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徐英 秦晓伟 +1 位作者 张国杰 张永发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136,共7页
褐煤水分和灰分含量高,热值低,易自燃,且干燥提质后的褐煤易产生复吸现象,使其加工利用受到限制。褐煤储量丰富,如何对褐煤进行提质利用,在提高热值的同时,减小其在加工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 褐煤水分和灰分含量高,热值低,易自燃,且干燥提质后的褐煤易产生复吸现象,使其加工利用受到限制。褐煤储量丰富,如何对褐煤进行提质利用,在提高热值的同时,减小其在加工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褐煤干燥提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干燥工艺技术以及干燥后褐煤复吸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褐煤干燥提质利用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干燥 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煤层气脱氧技术研究进展及评述 被引量:5
2
作者 段国栋 侯鹏 +3 位作者 窦利珍 杨支秀 徐英 张国杰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130,共8页
从直接提纯脱氧和间接提纯脱氧两个方面介绍了煤层气脱氧的主要技术进展及其应用情况。直接分离提纯脱氧方法主要有四类:先低温再精馏法、压力控制合成水合物法、膜材料分离法和压力变换吸附法。低温精馏法获得的甲烷浓度高,但提纯过程... 从直接提纯脱氧和间接提纯脱氧两个方面介绍了煤层气脱氧的主要技术进展及其应用情况。直接分离提纯脱氧方法主要有四类:先低温再精馏法、压力控制合成水合物法、膜材料分离法和压力变换吸附法。低温精馏法获得的甲烷浓度高,但提纯过程需要低温,能耗大;变压吸附法的关键在于吸附剂,吸附剂的分离效果决定了该方法的经济效益;对于膜分离法,关键在于膜材料的分离效果;对于水合物法,制备高效经济的表面活性剂是关键;变压吸附法在国内外已有较多成熟案例,低温精馏法技术在国内也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而膜分离法和水合物法仍在研究阶段,尚无重大突破及工业应用。间接分离脱氧主要有焦炭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和非金属还原法。对于燃烧法,影响煤层气脱氧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制备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对于非金属还原法,关键在于研究对硫化物有极高选择性的高效催化剂。通过对上述各项提浓脱氧技术综合分析,认为可根据其优缺点进行技术耦合,形成更具经济性的含氧煤层气提纯脱氧技术。最后本文还对煤层气利用和脱氧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脱氧 直接分离 间接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化竹木/褐煤活性炭的表面特性及其脱除SO_2性能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国强 田福海 +4 位作者 张永发 丁佳丽 付亚利 王影 张国杰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6-492,共7页
以竹炭与褐煤混合料压块制备出柱状母料,500℃炭化30min后,经0-21.91%氨水气化,850℃活化2h,获得胺化竹村褐煤活性炭。采用BET和XPS研究竹木/褐煤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在100℃下考察活性炭对模拟烟气(0.1439%SO2、8.02... 以竹炭与褐煤混合料压块制备出柱状母料,500℃炭化30min后,经0-21.91%氨水气化,850℃活化2h,获得胺化竹村褐煤活性炭。采用BET和XPS研究竹木/褐煤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在100℃下考察活性炭对模拟烟气(0.1439%SO2、8.02%O2和10.11%水蒸气)中SO2的脱除性能。结果表明,氨水活化与水蒸气活化形成的竹木/褐煤活性炭孔径分布类似,主要分布于1~2.5nm,2.42%氨水活化制备的活性炭硫容是水蒸气活化的1.52倍;两种活性炭表面有相同种类的含碳基团,氨水活化后活性炭表面出现了类吡啶或类腈基团和胺、酰胺、酰亚胺及类吡咯基团;竹木/褐煤活性炭的脱硫性能主要与类吡啶基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木 褐煤 活性炭 胺化 脱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煤气金属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四方 陈虎 +1 位作者 任瑞鹏 陈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73-1379,共7页
煤的清洁转化利用符合中国的能源结构,高温煤气脱硫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单一金属氧化物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干法脱除H2S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单一金属氧化物在脱硫效率、使用温度和再生方面的优缺点,指出由于单一金属... 煤的清洁转化利用符合中国的能源结构,高温煤气脱硫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单一金属氧化物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干法脱除H2S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单一金属氧化物在脱硫效率、使用温度和再生方面的优缺点,指出由于单一金属氧化物脱硫剂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因此兼有单一金属氧化物优点的复合金属脱硫剂成为未来研究方向。同时,论述了复合金属脱硫剂的制备原则、脱硫效率及再生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铁酸锌和钛酸锌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复合脱硫剂及其他复合金属脱硫剂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煤燃烧 气化 金属脱硫剂 高温煤气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改性褐煤半焦制备烟气脱硫剂 被引量:16
5
作者 上官炬 杨直 苗茂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2,共4页
在硝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5%,45%和65%条件下改性褐煤半焦,制备出了烟气二氧化硫吸附剂,并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模拟烟气组成进行了脱硫活性测试。利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酸碱滴定和孔隙结构测定等分别对硝酸改性褐煤半焦制备的烟气脱硫剂... 在硝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5%,45%和65%条件下改性褐煤半焦,制备出了烟气二氧化硫吸附剂,并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模拟烟气组成进行了脱硫活性测试。利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酸碱滴定和孔隙结构测定等分别对硝酸改性褐煤半焦制备的烟气脱硫剂工业组成、元素组成、表面酸碱性以及表面积、孔容等进行分析和表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硝酸对褐煤半焦的改性,制备的改性半焦烟气脱硫剂脱硫活性有所提高;硝酸处理造成半焦挥发分即含氧基团和含氮基团增加,导致表面酸性上升;改性半焦表面积和孔容的增加是二氧化硫脱除硫容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半焦 烟气脱硫 硝酸处理 表面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过程中生成氮化物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炜 冯杰 +2 位作者 常丽萍 谢克昌 刘美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9-522,共4页
对煤中N在气化条件下的转化进行了研究 ,详细考察了在CO2 和水蒸气气氛中转化生成HCN和NH3 的过程 ,并对热解和气化条件下煤中N转化规律的差别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 :在气化条件下煤中N转化为HCN和NH3 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 对煤中N在气化条件下的转化进行了研究 ,详细考察了在CO2 和水蒸气气氛中转化生成HCN和NH3 的过程 ,并对热解和气化条件下煤中N转化规律的差别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 :在气化条件下煤中N转化为HCN和NH3 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水蒸气气氛下HCN和NH3 的生成量明显大于热解条件的实验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半焦中N含量的 15 %~ 2 0 %可以转化为NH3 ,水蒸气气氛条件下NH3 生成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半焦的气化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物 气化 HCN NH3 氰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梯度下配合煤成焦和收缩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贝昆仑 王鹏 张永发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用石英玻璃管反应器考察了在3℃/mn,5℃/min和9℃/min加热速率下制成焦样的收缩特性.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升温速率增加,半焦挥发分减小.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径向收缩率增加,其收缩。是由热缩聚反应中游离基碎片间取向缔... 用石英玻璃管反应器考察了在3℃/mn,5℃/min和9℃/min加热速率下制成焦样的收缩特性.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升温速率增加,半焦挥发分减小.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径向收缩率增加,其收缩。是由热缩聚反应中游离基碎片间取向缔合和微晶有序化排列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加,径向收缩率也增加,在较低的温度区,低升温速率(3℃/min)对收缩影响较小,在较高温度区间对收缩速率影响增大.XRD分析表明,随结焦终温的升高,焦样的d002逐渐减小,焦样的碳结构有序程度逐步提高.d002在600℃~850℃减小缓慢,在高温850℃~960℃减小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饼收缩 微观结构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Fe-Mn基吸附剂中高温煤气脱硫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芦晓芳 任秀蓉 +2 位作者 王海堂 肖雨 常丽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8-674,共7页
对优选出的Fe/Mn摩尔比为7∶3的7F3M系列复合氧化物吸附剂进行孔结构特性和活性组分形态的表征及其还原、硫化性能的考察,主要研究焙烧温度对吸附剂比表面积、孔体积和活性组分存在形态及其含量的影响,并与不同焙烧温度制得的吸附剂在... 对优选出的Fe/Mn摩尔比为7∶3的7F3M系列复合氧化物吸附剂进行孔结构特性和活性组分形态的表征及其还原、硫化性能的考察,主要研究焙烧温度对吸附剂比表面积、孔体积和活性组分存在形态及其含量的影响,并与不同焙烧温度制得的吸附剂在不同空速和硫化温度下的脱硫行为进行关联。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升高,吸附剂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增大,600℃时达到最大值;继续升高焙烧温度,吸附剂表面会因烧结而使其比表面积和孔容急剧下降;吸附剂的还原性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直接影响吸附剂中活性组分铁和锰的存在形态;吸附剂在脱硫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组分也与其硫化反应的温度有关,硫化温度越高,铁锰各形态活性组分的化学反应能力越低,吸附剂中Fe3O4的含量在硫化反应过程中起主要作用。600℃焙烧制得的7F3M600吸附剂在2 000 h-1,500℃下具有最佳的脱硫行为,其脱硫效率高于99%的稳定运行时间大于30 h,硫容最大可达45.56 gS/100 g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温度 铁锰基吸附剂 中高温煤气脱硫 T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甲烷含气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9
作者 鲍卫仁 常丽萍 谢克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煤层甲烷伴随着煤的形成而生成 ,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与常规天然气成藏条件不同 ,因此其预测、勘探开发技术也存在着独特之处。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煤层甲烷含气量的预测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对各种预测方法的适用条件作了进一步... 煤层甲烷伴随着煤的形成而生成 ,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与常规天然气成藏条件不同 ,因此其预测、勘探开发技术也存在着独特之处。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煤层甲烷含气量的预测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对各种预测方法的适用条件作了进一步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甲烷 预测 煤层气 含气量 勘探 煤矿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铈型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波 常丽萍 谢克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3-26,共4页
较详尽地叙述了被誉为第二代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氧化铈及氧化铈基脱硫剂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动态。针对目前高温煤气脱硫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氧化铈及氧化铈基脱硫剂的优点和缺点。指出采用适宜的制备工艺,加入适当的金属氧化物添加剂以大大... 较详尽地叙述了被誉为第二代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氧化铈及氧化铈基脱硫剂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动态。针对目前高温煤气脱硫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氧化铈及氧化铈基脱硫剂的优点和缺点。指出采用适宜的制备工艺,加入适当的金属氧化物添加剂以大大提高氧化铈的还原性,扩宽脱硫剂的可操作温度范围将是氧化铈基脱硫剂的未来研究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铈 高温煤气脱硫 脱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辅助煤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庞先勇 吕永康 朱素渝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3-686,共4页
应用等离子体辅助煤气化反应装置对大同煤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供气量、供粉速率、发生器输入功率、水蒸气压力以及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CaCO3和CaO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并对不同条件下产品气体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装置的最... 应用等离子体辅助煤气化反应装置对大同煤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供气量、供粉速率、发生器输入功率、水蒸气压力以及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CaCO3和CaO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并对不同条件下产品气体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装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供煤速率150g/m in、供气量18m3/h、等离子体发生器输出功率100kW、水蒸气出口压力0.3M Pa。加入添加剂CaCO3和Ca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5%时,催化效果最好。根据CaCO3和CaO的实验数据可知,在等离子体辅助煤气化过程中CaCO3起催化作用为主,CO2还原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煤气化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煤热解过程中HCN和NH_3的释放量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俊岭 鲍卫仁 +2 位作者 常丽萍 赵娅鸿 谢克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52-354,共3页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不同煤阶的 3种煤样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热解时气相产物中氮化物 ( NH3和 HCN)的生成量 ,确定了最佳测试方案 ,并研究了煤种对产物 NH3和 HCN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离子色谱测定 NH3和 HCN...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不同煤阶的 3种煤样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热解时气相产物中氮化物 ( NH3和 HCN)的生成量 ,确定了最佳测试方案 ,并研究了煤种对产物 NH3和 HCN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离子色谱测定 NH3和 HCN生成量的方法可行 ,得出了产物 NH3,HCN释放量和 m( NH3) /m( HCN)比值随煤阶 (含 C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离子色谱 氮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密度的煤气化渣水介质旋流炭-灰分离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慧泽 董连平 +3 位作者 鲍卫仁 王建成 樊盼盼 樊民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44-1353,共10页
煤气化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化渣,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其综合利用势在必行。本文系统分析了煤气化渣不同密度组分的特性,明确了炭-灰分离是煤气化渣分质综合利用的前提与基础,并提出了基于视密度差异的炭-灰分离方法。以水介质旋流器... 煤气化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化渣,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其综合利用势在必行。本文系统分析了煤气化渣不同密度组分的特性,明确了炭-灰分离是煤气化渣分质综合利用的前提与基础,并提出了基于视密度差异的炭-灰分离方法。以水介质旋流器为分选设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主要工艺参数对炭-灰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验证了水介质旋流分选对煤气化渣>0.074mm粒级炭-灰分离的可行性。借助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了旋流器锥体角度、底流口直径、溢流管插入筒体深度与产品灰分、产品产率及分选综合效率的定量关系,为煤气化渣炭-灰分离效果的预测及旋流器结构参数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研究内容对实现煤气化渣分质资源化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视密度 炭-灰分离 水介质旋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氛对伊宁煤热解过程中酚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纯 朱生华 +3 位作者 白永辉 刘昌龙 闫伦靖 李凡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2,共6页
以伊宁煤为原料,将其粉碎至5mm^8mm粒径置入固定床热解炉中,分别在N2和CO2两种气氛下程序升温至终温为500℃,600℃和700℃,收集热解产物并用GC-MS联用仪定量分析了焦油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对比分析了两种气氛下热解产物的分布,考察了CO2... 以伊宁煤为原料,将其粉碎至5mm^8mm粒径置入固定床热解炉中,分别在N2和CO2两种气氛下程序升温至终温为500℃,600℃和700℃,收集热解产物并用GC-MS联用仪定量分析了焦油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对比分析了两种气氛下热解产物的分布,考察了CO2热解气氛对焦油及酚类化合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气氛能促进焦油的生成.700℃时,CO2气氛下煤热解生成总酚量为N2气氛下生成总酚量的1.3倍.两种气氛下总酚的生成量均随热解终温的升高而减少.CO2气氛还影响了酚类化合物中不同种类酚所占的比例,特别是二甲基苯酚在总酚中的比例不断增大,700℃达到最大,为7.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宁煤 热解 CO2气氛 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力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密度强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樊盼盼 董连平 +4 位作者 刘翼洲 骆灿金 连经利 陈忠钰 樊民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1,共5页
为了提高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效果,丰富调控手段,以实验室磁力复合煤泥重介旋流器为研究对象,针对现阶段磁力旋流器励磁方式-空心线圈电磁场,以低碳钢为材料进行了附加磁路结构设计,实现了旋流器分选区磁场的靶向引导与强化。采用有限元... 为了提高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效果,丰富调控手段,以实验室磁力复合煤泥重介旋流器为研究对象,针对现阶段磁力旋流器励磁方式-空心线圈电磁场,以低碳钢为材料进行了附加磁路结构设计,实现了旋流器分选区磁场的靶向引导与强化。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软件ANSYS对设计磁路进行磁场特性仿真分析,得到附加磁路结构可改变分选作用区磁场形态,提高磁场强度的结论,线圈中心最大磁场强度由无磁路时的4102 A/m提高到大聚磁环作用下的4930 A/m,内聚磁结构因其特殊的结构设计达到14418 A/m。基于磁场仿真结果,对比进行了不同磁路磁场特性下纯磁铁矿粉介质分配试验和-3 mm粗煤泥重介质分选试验,得到不同磁场强度下纯磁铁矿粉底流、溢流分配规律及粗煤泥分选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无磁路磁场,外聚磁磁路结构不改变底流、溢流介质分配规律的总体趋势;内聚磁结构对磁场积聚作用强,磁场强度高,溢流悬浮液密度较空心线圈降低,底流悬浮液密度较空心线圈升高,精煤、尾煤灰分较空心线圈均有所上升,得到内聚磁结构可强化提高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密度的结论。通过对磁力旋流器磁场附加磁路,为磁力旋流器磁场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分选效果磁调控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优化磁力旋流器磁场特性,充分发掘磁场在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工艺的应用潜力、丰富复合力场分选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旋流器 分选密度 粗煤泥 分选效果 复合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强度对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樊盼盼 刘翼洲 +3 位作者 董连平 连经利 陈忠钰 樊民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3-167,共5页
基于前期磁场强度对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影响规律,为了进一步研究高磁场强度对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提出假设、试验验证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在试验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对旋流器柱段安装空心圆环定性表征旋流器磁场作用... 基于前期磁场强度对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影响规律,为了进一步研究高磁场强度对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提出假设、试验验证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在试验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对旋流器柱段安装空心圆环定性表征旋流器磁场作用区形成的磁铁矿粉“堆积层”,以空心圆环厚度表征不同磁场强度下形成的“堆积层”厚度,随着空心圆环厚度的增加,可获得精煤灰分逐渐降低,尾煤灰分基本不变,即分选精度提高的结论。试验结论与假设相反,反向验证了在旋流器内流场的高速剪切作用下,磁场作用区域内并未形成具有稳定厚度的磁铁矿粉“堆积层”。充分考虑影响磁团聚体形成与破坏的受力因素,通过公式推导得到磁场作用下磁团聚体粒度与磁场强度、介质悬浮液密度等参数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磁场强度超过一定值,磁团聚体粒度显著增大,导致介质悬浮液稳定性和流变性变差,进而造成旋流器分选效果变差。以上研究结果对于完善复合力场分选理论,指导煤泥重介旋流器磁调控策略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器 磁场 分选效果 粗煤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直接液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文英 李旺 冯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423,共10页
褐煤是初具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煤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煤,因其具有较高的H/C原子比、挥发分以及镜质组含量而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同时,因O/C原子比含量高,加氢反应过程中容易生成水,不利于原料煤中含氧官能团在直接液化过程中有效生产潜在... 褐煤是初具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煤化程度最低的一种煤,因其具有较高的H/C原子比、挥发分以及镜质组含量而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同时,因O/C原子比含量高,加氢反应过程中容易生成水,不利于原料煤中含氧官能团在直接液化过程中有效生产潜在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在供氢溶剂存在下,褐煤大分子结构单元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如酚类、醇类、羧基、醚类等,在热转化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行为。在氢自由基不足的情况下,裂解产生的苯氧自由基容易发生缩合反应;在氢自由基充足时可将苯氧自由基稳定至酚类,这些稳定后的酚类化合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将发生脱羟基反应生成水。上述两个过程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成含氧有机化合物的可能性。以酚类化合物为主要目标产物为例,既要考虑对褐煤中含有酚羟基官能团在加氢转化过程中的保护,又要考虑醚键、醇类等官能团缩聚向酚类物质的转化。与此同时,探讨产生水或CO x的最小化工况,不仅有助于减少氢的消耗,也相应获得高附加值的有机含氧化合物。因此,研究煤中含氧官能团在供氢体系下加热过程中如何得到“保留”和“抑制缩聚”的机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旨在分析褐煤中含氧官能团加氢热转化行为,围绕含氧芳香族化合物高值产品导向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定向转化的研究思路,并针对褐煤本身特点提出其高值化利用路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煤直接液化 供氢溶剂 含氧官能团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有机硫炼焦煤分选组分中硫的赋存形态及其热变迁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少林 孔娇 +4 位作者 申岩峰 李挺 杨暖暖 王美君 常丽萍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5-924,共10页
利用重介质分选法分别将两种高有机硫炼焦煤分选为密度范围不同的五个组分。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核磁共振波谱仪(13CNMR)和热解质谱联用技术(Py-MS)探究不同分选组分中硫的赋存形态及其热变迁行为。结果表明,不同分选组分中硫... 利用重介质分选法分别将两种高有机硫炼焦煤分选为密度范围不同的五个组分。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核磁共振波谱仪(13CNMR)和热解质谱联用技术(Py-MS)探究不同分选组分中硫的赋存形态及其热变迁行为。结果表明,不同分选组分中硫的分布、赋存形态及其所处化学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有机硫主要分布在低密度组分(D1)中,且以噻吩硫的形式存在;无机硫作为矿物质组分主要分布于高密度组分(D5)中。随着分选组分密度的增大,其脂肪碳的比例降低,芳香碳的比例增加,D1中硫醇、硫醚等硫化物的含量明显增加。热解过程中脂肪碳结构裂解生成的挥发分促进含硫气体的释放,进而提高了D1的脱硫效率,D5中硫的热变迁行为则主要受煤中矿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质分选法 高硫煤 赋存形态 热解 硫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温度对浆状NiW催化剂加氢处理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闫飞飞 涂椿滟 +2 位作者 魏珺谊 毋肖卓 黄伟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51,共7页
采用完全液相法制备了以AlOOH-TiO_2为载体、Ni和W为活性组分的浆状加氢处理催化剂,以全馏分中低温煤焦油作为反应原料,考察了反应温度对浆状NiW催化剂的浆态床加氢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热重(TG)法、元素分析法、红外光谱(FTIR)法及气相色... 采用完全液相法制备了以AlOOH-TiO_2为载体、Ni和W为活性组分的浆状加氢处理催化剂,以全馏分中低温煤焦油作为反应原料,考察了反应温度对浆状NiW催化剂的浆态床加氢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热重(TG)法、元素分析法、红外光谱(FTIR)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了原料和反应产物的馏分分布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80℃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性能,液体收率高达94.40%,氢碳物质的量比为1.56.本研究中萘的主要加氢路径可能为萘→苯基环烷烃(PCA)→苯基烯烃(PO),酚的主要加氢路径可能为酚(P)→苯(AB)→单环烷烃(MCA).在360℃~420℃温度范围内,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煤焦油中杂原子的去除及大分子的裂解,但不利于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加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液相法 中低温煤焦油 NiW催化剂 反应温度 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维度的煤基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及储能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康孟孟 赵翰庆 +2 位作者 宋玮 叶建岐 李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9-53,共5页
从煤炭的特殊有机大分子结构出发,重点综述了不同维度的煤基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应用,为煤化工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些技术思路。
关键词 煤炭 纳米碳材料 电极材料 储能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