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化背景下成人学历教育改革探索——以太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冯爱红 成满庆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23-25,共3页
成人学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未来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成人学历教育存在着教学管理困境多,信息化程度不够;教育内容、知识体系陈旧,更新速度慢;教学师资紧张,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在信... 成人学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未来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成人学历教育存在着教学管理困境多,信息化程度不够;教育内容、知识体系陈旧,更新速度慢;教学师资紧张,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成人学历教育教学将融合函授、业余、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推进远程在线学习解决师资、工学矛盾,通过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改进教学管理,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成人学历教育 在线学习 远程教育平台 网络教学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
2
作者 王国梁 王飞 +2 位作者 王树勇 程凤飞 杜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90,共9页
目的为了得到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以寺河煤矿6306大采高超宽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方法利用并行电法观测采动前后煤层顶板岩层视电阻率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采... 目的为了得到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以寺河煤矿6306大采高超宽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方法利用并行电法观测采动前后煤层顶板岩层视电阻率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采动前后煤层顶板岩层视电阻率变化明显,原始地层视电阻率为150~300Ω·m,严重破坏地层视电阻率可达680Ω·m,并行电法实测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开采垮落带高度为21.0 m,垮采比为3.5,导水裂隙带实测高度下限值为82.5 m,裂采比为13.8,未能在观测期间有效捕捉到导水裂隙带上限值;(2)数值计算得出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垮落带高度为21.9 m,工作面推进至300 m时,导水裂隙带发育至最大值,达到90.6m,导水裂隙的最终形态符合“马鞍型”分布特征;(3)由于垮落带发育至最大值所需时间短,并行电法测试过程中,垮落带已充分发育,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结果接近;导水裂隙带发育至最高值至少需要1~2月,现场有效测试时间短,导致现场实测与数值计算结果偏差较大。结论寺河煤矿大采高超宽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82.5~90.6 m,导水裂隙的最终形态为“马鞍型”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预防寺河煤矿顶板水害及科学抽采采空区瓦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超宽工作面 并行电法 视电阻率 垮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中砂质泥岩力学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柴肇云 武小玲 +3 位作者 刘向御 刘绪 沈玉旭 辛子朋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772-781,共10页
软岩巷道掘进期围岩孔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引起的渗透性变化是突水灾害防治及注浆加固软弱围岩需要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借助RockTop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对砂质泥岩分别进行了加载方向平行和垂直层理限定围压的应力渗流耦合试验,研究了砂... 软岩巷道掘进期围岩孔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引起的渗透性变化是突水灾害防治及注浆加固软弱围岩需要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借助RockTop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对砂质泥岩分别进行了加载方向平行和垂直层理限定围压的应力渗流耦合试验,研究了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的强度特性、破坏形式以及与渗透性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砂质泥岩全应力应变加载过程中渗流特征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层理砂质泥岩力学强度和渗透性均具有各向异性,平行层理加载强度大于垂直层理加载强度,渗透性则相反;加载方向平行层理岩样破坏模式以单斜剪切和劈裂破坏为主,裂纹环向应变大于轴向应变,表现为体胀扩容。全应力应变曲线分为裂纹压密、线弹性、裂纹稳定扩展、裂纹非稳定扩展和峰后残余强度5个阶段。前三阶段岩样渗透率保持恒定,裂纹非稳定扩展、应力峰值点处亦或峰后残余强度阶段渗透率“突跳”达到峰值,渗透率变化曲线呈“N”型;加载方向垂直层理岩样破坏模式以轴向张拉劈裂和环向剪切滑移复合破坏为主,裂纹轴向应变大于环向应变,表现为轴向压缩。全应力-应变曲线分为稳定变形、非稳定变形和峰后残余强度3个阶段。稳定变形和非稳定变形阶段渗透率保持恒定,峰后残余强度阶段渗透率“突跳”达到峰值,渗透率变化曲线呈“∧”型;渗透率“突跳”为裂隙网络连通激发的渗透率呈几何量级突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泥岩 层理 破坏模式 渗透率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压冲一体化增透抽采瓦斯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宝贵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现有的水力压裂、水力冲孔、水力掏槽、水力割缝等煤矿井下水力增透技术工艺复杂、适应条件单一、劳动强度大,而钻冲一体化、钻扩一体化、水力冲/压一体化等技术对硬煤增透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工序繁琐、不能连续作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现有的水力压裂、水力冲孔、水力掏槽、水力割缝等煤矿井下水力增透技术工艺复杂、适应条件单一、劳动强度大,而钻冲一体化、钻扩一体化、水力冲/压一体化等技术对硬煤增透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工序繁琐、不能连续作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水力压冲一体化增透抽采瓦斯技术,在钻进过程中利用高压水射流定点(定向、分段)对煤层实施水力增透作业,可实现集打钻、对软煤水力冲孔及对硬煤水力喷射压裂的一体化作业。揭示了水力压冲一体化增透原理,即通过水力冲孔将软煤层的部分煤体冲出,实现软煤层出煤卸压增透,对硬煤层进行定点水力喷射压裂,实现硬煤层造缝增透;研制了水力压冲一体化钻具,满足高泵压、大排量的要求,具备较强的破岩和排屑能力,其工序简单、可操控性强;给出了高压水射流冲孔和水力喷射压裂时的钻具操控方法,探讨了钻进时冲压工艺和退钻时冲压工艺。在某矿16101底抽巷使用水力压冲一体化钻具进行了现场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软煤段进行水力冲孔作业,比传统水力冲孔缩短时间60%~80%,而单孔出煤量增加了约2倍,单孔平均百米瓦斯抽采纯量提高了1倍;在硬煤段进行水力喷射压裂作业,单孔平均百米瓦斯抽采纯量比传统水力冲孔提高了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煤层增透 水力压冲一体化 水力冲孔 水力喷射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水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陈云龙 张振国 +3 位作者 姜正龙 李文宝 李慧勇 马洪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7,共4页
三水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陷、坳陷、沉陷和抬升四个发展阶段,发育了深湖-浅湖-河流三角洲型沉积层序,以泥岩、砂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条件。经野外露头剖面勘察和钻井岩性分析,下第三系布心组发育深湖、半深湖... 三水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陷、坳陷、沉陷和抬升四个发展阶段,发育了深湖-浅湖-河流三角洲型沉积层序,以泥岩、砂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条件。经野外露头剖面勘察和钻井岩性分析,下第三系布心组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岩、碳质泥岩和泥灰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布心组二段为湖泊极盛时期沉积,以暗色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沉积,是盆地内主力生油岩系。根据烃源岩和地质构造特征,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为布心组生、布心组和西布组储、布心组和西布组盖的生、储、盖组合,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和开采价值的含油气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盆地 构造演化 油气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日制本科高校慕课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梦娴 赵金昌 凌丽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0期53-55,共3页
慕课是一种开放性、共享性的学习资源,其受众面非常广。当前,高校慕课教学存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和专业针对性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模块设计不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高校慕课教学模式改革要加强慕课课程的顶层设计和专业... 慕课是一种开放性、共享性的学习资源,其受众面非常广。当前,高校慕课教学存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和专业针对性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模块设计不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高校慕课教学模式改革要加强慕课课程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性;探索多元化慕课教学方式;遵循FPFI模式设计课程模块;有效利用大数据及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日制本科 高校慕课 课程体系 顶层设计 教学方式 课程模块 学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2DPCA的煤岩识别新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贾新泽 杨慧贞 +2 位作者 段晋有 田甜 程永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1-533,538,共4页
针对传统PCA方法用于煤岩识别常常面临图像维数高,直接计算数量大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2DPCA的煤岩识别方法。这种识别方法是基于图像矩阵的主分量分析法,由于它的协方差矩阵可由原图像矩阵直接构建,因此2DPCA使用的协方差矩阵... 针对传统PCA方法用于煤岩识别常常面临图像维数高,直接计算数量大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2DPCA的煤岩识别方法。这种识别方法是基于图像矩阵的主分量分析法,由于它的协方差矩阵可由原图像矩阵直接构建,因此2DPCA使用的协方差矩阵同传统PCA相比要小很多。实验结果表明,在训练样本数相同的情况下,2DPCA耗时仅占PCA总耗时的60%左右,并且随着训练样本的增多,2DPCA与PCA之间的耗时差会越来越大。识别率较PCA方法提高了近10%,图像SNR也由原来的4.53 dB提高到12.17 dB。2DPCA在速度方面表现优越,准确性方面也令人满意,有效的提高了煤岩识别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识别 PCA 2D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光栅温度应力同时区分测量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林 张亚勇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6,共4页
从不同角度归纳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区分测量温度及应力的最新技术方案,叙述其主要工作原理,给出图示说明,并对各种方案的适用场合及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指出了现有方案的不足。
关键词 光纤光栅传感器 交叉敏感 温度 应力 同时区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样微裂隙分布与单轴压缩破坏关系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耀宇 宋选民 邢平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3-46,共4页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裂隙分布的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加载压缩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引入压剪指数和拉伸指数对岩样的破坏进行判断,分析不同裂隙条件下岩样的破坏特征及其倾向程度,探索裂隙岩样的破坏机理和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裂隙分布的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加载压缩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引入压剪指数和拉伸指数对岩样的破坏进行判断,分析不同裂隙条件下岩样的破坏特征及其倾向程度,探索裂隙岩样的破坏机理和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单轴压缩条件下,标准的裂隙岩样破坏主要受拉应力控制,且破裂面出现的概率具有单斜破坏面>竖向破坏面>锥形破坏面的特征,其结论与实验室的大量试验结果吻合,并从机理上解释了微裂隙岩石单轴压缩破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样破坏 岩样微裂隙 裂隙形态 单轴压缩 破坏指数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降低复杂度的CCD彩色图像重构算法
10
作者 杨慧贞 程永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5-218,共4页
为了提高视频展台的图像质量和帧率,提出一种基于边缘检测的低复杂度插值方法。首先重构绿色分量图像,然后按照实验确定的阈值T划分图像平滑区域和边缘位置,分别对平滑部分、边缘位置进行双线性插值和Laplacian二阶校正项插值,来重构红... 为了提高视频展台的图像质量和帧率,提出一种基于边缘检测的低复杂度插值方法。首先重构绿色分量图像,然后按照实验确定的阈值T划分图像平滑区域和边缘位置,分别对平滑部分、边缘位置进行双线性插值和Laplacian二阶校正项插值,来重构红、蓝色分量图像,最后对红蓝分量图像的平滑区域进行中值滤波以抑制伪彩失真。该算法与传统的两阶段图像重构算法相比,计算量显著降低,提高了图像重构实时性,并保持满意的图像质量,PSNR值达到33 dB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模板 CFA插值 边缘检测 伪彩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含硫活性炭的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超 王慧琴 +2 位作者 袁琴琴 邱丽 赵雪霞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5,共8页
将无烟煤与褐煤的混合物掺杂KOH一步法共热解,再将产物酸洗制得含硫活性炭。通过分析不同碱炭质量比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微孔孔体积的作用,探究硫含量对活性炭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当混煤掺杂KOH在碱炭质量比为2∶1、活化温度为800℃、活... 将无烟煤与褐煤的混合物掺杂KOH一步法共热解,再将产物酸洗制得含硫活性炭。通过分析不同碱炭质量比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微孔孔体积的作用,探究硫含量对活性炭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当混煤掺杂KOH在碱炭质量比为2∶1、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2 h时,氮气气氛条件下制备煤基活性炭(AC-S1),并对其进行表征和CO2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C-S1的BET比表面积达到682.9 m^2/g,以微孔结构为主,孔径主要分布在0.4 nm^1.2 nm,微孔体积为0.24 cm^3/g,硫含量为0.89%(质量分数);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煤基活性炭表面存在含硫官能团;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含硫煤基活性炭表面结构粗糙,存在一定的孔结构;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煤基活性炭为无定型非晶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数据得出,煤基活性炭存在碳硫键和噻吩硫;在常压、298 K条件下,AC-S1的CO2吸附量为3.16 mmol/g,对CO2/CH4体系的分离因子达到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H活化 共热解 含硫活性炭 CO2吸附 CO2/CH4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