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8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热解温度对煤氨混燃NO_(x)生成的影响:分子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梁五洲 马素霞 +2 位作者 冯于川 刘众元 赵贯甲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0-1336,共7页
为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减少燃煤电厂CO_(2)的排放,煤氨混燃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不同温度下煤氨预热解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以及预热解燃烧过程中的N元素迁移路径进行研究,得出预热解温度对NO_(x)排放的影响机理。... 为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减少燃煤电厂CO_(2)的排放,煤氨混燃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不同温度下煤氨预热解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以及预热解燃烧过程中的N元素迁移路径进行研究,得出预热解温度对NO_(x)排放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升高预热解温度会降低燃烧过程NO_(x)排放。温度升高促进了预热解过程中煤氨之间的相互反应,CN、HCN的产量随着预热解温度的提升而提升,煤氨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煤中的H原子转化为H_(2)。预热解温度的升高会促进NH_(3)自热解产生N_(2),减少体系中产生NO_(x)的氮源,NH_(3)含量的降低会减少体系中HNO的生成量,进而降低NO_(x)的排放量。预热解温度的升高会促进H_(2)的产生,H_(2)的存在,一方面会消耗大量O_(2),减少燃烧过程中NO_(x)的生成量,另一方面会加速HNO向N_(2)转化的过程,减少HNO分解产生的NO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 预热解 NO_(x)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SiO_(2)对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
作者 刘煊赫 门汝佳 +3 位作者 姜宛廷 李磊 王伟 雷志鹏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91-2701,共11页
硅烷偶联剂广泛用于改善纳米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KH550、KH560和KH7923种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对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从内聚能密度、结合能、自由体积和旋转半径等角度,探讨了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广泛用于改善纳米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KH550、KH560和KH7923种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对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从内聚能密度、结合能、自由体积和旋转半径等角度,探讨了偶联剂对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学、力学和电学性能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掺入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SiO_(2)后,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学、力学和电学性能均有所提升;硅烷偶联剂不仅改善了纳米颗粒与聚丙烯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增大了内聚能密度和界面结合力,还通过改变自由体积,影响分子链的运动状态,进而改变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热导率、刚性、韧性、相对介电常数和击穿强度;此外,烷偶偶联剂还改变了纳米SiO_(2)的静电势分布和禁带宽度,进一步改善了电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热学性能 力学性能 电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测量系统开发 被引量:1
3
作者 寇梦楠 刘海玉 +2 位作者 牛俊天 金燕 吴杨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1,300,共9页
针对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危险性大的问题,开发了机器人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测量系统。系统下位机采用STM32芯片作为主控芯片,控制爬壁机器人的运动以及与上位机的信息交换,同时引入混沌线性惯性权重对粒子群优... 针对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危险性大的问题,开发了机器人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测量系统。系统下位机采用STM32芯片作为主控芯片,控制爬壁机器人的运动以及与上位机的信息交换,同时引入混沌线性惯性权重对粒子群优化模糊PID算法进行优化,并将改进后的算法作为机器人运动路径的控制策略,对于机械臂的控制引入D-H法。上位机为LabVIEW搭建的操作平台,通过嵌入双树复小波变换去噪算法,对采集到的风速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各个模块均可正常且稳定运行,与人工测试的误差保持在±10%,能够满足锅炉冷态试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机器人 STM32 LabVIEW 改进粒子群优化模糊PID D-H法 双树复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与SH自由基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郝昊 周璐 +1 位作者 史韶旭 马红和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0,共8页
为了探究深度调峰时,燃煤发电机组运行中氮组分与硫组分交互作用对硫组分演化的影响,研究了NO与SH自由基的详细反应机理.采用B3LYP/6-311++G(d,p)方法优化了SH自由基与NO反应路径上各个驻点的几何构型,并通过IRC验证了反应路径的正确性.... 为了探究深度调峰时,燃煤发电机组运行中氮组分与硫组分交互作用对硫组分演化的影响,研究了NO与SH自由基的详细反应机理.采用B3LYP/6-311++G(d,p)方法优化了SH自由基与NO反应路径上各个驻点的几何构型,并通过IRC验证了反应路径的正确性.在CCSD(T)/def2-TZVPP水平上对反应路径上各个驻点进行了能量计算,通过频率矫正和零点能矫正得到了反应在单重态和三重态上的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共有八条反应通道和三种可能产物,分别为P1(SN+OH)、P2(^(3)SO+^(3)NH)、P3(^(3)S+HNO).其中通道(7)(R→^(3)IM8→^(3)IM9→P1)为该反应的优势通道,反应的主要产物为P1,根据传统过渡态理论与变分过渡态理论并结合隧道矫正计算了该反应通道在298~2000 K范围内的反应速率常数,在此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常数三参数拟合为k^(CVT/Eckart)=1.203×10^(-2)T^(4.25)exp(-108.29/RT)cm^(3)·molecule^(-1)·s^(-1),具有正温度系数效应.计算得到的速率常数与文献值吻合较好,适用的温度范围更广,所得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数据可以用于燃烧中硫演化机制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自由基 NO 反应机理 速率常数 密度泛函理论 深度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享储能服务的智能楼宇双层优化配置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浩鹏 李泽宁 +3 位作者 薛屹洵 常馨月 苏珈 孙宏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910,I0008,共13页
为降低城市化进程中楼宇储能投资成本,提出一种基于共享储能服务的智能楼宇(intelligent buildings,IBs)双层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建立计及寿命周期的共享储能电站(shared energy storage station,SESS)模型;其次,基于楼宇建筑物热惯性,... 为降低城市化进程中楼宇储能投资成本,提出一种基于共享储能服务的智能楼宇(intelligent buildings,IBs)双层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建立计及寿命周期的共享储能电站(shared energy storage station,SESS)模型;其次,基于楼宇建筑物热惯性,构建含空调系统的IBs数学模型;然后,综合考虑SESS与IBs的差异化利益诉求,建立基于SESS的IBs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目标函数旨在降低SESS的规划成本,下层模型目标函数旨在降低IBs的年运行成本,并采用卡罗需-库恩-塔克(Karush-Kuhn-Tucher,KKT)条件将原双层优化问题转换为单层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最后,以3个IBs社区的四季典型日为例,对比分析不同优化配置方法对于IBs运行和SESS配置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满足IBs用户温度舒适性的同时,所提双层优化配置方法可充分满足SESS运营商与IBs的差异化利益诉求,实现双方的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 双层优化配置 建筑热惯性 智能楼宇 共享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灵活运行对静态稳定裕度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李鹏飞 林泽源 +2 位作者 周志勇 刘柚梅 贾燕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目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和复杂多变的负荷需求使灵活性成为电网运行关注的重点,但调节各类资源达到灵活供需平衡的运行方式后对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还尚未可知。为此,提出一种计及电动汽车可调度潜力等灵活性资源的... 【目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和复杂多变的负荷需求使灵活性成为电网运行关注的重点,但调节各类资源达到灵活供需平衡的运行方式后对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还尚未可知。为此,提出一种计及电动汽车可调度潜力等灵活性资源的优化运行策略,并研究了其对系统静态稳定裕度影响。【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电动汽车可调度潜力评估的电动汽车集群、负荷、外电网、风光、需求响应等灵活性供需模型;其次,提出一种表征更为全面的静态稳定裕度指标评估体系,基于考虑灵活性供需约束的机组出力结果,定量评价灵活运行对系统静态稳定裕度的影响。【结果】经IEEE33节点系统验证,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的系统静态稳定裕度变化趋势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集群 可调度潜力 需求响应 灵活性资源 静态稳定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配电网控保协同技术综述
7
作者 秦文萍 魏琦 +3 位作者 蔡逸天 韩肖清 燕铮 赵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80,共16页
【目的】高比例新能源经电力电子器件并网给电力系统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进一步提高了对继电保护的要求,由此提出的控保协同技术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方法】首先概述了新能源并... 【目的】高比例新能源经电力电子器件并网给电力系统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进一步提高了对继电保护的要求,由此提出的控保协同技术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方法】首先概述了新能源并网换流器的发展及应用;其次,介绍了控保协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最后,综述了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后配电网中的控保协同方案,并对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网控保协同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结论】为相关科研人员及相关企业提供详尽的学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配电网 控保协同 构网型控制 稳定运行 新能源并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杂乱场景的机械臂抓取位姿预测方法
8
作者 李轩青 陈燕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5-1192,共8页
针对复杂场景下机器人抓取智能化程度及抓取精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机器人抓取位姿预测方法,即实时抓取网络(RGN)。首先,引入KPConv作为骨干网络,将其用于超点与密集点的特征提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几何特征计算方法,并利用交... 针对复杂场景下机器人抓取智能化程度及抓取精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机器人抓取位姿预测方法,即实时抓取网络(RGN)。首先,引入KPConv作为骨干网络,将其用于超点与密集点的特征提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几何特征计算方法,并利用交叉注意力机制实现了多源特征的融合目的;然后,提出了区域关联特征提取模块,借助于几何特征信息进行了区域划分,通过多层感知机进一步完成了抓取位姿的预测,利用抓取系统运动链将夹爪位姿映射到了机械臂关节角特征上,控制机械臂完成了抓取;最后,引入了多样性损失函数,并将其与基线模型进行了对比,利用GraspNet-1Billion数据集和Cornell数据集开展了复杂场景下机械臂抓取性能的测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GN方法可使抓取预测精度得到大幅提升,最大提升幅度达78.2%;将传统手工特征与深度学习相融合,对机械臂抓取位姿预测精度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规律可为构建良好的机械臂抓取模型提供具体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抓取 抓取位姿估计 实时抓取网络 点云 深度学习 特征提取模块 交叉注意力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无人机边缘计算任务卸载策略
9
作者 王峰 马星宇 +2 位作者 孟鹏帅 赵薇 翟伟光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31,共9页
针对地理条件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存在的缺乏基础设施、任务延时高和带宽需求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联合任务卸载和功率分配的多级移动边缘计算(MEC)系统模型。所提模型考虑将配备MEC的服务器部署在无人机附近提供计算服务,综合分析无人机的... 针对地理条件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存在的缺乏基础设施、任务延时高和带宽需求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联合任务卸载和功率分配的多级移动边缘计算(MEC)系统模型。所提模型考虑将配备MEC的服务器部署在无人机附近提供计算服务,综合分析无人机的任务卸载、功耗和计算资源分配等问题并给出度量方法,同时考虑无人机可执行的任务类型以及任务对无人机的CPU和GPU要求,将该问题表述为混合整数非线性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计算任务卸载算法,该算法基于改进双深度Q学习算法,在深度强化学习中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找到无人机之间的映射,从状态空间中找到潜在的模式并估计最优动作,并使用无模型的DRL方法,使每个无人机根据局部观察快速作出卸载决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比LCGP算法,平均卸载成本降低了42.8%;相比DDPG算法,能耗减少了16%;相比DDQN算法,任务执行延迟减少了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边缘计算 任务卸载 深度强化学习 资源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蚁狮算法电池储能频率调节的容量优化方法研究
10
作者 肖春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9,共9页
【目的】新能源发电大幅度地接入电力系统,使其频率稳定性与电能质量受到了严峻挑战。为解决电能质量的频率稳定问题,采用储能电池系统辅助调频,提出了一种用于储能二次调频的容量优化配置模型,然后利用蚁狮优化算法对该模型的参数进行... 【目的】新能源发电大幅度地接入电力系统,使其频率稳定性与电能质量受到了严峻挑战。为解决电能质量的频率稳定问题,采用储能电池系统辅助调频,提出了一种用于储能二次调频的容量优化配置模型,然后利用蚁狮优化算法对该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求解。【方法】由于优化配置模型需要大量实际参数,根据二次调频的特点构建了储能的出力仿真模型,用于给优化配置模型提供参数。之后,考虑基本动作出力和一定的容量裕度,建立了储能的二次调频出力模型,并利用蚁狮算法对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设计3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所提出的方法设置容量裕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收益,为新能源接入后的电网频率稳定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能质量 电池储能系统 二次调频 蚁狮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融合和模板更新的孪生网络跟踪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国瑞 王峰 李杰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85,共8页
针对现有孪生网络跟踪算法仅使用主干网络最后一层的特征进行相似度匹配,以及缺少有效模板更新策略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自适应模板更新的孪生网络跟踪算法。首先,结合深度过参数化卷积设计非填充单元,提取更深层的前景特征... 针对现有孪生网络跟踪算法仅使用主干网络最后一层的特征进行相似度匹配,以及缺少有效模板更新策略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自适应模板更新的孪生网络跟踪算法。首先,结合深度过参数化卷积设计非填充单元,提取更深层的前景特征和语义背景;然后,设计新的全局-局部特征融合模块,充分聚合浅、中层特征的全局和局部信息,捕获丰富的浅层外观特征和中层过渡特征;最后,采用自适应模板更新机制在线更新模板。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在公开数据集上对所提算法进行详尽评估,实验结果显示,所提算法在OTB2015和VOT2018数据集上的精确度分别达到0.878和0.588,GOT10K数据集上平均重叠率达到0.526,优于其他主流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跟踪 孪生网络 计算机应用 多层特征融合 模板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混合储能系统双判据多模式功率分配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雨晴 张红娟 高妍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针对混合储能系统中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功率分配问题,提出双判据多模式功率分配策略。以电动汽车的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综合直流母线功率和超级电容荷电状态两项参数,动态调整混合储能系统的工作模式;参考储能系统效率模型,调整电池和超级... 针对混合储能系统中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功率分配问题,提出双判据多模式功率分配策略。以电动汽车的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综合直流母线功率和超级电容荷电状态两项参数,动态调整混合储能系统的工作模式;参考储能系统效率模型,调整电池和超级电容的给定功率,实现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搭建混合储能系统实验平台,开展电动汽车工况模拟和功率分配策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采用固定比例功率分配策略相比,使用双判据多模式功率分配策略可将电池输出功率的均值和峰值分别降低16.98%和24.72%,并且将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提升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储能系统 功率分配策略 电动汽车 电池 超级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硫型钾基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及DFT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艳红 郭百合 +4 位作者 孙瑞彬 史一林 高凯旋 乔晓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934-3945,I0031,共13页
燃煤电厂经脱硫脱硝后存在的痕量SO_(2)会导致钾基吸附剂失效。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气凝胶载体,浸渍法掺杂MnO_(2)制备改性钾基吸附剂,借助固定床脱碳试验系统,在不同条件下对吸附剂进行脱碳试验。利用Avrami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并... 燃煤电厂经脱硫脱硝后存在的痕量SO_(2)会导致钾基吸附剂失效。该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气凝胶载体,浸渍法掺杂MnO_(2)制备改性钾基吸附剂,借助固定床脱碳试验系统,在不同条件下对吸附剂进行脱碳试验。利用Avrami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并结合表征手段对吸附剂孔隙、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al theory,DFT)深入探究Mn掺杂改性吸附剂抗硫机理。结果表明:在含150mg/m^(3) SO_(2)气氛中,MnO_(2)与SO_(2)反应生成MnSO_(4),减少SO_(2)与K_(2)CO_(3)反应,CO_(2)吸附量提升29.7%,吸附剂有一定的抗硫性。MnO_(2)最佳掺杂量为2.5%,最佳吸附条件为CO_(2)浓度12.5%,反应温度为60℃,H2O浓度为15%。SO_(2)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最大,SO_(2)分子中S、O原子的2p轨道和Mn原子3d轨道发生共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有一定的抗硫作用。Mn掺杂反应能垒降低为143.71kJ/mol,反应热增加为-164.92kJ/mol,进而减少SO_(2)对吸附剂脱碳性能影响。MnO_(2)掺杂改性钾基吸附剂在含SO_(2)气氛中表现出显著的抗硫性和较高的CO_(2)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凝胶 CO_(2)捕集 抗硫 吸附动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DFIG调频的系统频率响应特性分析及快速频率支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敏慧 张建胜 +2 位作者 秦文萍 杨德健 王鑫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针对含双馈风机调频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不明确和转子有效旋转动能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馈风电机组有效旋转动能的频率支撑策略。首先,基于传统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建立了含双馈风机调频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并推导计及风电渗透... 针对含双馈风机调频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不明确和转子有效旋转动能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馈风电机组有效旋转动能的频率支撑策略。首先,基于传统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建立了含双馈风机调频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并推导计及风电渗透率下系统频率偏差域表达式,在不同阻尼比下分析双馈风机调频对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其次,深入分析现有的计及双馈风机转子转速的频率支撑策略的优缺点。结合我国风电机组调频控制参数的规程要求,设计一种基于双馈风机有效旋转动能的自适应频率支撑策略。最后,基于IEEE 14节点电力系统模型,验证了所提策略在不同扰动、风速及风电渗透率条件下风机转子动能充分释放参与调频的优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风电机组 自适应频率支撑策略 频率响应模型 下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驱动的变压器振动状态全景感知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海英 施佳 宋建成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9,共10页
电力设备全域信息感知是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该文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提出一种变压器振动状态全景感知新框架。变压器孪生模型基于结构场,对电场、磁场、振动场耦合作用下铁芯、绕组振动状态建模,建立面向变压器振动机理研究的... 电力设备全域信息感知是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该文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提出一种变压器振动状态全景感知新框架。变压器孪生模型基于结构场,对电场、磁场、振动场耦合作用下铁芯、绕组振动状态建模,建立面向变压器振动机理研究的3维振动场孪生体。变压器绝缘材料随在役时间增加,载流子发生迁移,漏磁通增加,产生额外振动。为确保变压器孪生体的保真性能,考虑绝缘油纸和绝缘油的老化特征,利用介电损耗因数tanδ的时间相依特性,更新孪生模型。以S11-M-2000 kVA油浸变压器为实验对象,通过老化参数更新曲线,使孪生数据与实测的振动加速度误差减小6.1%,实现虚拟孪生模型的精准全景映射,同时借助虚实误差,识别异常健康状态,为电力设备数字化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变压器全景感知 多物理场建模 老化更新 3维振动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零相角频率跟踪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卓航 武晋德 +2 位作者 韩晓霞 张文杰 赵钦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5-735,I0027,共12页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受水流影响,原副边线圈会有一定的偏移。由于线圈磁心的存在,线圈相对位置的改变会使磁耦合结构参数发生变化,影响系统整体的谐振频率。当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与系统的谐振频率不一致时,会导致系统传输功率与传输效率... 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受水流影响,原副边线圈会有一定的偏移。由于线圈磁心的存在,线圈相对位置的改变会使磁耦合结构参数发生变化,影响系统整体的谐振频率。当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与系统的谐振频率不一致时,会导致系统传输功率与传输效率的降低。在串联-串联拓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计算逆变器前直流母线电流与逆变器输出电压和电流间相角的关系,设计出相应的相角测量电路,并配合通用的梯度下降算法,提出磁耦合结构参数偏移条件下的在线零相角频率跟踪策略。通过一个200 W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30 ms的时间内实现系统的零相角跟踪,功率最高可提高16.24倍,同时效率提高了17.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参数变化 零相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DSBE的无人机对地目标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鹏帅 王峰 +2 位作者 翟伟光 马星宇 赵薇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针对无人机捕获图像背景复杂、目标尺度小且相互遮挡、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DSBE的无人机对地目标检测算法。提出基于可变形卷积的DC-ELAN与DC-MP模块,适应不同形状大小输入特征,提升网络对复杂背景下特征的解析能力;设计... 针对无人机捕获图像背景复杂、目标尺度小且相互遮挡、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DSBE的无人机对地目标检测算法。提出基于可变形卷积的DC-ELAN与DC-MP模块,适应不同形状大小输入特征,提升网络对复杂背景下特征的解析能力;设计高分辨率多尺度检测层,增强算法提取小目标特征能力,提高微小目标检测精度;深度融入BiFormer动态稀疏注意力机制至改进后的特征融合网络中,剔除无关特征信息,提高相关细节的关注度并降低漏检率;引入边框损失函数EIoU,解决CIoU形状惩罚项失效的问题,提升模型收敛速度与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UA-DETRAC数据集上的的平均精度达到56.1%,相比原算法,mAP 50与mAP 50:95在VisDrone2019数据集上分别提升了3.5%与2.8%,有效提升了无人机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无人机图像 YOLO-DSBE 可变形卷积 Bi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基吸附剂脱除SO_(3)酸雾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敏 马素霞 裴婷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选用Na_(2)CO_(3)、NaHCO_(3)和NaOH溶液作为粉煤灰(FA)活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粉煤灰基吸附剂,改善了粉煤灰对SO_(3)酸雾脱除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SO_(3)酸雾的高效、低成本脱除。考察了粉煤灰基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 选用Na_(2)CO_(3)、NaHCO_(3)和NaOH溶液作为粉煤灰(FA)活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粉煤灰基吸附剂,改善了粉煤灰对SO_(3)酸雾脱除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SO_(3)酸雾的高效、低成本脱除。考察了粉煤灰基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应时间、碱液浓度和液固比等参数对脱除SO_(3)酸雾性能的影响。粉煤灰基吸附剂最佳的制备条件:水热反应温度100℃、水热反应时间10 h、碱液浓度2 mol/L、液固比10。粉煤灰基吸附剂对SO_(3)酸雾的脱除效率均比原始粉煤灰更高,最高达67.43%,较原灰提高了近5倍。采用XRD、FTIR、SEM和BET对粉煤灰基吸附剂的物相组成、含氧官能团、表面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碱液活化后,粉煤灰基吸附剂的表面变得粗糙且比表面积增大,特征峰强度增强,粉煤灰中的惰性成分在碱性条件下转化成了新的活性成分——沸石、硅酸钠和硅酸铝钠,有利于对SO_(3)酸雾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基吸附剂 SO_(3)酸雾 脱除效率 脱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球辅助硅酸钙微波干燥的性能
19
作者 冯帅 刘海玉 +3 位作者 郑仙荣 周世豪 乔晓磊 金燕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对添加碳化硅球辅助微波干燥多孔硅酸钙进行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碳化硅球添加量和微波功率对硅酸钙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球的添加显著缩短了硅酸钙的干燥时间.在微波功率150 W时,15 g w(水)=75%的多孔硅酸钙中的碳化硅球最优... 对添加碳化硅球辅助微波干燥多孔硅酸钙进行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碳化硅球添加量和微波功率对硅酸钙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球的添加显著缩短了硅酸钙的干燥时间.在微波功率150 W时,15 g w(水)=75%的多孔硅酸钙中的碳化硅球最优添加量为12颗,较未添加碳化硅球的样品平衡温度提升15℃,干燥能耗降低46%,干燥有效扩散系数为1.42×10^(-7) m^(2)/s.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硅酸钙的干燥能耗和干燥时间减小,但减小趋势随功率的增加而减缓.在高微波功率下,添加碳化硅球会进一步减少硅酸钙的干燥时间和能耗.对干燥过程进行多物理场仿真,考察样品内部温度、电场强度、水分浓度场的实时分布.干燥初期,碳化硅球的添加对微波加热样品并未起到明显作用,在干燥后期形成热点,有效提升样品温度,加快了硅酸钙的干燥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酸钙 微波干燥 碳化硅球 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干燥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变负荷特性模拟
20
作者 刘梁 高凯旋 +5 位作者 谢德清 何建乐 黄中 金燕 吕俊复 柯希玮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3,共11页
新能源装机占比的不断提高对包括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在内的燃煤发电机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某350 MWCFB锅炉为对象,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方法,... 新能源装机占比的不断提高对包括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在内的燃煤发电机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某350 MWCFB锅炉为对象,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方法,针对变负荷工况下的炉内过程响应特性开展了模拟研究,并探讨了燃烧-循环干预措施对变负荷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升负荷工况下,低负荷段(30%~50%机组额定负荷)的平均热流密度响应速率比高负荷段(50%以上机组额定负荷)下降约38%;仅看高负荷段,机组降负荷时热流密度响应更快,变化率比升负荷时大31%左右。不同负荷变化幅度下,炉内颗粒悬浮浓度和对流换热强度均可快速响应,而炉内温度的变化略显滞后,说明CFB锅炉更依赖传热系数的变化实现热量传递的快速调节。采用燃烧干预,如将40%的原给煤替换成百微米级的细煤颗粒,能够有效加快炉膛温度的变化,升负荷时高负荷段平均热流密度响应速率提高约43%,低负荷段也提升了近16%。此外,采用循环干预,即在升负荷时额外添加一定量的细床料,可使颗粒悬浮浓度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从而有效提高受热表面传热率的响应速率;若进一步给入热细床料(如通过循环灰热储-回送方式),升负荷时高负荷段炉内平均热流密度响应速率可提高约31%,低负荷段也可提升13%左右。研究结果探明了CFB锅炉变负荷时的炉内响应机制,验证了循环-燃烧干预提高机组变负荷速率的可行性,为深入挖掘超临界CFB锅炉的灵活性潜力、改善其变负荷能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炉内过程 响应特性 燃烧干预 循环干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