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点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工程中的应用与展望
1
作者 王欣 王宇 +3 位作者 穆富茂 闫翎鹏 王振国 杨永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70,共16页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柔性及可以卷对卷生产等优势而逐渐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进一步商业化推广的道路上,OSCs也面临着提高光电转换效率(PCE)、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及提高稳定性等诸多挑战.在...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柔性及可以卷对卷生产等优势而逐渐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进一步商业化推广的道路上,OSCs也面临着提高光电转换效率(PCE)、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及提高稳定性等诸多挑战.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中,碳点(CDs)因具有成本低、结构多样、绿色环保、来源广泛、导电性高及稳定性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在OSCs器件中,CDs可以作为电荷传输层和界面修饰层材料使用,通过界面工程改善电池界面处的能级匹配和电荷传输性能,提升OSCs器件的整体性能,为光伏电池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成为推动OSCs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本文介绍了CDs的概念、分类和独特的结构特征,综合评述了其优异的可调光电特性和功能化改性方法,总结了CDs在OSCs界面工程领域的应用,指出了应用于OSCs领域的CDs基界面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碳点 界面工程 电荷传输 光电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自愈合水凝胶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怀念 王蕾 王慧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2-237,共6页
壳聚糖因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成为生物医用水凝胶的理想基体材料。然而,壳聚糖基水凝胶在物理损伤后易断裂失效。壳聚糖基自愈合水凝胶利用动态化学键的可逆解离-重构自主修复网络裂纹,从而维持水凝胶结构的完整性和初始... 壳聚糖因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成为生物医用水凝胶的理想基体材料。然而,壳聚糖基水凝胶在物理损伤后易断裂失效。壳聚糖基自愈合水凝胶利用动态化学键的可逆解离-重构自主修复网络裂纹,从而维持水凝胶结构的完整性和初始功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综述了壳聚糖与不同天然聚合物或合成聚合物复合的自愈合水凝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其在医用伤口敷料、智能生物传感器、细胞培养及组织工程支架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针对壳聚糖基自愈合水凝胶的研究现状,对其未来向智能化、绿色安全、多功能化和便携化发展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壳聚糖 自愈合 生物医学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微孔聚合物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
作者 赵浩成 李雪锋 武钰铃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5,131,共7页
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高度交联结构、大比表面积、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以及π-共轭骨架等优点,不塌陷的永久孔道使其在锂离子电池(LIBs)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螺双芴和共轭长度不同的对苯二胺(PA)、联苯胺(BPA)通过席夫碱缩合反... 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高度交联结构、大比表面积、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以及π-共轭骨架等优点,不塌陷的永久孔道使其在锂离子电池(LIBs)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螺双芴和共轭长度不同的对苯二胺(PA)、联苯胺(BPA)通过席夫碱缩合反应制备了2种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PA和CMPs-BPA。其中,CMPs-BPA具有更优良的微孔性质,这是由于使用共轭长度较长的联苯胺增大了聚合物孔径,有助于提高其交联度和增加比表面积,而大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结构有助于增大Li+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缩短Li+的扩散距离,促进电荷快速转移。将CMPs用作LIBs负极材料时,CMPs-BPA表现出可逆的氧化还原活性和增强的电化学性能,包括高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100mA/g条件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能达到3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微孔聚合物 永久孔道 共轭长度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合金界面结构及合金化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韩培德 白晋纲 +2 位作者 李洪飞 张彩丽 许并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1-253,259,共4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中的DFT理论,研究了Mg/Li界面的能量和电子结构,讨论了替位型掺杂的元素Zn、Al、Si、Ca在Mg/Li界面处的作用。结果表明,合金化元素Zn、Si、Al替换界面处Li原子后,均可提高Mg/Li界面的结合能力,使得界面更加稳定。同时,研... 利用第一性原理中的DFT理论,研究了Mg/Li界面的能量和电子结构,讨论了替位型掺杂的元素Zn、Al、Si、Ca在Mg/Li界面处的作用。结果表明,合金化元素Zn、Si、Al替换界面处Li原子后,均可提高Mg/Li界面的结合能力,使得界面更加稳定。同时,研究了Mg/Li界面体系的总能量、界面面积、电荷密度以及应力-应变曲线,表明了Zn、Si、Al可改善Mg/Li界面的结合能力,它们由强到弱为:Zn,Si,Al。另外还探讨了合金化元素的强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界面结构对磷光材料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高志翔 苗艳勤 +2 位作者 郝玉英 王华 许并社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2-345,371,共5页
以有机电致磷光器件ITO/NPB/CBP+Ir(ppy)3/Li F/Al为研究对象,在该器件中,CBP(4,4'-N,N'-二咔唑联苯)为主体材料,Ir(ppy)3(三(2-苯基吡啶)铱)为磷光掺杂剂,NPB为空穴传输层。然后在参考器件的NPB/CBP+Ir(ppy)3界面处构建了凹凸... 以有机电致磷光器件ITO/NPB/CBP+Ir(ppy)3/Li F/Al为研究对象,在该器件中,CBP(4,4'-N,N'-二咔唑联苯)为主体材料,Ir(ppy)3(三(2-苯基吡啶)铱)为磷光掺杂剂,NPB为空穴传输层。然后在参考器件的NPB/CBP+Ir(ppy)3界面处构建了凹凸结构,制备了一系列凹凸发光层的磷光器件。通过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电流效率-电压曲线考察了不同凹凸发光层磷光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并分析了这些器件的界面电荷俘获以及注入电荷动力学。研究结果发现,当凸起个数为3个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22 cd/A,与传统结构器件相比提高了26%。电流效率的提高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凹凸结构拓宽了载流子复合界面的面积,从而减弱了三线态激子-三线态激子的淬灭;另一方面,凹凸结构有利于减弱器件的光波导效应,增强器件内部的光耦合输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界面 磷光材料 发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包覆氧化锌电子传输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有机光伏电池空气和紫外稳定性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海涛 王宇 +6 位作者 杨建胜 张小科 王忠强 王华 杨永珍 魏昌庭 闫翎鹏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5-1155,共11页
活性层与电极之间的界面层材料对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和稳定运行。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电子传输材料,氧化锌(ZnO)纳米颗粒(NPs)较高的表面缺陷态易在表面吸附水氧,严重影响OSCs的效率和稳定性。因此,本文... 活性层与电极之间的界面层材料对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和稳定运行。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电子传输材料,氧化锌(ZnO)纳米颗粒(NPs)较高的表面缺陷态易在表面吸附水氧,严重影响OSCs的效率和稳定性。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既能钝化表面缺陷又能调节能级的聚乙烯亚胺(PEI)包覆ZnO NPs的协同策略,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ZnO@PEI NPs,并将其作为电子传输层(ETL)应用于基于PM6∶BO-4Cl∶PC61BM的OSCs中。结果表明,使用ZnO@PEINPs作为ETL制备的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略有下降,但由于包覆的PEI钝化了ZnO表面缺陷,ZnO@PEI NPs器件展现出更好的空气和紫外稳定性。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构建多功能、高稳定性ETL的有效策略,为实现高稳定OSCs提供了一条适用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电子传输层 氧化锌纳米颗粒 聚乙烯亚胺 空气稳定性 紫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界面原子、电子结构的设计与表征
7
作者 张振华 刘伟伟 +1 位作者 许并社 郭俊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42-747,共6页
材料的变形与相变、晶体生长、电荷分离传输、催化反应等过程均涉及到材料中的界面问题,并且紧密依赖于界面附近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材料的界面原子、电子结构来赋予材料特殊的新功能。介绍了材料界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材料的变形与相变、晶体生长、电荷分离传输、催化反应等过程均涉及到材料中的界面问题,并且紧密依赖于界面附近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材料的界面原子、电子结构来赋予材料特殊的新功能。介绍了材料界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枚举了研究者如何获得固-固材料界面的原子结构,在光催化和太阳能电池中如何利用界面分离和电荷传输及电子全息技术定量分析二维电子气,以及在材料生长和催化过程中的固-液和固-气界面演化。这些研究结果展示了人们对界面原子、电子结构前所未有的认知,这些科学而直观的构效关系对于启发研究者设计和构筑更加精细、高效的界面结构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原子结构 电子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纳米颗粒及界面层协同改善倍增型近红外有机光电探测器性能
8
作者 常铭茹 石林林 +5 位作者 滑羽璐 冀婷 李国辉 许并社 董海亮 崔艳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6-995,共10页
近红外有机光电探测器具有低成本、可溶液旋涂、生物兼容性好和柔性可穿戴等优势,在生物传感、医学成像、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相比于二极管型有机光电探测器,因其具有更高的外量子效率(EQE&... 近红外有机光电探测器具有低成本、可溶液旋涂、生物兼容性好和柔性可穿戴等优势,在生物传感、医学成像、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相比于二极管型有机光电探测器,因其具有更高的外量子效率(EQE>100%)和灵敏度而备受关注。该类器件利用电极附近被载流子陷阱捕获的一种载流子能辅助另一种极性相反的载流子从外电路隧穿注入到活性层中,实现光电倍增,但陷阱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文通过在活性层中掺入无机ZnO纳米颗粒来增加电子陷阱数量,使得器件在反向偏压保持暗电流密度的前提下,亮电流密度得到提高。通过优化,发现当ZnO纳米颗粒掺杂比例为5%时性能最优,在850 nm LED照射、-15 V偏压下,与未掺杂ZnO纳米颗粒器件相比,亮电流密度提升了7.4倍。在此基础上,本文协同Al_(2)O_(3)界面修饰层,进一步改善器件性能。结果表明,Al_(2)O_(3)界面修饰层的插入可改善器件的阳极界面接触特性,使得器件在正向和反向偏压下都能够实现光响应。Al_(2)O_(3)修饰后的器件在15 V偏压、全光谱范围内,EQE最高可达10^(5)%,R最高达10^(4) A/W。本工作为高灵敏度有机光电探测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光电倍增 有机光电探测器 无机纳米颗粒 界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蓝光HLCT材料pCzAnN作敏化主体的单发光层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9
作者 李晓霞 田甜甜 +3 位作者 杨睿浩 许慧侠 苗艳勤 王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47-1757,共11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作为照明和显示领域极其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实现超简单、高效率、低滚降的白光OLEDs,对有机发光层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杂化局部和电荷转移(Hybridized local and c...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作为照明和显示领域极其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实现超简单、高效率、低滚降的白光OLEDs,对有机发光层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杂化局部和电荷转移(Hy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 transfer,HLCT)材料的“热激子”通道可以将高能三线态激子窜跃至单线态,实现理论上100%的激子利用率,快速的反向系间窜跃可有效抑制三线态激子猝灭,从而降低器件效率滚降。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电荷平衡策略优化器件结构,制备了基于HLCT材料pCzAnN的高效蓝光OLED。在此基础上,以pCzAnN作为传统荧光材料的敏化主体,通过不完全能量传递策略,实现了双色及三色白光OLEDs制备。制备的白光OLEDs最高显色指数达到90,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8.76%,且展现出较低效率滚降及良好的光谱稳定性。本研究对开发简单、高效率、低滚降白光OLEDs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白光 杂化局部和电荷转移 效率滚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对比度有机刺激响应发光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10
作者 刘丰茂 李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426,共13页
【目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将信息深度隐藏是提高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具有信息深度隐藏功能的材料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刺激响应发光材料能够对机械... 【目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将信息深度隐藏是提高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具有信息深度隐藏功能的材料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刺激响应发光材料能够对机械力、光、温度、pH值等外部刺激产生响应性荧光信号,而具备信号开关转换功能、高对比度以及高信噪比的发光启亮型材料在信息深度隐藏领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应用潜力。【方法】按照从分子结构改变到聚集态结构转变的顺序,总结了近五年不同类型的刺激响应发光启亮型材料,并对该材料体系进行了系统归纳。【结论】从发光机制、动力学调控、多相态转换等角度,总结了高性能刺激响应发光材料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旨在为新型高性能刺激响应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发光 荧光启亮 高对比度 多相态 信息深度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基三胺五乙酸改性壳聚糖海绵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染料吸附性能
11
作者 王青青 贾晓丽 +1 位作者 晋明超 王慧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188,共5页
采用冷冻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改性的壳聚糖海绵状吸附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吸附剂的官能团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研究了pH、初始染料浓度、时间、温度对材料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冷冻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改性的壳聚糖海绵状吸附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吸附剂的官能团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研究了pH、初始染料浓度、时间、温度对材料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海绵状改性壳聚糖吸附剂为三维网格多孔洞结构,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585.43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朗缪尔模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机理为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因此,该壳聚糖基海绵状复合材料可作为绿色吸附剂用于染料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二乙基三胺五乙酸改性 海绵状吸附剂 甲基橙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涤纶织物/汉麻秆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李飞 崔展 +3 位作者 卢梅婕 谢周强 牛梅 薛宝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6-281,共6页
围绕废旧涤纶纺织品产量大,无法有效降解和难以回收利用等多处痛点,以及汉麻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废旧涤纶织物为基体材料,废弃汉麻秆为增强材料,水性环氧树脂胶液为胶粘剂,采用物理共混和模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绿色环保的... 围绕废旧涤纶纺织品产量大,无法有效降解和难以回收利用等多处痛点,以及汉麻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废旧涤纶织物为基体材料,废弃汉麻秆为增强材料,水性环氧树脂胶液为胶粘剂,采用物理共混和模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绿色环保的复合材料。首先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碱处理汉麻秆粉末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究了汉麻秆质量分数和热压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处理能有效去除汉麻秆粉的半纤维素与部分木质素及其他杂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汉麻秆质量分数30%、热压温度为180℃、热压时间为15min、热压压力为10MPa时,废旧涤纶织物/汉麻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优,复合材料的内结合强度、弯曲强度及弯曲模量分别为5.17MPa、37.7MPa和3479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涤纶织物 汉麻秆 模压成型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纳米碳材料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薛宝霞 牛梅 +3 位作者 张莹 王欣 杨雅茹 戴晋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碳微球(CMSs)、碳纳米管(MWNTs)、碳微球(CMSs)与碳纳米管(MWNTs)复配的3种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分别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阻燃改性,制备出不同纳米碳材料阻燃PET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法、垂直燃烧法、热重分析、... 以碳微球(CMSs)、碳纳米管(MWNTs)、碳微球(CMSs)与碳纳米管(MWNTs)复配的3种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分别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阻燃改性,制备出不同纳米碳材料阻燃PET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法、垂直燃烧法、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测试和表征了CMSs/PET、MWNTs/PET、CMSs/MWNTs/PE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分散性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的CMSs可使PET的LOI明显提高到28.9%,但对其抗熔滴性能的改善并不明显;同质量分数的MWNTs的添加,可有效提高PET的抗熔滴性能,其熔滴数由原PET的24d/min减少为6d/min;且CMSs与MWNTs具有协同阻燃效应,当两者的质量比为1∶2时,CMSs/MWNTs/PET的LOI为27.3%,且其熔滴数仅为4d/min;三者的垂直燃烧级别都由原PET的V-2级上升为V-0级,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但力学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微球 碳纳米管 阻燃 抗熔滴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磷光材料二(2-苯基吡啶)(2-(2-吡啶)苯并咪唑)合铱(III)的合成及光电特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岳岩 许慧侠 +4 位作者 郝玉英 解晓东 屈丽桃 王华 许并社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93-1598,共6页
以2-苯基吡啶(ppy)为主配体,2-(2-吡啶)苯并咪唑(pybiH)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种室温蓝绿色磷光发射材料二(2-苯基吡啶)(2-(2-吡啶)苯并咪唑)合铱(III)((ppy)2Ir(pybi)),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MS)、元... 以2-苯基吡啶(ppy)为主配体,2-(2-吡啶)苯并咪唑(pybiH)为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种室温蓝绿色磷光发射材料二(2-苯基吡啶)(2-(2-吡啶)苯并咪唑)合铱(III)((ppy)2Ir(pybi)),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质谱(MS)、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循环伏安曲线,结合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模拟计算研究了(ppy)2Ir(pybi)的光物理特性及能级结构,并研究了其电致发光性能.(ppy)2Ir(pybi)的紫外吸收峰分别位于250,295,346和442nm,与理论模拟计算吻合得很好;(ppy)2Ir(pybi)为蓝绿光发射,发光峰分别位于495和518nm;(ppy)2Ir(pybi)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能级分别为-6.11和-3.43eV,光学带隙为2.68eV;以(ppy)2Ir(pybi)为掺杂剂,4,4-N,N-二咔唑基联苯(CBP)为主体材料,制备电致磷光器件,电致发射峰位于508nm,最大亮度为8451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17.6cd·A-1.这些研究为(ppy)2Ir(pybi)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发射材料 2-苯基吡啶 2-(2-吡啶)苯并咪唑 光电特性 分子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碳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许并社 罗秋苹 +3 位作者 杨永珍 郭明聪 金琳 刘旭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5-38,共4页
用强酸和二氯化锡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碳微球(CMSs)进行活化之后,在含活化CMSs的悬浮液中顺序加入聚乙烯砒咯烷酮、硝酸银及水合肼,在加热条件下制备了银纳米颗粒/CMSs复合物。研究了反应过程中硝酸银溶液和水合肼溶液的用量对产物... 用强酸和二氯化锡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碳微球(CMSs)进行活化之后,在含活化CMSs的悬浮液中顺序加入聚乙烯砒咯烷酮、硝酸银及水合肼,在加热条件下制备了银纳米颗粒/CMSs复合物。研究了反应过程中硝酸银溶液和水合肼溶液的用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产物的形貌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经过混酸及二氯化锡处理的CMSs在乙醇溶液中与硝酸银、水合肼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以在其表面沉积尺寸较小、分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微球 化学气相沉积法 还原法 银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包覆碳微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阻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16
作者 牛梅 薛宝霞 +3 位作者 李静亚 王欣 张莹 戴晋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8-162,共5页
通过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并利用原位聚合法将聚苯胺(PAN)包覆在碳微球(CMSs)上,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得阻燃聚苯胺包覆碳微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CMSs-PAN/PET)。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热重和氧指数仪等,对其形貌结构、... 通过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并利用原位聚合法将聚苯胺(PAN)包覆在碳微球(CMSs)上,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得阻燃聚苯胺包覆碳微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CMSs-PAN/PET)。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热重和氧指数仪等,对其形貌结构、分散性、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聚苯胺包覆后的CMSsPAN与原始CMSs相比,在PET基体中的分散性得到提高,CMSs-PAN/PET的拉伸强度比CMSs/PET提高了28.1%;与纯PET相比,CMSs-PAN/PET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其极限氧指数达到32.1,提高了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碳微球 阻燃性 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红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春丽 徐阳 +6 位作者 周禾丰 王华 李娟 张存 张俊萍 郝玉英 许并社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采用Suzuki耦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线性双偶极小分子红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2,7-二噻吩基-9-芴酮(2,7-di(2-thienyl)fluoren-9-one,DTFO),对其结构及电子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各种测试方法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其光物理性能、热... 采用Suzuki耦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线性双偶极小分子红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2,7-二噻吩基-9-芴酮(2,7-di(2-thienyl)fluoren-9-one,DTFO),对其结构及电子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各种测试方法表征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其光物理性能、热稳定性及成膜性进行了详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DTFO为线性近平面交替共轭结构;在光致发光谱中,溶液中DTFO发射的峰值波长为616 nm,固态DTFO为618 nm;电致发光光谱显示其发光为峰值波长为570 nm的红光发射。此外,DTFO还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成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D 红光材料 芴酮 噻吩 给体-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作为共蒸镀掺杂材料在OLED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颂 杜晓刚 +6 位作者 刘晓云 刘慧慧 王华 郝玉英 许并社 赵建国 郭鹍鹏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5-599,共5页
通过共蒸镀掺杂的方法,分别用氧化石墨烯和NPB掺杂作为空穴传输层以及氧化石墨烯和Alq3掺杂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掺杂的参比器件,氧化石墨烯与NPB共蒸镀掺杂的器件... 通过共蒸镀掺杂的方法,分别用氧化石墨烯和NPB掺杂作为空穴传输层以及氧化石墨烯和Alq3掺杂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掺杂的参比器件,氧化石墨烯与NPB共蒸镀掺杂的器件性能降低,与Alq3共蒸镀掺杂的器件性能提高。其中,氧化石墨烯掺杂量为Alq3的10%时,器件发光亮度为掺杂前的1.2倍,电流效率为掺杂前的2倍。这一工作为进一步提高OLED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NPB 喹啉铝 共蒸镀掺杂 O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材料的抗菌性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超 张利 +3 位作者 刘兴华 陈琳 杨永珍 于世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3-57,共5页
作为临床上所使用的主要抗菌药物,抗生素为人类的一些感染疾病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以及滥用逐渐造成了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使得细菌感染越来越难以治疗,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由耐药菌引起的细菌... 作为临床上所使用的主要抗菌药物,抗生素为人类的一些感染疾病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以及滥用逐渐造成了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使得细菌感染越来越难以治疗,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由耐药菌引起的细菌感染已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发展新型具有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材料/药物势在必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抗菌治疗提供了很有前景的选择。通过对纳米材料与细菌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发现了其与传统抗生素相比不易诱导细菌耐药的特点。按照材质来源的不同,纳米抗菌材料主要分为天然系、有机系及无机系。天然系包括植物来源和动物来源,受安全和生产等因素制约,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有机系由于其稳定性差以及抗菌效果弱,在使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机系目前市场上主要以银系抗菌剂为主导,除易被氧化和团聚之外,其生物安全性还尚有争议。在此背景下,碳纳米材料因其生产原料广泛、特殊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相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本文介绍的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材料、碳点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纳米材料。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在抗菌领域中已逐渐得到应用。本文就目前碳纳米材料的特性及抗菌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碳纳米材料在医用抗菌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在医用导尿管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菌 碳纳米材料 抗菌 医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油残渣基新型碳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永珍 刘旭光 +4 位作者 郭明聪 刘红艳 罗秋苹 文海荣 许并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64,共6页
综述了以重油残渣为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共炭化法和微波等离子体法可控制备气相生长碳纤维、碳微球、内包铁洋葱状富勒烯、纳米碳管、内包金属碳微米颗粒及定向碳纳米薄膜等各种高附加值碳材料;采用等离子体氧化法、酸处理法、化... 综述了以重油残渣为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共炭化法和微波等离子体法可控制备气相生长碳纤维、碳微球、内包铁洋葱状富勒烯、纳米碳管、内包金属碳微米颗粒及定向碳纳米薄膜等各种高附加值碳材料;采用等离子体氧化法、酸处理法、化学还原法等方法对气相生长碳纤维和碳微球进行表面修饰,在产物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解决了可溶性碳材料的制备问题;在碳微球表面引入Pt纳米颗粒,使重油残渣基新型碳材料在表面修饰和功能化后可望成为性能优异的吸附和催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残渣 定向转化 新型碳功能材料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