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硬”条件下综放工艺参数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魏锦平 靳钟铭 阎志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39-42,共4页
以坚硬顶板、坚硬煤层条件下综放开采的工业试验和矿压观测为基础 ,通过数值模拟正交试验 ,进行了顶板预处理步距优化和合理的综放工艺参数匹配 ,既消除了坚硬顶板冲击载荷 ,又充分利用了顶板来压对顶煤的压裂作用 ,改善了顶煤冒放性 。
关键词 “两硬”条件 综放开采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综放采场合理工艺参数的数值试验研究
2
作者 孔宪法 季春旭 +2 位作者 杨永康 康天合 柴肇云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65,110,共5页
针对公乌素地区16号煤层具体条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运用FLAC2D数值试验系统,研究浅埋深综放采场工艺参数,得出最优化的工作面开采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工艺参数对顶煤破坏性影响程度主次排序为:控顶距>采高>放煤步距>... 针对公乌素地区16号煤层具体条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运用FLAC2D数值试验系统,研究浅埋深综放采场工艺参数,得出最优化的工作面开采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工艺参数对顶煤破坏性影响程度主次排序为:控顶距>采高>放煤步距>支架支护阻力>支架合力作用点位置。确定的合理工艺参数为:底层采高2.75m,控顶距4.75m,支架工作阻力5500kN/架,放煤步距0.8m,支架合力作用点距煤壁2.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厚煤层 综放开采 FLAC2D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屯留矿区太原组与奥陶系含水层独立性验证与突水监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士勇 王鹏 +3 位作者 赵阳升 黄静静 冯增朝 刘正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5-237,251,共4页
通过屯留矿井下现场水文钻孔实测研究,证明该矿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含水体系。现场实测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分布均匀、范围广、渗透性好,可以作为奥灰水突水监测层。根据太原理工大学奥灰水突水监测理论... 通过屯留矿井下现场水文钻孔实测研究,证明该矿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含水体系。现场实测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分布均匀、范围广、渗透性好,可以作为奥灰水突水监测层。根据太原理工大学奥灰水突水监测理论与技术和屯留矿区现有的矿井开拓开采系统,设计了突水监控网,以对全矿区实时监测,保障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留矿 太原组含水层 奥陶系含水层 独立性 突水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邓维元 康天合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55,共4页
针对提高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回收率、降低含矸率这一具体问题,以斜沟煤矿23103综放工作面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合理放煤步距和放煤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模拟结果表明:23103工作面采用两采一放(放煤步距1.... 针对提高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回收率、降低含矸率这一具体问题,以斜沟煤矿23103综放工作面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合理放煤步距和放煤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模拟结果表明:23103工作面采用两采一放(放煤步距1.2m)顶煤回收率比采用一采一放(放煤步距0.6m)与三采一放(放煤步距1.8m)分别提高1.9%与6.2%,一采一放容易混矸,三采一放容易丢煤;采用单轮间隔放煤,顶煤回收率为75.2%,放煤含矸率为12.6%;采用双轮顺序放煤和双轮间隔放煤,顶煤回收率分别为80.6%和79.4%,放煤含矸率分别为9.1%和9.6%。现场实测结果表明:23103工作面采用两采一放双轮顺序放煤有利于减小含矸率,提高顶煤回收率,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放煤步距 放煤方式 综放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热破裂规律显微CT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康志勤 赵阳升 +2 位作者 孟巧荣 杨栋 郤保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2-848,共7页
利用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最新共同研制的μCT225kVFCB 型高精度(μm级)CT 试验分析系统,对油页岩从常温到600℃高温下的热破裂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和分析,揭示了抚顺油页岩的热破裂阈值温度为300℃附近.当... 利用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最新共同研制的μCT225kVFCB 型高精度(μm级)CT 试验分析系统,对油页岩从常温到600℃高温下的热破裂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和分析,揭示了抚顺油页岩的热破裂阈值温度为300℃附近.当温度低于300℃时.已可见到极少数较小的微裂隙出现.裂隙多发育于原生层理面以及硬质矿物颗粒的周围,形成的破裂面基本上都与层理面互相平行.当温度超过300℃,由于受到热分解化学反应的控制,裂隙的数量、长度和宽度剧烈增加.呈现广泛发育、集中爆发的特点,并使原有裂隙迅速延展和贯通,且裂隙面仍具有与层理面平行的特点,这是油页岩热破裂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形成了许许多多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微小裂隙.小裂隙与大裂隙的搭接连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连通网络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了油页岩的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料 热破裂 显微 CT 裂隙 阈值温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煤储层煤层气开采有效技术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203
6
作者 赵阳升 杨栋 +3 位作者 胡耀青 段康廉 冯增朝 赵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5-458,共4页
概括地介绍了通过实验揭示的三维应力作用下 ,煤体基质岩块与裂缝的渗流物性规律 ,据此提出三维地层压力是导致煤层渗透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基于实验、理论与数值分析 ,论述了水力压裂技术在改造低渗透煤层中的局限性 ,其机理是水力压裂... 概括地介绍了通过实验揭示的三维应力作用下 ,煤体基质岩块与裂缝的渗流物性规律 ,据此提出三维地层压力是导致煤层渗透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基于实验、理论与数值分析 ,论述了水力压裂技术在改造低渗透煤层中的局限性 ,其机理是水力压裂技术仅能在煤层中产生极少量的裂缝 ,而且在压裂裂缝周围还会产生应力集中区 ,该区事实上成为煤层气开采的屏障区 ;本煤储层割缝 ,使煤层卸压的同时 ,还产生大量裂缝 ,是改造低渗透煤储层的最有利的技术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采 低渗透储层 水力压裂 卸压开采 赋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技术研究瘦煤在不同温度下孔隙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7
作者 于艳梅 胡耀青 +2 位作者 梁卫国 孟巧荣 冯增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7-644,共8页
应用μCT225kvFCB型高精度(μm级)CT试验分析系统,对直径1mm的瘦煤从18℃到600℃高温下的热破裂过程进行了显微CT观测和分析.发现了瘦煤的热破裂规律:300℃煤样中大量小的孔隙贯通成大的孔隙团,因此瘦煤的热破裂阈值在300℃附近,从常温... 应用μCT225kvFCB型高精度(μm级)CT试验分析系统,对直径1mm的瘦煤从18℃到600℃高温下的热破裂过程进行了显微CT观测和分析.发现了瘦煤的热破裂规律:300℃煤样中大量小的孔隙贯通成大的孔隙团,因此瘦煤的热破裂阈值在300℃附近,从常温到300℃煤样的孔隙率增加了0.5倍左右.研究了煤样在100~600℃范围内热破裂孔隙分布的分形规律,研究发现:从100℃到600℃,煤样的分形维数D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孔隙的演化规律:由初始较规则的小孔隙变形,过渡到大量较规则、小孔隙贯通成不规则的大的孔隙团,之后孔隙团缩合减小趋于规则.分布初值的对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从18℃到600℃孔隙数量的演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煤 高温 热破裂 孔隙 显微CT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煤孔隙结构形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孟巧荣 赵阳升 +2 位作者 胡耀青 冯增朝 于艳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7-490,共4页
利用微焦点显微CT技术和压汞法分别对东曲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进行测试,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从孔隙连通性和尺度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2号焦煤的孔隙率为17.2%,连通的开放孔隙占27.04%,封闭孔... 利用微焦点显微CT技术和压汞法分别对东曲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进行测试,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从孔隙连通性和尺度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2号焦煤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2号焦煤的孔隙率为17.2%,连通的开放孔隙占27.04%,封闭孔隙占72.96%;孔径大于0.64μm的孔占67.74%,孔径介于0.64μm和7.50 nm的孔占32.26%,但比表面积占总比表面积的93.4%,煤中微孔径的孔数量很大;大量微孔径孔和封闭孔的存在导致煤体渗透性、连通性很差。东曲2号煤的封闭孔多呈圆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孔隙壁厚,连通团呈镂空的雪片状,相互连通的吼道小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煤 孔隙结构 孔隙形态 微焦点CT 压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顶板岩层断裂演化规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6
9
作者 付玉平 宋选民 +1 位作者 邢平伟 张建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6-371,共6页
根据神东矿区上湾矿1-2煤层的赋存条件,运用1∶50的大比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5.5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垮落特征、顶板断裂位置及顶板垮落带和裂缝带"两带"高度等。研究结果表明:①直接顶岩层分层垮落形成松散块体,难以充... 根据神东矿区上湾矿1-2煤层的赋存条件,运用1∶50的大比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5.5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垮落特征、顶板断裂位置及顶板垮落带和裂缝带"两带"高度等。研究结果表明:①直接顶岩层分层垮落形成松散块体,难以充满采空区;②由于一次采出的煤层厚度大幅度增加,原有直接顶远不能充填满采空区,基本顶的下位岩层分层垮落后,不能形成铰结结构,采高的增大使得直接顶的范围变大;③周期来压前,顶板的断裂位置一般超前工作面7.65 m;④顶板垮落带和裂缝带"两带"的高度呈现台阶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大采高工作面 “两带”高度 相似模拟试验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作用下花岗岩三轴蠕变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宁 赵阳升 +2 位作者 万志军 董付科 冯子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09-1313,共5页
采用中国矿业大学的"20MN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对Φ200mm×400mm大尺寸花岗岩试件在高温下的蠕变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三维应力作用下花岗岩在高温条件下的蠕变试验方法和结果,结合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了... 采用中国矿业大学的"20MN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对Φ200mm×400mm大尺寸花岗岩试件在高温下的蠕变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三维应力作用下花岗岩在高温条件下的蠕变试验方法和结果,结合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了花岗岩在300℃时轴压94MPa围压75MPa时花岗岩经历蠕变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蠕变变形逐渐停滞,呈现明显的稳态蠕变的特征;在400℃,轴压125MPa围压100MPa时,呈现明显的非稳态蠕变特征。试验还揭示了花岗岩的蠕变性随温度和应力的升高而增强,蠕变性态转变的温度门槛值为300℃~400℃。试验结果对核废料的深埋处置长久安全性,地热能的长期稳定开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三轴蠕变 稳态蠕变 非稳态蠕变 门槛值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化型软岩块体崩解特性差异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康天合 柴肇云 +2 位作者 王栋 杨永康 李义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07-911,共5页
通过对以高岭石和蒙脱石含量为主的2种软岩崩解特性的对比试验,运用分形几何理论分析了不同初始块度和循环崩解次数的2种软岩崩解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并就2种软岩的崩解特性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初始块度S和循环崩解次数n的... 通过对以高岭石和蒙脱石含量为主的2种软岩崩解特性的对比试验,运用分形几何理论分析了不同初始块度和循环崩解次数的2种软岩崩解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并就2种软岩的崩解特性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初始块度S和循环崩解次数n的增加,软岩的崩解性增强,崩解颗粒小粒径化.以高岭石含量为主软岩崩解主要是由结构缺陷中空气被水挤压产生超张应力,使原结构缺陷扩容引起,崩解后以大粒径颗粒为主,其粒径分布的分维数D为0.8731-1.7642;而以蒙脱石含量为主软岩崩解则主要是由蒙脱石遇水膨胀造成岩体差异膨胀引起,崩解后以小粒径颗粒为主,其粒径分布的分维数D为2.2231-2.7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型软岩 块体崩解性 分维数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耐崩解性与矿物组成相关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12
作者 柴肇云 张亚涛 张学尧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8-1193,共6页
岩石的耐崩解性是岩土工程实践中岩体和岩石材料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基于4组不同成煤期煤系地层泥岩的耐崩解性对比试验,结合岩样的X射线衍射(XRD)和压汞试验(MIP)分析结果,研究了循环崩解作用下泥岩崩解物形态特征和耐崩解性指数的变... 岩石的耐崩解性是岩土工程实践中岩体和岩石材料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基于4组不同成煤期煤系地层泥岩的耐崩解性对比试验,结合岩样的X射线衍射(XRD)和压汞试验(MIP)分析结果,研究了循环崩解作用下泥岩崩解物形态特征和耐崩解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泥岩耐崩解性差异、差异产生机理及其与矿物组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的耐崩解性与其矿物组成和孔裂隙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随崩解循环次数的增多,泥岩耐崩解性指数呈负指数关系递减;受矿物组成的影响,泥岩崩解机理可分为两类:矿物组成中含有蒙脱石的,崩解主要由岩体遇水时内部差异膨胀引起;矿物组成中不含蒙脱石的,崩解主要由岩体遇水时内部孔裂隙相界面受水的楔裂压力作用,孔裂隙扩容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孔裂隙结构 矿物组成 耐崩解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矿水溶开采室内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梁卫国 李志萍 赵阳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1,共4页
由于盐类矿物的动态溶解特性受多因素的影响与控制,难以实施有效的控制溶解。本次室内试验模拟现场采矿方法,对水的流速、溶蚀面积对盐矿溶解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无水芒硝矿溶解速度与溶蚀面积成指数关系,溶解速度与溶腔内... 由于盐类矿物的动态溶解特性受多因素的影响与控制,难以实施有效的控制溶解。本次室内试验模拟现场采矿方法,对水的流速、溶蚀面积对盐矿溶解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无水芒硝矿溶解速度与溶蚀面积成指数关系,溶解速度与溶腔内溶液流速的关系为,在一定范围内,岩盐溶解速度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当流速达到一定值后,溶速不再增加,甚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试验 无水芒硝矿 岩盐 溶解速度 水溶采矿 模拟试验 溶液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垮落的空气冲击灾害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宋选民 连清旺 +2 位作者 邢平伟 付玉平 李志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81,共5页
基于近年来采场顶板大面积垮落所形成空气冲击灾害的频发性与严重性,在总结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用矿压理论与流体力学理论的分析方法,论证了长壁采场空气冲击灾害发生的客观条件、灾害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最新... 基于近年来采场顶板大面积垮落所形成空气冲击灾害的频发性与严重性,在总结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用矿压理论与流体力学理论的分析方法,论证了长壁采场空气冲击灾害发生的客观条件、灾害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最新研究进展。主要结论有:采场空气冲击灾害的发生条件与灾害模式是存在差异的;顶板垮落的空气冲击灾害过程存在共性,均需考察冲击时间、灾害程度以及防灾工程设计与防治等;应用非稳态可压缩流体的理论研究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大面积顶板垮落 空气冲击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盐岩储库长期运行腔体围岩流变破坏及渗透现象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郤保平 赵阳升 +1 位作者 赵延林 康志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01期241-246,共6页
通过热力耦合作用下层状盐岩流变实验研究可知,层状盐岩内部各层之间由于蠕变率不同变形不协调,导致层状盐岩体内多重剪切破坏,层间流变破坏后呈网格状,孔隙、裂隙增多,渗透率比未扰动时提高5个数量级,储库长期运行腔体围岩流变破坏后... 通过热力耦合作用下层状盐岩流变实验研究可知,层状盐岩内部各层之间由于蠕变率不同变形不协调,导致层状盐岩体内多重剪切破坏,层间流变破坏后呈网格状,孔隙、裂隙增多,渗透率比未扰动时提高5个数量级,储库长期运行腔体围岩流变破坏后天然气必然发生泄漏。同时,层状盐岩流变破坏后气体渗透实验表明,其渗透率与有效体积应力关系为K=16.5×10-15 exp(-0.035Θe)。基于裂隙介质,建立了层状盐岩储库长期运行腔体围岩流变破坏后渗透特性数学模型,并对金坛天然气储库长期运行腔体围岩渗透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流变破坏造成的盐岩与夹层交接面处产生的裂隙是气体渗透的主通道,具有较强的导气能力,夹层内部气体渗透滞后于层间裂隙气压,渗透速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最后达到稳定状态。所以,高盐分泥岩夹层对天然气储库长期运行腔体围岩的渗透特性具有很大影响,确定合理的运行压力是保证天然气储库不发生渗漏的必要条件,为我国盐岩溶腔储库长期运行腔体围岩天然气渗漏现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盐岩储库 腔体围岩 流变破坏 渗透 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康志勤 吕兆兴 +2 位作者 杨栋 严国超 赵阳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30-34,共5页
针对目前传统地面干馏油页岩技术中存在的高成本、高污染问题,提出了对油页岩进行原位注蒸汽开发的新方法.并利用太原理工大学研制的高温高压干馏釜对油页岩进行了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 针对目前传统地面干馏油页岩技术中存在的高成本、高污染问题,提出了对油页岩进行原位注蒸汽开发的新方法.并利用太原理工大学研制的高温高压干馏釜对油页岩进行了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会产生大量的孔隙、裂隙,从根本上提高了油页岩的渗透性;主要利用对流传热的方式,高效率地加热了油页岩并带走页岩油.同时,在复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包含了众多的耦合项作用,为分析解决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原位注蒸汽 渗透性 固-流-热-化学耦合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微CT试验的岩石孔隙结构算法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李建胜 王东 康天合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03-1708,共6页
在对煤系地层泥岩样进行显微CT无损伤探测及其图像分析的基础上,用Matlab语言对岩石孔隙结构(孔隙孔径和孔隙率)的算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显微CT扫描、数字图像处理和三维重构三者的结合为岩石类材料孔隙结构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简... 在对煤系地层泥岩样进行显微CT无损伤探测及其图像分析的基础上,用Matlab语言对岩石孔隙结构(孔隙孔径和孔隙率)的算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显微CT扫描、数字图像处理和三维重构三者的结合为岩石类材料孔隙结构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新方法。对显微CT试验得到的CT单张横截面图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计算出了基于CT单张图像的岩石孔隙率。对CT单张横截面图像进行压缩,生成不同分辨率的新图像,以新图像的像素大小作为孔径尺度,确定了基于CT单张图像的岩石孔径尺度和孔隙率之间的变化规律。将CT单张图像进行处理生成CT图像序列,用可视化重构算法中的体绘制算法对其进行三维重构,生成岩石的三维数字图像,计算了基于CT图像序列的岩石孔径、孔隙率及其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煤系地层中的泥岩为例,泥岩的孔隙率随孔径尺度的增加呈负指数规律减少,其计算结果与压汞法测定的孔径分布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孔隙结构 MATLAB 图像处理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均匀压力花岗岩热破裂声发射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武晋文 赵阳升 +3 位作者 万志军 冯子军 董付科 李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1-1117,共7页
为研究花岗岩体热破裂规律,通过实验研究了均匀压力(25 MPa)下大试件(200 mm×400 mm)花岗岩在常温~500℃范围的声发射变化规律及特性,探讨了各个阶段声发射信号反映的岩石破裂特性。研究表明:①330℃为花岗岩破裂声发射和热破... 为研究花岗岩体热破裂规律,通过实验研究了均匀压力(25 MPa)下大试件(200 mm×400 mm)花岗岩在常温~500℃范围的声发射变化规律及特性,探讨了各个阶段声发射信号反映的岩石破裂特性。研究表明:①330℃为花岗岩破裂声发射和热破裂性质转变的分界点,低于330℃,热破裂为弹性破裂,330℃以后,花岗岩出现局部塑性变形和破坏;②330℃以后,局部塑性破坏造成大量低能量释放率的声发射产生,声发射密集区由小部分能量率很大的声发射和数量很多、低能量释放率的声发射组成,声发射密集区整体上累积释放能量较低;③声发射振铃率发生突变可以作为花岗岩内部微破裂带开始形成的标志,花岗岩从110和420℃开始分别经历了2次大的热破裂裂纹网络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破裂 声发射 高温三轴压力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三维逾渗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吕兆兴 冯增朝 +1 位作者 赵阳升 谭礼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91-294,共4页
基于三维孔隙介质的逾渗模型,首次把裂隙这一重要的渗透通道引入到三维逾渗研究中,提出了孔隙裂隙三维逾渗的研究方法,并建立了孔隙裂隙双重介质三维逾渗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使得逾渗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如煤体、... 基于三维孔隙介质的逾渗模型,首次把裂隙这一重要的渗透通道引入到三维逾渗研究中,提出了孔隙裂隙三维逾渗的研究方法,并建立了孔隙裂隙双重介质三维逾渗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使得逾渗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如煤体、岩体等。基于VC++6.0开发了孔隙裂隙双重介质三维逾渗模拟软件,模拟研究了双重介质的逾渗规律,模拟研究表明:裂隙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介质的逾渗概率,使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逾渗规律明显不同于孔隙介质;随孔隙率、裂隙分形维数、裂隙数量分布初值由小到大逐渐增长,必然发生逾渗转变的自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逾渗 孔隙 裂隙 分形 逾渗阈值 双重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处置二氧化碳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韩俊杰 梁卫国 +1 位作者 张建功 张倍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1-536,共6页
为了研究CO2在煤层中的储存能力与置换驱替CH4特性,利用沁水煤田潞安矿区3号煤层大尺寸(100 mm×100 mm×200 mm)煤样,在确定应力约束条件下,开展了CO2在煤体中的吸附特性与其在含甲烷煤试样中的驱替实验,并对含甲烷煤和不含甲... 为了研究CO2在煤层中的储存能力与置换驱替CH4特性,利用沁水煤田潞安矿区3号煤层大尺寸(100 mm×100 mm×200 mm)煤样,在确定应力约束条件下,开展了CO2在煤体中的吸附特性与其在含甲烷煤试样中的驱替实验,并对含甲烷煤和不含甲烷煤中CO2的储存特性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拟真实地应力(围压=轴压=8 MPa)条件与0.5 MPa注入压力作用下,180min内试验煤样中储存CO2量达11.03 L,CO2在测试煤体中的渗透率随其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既定的地应力条件和近于14.93 cm3/g煤层平均瓦斯含量条件下,当CO2注入压力由0.5 MPa提高到1.0 MPa时,CO2在试验煤体中的储存量可提高93.00%、储存率提高13.50%、相应CH4的解吸量提高了18.13%;在实验初期,CH4的解吸量高于CO2的吸附量,随注入过程的持续,煤体中CH4的解吸量逐渐趋于平缓且远小于CO2的吸附量;同等条件下,含CH4煤比不含CH4煤可多储存59.29%的CO2,储存率提高了1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煤层处置 储存率 置换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