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朱侃 韩国明 +1 位作者 黄雪松 张江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借助相关统计年鉴,在构建适合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进行量化测评。研究发现:当前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综合发展水平可分为农业较强省、农业次强省、农业弱省和农业落后省4种... 借助相关统计年鉴,在构建适合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进行量化测评。研究发现:当前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综合发展水平可分为农业较强省、农业次强省、农业弱省和农业落后省4种类型;根据构成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要素的同质性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分为三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竞争力 比较分析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刮板输送机刮板节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晓霞 孟文俊 +2 位作者 赵慧娟 张君 陈昱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4,共5页
针对埋刮板输送机在输送不同物料时存在刮板节距如何确定的问题,以MS型、MC型埋刮板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刮板面积、机槽高度与宽度、输送物料等影响因素对刮板节距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而言,输送物料的不同对刮板节距的... 针对埋刮板输送机在输送不同物料时存在刮板节距如何确定的问题,以MS型、MC型埋刮板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刮板面积、机槽高度与宽度、输送物料等影响因素对刮板节距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而言,输送物料的不同对刮板节距的影响较大。对于MS型埋刮板输送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刮板节距随着刮板面积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机槽宽度与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的物料由于内摩擦角不同,刮板节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情况,在25°左右达到最小值。对于MC型埋刮板输送机,当增大刮板宽度时,刮板节距减小;而增大刮板高度时,刮板节距随之增大;当输送内摩擦角为30°的物料时,刮板节距为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刮板输送机 物料输送 刮板节距 运行阻力 摩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高柳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观宏 甘华军 +5 位作者 赵忠新 陈善斌 赵迎冬 廖佳妮 李晓宁 吴琳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61,共11页
根据地震数据、岩心、测井及重矿物等资料,利用EBM盆地模拟系统,模拟南堡凹陷高柳断层的活动速率和古落差,分析高柳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高柳断层的活动受南堡凹陷盆地构造演化和区域应力方向转变的联合控制,垂向上... 根据地震数据、岩心、测井及重矿物等资料,利用EBM盆地模拟系统,模拟南堡凹陷高柳断层的活动速率和古落差,分析高柳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高柳断层的活动受南堡凹陷盆地构造演化和区域应力方向转变的联合控制,垂向上呈现"弱—强—弱"的演化趋势,平面上Es1、Ed3x、Ed3s沉积期表现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到Ed2、Ed1和Ng沉积期,分段活动特征消失,活动均一性增强。高柳断层的活动引起南堡凹陷北部沉积中心的迁移,由拾场次凹向南迁移到高柳断层下降盘。高柳断层东段和中段连接部位、高柳断层与柏各庄断层相接部位是陆源碎屑进入凹陷的通道,高柳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提供合适的坡降条件和可容纳空间。高柳断层对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走向斜坡控砂型和断角控砂型。研究结果可为南堡凹陷构造—沉积综合分析及油气成藏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高柳断层 断层活动速率 分段活动性 沉积相 控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热解结构演化及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相关性的红外光谱 被引量:3
4
作者 简阔 刘顺喜 +1 位作者 陈义林 傅雪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70-2075,共6页
为了阐释煤热解过程中结构演化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的关系,进行了低阶煤在高压釜密闭体系下热解实验,分析热解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精细剖析了煤结构演化规律,构建了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与结构演化的关系模型,揭示... 为了阐释煤热解过程中结构演化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的关系,进行了低阶煤在高压釜密闭体系下热解实验,分析热解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精细剖析了煤结构演化规律,构建了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与结构演化的关系模型,揭示了热解烷烃气碳同位素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在R_(o,max)<1.3%之前的阶段,煤中脂链轻碳同位素被分馏出去而重碳同位素被留在长链中;当1.3%<R_(o,max)<2.0%时,具有相对较重碳同位素组成脂链再进一步的断裂分解仍主导了烷烃气碳同位素变化,也即是R_(o,max)在2.0%之前的阶段,煤中脂链倾向性的裂解方式是烷烃气碳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后(R_(o,max)>2.0%)由于芳环缩聚和解体进程的加剧使得环内重碳物质得以释放进入烷烃气中,而导致其碳同位素组成迅速变重。热解烷烃气中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与煤脂链结构演化呈现同步性特征,δ^(13)CCH_4和δ^(13)CC_2H_6值可以作为煤脂链结构演化的敏感性指标。R_(o,max)=1.3%和2.0%是煤热解结构演化与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关联性的重要节点。研究成果对探索煤生烃与结构演化的耦合关系及二次生烃机理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演化 烷烃气碳同位素 热解 红外光谱 低阶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