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对策 被引量:16
1
作者 程兆宇 郭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31,共3页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转变,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性下降、优势性丢失,客体隐蔽性增强、个体性凸显,主客体之间平等性增强、交互性显著。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客体面临多元价值观评析与核心价值观认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转变,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性下降、优势性丢失,客体隐蔽性增强、个体性凸显,主客体之间平等性增强、交互性显著。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客体面临多元价值观评析与核心价值观认同、虚拟空间角色与行为规范以及信息处理与信息异化三个方面的困境。筑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根基、构建现实与网络思政教育“同心圆”、创设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联动体系是应对关系变化与冲破困境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背景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尼科特“促进性环境”视角的师生关系探析
2
作者 姚莉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43-45,共3页
基于温尼科特母婴学说的“促进性环境”,有别于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较为凸显的父性角色。促进性环境的核心意义是调适。在涵容与养育的母性师生关系中,跟从学生的需要,创造促进性的环境。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自身作为学生的环境使用;教... 基于温尼科特母婴学说的“促进性环境”,有别于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较为凸显的父性角色。促进性环境的核心意义是调适。在涵容与养育的母性师生关系中,跟从学生的需要,创造促进性的环境。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将自身作为学生的环境使用;教师对学生表达爱的同时,也要识别并善用真实的“恨意”;涵容朝向成长的“破坏”,从心理上“抱住”学生。一种好的师生关系就是一个促进性的环境,一个恒定与抱持的客体,一个好的“容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尼科特 促进性环境 师生关系 调适 涵容 养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