积在空间上的分布,得出2002—2011年间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对流域片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为研究近10年来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情况,借助2次水利部土壤侵蚀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现状及其面积在空间上的分布,得出2002—2011年间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对流域片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总面积为2.3万km2。其中太湖流域侵蚀面积0.1万km2,东南诸河地区侵蚀面积2.2万km2,侵蚀等级均以轻度侵蚀为主;但太湖流域的轻度侵蚀面积所占比例更大,而东南诸河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的侵蚀等级面积所占比例更大。2002—2011年间,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面积整体上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共减少1.08万km2,年均减少1 201.24 km2;其中,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面积减小,而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增加。太湖流域地区EI值远小于东南诸河地区EI值(1.65),表明东南诸河土壤侵蚀总体情况更严重。2002—2011年太湖流域片EI值减小,但少数区域EI值增加明显。建议将其列为重点治理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 水土流失 变化趋势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侵蚀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仇宽彪 张玉刚 王同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MOD13 NDVI数据产品以及流域片内气象站点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亚区及重要地理位置3个尺度,分析流域片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太湖流域... 为研究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MOD13 NDVI数据产品以及流域片内气象站点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亚区及重要地理位置3个尺度,分析流域片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太湖流域片年NDVI整体无显著变化趋势(P=0.13);但太湖亚区年均减少0.004,而东南诸河亚区则年均增加0.002。从地貌类型看,2个亚区平原、台地和丘陵年NDVI均有减小趋势,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年NDVI有增加趋势;从距河流远近来看,2个亚区年NDVI变化趋势均随着到河流距离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在东南诸河亚区更为明显。研究期内,气候对植被的影响较弱,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在内的政策因素以及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城市扩张等则是影响太湖流域片年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相关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苕溪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巧稚 张玉刚 +1 位作者 杜婧 尤炎煌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7期62-64,共3页
以多源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基于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管理等功能,获取苕溪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对降雨、土壤、地形、植被、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各土壤侵蚀因子,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 以多源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基于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管理等功能,获取苕溪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对降雨、土壤、地形、植被、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各土壤侵蚀因子,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得到苕溪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苕溪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2°坡度级;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九成以上的园、林、草地植被覆盖度大于60%;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304.45 km^(2),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茶园、人为扰动用地、其他林地及旱地,其中极强烈及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人为扰动用地、茶园和坡耕地;整体来看,土壤侵蚀强度改善的区域面积大于加剧的区域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苕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编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均科 周婷昀 +2 位作者 张月萍 张玉刚 尤炎煌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11期59-61,共3页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监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监测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有待进一步与城市管理实际相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工...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监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监测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有待进一步与城市管理实际相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与新时期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需求尚有差距,水土保持综合监管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等方面。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水土保持监测规划(2020—2024年)》,从水土流失调查和动态监测、监测点监测、河道边坡监测、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上海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监测的对象、范围和任务,可为上海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为水土保持综合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提供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监测 规划 研究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局召开歙县水土保持试验站综合观测场标准化建设设计方案咨询会
11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7年第1期44-44,共1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2017年3月24日,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安徽省歙县召开歙县水土保持试验站综合观测场标准化建设设计方案咨询会。会议邀请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保持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2017年3月24日,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安徽省歙县召开歙县水土保持试验站综合观测场标准化建设设计方案咨询会。会议邀请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保持工程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安徽省水利厅、水土保持监测总站,黄山市水利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监测 建设设计 太湖流域 标准化 观测场 试验站 歙县 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怡 周婷昀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2期7-10,共4页
水土保持事关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太湖流... 水土保持事关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太湖流域生产建设活动频繁,其造成的水土流失已逐渐成为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以太湖流域为例,在梳理分析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开展的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分析了太湖流域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监测情况,并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水利行业强监管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工作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 水土保持 监管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黏土侵蚀劣地集水区30年植被恢复中的水沙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亚兰 梁音 +2 位作者 曹龙熹 卢慧中 张玉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为探究红黏土侵蚀劣地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红黏土区裸地对照及植被恢复的2个自然集水区进行长期降雨径流泥沙监测,得到30年的产流产沙数据。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第6年裸地对照和恢复林地的产流差距显著,8年后恢... 为探究红黏土侵蚀劣地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红黏土区裸地对照及植被恢复的2个自然集水区进行长期降雨径流泥沙监测,得到30年的产流产沙数据。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第6年裸地对照和恢复林地的产流差距显著,8年后恢复林地基本不再产沙。年内产流产沙集中在雨季4—6月,植被的减流和减沙效益分别超过40%和90%。在次降雨尺度上,植被能够显著降低径流泥沙曲线斜率,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减小地表产流产沙量。2)降雨过程产流产沙与降雨强度I60变化趋势一致,呈多峰型,总体上恢复区延缓产流1 h以上,产流峰值减小67%~83%,中雨条件下植被延缓径流和降低产流峰值的效益最好。3)恢复林地径流中全N、全P、全K流失量分别减少54.62%、57.53%、56.46%,次降雨过程中全N和全K流失质量浓度高于全P浓度,且随径流过程波动较大。植被恢复后的红黏土集水区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区 植被恢复 水土流失 降雨过程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刺槐苗光合作用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岳健敏 张金池 +5 位作者 尤焱煌 王金平 张亮 傅致远 王舒甜 伊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6-66,共11页
【目的】采用蘸根方式外源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油菜素内酯(BRs)处理刺槐幼苗,研究刺槐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生长、光合及叶绿体结构的变化,为盐碱地造林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1年生刺槐苗为研究对象,用不同质量浓度(0.1,0.3,0.5mg/L)BRs对... 【目的】采用蘸根方式外源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油菜素内酯(BRs)处理刺槐幼苗,研究刺槐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生长、光合及叶绿体结构的变化,为盐碱地造林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1年生刺槐苗为研究对象,用不同质量浓度(0.1,0.3,0.5mg/L)BRs对苗木进行蘸根处理,然后经100mmol/L NaCl胁迫处理50d后,以未添加BRs和未进行盐胁迫处理的刺槐苗为空白对照(CK1),以未添加BRs只进行盐胁迫处理的刺槐苗为胁迫对照(CK2),观测分析苗木的形态和水分生理指标、光合色素、基础光合参数和叶绿体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CK1相比,CK2的苗高/基径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P<0.05)降低,比叶重显著(P<0.05)增加,盐害指数显著(P<0.05)上升;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显著(P<0.05)下降,叶绿素a/b有所上升;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有所下降,气孔限制值(Ls)上升;叶片叶绿体超显微结构遭到破坏,叶绿体排列松散,形态肿大,嗜锇颗粒减少,类囊体片层松散,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与CK2相比,外源添加BRs的各处理苗高/基径增大,除0.1mg/L BRs处理外其他处理的比叶重均有所下降,叶片相对含水量上升,盐害指数显著(P<0.05)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上升;刺槐叶片Pn提高,0.5mg/L BRs处理可以增加盐胁迫刺槐苗叶片的Gs,并维持一定的Tr、Ci和WUE;通过观察叶片叶绿体结构,发现0.5mg/L BRs处理能够使盐胁迫刺槐苗维持一定的叶绿体数,保持叶绿体结构的完整和类囊体片层的紧密度,增加嗜锇颗粒数目,维持叶绿体基本功能。【结论】盐胁迫刺槐幼苗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BRs蘸根处理能够使刺槐幼苗在盐胁迫下维持一定的光合作用,提高苗木的耐盐性,其中以0.5mg/L BRs处理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油菜素内酯 蘸根处理 光合作用 叶绿体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华山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动态预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晓晨 杨均科 +2 位作者 彭玺 张亚威 陈昕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1期43-50,共8页
为全面深入探讨宝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群落演替,以及地带性植被恢复方向。根据植物物候期,在不同季节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同时查阅相关资料,编制宝华山种子植物名录,并对其区系组成、性质及未来植被动态演替... 为全面深入探讨宝华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群落演替,以及地带性植被恢复方向。根据植物物候期,在不同季节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同时查阅相关资料,编制宝华山种子植物名录,并对其区系组成、性质及未来植被动态演替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共有种子植物138科558属966种;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共589种;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分别有183,166种和28种;10种以上的科有19个,共有286属535种,分别占研究区域种子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1.16%和55.27%;植物区系在科水平上以泛热带和北温带为主,而属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优势,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比较和基于气候预测的植物区系动态预测分析均显示与低纬度的宜兴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 气候 变化 宝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