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安全事故的综合致因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付玉平 陈兆波 +2 位作者 赵振保 李川田 贺永亮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31-2740,共10页
为了系统研究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人机环因素,结合煤矿实际,将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与人因分析和分类系统(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HFACS)相结合,构建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弓弦箭”致因模型。其中,弓弦由设备因素1... 为了系统研究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人机环因素,结合煤矿实际,将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与人因分析和分类系统(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HFACS)相结合,构建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弓弦箭”致因模型。其中,弓弦由设备因素11项、人因因素17项和环境因素11项的致因因素构成,箭表示发生不同人员伤亡数量、不同经济损失的安全事故,利用该模型可以综合描述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事故的后果。以“弓弦箭”致因模型为基础,借助蚁群聚类及Ucinet-netdraw方法,分别对100起典型煤矿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统计的100起事故中,致因因素总频数为803,其中人因因素最高为644,占比80.2%,设备因素次之为92,占比11.5%,环境因素最少为67,占比8.3%;(2)以聚类数为4,最大迭代次数为1000,蚂蚁个数为100,阈值为0.9,蒸发率为0.1进行蚁群聚类分析,得到4类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表明煤矿安全事故是由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人因因素交织作用产生,其中人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因因素,且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技能差错、决策差错、知觉差错和违反规章制度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3)Ucinet-netdraw分析显示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致因路径为:“管理过程漏洞”→“监督不充分”→“个人准备状态”→“违反规章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安全事故 人因分析和分类系统(HFACS) “弓弦箭”模型 综合致因模型 致因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围压环境下煤的冲击破裂特征及能量耗散规律试验研究
2
作者 王凯 冯国瑞 +1 位作者 白锦文 张俊亮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76,共10页
为研究三轴条件下煤岩体真实冲击破裂过程及能量耗散规律,基于自主研发的多场耦合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开展煤样的可视化试验,研究不同水围压条件下煤样裂纹演化特征,分析煤样动力学指标与冲击速度、应变率和水围压之间的关系,... 为研究三轴条件下煤岩体真实冲击破裂过程及能量耗散规律,基于自主研发的多场耦合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开展煤样的可视化试验,研究不同水围压条件下煤样裂纹演化特征,分析煤样动力学指标与冲击速度、应变率和水围压之间的关系,阐明水围压作用对煤样能量吸收—转化—释放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水围压环境中,煤体的动态强度呈现明显的应变率效应。水围压与煤体的动态强度之间具有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且随水围压的升高煤样的破坏应变呈递减趋势,破裂模式由轴向劈裂破坏向压剪破坏转变。冲击载荷越大,输入煤体的总能量和用于损伤变形的耗散能越高,煤体的变形程度也愈严重。随着水围压的增大,总输入能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意味着煤体发生破坏时需要外界输入更多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围压 霍普金森压杆(SHPB) 断裂特征 冲击载荷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磁化水改善无烟煤煤尘润湿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庞杰文 谢建林 +3 位作者 赵振保 郝永江 韩巧云 梁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了提高活性磁化水抑制无烟煤尘的性能,分别测定了4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而选取最佳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测定了不同磁化参数下的最佳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以确定最优磁化参数.同时分别测定矿井静压水、最佳浓度表面... 为了提高活性磁化水抑制无烟煤尘的性能,分别测定了4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而选取最佳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测定了不同磁化参数下的最佳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以确定最优磁化参数.同时分别测定矿井静压水、最佳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最佳活性磁化水与无烟煤的接触角.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10%尘克C&C溶液可使矿井静压水的表面张力下降43.83%.质量分数0.10%尘克C&C溶液的优磁化强度为300 mT,磁化时间为50 s.相较于矿井静压水,质量分数0.10%尘克C&C活性磁化水接触角减小了79.11%,表面张力减小了47.04%,铺展功及浸湿功分别提升了97.35%、87.01%,极大提升了溶液的铺展能力和浸湿能力.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质量分数0.10%尘克C&C活性磁化水作为采煤工作面的喷雾降水,降尘效率提高了37.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 活性磁化水 无烟煤 湿润性 抑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冲能吸能平衡效应的冲击地压巷道分级支护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明仕 俞鑫 +2 位作者 徐东 贺永亮 赵世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8,共11页
冲击地压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动力灾害,主要是由积聚在煤岩中的弹性变形能突然急剧释放造成的,约90%发生在巷道中。巷道冲击破坏不仅与冲击能量直接相关,还与冲击距离远近紧密相关,提出能距比的概念,即冲击震源释放能量与其至巷... 冲击地压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动力灾害,主要是由积聚在煤岩中的弹性变形能突然急剧释放造成的,约90%发生在巷道中。巷道冲击破坏不仅与冲击能量直接相关,还与冲击距离远近紧密相关,提出能距比的概念,即冲击震源释放能量与其至巷道距离的比值。根据冲击地压动静载叠加机制和冲能吸能平衡理论,综合考虑冲击震源能距比量级、巷道破坏程度、支护构件吸能、弱结构吸能等特性,建立了巷道围岩冲击矿震稳定性控制模型,分析了冲能、吸能的构成和计算过程,搭建了冲击地压能级与巷道支护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四高锚网+”为主导技术的煤矿巷道防冲抗震支护体系。根据能距比量级大小,将冲击地压巷道支护安全可靠性分为P1~P4级别,分级对应采取不同支护强度的“四高锚网+”组合支护技术。“四高”锚网支护可对应能距比为102量级的无冲击巷道,“四高锚网+1”(O型钢棚、吸能防冲单元架、围岩弱结构)对应能距比为103量级的冲击地压,“四高锚网+2”对应能距比为104量级的冲击地压,“四高锚网+3”对应能距比为105量级的冲击地压,106及以上量级的冲击危险必须停产、撤人远场处理。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巷道防冲支护方案和参数设计,初步验证了理论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煤矿冲击地压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巷道围岩控制 冲能吸能平衡 能距比 分级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转载破碎点粉尘分布特征及降尘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郝永江 折瀚东 赵振保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50,共8页
为了改善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区域的工作环境,结合粉尘分散度分析和现场实测得出转载机机头前1 m处、破碎机处及前刮板机和后刮板机处是四个主要的产尘位置。其中,转载机机头前1 m处持续不断地产生呼吸性粉尘,其PM5占比高达85.19%,原因... 为了改善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区域的工作环境,结合粉尘分散度分析和现场实测得出转载机机头前1 m处、破碎机处及前刮板机和后刮板机处是四个主要的产尘位置。其中,转载机机头前1 m处持续不断地产生呼吸性粉尘,其PM5占比高达85.19%,原因在于煤块与带式输送机猛烈撞击后产生大量呼吸性粉尘;破碎机处也产生大量呼吸性粉尘,但积累呼尘的速率相对较慢,其PM10占比可达98%,这些粉尘主要来源于两防护罩间由于连接不吻合而产生的缝隙;前刮板机和后刮板机处可吸入粉尘占比相对稳定且比例较高,粉尘粒度分布相对均匀,这是由于此处煤块普遍较大且携带较高的势能,下落后产生大量微细粉尘。并根据每个产尘点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喷雾降尘技术并设计相应的降尘系统:转载点喷雾形成全断面喷雾抑尘,破碎机喷雾将粉尘封闭在破碎机内部并沉降,前后刮板机喷雾利用雾群将粉尘完全覆盖。最后通过现场检验,PM5和PM10粉尘的降尘率都达到85%左右,降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载 破碎 呼吸性粉尘 粉尘分布 降尘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力下冻土区水合物法封存CO_(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强 赵建忠 +1 位作者 侯斌 张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5,63,共8页
目的水合物法封存CO_(2)稳定性良好、储气密度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碳封存方式,利用冻土区的地层条件更具独特优势,将CO_(2)气体注入冻土区地层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固态CO_(2)水合物实现封存。方法依据国内冻土地区地层深... 目的水合物法封存CO_(2)稳定性良好、储气密度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碳封存方式,利用冻土区的地层条件更具独特优势,将CO_(2)气体注入冻土区地层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固态CO_(2)水合物实现封存。方法依据国内冻土地区地层深度对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选取不同地层深度(150 m和200 m)对应温度(1.27℃和2.72℃)和有效孔隙含水率(40%),研究不同注气压力(3.5 MPa、4.5 MPa和5.5 MPa)下的封存特征。分析封存过程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封存速率、最终水转化率和最终封存率等动力学规律。结果封存压力越高,水合物法封存所需的诱导时间越短,压力降幅越大。较高的封存压力导致初期封存速率较慢,缓慢封存期的持续时间减少,且封存压力越高,封存率、最终水转化率和水合物相饱和度越高。封存温度越高,压力对封存率的影响效果越明显。结论在地层深度150 m(对应地层平均温度1.27℃)、5.5 MPa及有效孔隙含水率(40%)的条件下,CO_(2)封存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区 水合物 CO_(2) 封存 注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火灾重点排烟系统烟气控制效果及排烟效率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申哲玮 郭庆华 李兴莉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6,共8页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考虑热释放速率、排烟量、排烟口间距、排烟口面积、尺寸比和隧道高度,研究隧道火灾重点排烟系统下烟气蔓延距离、温度分布、排烟口风速和排烟效率。结果表明:火灾烟气蔓延距离随排烟量的增大而缩短,隧道顶棚温度下降...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考虑热释放速率、排烟量、排烟口间距、排烟口面积、尺寸比和隧道高度,研究隧道火灾重点排烟系统下烟气蔓延距离、温度分布、排烟口风速和排烟效率。结果表明:火灾烟气蔓延距离随排烟量的增大而缩短,隧道顶棚温度下降;在排烟量不变的条件下,更大的排烟口宽长比能够缩短烟气蔓延距离;而排烟口间距的变化对排烟效率影响不明显。基于研究结果,给出了5 MW和20 MW火源功率下的重点排烟系统排烟量和排烟口布置建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重点排烟 排烟量 排烟口尺寸 排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液态CO_(2)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靳鸿铨 赵建忠 +2 位作者 牛晓明 张驰 高强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140,共7页
注液态CO_(2)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既能安全采出CH_(4)又能原位固碳。为揭示开采过程中CO_(2)相态对水合物储层的影响规律,采用水合物三轴渗透实验装置,在NaCl体系中,以石英砂为多孔介质,注入CH_(4)气体生成甲烷水合物,以此模拟天然气水合... 注液态CO_(2)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既能安全采出CH_(4)又能原位固碳。为揭示开采过程中CO_(2)相态对水合物储层的影响规律,采用水合物三轴渗透实验装置,在NaCl体系中,以石英砂为多孔介质,注入CH_(4)气体生成甲烷水合物,以此模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在4.5 MPa的孔隙压应力下,分别研究了注液态CO_(2)开采对甲烷水合物分解行为的影响,反应温度对注液态CO_(2)开采甲烷水合物的影响,以及反应温度对注液态CO_(2)开采甲烷水合物后储层水合物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液态CO_(2)开采对甲烷水合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反应温度为8.0℃、反应压力为4.5 MPa时,相较于降压法开采,注液态CO_(2)开采CH_(4)采出量提高了22.81%,CH_(4)采出率提高了13.66%。在液态CO_(2)环境中,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甲烷水合物分解,相较于6.0℃,反应温度为10.0℃时CH_(4)采出量提高了40.41%。与CO_(2)水合物生成时释放的热量相比,高的反应温度在促进水合物分解中占主导作用。随反应温度升高,CO_(2)封存量、转化率和开采后储层水合物饱和度均降低。反应温度为6.0℃和10.0℃时,CO_(2)封存量分别为0.1962 mol和0.1034 mol,CO_(2)转化率分别为22.08%和11.86%,开采后储层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57.91%和34.21%,较平均初始饱和度(41.72%)分别提高了38.81%和降低了18.01%。注液态CO_(2)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对提高CH_(4)采出量和采出率,以及促进CO_(2)封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水合物开采 天然气水合物 CO_(2)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7)Sr_(0.3)MnO_(3)/α-Fe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雪芳 贺永亮 +5 位作者 贾雪菲 罗秀红 吴伶娜 梁志雯 岳佳 杨青山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4-2180,共7页
以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复合材料La_(0.7)Sr_(0.3)MnO_(3)/α-Fe_(2)O_(3),并研究了其结构、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进一步初步探索了该粉体用于布料涂层的吸波效果。结果发现:La_(0.7)Sr_(0.3)MnO_(3)/α-Fe_(2)O_(3)与石蜡以质量比7∶3混合... 以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复合材料La_(0.7)Sr_(0.3)MnO_(3)/α-Fe_(2)O_(3),并研究了其结构、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进一步初步探索了该粉体用于布料涂层的吸波效果。结果发现:La_(0.7)Sr_(0.3)MnO_(3)/α-Fe_(2)O_(3)与石蜡以质量比7∶3混合后的吸波性能显著,分别在厚度5.0和9.5 mm处能吸收99.9%以上的入射电磁波,吸波性能优异。此外,在1~18 GHz和1.0~10 mm范围内,样品La_(0.7)Sr_(0.3)MnO_(3)/α-Fe_(2)O_(3)的总有效吸收(≦-10 dB)带宽覆盖测试带宽的91.8%,实现了雷达多频段的有效吸收。复合材料良好的吸波性能得益于La_(0.7)Sr_(0.3)MnO_(3)和α-Fe_(2)O_(3)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共同作用,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涂层法和平纹编制法制备的布料在5.84 GHz处也可以吸收90%以上的入射电磁波,为复合吸波材料及吸波织物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吸波性能 反射损耗 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和H_(2)低压环境下煤微生物降解气化实验
10
作者 简阔 傅雪海 +5 位作者 刘明杰 刘健 李晋 茹忠亮 吉小峰 王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83,共12页
【目的和方法】为探索低压环境下CO_(2)生物甲烷化和煤炭微生物降解气化特征,选取低阶烟煤(Rmax=0.67%)作为发酵底物,利用CO_(2)和H_(2)营造低压氛围,开展为期96 d的微生物发酵产气实验。借助气相色谱、16S rRNA基因测序和低温液氮吸附... 【目的和方法】为探索低压环境下CO_(2)生物甲烷化和煤炭微生物降解气化特征,选取低阶烟煤(Rmax=0.67%)作为发酵底物,利用CO_(2)和H_(2)营造低压氛围,开展为期96 d的微生物发酵产气实验。借助气相色谱、16S rRNA基因测序和低温液氮吸附测试分析生物气产出-微生物群落-煤结构内在变化规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相比于常规发酵,注入低压CO_(2)对CH_(4)的产出有抑制作用,CH_(4)产出效率呈现降低现象,H_(2)注入后很快被转化利用,H_(2)体积分数快速降低,促进了CH_(4)的产出,同时也改变了生物气产出方式,对发酵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为细菌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的降低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的升高,尤其是拟杆菌门中S50_wastewater_sludge_group菌属始终为优势菌属,它与unclassified_W27菌属均呈现上升趋势,分析原因为后期H_(2)的注入,促进了它们的生长代谢。(2)古菌在属水平分布中,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所占比例最大(47.66%~83.05%),其次是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得益于可以同时利用H_(2)+CO_(2)和乙酸等底物,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增大趋势显著;而Methanoculleus是通过氢营养途径进行甲烷的合成,后期缺乏H_(2),其丰度也快速减小。(3)相比于原煤,低压CO_(2)的注入导致煤吸附能力的减弱,总孔容和比表面积的减小;随着低压CO_(2)注入越多,分形维数D_(1)和D_(2)分别出现了增大和减小趋势,煤中孔隙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孔隙结构复杂程度或均质化程度减小,考虑与微生物降解和碳酸盐沉淀形成的双重作用有关。研究结果丰富了煤炭生物降解与CO_(2)生物转化利用基础理论,尤其为煤层中CO_(2)生物转化埋存技术贡献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微生物转化 甲烷 低压环境 CO_(2)和H_(2) 微生物群落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KX-50/MDNI共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1
作者 陈泽源 李晓霞 +1 位作者 曹雪芳 武睿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I0001,共7页
为了探究5,5′-联四唑-1,1′-二氧二羟胺(TKX-50)与1-甲基-4,5-二硝基咪唑(MDNI)形成共晶的可能性,进一步改善其热感度,提升其应用前景,构建了5种不同摩尔比的TKX-50/MDNI共晶体系,运用Mal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 为了探究5,5′-联四唑-1,1′-二氧二羟胺(TKX-50)与1-甲基-4,5-二硝基咪唑(MDNI)形成共晶的可能性,进一步改善其热感度,提升其应用前景,构建了5种不同摩尔比的TKX-50/MDNI共晶体系,运用Mal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了相互作用能、内聚能密度、力学性能等与组分摩尔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共晶体系中,当TKX-50和MDNI摩尔比为1∶3时,修正结合能最大,表明此时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组分间的相容性和稳定性也最好,此时更有可能形成共晶;内聚能密度分析与引发键键长分析表明,当TKX-50/MDNI共晶体系中MDNI占比越大时,体系的内聚能密度越大,引发键最大键长越小,体系的热感度更低,降感效果更好;力学性能分析表明,MDNI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TKX-50的刚性,增强延展性,且TKX-50和MDNI摩尔比为1∶1时,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5 5′-联四唑-1 1′-二氧二羟胺 TKX-50 MDNI 共晶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衍生的多孔材料Co/C的吸波性能研究
12
作者 曹雪芳 贾雪菲 +1 位作者 贺永亮 郭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8,共9页
以金属有机配合物[Co(tza)_(2)]n为前驱体,采用防爆反应釜高温煅烧法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得到碳复合材料Co/C,研究了它们的组分、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结果表明:Co/C与石蜡以质量比1∶1混合后,450℃下获得的多孔纳米碳复合吸波剂Co/C-... 以金属有机配合物[Co(tza)_(2)]n为前驱体,采用防爆反应釜高温煅烧法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得到碳复合材料Co/C,研究了它们的组分、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结果表明:Co/C与石蜡以质量比1∶1混合后,450℃下获得的多孔纳米碳复合吸波剂Co/C-450的吸波性能最好,在厚度1.5mm处,有效吸收带宽为4.2GHz。此外,在0~18GHz和1.0~5.5mm的范围内,Co/C-450的总有效吸收带宽为13.3GHz(4.7~18GHz),实现了雷达多频段的有效吸收。复合材料良好的吸波性能是由于磁性Co纳米粒子和碳材料的协同作用,以介电损耗机制为主,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不仅丰富了MOFs衍生物的吸波性能调控研究和结构设计,还为碳复合材料的轻质宽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配合物 碳复合物 反射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截割可吸入煤尘监测与降尘方法改进 被引量:5
13
作者 庞杰文 郝永江 +2 位作者 梁磊 谢建林 李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4-120,共7页
为掌握大采高工作面截割可吸入煤尘的产尘特征,并改进工作面降尘措施,以山西临汾某矿6 m大采高工作面为例,分别在采煤机前后滚筒附近布置煤尘监测点,采用SidePak AM520i型个体暴露粉尘仪测量顺风情况下和逆风情况下大采高工作面PM_(10),... 为掌握大采高工作面截割可吸入煤尘的产尘特征,并改进工作面降尘措施,以山西临汾某矿6 m大采高工作面为例,分别在采煤机前后滚筒附近布置煤尘监测点,采用SidePak AM520i型个体暴露粉尘仪测量顺风情况下和逆风情况下大采高工作面PM_(10),PM_(5),PM_(2.5)的粉尘质量浓度,同时采用JZYW—200B界面张力仪和JY-PHb接触角测定仪分别对不同浓度的矿用尘克(C&C)系列除尘剂进行了表面张力测试和湿润性测试,选取了合理浓度的除尘剂作为工作面降尘用水,降低了大采高工作面截割可吸入煤尘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煤机上风侧滚筒处PM_(10)粉尘质量浓度平均为561~577 mg/m^(3),PM_(5)粉尘质量浓度平均为489~495 mg/m^(3),PM_(2.5)粉尘质量浓度平均为231~242 mg/m^(3),下风侧滚筒处PM_(10)粉尘质量浓度平均为609~614 mg/m^(3),PM_(5)粉尘质量浓度平均为508~522 mg/m^(3),PM_(2.5)粉尘质量浓度平均为245~256 mg/m^(3);无论顺风还是逆风,下风侧滚筒处的PM_(10),PM_(5)粉尘质量浓度波动范围较大,而PM_(2.5)粉尘质量浓度波动范围较小,下风侧滚筒处的PM_(10),PM_(5),PM_(2.5)粉尘质量浓度大于上风侧滚筒处的;顺风时上风侧滚筒处的PM_(10),PM_(5),PM_(2.5)粉尘质量浓度低于逆风时的,逆风时下风侧滚筒处的PM_(10),PM_(5),PM_(2.5)粉尘质量浓度大于顺风时的;浓度为0.1%时矿用尘克(C&C)系列除尘剂溶液表面张力为33.2 mN/m,接触角为34.27°,相比矿井水,其表面张力降低了43.82%,接触角减小了53.86%,具有良好的湿润性,在工作面进风巷安装表面活性剂添加装置,将其作为工作面降尘用水,工作面截割煤尘可吸入煤尘的降尘效率可达48.37%~53.91%,呼吸性粉尘的降尘效率可达39.57%~4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截割煤尘 可吸入粉尘 降尘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粉粒径和含量对Al/DAP-4热分解及燃烧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晓霞 胡双启 +2 位作者 曹雄 邓鹏 付玉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高氯酸铵基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DAP-4)为主体炸药,制备了Al/DAP-4复合体系,采用差热扫描量热法(DSC)和自主建立的燃烧测试方法,对DAP-4以及Al/DAP-4复合体系的热分解特性和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粉粒径减小以及添加量... 以高氯酸铵基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DAP-4)为主体炸药,制备了Al/DAP-4复合体系,采用差热扫描量热法(DSC)和自主建立的燃烧测试方法,对DAP-4以及Al/DAP-4复合体系的热分解特性和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粉粒径减小以及添加量的增加,对DAP-4热分解的峰值温度降低效果越明显,添加质量分数40%、粒径100 nm的Al使得DAP-4的热分解峰温降低了19.5℃,表明纳米级Al对DAP-4热分解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开放性燃烧实验表明,微米级和纳米级Al粉均能提高DAP-4的燃烧剧烈程度,随着500 nm和10μm Al粉含量的增加,Al/DAP-4燃烧到达火焰前锋面所需时间(t r)和持续燃烧时间(t c)明显增加,添加质量分数40%、粒径100 nm的Al粉时,持续燃烧时间增益效果最为明显,是纯DAP-4燃烧时间的2.5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分子钙钛矿 DAP-4 Al粉 释能特性 热分解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MG700高强锚杆用钢控轧控冷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红旭 王奇凯 +3 位作者 任志峰 潘丽芳 刘光明 王敏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6-824,共9页
基于热力模拟实验及相变实验,设计了钒微合金化MG700高强锚杆钢的合理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工艺,具体为:采用970~1050℃进行粗中轧、800~840℃进行精轧的控制轧制工艺,以及采用中轧和精轧之间穿水冷却,控制终冷温度820~850℃、精轧后空冷... 基于热力模拟实验及相变实验,设计了钒微合金化MG700高强锚杆钢的合理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工艺,具体为:采用970~1050℃进行粗中轧、800~840℃进行精轧的控制轧制工艺,以及采用中轧和精轧之间穿水冷却,控制终冷温度820~850℃、精轧后空冷的控制冷却工艺。上述控轧控冷工艺工业试生产结果表明,MG700锚杆钢的屈服强度稳定为720~760 MPa,抗拉强度稳定为885~925 MPa,断后延伸率稳定为17.5%~19.0%,综合力学性能优良。MG700锚杆钢的微观组织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铁素体晶粒直径介于0.60~13.64μm之间,平均直径约为3.86μm。研发的新型MG700高强锚杆钢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特征满足煤炭行业锚杆用钢的相关标准,可为同类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700锚杆钢 合金化 控轧控冷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PM_(5)及PM_(10)粉尘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海凤 刘晴 +1 位作者 郝永江 赵振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9-1146,共8页
为了对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提出有效的防尘措施,从宏观上研究PM_(5)和PM_(10)粉尘的分布规律。在进风顺槽内靠近煤壁侧布置10个测点,对PM_(5)和PM_(10)粉尘质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转载破碎点几何模型并解算,... 为了对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提出有效的防尘措施,从宏观上研究PM_(5)和PM_(10)粉尘的分布规律。在进风顺槽内靠近煤壁侧布置10个测点,对PM_(5)和PM_(10)粉尘质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转载破碎点几何模型并解算,将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到了转载破碎点及周围工作空间的整体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转载机周围无论是呼吸性粉尘和还是可吸入粉尘变化都比较稳定且产尘较多,破碎机周围呼吸性粉尘的产尘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扩散较慢使粉尘不断积累;前溜和后溜周围可吸入粉尘的占比相对较高,同时受风流影响,前后溜中部和后溜处粉尘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实测和模拟结果的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高浓度粉尘主要集中于离地面1 m左右,且一直蔓延到整个进风顺槽和工作面;转载机机头1 m处、破碎机处以及前溜和后溜处是综放工作面进风顺槽转载破碎区域的主要起尘点,且以呼吸性粉尘和可吸入粉尘为主,治理时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转载 破碎 PM_(5)粉尘 PM_(10)粉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衍生的碳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雪芳 药栋 +1 位作者 贺永亮 贾雪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8,共6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的碳复合材料由于轻质、多孔、组分多样、损耗机制多样以及电磁参数可设计性强的优势,在复合吸波材料应用领域极具潜力。总结了近几年来MOFs衍生的不同种类的碳复合材料在吸波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根... 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的碳复合材料由于轻质、多孔、组分多样、损耗机制多样以及电磁参数可设计性强的优势,在复合吸波材料应用领域极具潜力。总结了近几年来MOFs衍生的不同种类的碳复合材料在吸波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根据合成方法分类的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微波吸收性能的差异,并讨论了不同方法的特点,最后概述了提高MOFs衍生碳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方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碳复合吸波材料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