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电混合直线驱动系统位置控制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郝云晓 夏连鹏 +2 位作者 葛磊 王翔宇 权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9-385,共7页
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机械直线执行器和液压缸的液电混合直线驱动系统。为消除电机械直线执行器和液压缸之间的耦合影响,液压泵和比例阀协同控制液压缸输出力和运行方向,满足系统负载力需求,电机械直线执行器用于运动控制,并补偿液压缸输出... 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机械直线执行器和液压缸的液电混合直线驱动系统。为消除电机械直线执行器和液压缸之间的耦合影响,液压泵和比例阀协同控制液压缸输出力和运行方向,满足系统负载力需求,电机械直线执行器用于运动控制,并补偿液压缸输出力波动和外部干扰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设计了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电机械直线执行器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以估计的负载力调节泵压力和比例阀开度,对液压缸输出力进行调控。比例阀在系统运行中主要用于控制液压缸运动方向,阀开度较大,可显著降低节流损失。通过仿真和试验分析了系统的运行特性和能效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位置控制特性,能量效率高,较传统阀控系统能耗减少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电混合驱动 电机械直线执行器 液压系统 扩张状态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电混合高能效直线驱动系统控制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郝云晓 夏连鹏 +3 位作者 葛磊 李泽鹏 赵斌 权龙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9-54,共6页
现有电液控制系统为控制液压缸位置,采用比例阀或伺服阀,造成了非常大的节流损失。为改善能效,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机械执行器和液压缸的新型液-电混合驱动系统,电-机械执行器用于控制负载运行速度和位置,主要克服惯性力;液压缸主要克服... 现有电液控制系统为控制液压缸位置,采用比例阀或伺服阀,造成了非常大的节流损失。为改善能效,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机械执行器和液压缸的新型液-电混合驱动系统,电-机械执行器用于控制负载运行速度和位置,主要克服惯性力;液压缸主要克服外负载力。为了抑制二者之间的耦合影响,电-机械执行器采用位置闭环控制,并在转矩环补偿干扰力。控制阀主要起液压缸换向作用,节流损失很小,以设定的电-机械直线执行器输出力阈值为基础,通过调节泵压力(液压缸进油压力)或阀开口(液压缸回油压力)控制液压缸输出力。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系统具有与阀控缸系统相同高的控制精度,并可大幅减小节流损失。与阀控缸系统相比,液电混合驱动系统能效提升了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控制系统 液电混合驱动 阀控缸系统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模糊PID方法及其在电液伺服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帅 汪成文 +2 位作者 张震阳 吉鑫浩 赵赞魁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9-565,共7页
采用传统模糊PID控制算法的ΔK_(p)规则库对K_(p)参数进行在线修正时,存在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对此提出了ΔK_(p)规则库优化后的模糊PID算法,并对其控制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PID整定的专家经验分析了ΔK_(p)规则库,并明确了其中不合理的规... 采用传统模糊PID控制算法的ΔK_(p)规则库对K_(p)参数进行在线修正时,存在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对此提出了ΔK_(p)规则库优化后的模糊PID算法,并对其控制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PID整定的专家经验分析了ΔK_(p)规则库,并明确了其中不合理的规则,对其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完成了对ΔK_(p)规则库的优化;基于优化后的ΔK_(p)规则库设计了改进模糊PID控制器;最后,借助多领域协同仿真技术,以阀控缸系统为被控对象,对规则改进后的模糊PID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对K_(p)参数进行在线修正时,相比于传统的ΔK_(p)规则库,新的ΔK_(p)规则库更加灵活与准确,能克服原有ΔK_(p)规则库存在的问题,使改进模糊PID控制器的伺服跟踪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相比于PID和传统模糊PID,改进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可分别提高18.62%和32.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伺服系统 模糊PID控制 规则改进 联合仿真 位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O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反步滑模控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震阳 汪成文 +1 位作者 郭新平 陈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2-1090,共9页
针对阀控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未建模摩擦力、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随机干扰造成的复合扰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反步滑模控制方法。ESO的设计可以对作动器速度、加速度和复合扰动进行在线估计,解决工程应用中对以上信号难... 针对阀控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未建模摩擦力、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随机干扰造成的复合扰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反步滑模控制方法。ESO的设计可以对作动器速度、加速度和复合扰动进行在线估计,解决工程应用中对以上信号难以测定的问题;基于ESO估计值和位移反馈信号进行反步滑模控制器设计,通过构造包含反步设计误差、滑模函数和观测器误差的Lyapunov函数,对所提控制方法进行稳定性证明;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AME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与PID控制器、传统的反步滑模控制器和基于ESO的滑模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并对仿真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系统复合扰动,位移跟踪精度高,鲁棒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阀控缸 复合扰动 扩张状态观测器(ESO) 反步滑模控制 位移跟踪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排量液压泵/马达的电液混合驱动曳引电梯节能系统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杰 赵斌 郝云晓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3-160,共8页
在普通曳引电梯运行过程中,当处于轻载上行和重载下行工况,曳引机处于发电状态,再生能量通过制动电阻消耗掉,不仅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机房的散热负担。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采用变排量液压泵/马达的电液混合驱动... 在普通曳引电梯运行过程中,当处于轻载上行和重载下行工况,曳引机处于发电状态,再生能量通过制动电阻消耗掉,不仅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机房的散热负担。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采用变排量液压泵/马达的电液混合驱动曳引电梯节能系统。该系统可将曳引机处于发电状态时产生的能量储存在蓄能器中,当电梯处于电动状态时,蓄能器能量释放,辅助曳引机驱动。研究中,在SimualtionX中建立了考虑蓄能器压力脉动及曳引机负载转矩变化的电-液联合仿真模型,并基于曳引机的运行特性,建立了变量泵/马达的流量动态模型。仿真获取了曳引机的能耗及转矩的特性,并与传统电梯及采用定排量泵/马达节能系统电梯的电机能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变排量液压泵/马达来吸收和释放电梯运行时所产生的能量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能量的回收利用,与定排量节能曳引电梯相比,节能效果可达到1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曳引电梯 电液混合驱动 能量回收利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沌-脉冲混合信号光时域反射仪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双琦 马珺 +1 位作者 张建国 徐航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9-574,共6页
研制了一种混沌-脉冲混合信号光时域反射仪,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连续混沌光与离散脉冲光分别对光纤中的菲涅尔反射与后向瑞利散射进行高精度测量,将2次测量结果进行线性叠加得到光纤故障测量曲线,该仪器解决了传统混沌光时域反射仪无法测... 研制了一种混沌-脉冲混合信号光时域反射仪,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连续混沌光与离散脉冲光分别对光纤中的菲涅尔反射与后向瑞利散射进行高精度测量,将2次测量结果进行线性叠加得到光纤故障测量曲线,该仪器解决了传统混沌光时域反射仪无法测量光纤损耗事件的问题。实验中利用G.652.B单模光纤作为被测对象,对该仪器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混沌-脉冲混合信号光时域反射仪在104km测量范围内实现了与距离无关的35cm空间分辨率测量,对光纤损耗事件也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激光 光时域反射仪 混沌相关法 故障定位 光纤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冰厚观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郝光华 杨清华 +6 位作者 赵杰臣 邓宵 杨勇 段培法 张林 李春花 崔丽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9,共14页
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1、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 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1、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MBA (Snow and Ice Mass Balance Array)温度链浮标和3套太原理工大学温度链浮标(TY温度链浮标),SIMBA温度链浮标每天观测4次,TY温度链浮标每小时观测1次。利用浮标观测的温度剖面以及海冰和海水间不同介质温度差异计算得到海冰厚度。在S3站点,同时布放了SIMBA温度链浮标和TY温度链浮标。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钻孔观测冰厚比较结果显示,S1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3 cm和14.7 cm,S2站点和S3站点分别为6.6 cm、6.9 cm以及4.0 cm、4.8 cm。S3站点的SIMBA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观测冰厚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8.2 cm和9.7 cm。因而S3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更接近人工观测的结果。进一步对Stefan定律海冰生长模型进行对比,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冰生长率为0.1~0.8 cm/d,生长率快于TY温度链浮标的结果,且受积雪影响明显。相比于卫星遥感反演冰厚的误差和观测时段的限制以及有限的人工观测,2种温度链浮标未来对于中山站附近海冰的长期监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温度链浮标 固定冰 厚度 温度 南极 普里兹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电混合装载机行走驱动系统动能回收与再利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曹宏利 冯克温 +2 位作者 黄伟男 葛磊 权龙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4-181,共8页
装载机装卸作业过程中,行走系统频繁启制动,带来系统能耗高且驱动电机装机功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液电混合装载机行走节能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设计了液压再生制动策略和能量辅助启动策略以协调电机和液压泵/马达的动力总成部件,在Si... 装载机装卸作业过程中,行走系统频繁启制动,带来系统能耗高且驱动电机装机功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液电混合装载机行走节能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设计了液压再生制动策略和能量辅助启动策略以协调电机和液压泵/马达的动力总成部件,在Simulation X中建立了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此方案有效回收和再利用了装载机行走的制动动能,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降低约39%,一次完整作业能量消耗减少约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载机行走系统 液电混合驱动 能量回收 辅助启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电混合驱动轮式挖掘机行走系统特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任佳信 黄伟男 +1 位作者 权龙 冯克温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99,共8页
轮式挖掘机行走时,行驶速度变化频繁,负载的剧烈变化导致发动机效率低下;制动时动能由机械制动器消耗,大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能量损失严重。为此,提出液电混合驱动轮式挖掘机行走系统,采用高能效的伺服电机控制行走速度,液压泵/马达与... 轮式挖掘机行走时,行驶速度变化频繁,负载的剧烈变化导致发动机效率低下;制动时动能由机械制动器消耗,大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能量损失严重。为此,提出液电混合驱动轮式挖掘机行走系统,采用高能效的伺服电机控制行走速度,液压泵/马达与蓄能器组合,回收制动动能,并在加速等大功率工况辅助电机驱动行走系统。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参数设计,制定驱动与制动控制策略,建立原机行走系统与所提系统的多学科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与原机行走系统相比,液电混合驱动行走系统能耗降低了56.5%,高效回收了制动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挖掘机 行走系统 液电混合驱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泵控单出杆液压缸系统特性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马艳斌 赵斌 郝云晓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7-175,共9页
为了提高液压系统能量效率,闭式泵控技术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单出杆液压缸流量不匹配是闭式泵控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变转速定量泵-变量泵结合的闭式泵控系统,通过控制变量泵的排量来匹配液压缸两腔的不对称流量,从而减小... 为了提高液压系统能量效率,闭式泵控技术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单出杆液压缸流量不匹配是闭式泵控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变转速定量泵-变量泵结合的闭式泵控系统,通过控制变量泵的排量来匹配液压缸两腔的不对称流量,从而减小甚至消除补油流量。在多学科仿真软件SimulationX中搭载了单泵控系统模型、非对称泵控系统模型和定量泵-变量泵结合的闭式泵控系统模型,分析对比了3个系统对不对称流量的匹配性能及在四象限工况中能效特性,并讨论负载变化对液压缸速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新系统可以完全平衡不对称流量,且能量利用率高,且在负载变化时,速度波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泵 三口泵 定量泵-变量泵 四象限工况 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流通道-谐振腔耦合结构测量荧光物质微位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霖伟 陈智辉 +1 位作者 杨毅彪 费宏明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5-152,共8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纳流通道-谐振腔耦合结构,用于实现对荧光物质微位移的检测。在本文中,首先,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量子点偏振态及结构参数对荧光与结构耦合效果的影响,进而对结构进行优化;然后,通过测量耦合结构输出光功率的变化,... 本文提出了一种纳流通道-谐振腔耦合结构,用于实现对荧光物质微位移的检测。在本文中,首先,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量子点偏振态及结构参数对荧光与结构耦合效果的影响,进而对结构进行优化;然后,通过测量耦合结构输出光功率的变化,实现对荧光物质微位移的检测;最后,对影响传感灵敏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法,纳流通道-谐振腔耦合结构的折射率处于2.8~3.3之内时,该结构都可以实现对荧光物质微位移的高精度准确传感,并且通过减小纳流通道与谐振腔的间距可进一步提高传感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流通道 谐振腔 量子点 微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介质球复合纳米天线对荧光定向发射的增强 被引量:1
12
作者 米智 陈智辉 +2 位作者 杨毅彪 费宏明 刘欣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在纳米光子学中,提高荧光物质的定向发光强度是许多应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优化电介质纳米天线的荧光增强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由硅纳米球二聚体与TiO 2微球组成的电介质球复合纳米天线。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本文分别从量子产率增强... 在纳米光子学中,提高荧光物质的定向发光强度是许多应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优化电介质纳米天线的荧光增强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由硅纳米球二聚体与TiO 2微球组成的电介质球复合纳米天线。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本文分别从量子产率增强、荧光收集效率增强以及荧光激发率增强3个方面研究了该复合纳米天线对荧光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这种复合纳米天线不仅可以解决单个TiO 2微球增强荧光时量子产率较低的问题,还可以弥补单个硅纳米球二聚体增强荧光时荧光收集效率较差的不足。该复合纳米天线可使CdSe量子点的量子产率增强约4倍、荧光收集效率增强约2倍。此外,由于硅纳米球二聚体与TiO 2微球对荧光激发过程具有增强效果,该复合天线最终可以产生较高的荧光定向增强倍数。在量子点发光的中心波长523 nm处,荧光定向增强约为30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天线 电介质球 荧光增强 定向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电介质复合结构实现荧光远场增强
13
作者 董林秀 陈智辉 +2 位作者 杨毅彪 费宏明 刘欣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2-380,共9页
本文提出一种大尺度的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银-硅结构),用于提高荧光生物检测的灵敏度及解决荧光物质距离结构远场范围时荧光增强的近场局限。这种大尺度的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与之前的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不同,其通过光的... 本文提出一种大尺度的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银-硅结构),用于提高荧光生物检测的灵敏度及解决荧光物质距离结构远场范围时荧光增强的近场局限。这种大尺度的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与之前的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不同,其通过光的散射和干涉实现了荧光物质距离结构远场范围时的荧光增强。在本文中,通过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主要从荧光激发和荧光发射两个过程研究银-硅结构。结果表明,在激发过程中,银-硅结构的荧光强度高于玻璃结构且位于银-硅结构两柱之间的狭缝中的电场分布比金属结构(银结构)更均匀,因此在银-硅结构中可以实现荧光增强,而且分子运动行为的检测更准确。在发射过程中,当荧光纳米粒子距离结构远场范围内时,与玻璃相比,银-硅结构可以实现更好的荧光增强效果。利用银-硅结构实现荧光增强的机理是光的散射和干涉,荧光被银膜向上散射,同时,结构两侧的银/硅柱也散射一部分荧光,荧光相互干涉传播至远场实现荧光增强。此外,银-硅结构易于制备和集成。因此,其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生物传感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增强 金属-电介质结构 远场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电介质-金属柔性结构增强荧光发射
14
作者 曹文静 孙李泽童 +5 位作者 郭付周 宋健彤 刘啸 陈智辉 杨毅彪 孙非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增强荧光发射可以提高荧光检测灵敏度、提高LED的亮度,在提高发光器件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金属结构在增强局域场、增强荧光发射方面具有很好效果,而柔性电介质材料具有灵活的可弯曲性特性,本文提出一种由金属电介质-金属(MDM)组... 增强荧光发射可以提高荧光检测灵敏度、提高LED的亮度,在提高发光器件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金属结构在增强局域场、增强荧光发射方面具有很好效果,而柔性电介质材料具有灵活的可弯曲性特性,本文提出一种由金属电介质-金属(MDM)组成的柔性结构以增强荧光发射。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系统研究了该结构对量子点定向发射增强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柔性MDM结构局部起伏和弧度对荧光增强起促进作用,且可以使位于结构中心位置量子点的量子效率增强约7倍。此外,还可以改变电介质的折射率和厚度从而实现目标波长的可调谐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柔性MDM结构对荧光增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发现对未来的显示技术和柔性发光器件都有很大的价值,对高效柔性器件的开发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增强 柔性结构 定向发射 波长可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寸硅纳米球复合二聚体的荧光增强
15
作者 米智 李宁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3-520,共8页
在微纳光学中,利用具有独特光学性质的微纳结构来实现荧光物质的发光增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为了提高量子点(QDs)的发光效率,提出了一种由两个尺寸不同的硅纳米球组成的二聚体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从量子产率增强和荧光... 在微纳光学中,利用具有独特光学性质的微纳结构来实现荧光物质的发光增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为了提高量子点(QDs)的发光效率,提出了一种由两个尺寸不同的硅纳米球组成的二聚体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从量子产率增强和荧光激发率增强方面研究了硅纳米球二聚体对荧光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尺寸不同的两个硅纳米球组成的二聚体可以较大地提高CdSe量子点的发光强度。当两个硅纳米球具有较小的直径以及较小的间隔时,量子点的量子产率和荧光激发率都可以得到更大的增强。特别地,当两个硅纳米球的直径都是100 nm,间隔为10 nm时,CdSe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可以得到大约209倍的增强。研究结果对高性能量子点光致发光器件的设计和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光学 硅二聚体 时域有限差分法 量子点 荧光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介质纳米圆柱增强单分子荧光传感光信号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米智 曹文静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38,共5页
荧光分子自发辐射的发散性以及低辐射效率制约了单分子荧光传感光信号的捕获,电介质纳米圆柱能够有效提高荧光分子的定向发光强度。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理论研究了荧光分子的振荡方向、荧光分子与纳米圆柱的距离、纳米圆柱的折射... 荧光分子自发辐射的发散性以及低辐射效率制约了单分子荧光传感光信号的捕获,电介质纳米圆柱能够有效提高荧光分子的定向发光强度。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理论研究了荧光分子的振荡方向、荧光分子与纳米圆柱的距离、纳米圆柱的折射率和直径对定向发光增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圆柱的折射率为1.7、荧光分子的振荡方向沿圆柱的轴向、纳米圆柱具有更大的直径且荧光分子离纳米圆柱的距离更小时,荧光的定向增强效果更好。当纳米圆柱直径为1μm、荧光分子距离纳米圆柱10 nm时,荧光定向增强约为10倍,定向发射角约为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传感 单分子检测 荧光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纳米结构提高发光器件辐射强度研究
17
作者 黄浩逸 侯二林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1,共7页
半导体硅纳米粒子具有许多新奇的电磁特性,成为了近年光电子学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量子点(QD)光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强度,文章提出了一种由两个尺寸不同的硅纳米正方体组成的二聚体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分别从荧光激发率增强... 半导体硅纳米粒子具有许多新奇的电磁特性,成为了近年光电子学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量子点(QD)光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强度,文章提出了一种由两个尺寸不同的硅纳米正方体组成的二聚体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分别从荧光激发率增强和量子产率增强两个方面研究了硅纳米二聚体对QD发光的增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硅纳米正方体复合二聚体可以对硒化镉(CdSe)QD的发光产生增强作用;并且当两个硅纳米正方体的边长和间隔逐渐变小时,QD的荧光激发率增强倍数和量子产率提高倍数都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特别地,当两个硅纳米正方体的边长都是100 nm、间隔为20 nm时,硅纳米二聚体结构可达最优,且CdSe QD的荧光强度可得到约24倍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发光器件 光辐射提高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