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生物质基多位点Co_(2)P催化甲酸脱氢
1
作者 王碧溪 刘泽宇 +9 位作者 吴亚北 杨言言 杨颂 王荀 叶子 董洪亮 朱峰 余焕焕 吕英英 余钟亮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3-892,共10页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通过大豆和钴盐热解制备的甲酸脱氢用Co_(2)P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且环境友好。催化过程中,催化剂上的含K固体碱可作为路易斯酸性位点促进HCOO^(-)中间体的吸附,而自掺杂的N可作为碱性位点促进H+的吸附。大豆生物质中的...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通过大豆和钴盐热解制备的甲酸脱氢用Co_(2)P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且环境友好。催化过程中,催化剂上的含K固体碱可作为路易斯酸性位点促进HCOO^(-)中间体的吸附,而自掺杂的N可作为碱性位点促进H+的吸附。大豆生物质中的P可与钴盐结合并热解成Co_(2)P,该位点可裂解HCOO^(-)的H-C键。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当Co(NO_(3))_(2)·6H_(2)O/大豆的质量比为1:15时,所得Co_(2)P催化剂对甲酸脱氢反应的产气率可达237.47 mL/(g·h),并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甲酸选择性产氢用非贵金属非均相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多相催化剂 生物质 脱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度对多相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薛永强 杜建平 +1 位作者 王沛东 王志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58-762,共5页
以纳米氧化锌与硫酸氢钠溶液为反应体系,研究反应物粒度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讨论了表观活化能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当反应物粒径、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一定时,纳米氧化锌与硫酸氢钠溶液的反应速率仅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反应物粒度对... 以纳米氧化锌与硫酸氢钠溶液为反应体系,研究反应物粒度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讨论了表观活化能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当反应物粒径、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一定时,纳米氧化锌与硫酸氢钠溶液的反应速率仅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反应物粒度对多相反应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反应物粒径的减小,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减小,而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增大,并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与反应物粒径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反应物粒度是通过摩尔表面积、摩尔表面能和摩尔表面熵三个方面影响多相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氧化锌 多相反应 速率常数 活化能 反应级数 指前因子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中溶剂的作用和种类 被引量:32
3
作者 薛永兵 凌开成 邹纲明 《煤炭转化》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4,共4页
讨论了煤液化中溶剂的作用和种类. 煤液化中溶剂的作用为溶解溶胀作用、稀释分散煤粒以及对煤热裂解生成的自由基的保护作用. 并着重讨论了供氢溶剂的供氢作用和转移氢作用. 溶剂的种类分为工业和研究中常用的普通混合溶剂, 煤焦油... 讨论了煤液化中溶剂的作用和种类. 煤液化中溶剂的作用为溶解溶胀作用、稀释分散煤粒以及对煤热裂解生成的自由基的保护作用. 并着重讨论了供氢溶剂的供氢作用和转移氢作用. 溶剂的种类分为工业和研究中常用的普通混合溶剂, 煤焦油、石油渣油等重质油溶剂和废塑料、废橡胶等废化学品溶剂. 初步分析了它们的供氢作用和传递转移活性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 活性氢 煤炭液化 种类 直接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共处理过程中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18
4
作者 申峻 凌开成 +1 位作者 邹纲明 王志忠 《煤炭转化》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9,共5页
主要从煤中键的裂解、氢转移机理以及逆反应等方面论述了近年来在煤液化过程特别是煤油共处理过程反应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着重介绍了溶剂、催化剂对氢转移机理的影响, 指出今后应加强对煤油共处理反应机理的研究, 用于指导将来可能... 主要从煤中键的裂解、氢转移机理以及逆反应等方面论述了近年来在煤液化过程特别是煤油共处理过程反应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着重介绍了溶剂、催化剂对氢转移机理的影响, 指出今后应加强对煤油共处理反应机理的研究, 用于指导将来可能的工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处理 煤油 液炭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废轮胎共热解及催化对热解油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曹青 刘岗 +1 位作者 鲍卫仁 吕永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83-1289,共7页
生物质稻壳与废轮胎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在管式固定床内共热解,MCM-41和SBA-15作为催化剂,对产生的热解油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废轮胎在混合物中比例增加,热解油产率和热值在增加,而黏度和密度在降低。当稻壳占到60%(质... 生物质稻壳与废轮胎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在管式固定床内共热解,MCM-41和SBA-15作为催化剂,对产生的热解油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废轮胎在混合物中比例增加,热解油产率和热值在增加,而黏度和密度在降低。当稻壳占到60%(质量)时,热解液体产率为44.5%(质量),热解油热值为40MJ.kg-1,热值与柴油接近;温度对热解油的产率和组分柠檬精油的生成影响较大。对组成一定的混合物,在热解温度500℃时二者均达到最大。通过对热解油主要组分柠檬精油和氧含量的分析说明,共热解过程中组分间可以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协同效果,体现在柠檬精油组分的含量低于加权后的浓度,氧含量大于加权后的数值;与没有催化剂存在情况相比,MCM-41和SBA-15的存在能显著降低热解液体的黏度和密度,其中,SBA-15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废轮胎 共热解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气氛对CuO/AC脱硫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振宇 牛宏贤 +1 位作者 朱珍平 刘守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3-313,共1页
本文考察了不同气氛再生后CuO/AC脱硫剂的二次脱硫活性,并藉借助XRD和XPS表征技术以及对再生后脱硫剂残硫的分析,探讨了脱硫剂以不同还原剂在不同温度下再生后二次脱硫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脱硫剂经H_2再生后二次脱硫活性与初... 本文考察了不同气氛再生后CuO/AC脱硫剂的二次脱硫活性,并藉借助XRD和XPS表征技术以及对再生后脱硫剂残硫的分析,探讨了脱硫剂以不同还原剂在不同温度下再生后二次脱硫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脱硫剂经H_2再生后二次脱硫活性与初活性相比出现大幅度下降,H_2气氛中添加H_2O可提高其二次脱硫活性;经NH_3在300℃再生后二次脱硫活性与初活性相当,两次再生后仍未观察到活性的明显下降,NH_3再生时脱硫活性的改善并非由于脱硫剂表面碱性含氮官能团=NH,-NH_2和NH_3浓度的增加,而应归因于还原性较弱的NH_3未将CuSO_4还原为单质Cu,活性组分铜物种在AC表面未发生明显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 脱硫剂 烟气 脱硫 再生气 氧化铜 催化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池型TiO_2/ACF光催化降解水中苯酚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樊彩梅 梁镇海 +2 位作者 闵延琴 郝晓刚 孙彦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4-508,共5页
为了提高光催化过程的降解速率,本文以涂覆法制得的二氧化钛 活性炭纤维(TiO2 ACF)为光催化剂,300W(365nm)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浅池型反应器中苯酚在TiO2 ACF上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探讨了光强度、高压汞灯滤光以及光源种类对降解反应... 为了提高光催化过程的降解速率,本文以涂覆法制得的二氧化钛 活性炭纤维(TiO2 ACF)为光催化剂,300W(365nm)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浅池型反应器中苯酚在TiO2 ACF上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探讨了光强度、高压汞灯滤光以及光源种类对降解反应的影响,并对光氧化,光催化和吸附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光氧化对苯酚的降解无效果,光催化降解速率常数与吸附速率常数之比为3 35 1;光强越大,光催化降解速率越快;高压汞灯不滤光时光催化降解速率明显加快,但光催化反应仍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波长为254nm紫外杀菌灯的降解效果高于波长为365nm高压汞灯滤光后的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二氧化钛 活性炭纤维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能及脱硫机理 被引量:14
8
作者 姚润生 李沛沛 +5 位作者 孙磊磊 何义 陈灵波 于洋 木仁 余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39,共5页
采用变温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探针及XRD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疏水性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的酸性特征及循环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可以在不超过240℃的条件下循环使用;具有Bronsted酸和Lewis酸的共同特点;Fe3+/Fe2+离子对... 采用变温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探针及XRD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疏水性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的酸性特征及循环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可以在不超过240℃的条件下循环使用;具有Bronsted酸和Lewis酸的共同特点;Fe3+/Fe2+离子对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可以在酸性条件下直接氧化硫化氢脱硫,所得硫磺产物属于单斜晶系;升高温度可以显著提高其硫容和脱硫效率。由此,以氯化咪唑铁基离子液体为酸性脱硫液的非水相湿法氧化脱硫机理是活性成分Fe3+氧化硫化氢生成单质硫磺并转化成还原态Fe2+,经氧气氧化再生后Fe2+回到氧化态Fe3+。上述脱硫过程不需添加辅助试剂和调控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咪唑铁离子液体 硫化氢 中高温脱硫 湿法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煤焦油与废旧塑料共熔油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汤子强 赵金安 王志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3-407,共5页
用自制的反应装置研究了预处理后的低温煤焦油与废旧塑料共熔油化所得到的油品的性质,并分别与低温煤焦油和废旧塑料热裂解油品的性质进行了比较,考察了主要工艺条件对共熔油化过程的转化率和产品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添加... 用自制的反应装置研究了预处理后的低温煤焦油与废旧塑料共熔油化所得到的油品的性质,并分别与低温煤焦油和废旧塑料热裂解油品的性质进行了比较,考察了主要工艺条件对共熔油化过程的转化率和产品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添加煤焦油后,从废旧塑料热裂解和催化裂解得到的汽油的质量有所提高,但对柴油的质量影响不大。采用低温煤焦油与废旧塑料共熔油化的工艺不仅为“白色污染”的处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煤焦油 废塑料 共熔油化 催化裂化 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在煤液化初始高活性阶段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顺华 凌开成 +4 位作者 罗化峰 冯伟 申峻 张卫帅 王迎春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0,共5页
采用GJ-2型共振搅拌反应釜,首先研究了一定条件下煤液化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煤液化反应过程中存在着初始高活性反应阶段,而且煤在该阶段完成了绝大部分液化反应;接着研究了氢气在煤液化初始高活性阶段的作用机理.结果如下... 采用GJ-2型共振搅拌反应釜,首先研究了一定条件下煤液化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煤液化反应过程中存在着初始高活性反应阶段,而且煤在该阶段完成了绝大部分液化反应;接着研究了氢气在煤液化初始高活性阶段的作用机理.结果如下:1)在无催化液化条件下,氢气在煤液化初始高活性阶段几乎不参与煤液化反应;2)煤液化初始高活性阶段氢气能够快速溶解于煤液化溶剂中,因此氢气的溶解过程不是其未有效参与煤液化反应的主要原因;3)在煤液化初始高活性阶段添加高分散性铁系催化剂和助剂硫,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参与了煤液化反应,进而使液化总转化率提高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初始高活性 液化 反应机理 氢气溶解规律 兖州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在Co-Mo/AC催化剂上的还原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守军 刘振宇 +1 位作者 朱珍平 牛宏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19-525,共7页
本文研究了活性焦(AC)担载Co-Mo催化剂对SO_2还原的催化性能,考查了催化剂不同的预处理方法,H_2/SO_2摩尔比和还原温度对还原过程硫产率的影响,并就硫化后的Co-Mo和活性焦在催化床不同的构成对硫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硫... 本文研究了活性焦(AC)担载Co-Mo催化剂对SO_2还原的催化性能,考查了催化剂不同的预处理方法,H_2/SO_2摩尔比和还原温度对还原过程硫产率的影响,并就硫化后的Co-Mo和活性焦在催化床不同的构成对硫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硫化后的催化剂对SO_2+2H_2→S+2H_2O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最佳反应温度300℃,H_2/SO_2摩尔比为3,空速6000 L·kg^(-1)·h^(-1)条件下,生成硫的产率可达85%,在Co-Mo/AC上H_2对SO_2的还原机理与Co-Mo/Al_2O_3上的相同,即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在硫化钴和硫化钼活性相上H_2将SO_2加氢还原成H_2S(SO_2+3H_2→H_2S+2H_2O),然后生成的H_2S和气相中的SO_2在活性焦活性相上发生Claus反应(SO_2+2H_2S→3S+2H_2O),生成元素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氢气 还原 硫磺 催化剂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流化床中液速分布与颗粒循环流动 被引量:7
12
作者 郝晓刚 张忠林 +1 位作者 郭金霞 孙彦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7-302,共6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考察了液-固平板流化床中颗粒流和液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将分散的颗粒流连续介质化的假设和基于容积通量的流体力学表达方式,建立了液体流动和颗粒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颗粒流与液流的有效粘度。理论计算表...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考察了液-固平板流化床中颗粒流和液流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将分散的颗粒流连续介质化的假设和基于容积通量的流体力学表达方式,建立了液体流动和颗粒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颗粒流与液流的有效粘度。理论计算表明,液体通量的径向分布为抛物线,液流有效粘度和液含率与表观液速有关;颗粒通量的径向分布也为抛物线且颗粒上流区与回流区的分界点在0.577D,循环流动强度取决于液含率和液体密度,但颗粒循环分界点的位置与颗粒类型和操作液速无关。实验观察支持模型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流化床 模型 液速分布 颗粒循环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对水中腐殖酸的吸附及光催化降解 被引量:28
13
作者 樊彩梅 孙彦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12-914,共3页
研究了水体中腐殖酸 ( HA)在纳米 Ti O2 颗粒上的吸附行为 ,并探讨了其吸附机理 ,还研究了 HA的Ti O2 光催化降解效果 .结果表明 ,Ti O2 对 HA的吸附作用明显依赖于水溶液的 p H,也取决于 Ti O2 的零电荷点 ;HA的光催化降解效果与其在... 研究了水体中腐殖酸 ( HA)在纳米 Ti O2 颗粒上的吸附行为 ,并探讨了其吸附机理 ,还研究了 HA的Ti O2 光催化降解效果 .结果表明 ,Ti O2 对 HA的吸附作用明显依赖于水溶液的 p H,也取决于 Ti O2 的零电荷点 ;HA的光催化降解效果与其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密切相关 ,提高吸附速率 ,HA的去除率也随之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腐殖酸 吸附 光催化降解 有机污染物 纳米二氧化钛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细颗粒浓度分布及运动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斌 沈聪 +2 位作者 王佳音 杨景轩 郝晓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01-209,共9页
旋风分离器对5μm以下颗粒的分离效率有待提高。通过雷诺应力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研究1μm颗粒在超高旋风分离器内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细颗粒在上行流和准自由涡的重叠区聚集,形成浓度高峰。分析不同轴向位置和不同时刻的颗粒径向分布,... 旋风分离器对5μm以下颗粒的分离效率有待提高。通过雷诺应力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研究1μm颗粒在超高旋风分离器内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细颗粒在上行流和准自由涡的重叠区聚集,形成浓度高峰。分析不同轴向位置和不同时刻的颗粒径向分布,发现其形成机制有二:一是高度与自然旋风长不匹配导致旋涡尾端扫壁,引起大量颗粒返混,然后在内旋流的分离作用下向外移动;二是下行流向心汇聚对细颗粒的裹挟作用。机制一对颗粒浓峰的贡献更大。大部分浓环颗粒在上行过程中会继续外移,汇入下行流后再次经受外旋流的分离作用,少部分颗粒在上行流或短路流的裹挟下逃逸。抑制颗粒返混是改善颗粒浓环的关键,可通过优化高度或增加内购件的方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离心分离 颗粒 浓度分布 运动轨迹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碳化成焦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申峻 邹纲明 王志忠 《煤炭转化》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2-27,共6页
从煤碳化的中间相机理、不同煤阶煤的成焦过程、气体压力的生成,以及碳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焦炭微织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煤的碳化成焦机理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指出今后应加强对煤碳化机理的研究,以利于指导炼焦生产.
关键词 碳化 成焦 炼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液化油黏度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海军 凌开成 +2 位作者 申峻 盛清涛 王迎春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考察神华煤液化油的黏度特性,采用NDJ-79型旋转黏度计,测定神华煤液化油各馏分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获得常压下20℃C和50℃各馏分的黏度数据,测定并讨论了液化油几个馏分的黏度与温度间的关系,并用Excel软件平台对数据点进行拟合... 为考察神华煤液化油的黏度特性,采用NDJ-79型旋转黏度计,测定神华煤液化油各馏分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获得常压下20℃C和50℃各馏分的黏度数据,测定并讨论了液化油几个馏分的黏度与温度间的关系,并用Excel软件平台对数据点进行拟合和回归分析,得到很好的函数曲线,为以后估算其他温度下各馏分的黏度提供了依据.比较几个馏分与几种有机物或有机混合物的黏度,找到240℃~260℃馏分和320℃~340℃馏分的理想模型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华煤 液化油 黏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炭显微强度的测定及其与煤性质的关联 被引量:6
17
作者 申峻 李小燕 +1 位作者 邹纲明 王志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研究了16种不同煤阶煤生成焦炭的显微强度.在不同变质程度煤生成的焦炭中,无烟煤和弱黏煤具有较高的显微强度,其它煤种生成焦炭的显微强度随挥发分的升高而轻微下降;加热速度升高,显微强度也下降.焦炭显微强度与煤样挥发分和岩相组分可... 研究了16种不同煤阶煤生成焦炭的显微强度.在不同变质程度煤生成的焦炭中,无烟煤和弱黏煤具有较高的显微强度,其它煤种生成焦炭的显微强度随挥发分的升高而轻微下降;加热速度升高,显微强度也下降.焦炭显微强度与煤样挥发分和岩相组分可以回归出关联式:M=87 35-0 45Vdaf-3 82I,r=0 658.焦炭显微强度与真相对密度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 显微强度 真相对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液化油馏分密度的分析测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迎春 凌开成 +1 位作者 申峻 张海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27,48,共5页
按照GB2540-81提出的密度测定方法,对神华煤液化油各个馏分的密度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各个馏分在常压下,20℃和50℃时的密度.依据这些数据可以对神华煤液化油各馏分进行分类.借鉴原油的密度分类标准,神华煤液化油只有150℃以前的馏分是轻... 按照GB2540-81提出的密度测定方法,对神华煤液化油各个馏分的密度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各个馏分在常压下,20℃和50℃时的密度.依据这些数据可以对神华煤液化油各馏分进行分类.借鉴原油的密度分类标准,神华煤液化油只有150℃以前的馏分是轻质油,其余全部是重质油,没有中质油;液化油各馏分密度随沸点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递减趋势.比较了液化油馏分与四氢萘、喹啉及液体石蜡的密度受温度影响程度.同时,以20℃为基准温度,把各馏分密度实测值与一些有机溶剂的密度文献值进行了对比,推测出该液化油各馏分的最佳模型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油 密度 密度与温度关系 模型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SM-5/SAPO-11复合分子筛的制备及乙醇脱水催化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盛清涛 凌开成 +1 位作者 张晔 赵亮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0-316,共7页
以拟薄水铝石、磷酸和硅溶胶为原料,以二正丙胺为模板剂,采用包埋法合成了ZSM-5/SAPO-11双微孔结构复合分子筛,并通过XRD、SEM、TEM、FT-IR、BET、NH3-TPD等手段对复合分子筛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复合分子筛是一种ZSM-5(核)/SAPO... 以拟薄水铝石、磷酸和硅溶胶为原料,以二正丙胺为模板剂,采用包埋法合成了ZSM-5/SAPO-11双微孔结构复合分子筛,并通过XRD、SEM、TEM、FT-IR、BET、NH3-TPD等手段对复合分子筛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复合分子筛是一种ZSM-5(核)/SAPO-11(壳)式双微孔复合分子筛。将该复合分子筛用于乙醇脱水制乙烯反应,虽然催化活性略低于ZSM-5分子筛,但稳定性比ZSM-5有大幅度提高。综合考虑催化活性和稳定性,ZSM-5/SAPO-11复合分子筛更适合作为乙醇脱水制乙烯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分子筛 SAPO-11分子筛 复合分子筛 乙醇脱水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的电极过程吸附和氧化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保成 孙彦平 朱金华 《电化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75-478,共4页
 应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1mol·L-1硫酸水溶液和含苯酚的1molL-1硫酸水溶液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分析电极过程中苯酚及其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的吸附特征以及苯酚氧化的可逆性及其反应步骤;提出了特性吸附电位Ead;当电极电位大于Ead时,不...  应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1mol·L-1硫酸水溶液和含苯酚的1molL-1硫酸水溶液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分析电极过程中苯酚及其中间产物在电极表面的吸附特征以及苯酚氧化的可逆性及其反应步骤;提出了特性吸附电位Ead;当电极电位大于Ead时,不同的氧化产物开始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电极过程 氧化 循环伏安法 铂电极 特性吸附 电化学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