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N共掺杂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小超 樊彩梅 +2 位作者 丁永波 梁镇海 韩培德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18-1523,共6页
为了研究p型ZnO的掺杂改性,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未掺杂,Al、N单掺杂和Al-N共掺杂ZnO晶体的几何结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Al、N单掺杂和Al-N共掺杂ZnO的超晶胞体积分别为0.2043 nm3、0.2034 nm... 为了研究p型ZnO的掺杂改性,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未掺杂,Al、N单掺杂和Al-N共掺杂ZnO晶体的几何结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Al、N单掺杂和Al-N共掺杂ZnO的超晶胞体积分别为0.2043 nm3、0.2034 nm3、0.2027 nm3、0.1990 nm3,带隙分别为0.72 eV、0.71 eV、0.60 eV、0.55 eV;N是比较理想的p型掺杂受主,若在禁带中再引入激活施主Al后,可填充的电子数由原来的19个增加到24个,N原子接受从价带跃迁的电子使价带产生非局域化空穴载流子,从而提高了晶体的导电性。与未掺杂,Al、N单掺杂相比,Al-N共掺杂ZnO具有更稳定的结构,更窄的带隙,更好的导电性,更有利于实现p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P型ZNO Al-N共掺杂Z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110)表面电子结构和光学吸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赵晓霞 张小超 +3 位作者 李国旗 王艳 韩培德 樊彩梅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86-1290,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研究了BiOCl(110)表面两种不同终止端(110)-BiCl和(110)-O电子结构和光吸收性质。结果表明:(110)-BiCl和(110)-O表面均未发生重构现象;(110)-BiCl表面导带底部出现明显表面态,导致该表面带隙降低,且价带与导...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研究了BiOCl(110)表面两种不同终止端(110)-BiCl和(110)-O电子结构和光吸收性质。结果表明:(110)-BiCl和(110)-O表面均未发生重构现象;(110)-BiCl表面导带底部出现明显表面态,导致该表面带隙降低,且价带与导带均朝低能方向移动;而(110)-O表面态位于价带顶,导带能带变窄导致该表面带隙略大于体相BiOCl;(110)-BiCl和(110)-O表面能分别为1.570 J·m-2和1.550 J·m-2;光吸收性质对比分析知,与BiOCl体相相比,(110)-BiCl表面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l 电子结构 光吸收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铜砷废硫酸分步硫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乔冉冉 李一兵 +5 位作者 张忠林 段东红 周娴娴 李瑜 郝晓刚 刘世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6-682,共7页
冶炼烟气制酸行业的废酸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金属离子及毒性较高的砷离子,分步硫化法可对其中的Cu^2+和As^3+进行分步回收。针对质量分数为0~15%的铜、砷酸性废水,对分步硫化沉淀金属离子的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同时对酸性废水中加... 冶炼烟气制酸行业的废酸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金属离子及毒性较高的砷离子,分步硫化法可对其中的Cu^2+和As^3+进行分步回收。针对质量分数为0~15%的铜、砷酸性废水,对分步硫化沉淀金属离子的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同时对酸性废水中加入硫化剂避免产生硫磺的pH范围也进行了理论计算,绘出了Cu—S—H2O酸性体系生成硫磺pH与lg[Cu^2+]的关系曲线图。相关的验证性实验证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废酸质量分数(0~15%)对第一步硫化中铜离子去除率的影响较小,第一步硫化时硫化剂用量达到去除铜离子理论需求量的1.0倍时,铜离子的去除率可以超过99%;第二步硫化时硫化剂用量达到去除砷离子理论需求量的1.0倍时,砷离子的去除率可以超过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硫酸 铜离子 砷离子 去除 分步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Electro-Fenton法降解水中苯酚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韵芳 樊彩梅 +1 位作者 梁镇海 孙彦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3-26,共4页
设计了一种双极电化学芬顿方法(BipolarElectro-Fenton;BEF)并对水中的苯酚进行了降解研究。采用热压法制备了多孔气体扩散碳电极。在无分隔槽反应装置中,以多孔气体扩散碳电极为阴极将氧气还原产生过氧化氢,铁板作阳极产生Fe2+,直接利... 设计了一种双极电化学芬顿方法(BipolarElectro-Fenton;BEF)并对水中的苯酚进行了降解研究。采用热压法制备了多孔气体扩散碳电极。在无分隔槽反应装置中,以多孔气体扩散碳电极为阴极将氧气还原产生过氧化氢,铁板作阳极产生Fe2+,直接利用两电极产物发生芬顿(Fenton)反应对苯酚进行降解。TOC、COD的检测结果表明,BEF法中所采用的气体扩散电极对苯酚的降解程度较通常废水处理中以石墨为阴极的电芬(Electro-Fenton;EF)更为彻底;而且BEF法对苯酚的降解速率比传统芬顿法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法 苯酚 双极 气体扩散 反应装置 过氧化氢 直接利用 检测结果 废水处理 降解程度 降解速率 碳电极 电化学 热压法 分隔槽 TOC COD 电极对 多孔 阴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Pt-M(Ni,Fe,Mo)/C电催化氧化甲醇的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世斌 刘勇 +3 位作者 孙彦平 张忠林 郝晓刚 李一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40-943,共4页
采用溶胶法制备了碳载Pt-M(M为Ni,Fe,Mo)电催化剂,并用TEM和XRD技术表征活性物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Pt基合金微粒在碳黑表面分布均匀,粒径约为2~4nm.用循环伏安法测定催化剂在不同碱性条件下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杂元素催化剂... 采用溶胶法制备了碳载Pt-M(M为Ni,Fe,Mo)电催化剂,并用TEM和XRD技术表征活性物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Pt基合金微粒在碳黑表面分布均匀,粒径约为2~4nm.用循环伏安法测定催化剂在不同碱性条件下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杂元素催化剂的活性大小顺序为Pt75Ni25/C>Pt75Fe25/C>Pt50Mo50/C,掺杂Ni可明显地促进纳米Pt的催化活性,Pt75Ni25/C在1.0mol/LNaOH+1.0mol/LCH3OH溶液中的峰电流密度可以达到726.9mA/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介质 Pt基合金电催化剂 甲醇 电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生活污水同步产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赵煜 马彦 +5 位作者 李婷 薄晓 王俊文 李鹏 钟丽萍 孙彦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1-486,共6页
以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缺氧池活性污泥为接种体,以葡萄糖为模拟生活废水,构建双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FC,Microbial fuel cell)实现生活废水降解与同步产电。研究基质降解动力学及温度对MFC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影响,明确... 以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缺氧池活性污泥为接种体,以葡萄糖为模拟生活废水,构建双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FC,Microbial fuel cell)实现生活废水降解与同步产电。研究基质降解动力学及温度对MFC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影响,明确微生物电化学活性、阳极传荷阻抗、阳极电势、电池产能之间的关系,考察库伦效率及COD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电池功率输出与基质浓度关系遵循莫顿动力学方程:P=Pmaxc/(ks+c),其中,半饱和常数ks为138.5 mg/L,最大功率密度Pmax为320.2 mW/m2。葡萄糖浓度较小时,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dcA/dt=kcA,k=0.262 h-1。操作温度从20℃提高到35℃,生物膜电化学活性不断提高,传荷阻抗从361.2Ω减小到36.2Ω,阳极电极电势不断降低,同时,峰值功率密度从80.6 mW/m2提高到183.3 mW/m2。45℃时,产电菌活性降低,峰值功率密度减小到36.8 mW/m2。葡萄糖浓度为1 500 mg/L,温度为35℃时,MFC电化学性能最佳,稳定运行6 h后库伦效率为44.6%,COD去除率为4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电池 浓度 温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电化学反应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忠林 郝晓刚 +3 位作者 于秋硕 韩念琛 刘世斌 孙彦平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2,共5页
流化床电化学反应器是一种三维颗粒电极反应器,以其比表面积大、传质速率高而备受关注。就流化床电化学反应器在导电机理、数学模型、结构放大以及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该类反应器开发、设计和模型化方面存在的问... 流化床电化学反应器是一种三维颗粒电极反应器,以其比表面积大、传质速率高而备受关注。就流化床电化学反应器在导电机理、数学模型、结构放大以及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该类反应器开发、设计和模型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电化学反应器 颗粒电极 导电机理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_qRu_yX_z(X=S,Se,Te)纳米簇电催化还原氧的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世斌 刘洁 +3 位作者 孙彦平 李一兵 段东红 张忠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7-1132,共6页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reduction on Mo-Ru-X (X=S, Se, Te) was investigated. The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carbonyl complexes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activities of the catalysts were measu...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reduction on Mo-Ru-X (X=S, Se, Te) was investigated. The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carbonyl complexes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activities of the catalysts were measured by potentiodynamic and AC impedance.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TEM and ED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the catalyst material is of amorphous Ru cluster chalcogenides in the nanoscale range. The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of Mo-Ru-Se is the highest, and peak current density is 3.32 mA·cm-2. However, Mo-Ru-Se is sensitive to methanol in methanol-containing electrolyte, and the activ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methanol concentration. The activity of Mo-Ru-S is poorer than Mo-Ru-Se, the peak current density is 2.80 mA·cm-2, the behavior of methanol effect on the activity is similar to Mo-Ru-Se. The tolerant-methanol performance of Mo-Ru-Te is the best in the three, but activity is not high, peak current density is 2.69 mA·cm-2 on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电还原 过渡金属簇硫族化合物 电催化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掺杂Ru-Se簇合物电催化剂氧还原性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世斌 段东红 +3 位作者 刘洁 张忠林 郝晓刚 孙彦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2-806,共5页
采用羰基金属化合物低温合成法制备了不同掺杂元素的M-Ru-Se(M=Fe,W,Mo)簇合物,并应用旋转圆盘电极电位扫描法测试簇合物的电催化活性及其抗甲醇性,采用TEM、XRD、EDS技术表征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结构和组成。结果显示,掺杂过渡元素对簇... 采用羰基金属化合物低温合成法制备了不同掺杂元素的M-Ru-Se(M=Fe,W,Mo)簇合物,并应用旋转圆盘电极电位扫描法测试簇合物的电催化活性及其抗甲醇性,采用TEM、XRD、EDS技术表征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结构和组成。结果显示,掺杂过渡元素对簇合物的催化活性及其抗甲醇性有明显的影响,其中Mo-Ru-Se的还原电流最高,催化活性最高,W-Ru-Se次之,Fe-Ru-Se最低;电解质中加入甲醇后,W-Ru-Se的活性最高,Mo-Ru-Se次之,Fe-Ru-Se最低;相对地,W-Ru-Se具有较高的抗甲醇性。掺杂元素主要通过影响Ru核d电子结构改变簇合物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电还原 Ru纳米簇硫族化合物 电催化剂 抗甲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水中腐殖酸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光月 李彩霞 +2 位作者 王韵芳 樊彩梅 孙彦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88-791,共4页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Fe2O3光催化剂,并用XRD对其晶型进行了表征。研究了Fe2O3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水中腐殖酸的降解行为,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初始pH值、腐殖酸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光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2O3用量为0.4 g/L...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Fe2O3光催化剂,并用XRD对其晶型进行了表征。研究了Fe2O3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水中腐殖酸的降解行为,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初始pH值、腐殖酸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光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2O3用量为0.4 g/L,腐殖酸溶液的初始浓度为10 mg/L,pH为3.0,20 W黄色荧光灯(Em ax=548 nm)照射下反应150 m in,腐殖酸的降解率达到94.1%,说明所制备的Fe2O3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水中腐殖酸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并可多次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O3 腐殖酸 可见光 光催化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宫式错流鼓泡光催化反应器苯酚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晓刚 罗善霞 +3 位作者 张忠林 樊彩梅 刘世斌 孙彦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6-1059,共4页
设计了新型迷宫式错流鼓泡反应器(LBPR),以苯酚废水为降解对象,进行光催化氧化降解性能研究。用活性炭颗粒负载TiO2膜作为光催化剂,考察了气体流量、液体流量、固体光催化剂投加量对反应器降解特性的影响,优化了反应器的操作条件。实验... 设计了新型迷宫式错流鼓泡反应器(LBPR),以苯酚废水为降解对象,进行光催化氧化降解性能研究。用活性炭颗粒负载TiO2膜作为光催化剂,考察了气体流量、液体流量、固体光催化剂投加量对反应器降解特性的影响,优化了反应器的操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光强8mW·cm-2,气速为8L·min-1,液体流量为400mL·min-1,反应2h后苯酚降解率接近100%;在优化光催化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下,固体光催化剂用量为6g(TiO2用量约为待处理液用量的0.2%)时降解效果最好。同时考察分析了反应物初始浓度和光强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以及该反应器中催化剂连续批次使用对降解性能的影响。新型迷宫式错流鼓泡光催化反应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光能利用率高,易于实现工业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式鼓泡反应器 光催化 二氧化钛 苯酚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Ag_3PO_4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韵芳 王雅文 +1 位作者 丁光月 樊彩梅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6-1290,1297,共6页
采用沉淀转换法制备了Ag@AgCl/Ag3PO4可见光光催化材料,并采用XRD、UV-vis、SEM及XP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以水中甲基橙的降解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可见光照射下Ag@AgCl/Ag3PO4的光催化活性。XRD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晶型完整。Uv-vis吸收光... 采用沉淀转换法制备了Ag@AgCl/Ag3PO4可见光光催化材料,并采用XRD、UV-vis、SEM及XP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以水中甲基橙的降解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可见光照射下Ag@AgCl/Ag3PO4的光催化活性。XRD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晶型完整。Uv-vis吸收光谱分析可知Ag@AgCl/Ag3PO4催化剂的带隙明显变窄且对可见光吸收增强。SEM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颗粒在0.5μm左右。XPS光谱表明催化剂表面的Ag0与Ag+含量明显增强。经分析可知,Ag@AgCl/Ag3PO4在可见光下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催化剂带隙能的减小、Ag0与AgCl形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及强氧化性Cl0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Ag3PO4 光催化 可见光 甲基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基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晓雯 张小超 樊彩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32,149,共10页
氯氧化铋(BiOCl)为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电子性质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并在能源、环保、化工、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首先,本文介绍了BiOCl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其次,对近几年微纳米BiOCl基光催化材料的... 氯氧化铋(BiOCl)为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电子性质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并在能源、环保、化工、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首先,本文介绍了BiOCl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其次,对近几年微纳米BiOCl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形貌特征、可见光拓展、固定化等方面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综述分析,并概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应用于该类催化剂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新型BiOCl基光催化材料负载或沉积与涂覆于适宜的基体表面、与其表面吸附物之间作用机制、光催化反应机理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氧化铋 光催化材料 可见光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乙酸钠不同基质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樊磊 赵煜 +4 位作者 李婷 原沁波 王恩志 王晓斌 王俊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7,共7页
本文通过接种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好氧污泥和厌氧污泥,撘建两个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Microbial Fuel Cell),分别以葡萄糖、乙酸钠作为基质,在0.0335 mol·L^(-1)基质浓度下研究不同基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研究表明,葡萄糖体... 本文通过接种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好氧污泥和厌氧污泥,撘建两个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Microbial Fuel Cell),分别以葡萄糖、乙酸钠作为基质,在0.0335 mol·L^(-1)基质浓度下研究不同基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研究表明,葡萄糖体系的阳极半电池阻抗为222Ω,乙酸钠体系为213.67Ω,说明两种不同的有机基质对电池内阻无明显影响.葡萄糖、乙酸钠体系的交换电流密度i^0分别为3.463、5.987 mA·m^(-2),COD去除率分别为50.6%、55.8%,库仑效率分别为42.1%、46.2%.葡萄糖为基质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394.2 mW·m^(-2),相应的最大电流密度为1800 mA·m^(-2);乙酸钠为基质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311.9 mW·m^(-2),相应的最大电流密度为1527.5 mA·m^(-2).葡萄糖代谢过程复杂,并不单一,且代谢不彻底,乙酸钠分子简单更容易代谢,因此乙酸钠的库仑效率及COD去除率均高于葡萄糖,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葡萄糖为基质的燃料电池产电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葡萄糖 乙酸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_(core)-Pt_(shell)(M=Fe、Co、Ni)纳米粒子电催化氧还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忠林 员娟宁 +3 位作者 孙彦平 刘世斌 段东红 郝晓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13-2418,共6页
纳米Pt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但抗甲醇性不足,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采用胶体模板法制备Mcore-Ptshell(M=Fe、Co、Ni)核壳型纳米粒子,用XRD和TEM表征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和结构,动电位法和交流阻抗考察电催化活... 纳米Pt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但抗甲醇性不足,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采用胶体模板法制备Mcore-Ptshell(M=Fe、Co、Ni)核壳型纳米粒子,用XRD和TEM表征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和结构,动电位法和交流阻抗考察电催化活性和抗甲醇性。结果显示,Mcore-Ptshell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壳层厚度约为2~3 nm,3种催化材料的氧还原活性均高于碳载纳米Pt,抗甲醇性也有明显提高,其中Fecore,1-Ptshell,1/C的活性最高,峰电流密度达到0.5833 mA.cm-2,Cocore,1-Ptshell,1/C次之,Nicore,1-Ptshell,1/C最低;Fecore,1-Ptshell,1/C与Nicore,1-Ptshell,1/C的抗甲醇性相当,略好于Cocore,1-Ptshell,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ore-Ptshell/C 电催化 氧还原 活性 抗甲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掺钛酸锂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世斌 李晶晶 +5 位作者 池琛 李瑜 张忠林 卫国强 郝晓刚 段东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7-131,共5页
钛酸锂因循环性能好、安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胶-凝胶二步煅烧法制备Ce掺杂钛酸锂Li4Ti5-xCexO12(x=0,0.1,0.15,0.2),用SEM、XRD等物理表征手段和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表征材料性能,以考察铈掺杂... 钛酸锂因循环性能好、安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胶-凝胶二步煅烧法制备Ce掺杂钛酸锂Li4Ti5-xCexO12(x=0,0.1,0.15,0.2),用SEM、XRD等物理表征手段和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表征材料性能,以考察铈掺杂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0.15的样品粒径较小,在0.1C时比容量为168.0 mAh/g,1C时比容量为116.0mAh/g,倍率性能优于未掺杂的样品,1C下循环10次后容量仍保持在112.7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溶胶-凝胶法 LI4TI5O12 CE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掺杂LiFePO_4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世斌 李海霞 +4 位作者 卫国强 刘惠青 张忠林 郝晓刚 段东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1-645,650,共6页
以Ce为掺杂源,蔗糖为碳源,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Fe1-xCexPO4/C正极材料,并采用SEM、XRD、EIS等分析方法重点考察了不同Ce掺杂量及Ce掺杂同时碳包覆样品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橄榄石结构,颗粒粒径明显细化。... 以Ce为掺杂源,蔗糖为碳源,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Fe1-xCexPO4/C正极材料,并采用SEM、XRD、EIS等分析方法重点考察了不同Ce掺杂量及Ce掺杂同时碳包覆样品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橄榄石结构,颗粒粒径明显细化。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Ce掺杂量为1%(摩尔分数)时性能最佳,0.1C(C为倍率)放电,其容量可达153.1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96.7%;既掺Ce又包覆碳的效果更好,0.1C下其容量可达162.4mAh/g,50次循环后容量几乎没有衰减,1C时其容量可达109mAh/g,表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EIS测试表明,Ce的掺杂可以明显改善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性能,降低电极/电解液界面电荷转移电阻,Ce掺杂同时碳包覆样品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溶胶-凝胶法 稀土金属 掺杂改性 碳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池永庆 孙彦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0-24,55,共6页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负极材料活性成分、材料尺度及操作温度对电池比容量、比功率、循环寿命、充放电倍率性能的影响,以及数模化半电池或全电池系统对负极材料电极性能的理论研究。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动力性能...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负极材料活性成分、材料尺度及操作温度对电池比容量、比功率、循环寿命、充放电倍率性能的影响,以及数模化半电池或全电池系统对负极材料电极性能的理论研究。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动力性能,改进碳/石墨和非碳/石墨负极材料、制备高度有序的阵列负极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充放电过程、分析负极材料的电极动力学特性,是表征、优化负极材料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循环寿命 充放电倍率 阵列负极 数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碳化硼涂层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鹏 孙彦平 陈新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在碳纤维表面制备碳化硼涂层能改善碳纤维的抗氧化性能,避免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碳纤维与基体发生界面反应。以碳纤维表面碳化硼涂层的制备为主线,分析了化学气相沉积法、直流电阻加热法和射频加热法等制备工艺,回顾了碳化硼涂层制备... 在碳纤维表面制备碳化硼涂层能改善碳纤维的抗氧化性能,避免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碳纤维与基体发生界面反应。以碳纤维表面碳化硼涂层的制备为主线,分析了化学气相沉积法、直流电阻加热法和射频加热法等制备工艺,回顾了碳化硼涂层制备过程中的原料选择、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碳化硼 涂层 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光催化处理水中苯酚的环境风险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崔建国 孙彦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1-54,共4页
利用薄膜水循环TiO2光催化反应器(TiO2-WFCPR)处理水中苯酚的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苯酚光催化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的降解规律和出水的环境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苯酚已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但出... 利用薄膜水循环TiO2光催化反应器(TiO2-WFCPR)处理水中苯酚的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苯酚光催化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的降解规律和出水的环境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苯酚已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但出水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害的中间产物,排放时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应以残留苯酚及其中间产物的浓度及影响确定该工艺最终的反应时间。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偏碱性条件是降低苯酚及其中间产物环境风险的关键因素。苯酚初始浓度及进水pH越高,苯酚达标的反应时间会越长,处理的经济性就越差。所以,从环境风险与经济性综合考虑,该工艺适用于处理苯酚初始质量浓度≤60.00mg/L的水,适宜的pH为6.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水处理 苯酚 中间产物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