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20年汾河流域耕地显性转型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力
1
作者 姜民 武志平 付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65,284,共10页
[目的]刻画耕地利用转型变化特征,揭示耕地转型发展规律,为汾河流域耕地资源保护和乡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耕地转型速度、转移矩阵和地理探... [目的]刻画耕地利用转型变化特征,揭示耕地转型发展规律,为汾河流域耕地资源保护和乡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耕地转型速度、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测了其驱动因子。[结果](1)1980-2020年,流域内耕地面积减少10.59万hm^(2),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最大,草地是转入耕地最多的地类,占转入总面积的59.37%。(2)1980-2020年,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速度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中游耕地减少最明显,人地矛盾突出。(3)自然因子对耕地转型影响程度明显强于社会经济因子,其中气温q值最大,达0.72。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耕地转型的解释力更强。[结论]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先后经历了缓和平稳、转型加剧、矛盾尖锐和收敛平衡不同阶段,空间集聚性特征显著,将指导该流域耕地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转型 空间转型 地理探测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力
2
作者 武志平 姜民 付建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9-1292,共14页
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和地... 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了2012—2021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1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方向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椭圆重心在鄂尔多斯市境内,空间集聚特征明显。(3)经济基础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市场环境、政府调控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高质量 质量测度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临县不同树龄枣树坡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3
作者 肖梦琳 张鹏飞 +3 位作者 郜鹏畅 张兆瑞 戴燕燕 李乐乐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7期83-87,共5页
为研究临县境内不同树龄枣树坡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利用轻型人力钻采集坡地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得土壤含水量,对不同树龄的枣树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a、30a、50a树龄的枣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7.54%、8.... 为研究临县境内不同树龄枣树坡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利用轻型人力钻采集坡地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得土壤含水量,对不同树龄的枣树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a、30a、50a树龄的枣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7.54%、8.64%、7.69%,各林龄枣林地在0~5m土层深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林龄的枣林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层现象,在2m以下土层中为中度至严重干层,土壤严重干层厚度从大到小为50a(2.2m)>10a(1.9m)>30a(1.2m);无效水厚度从大到小为50a(2.2m)>10a(1.9m)>30a(1.2m),30a枣树土壤中有易效水且无效水厚度小,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较多,10a枣树的土壤水分也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少于30a枣树可吸收的水分;综合考虑,需要对枣林地增加水分管理以实现枣树林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干层 水分有效性 枣林地 树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无烟煤结构响应特征及高压吸附机理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建美 梁卫国 +3 位作者 牛栋 陈跃都 王聪伟 贺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5,共11页
中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将CO_(2)注入深部煤层,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还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CBM)。通常,深部煤层CO_(2)处于超临界态并显著影响煤体吸附能力,但对于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体结构演化及吸附机理尚不清晰。为... 中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将CO_(2)注入深部煤层,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还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CBM)。通常,深部煤层CO_(2)处于超临界态并显著影响煤体吸附能力,但对于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体结构演化及吸附机理尚不清晰。为此,以山西晋城成庄矿二叠系山西组三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无烟煤对超临界CO_(2)的高压吸附实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及比表面积(BET)测试,分析了超临界CO_(2)高压吸附引起的无烟煤化学结构与孔隙结构响应特征,最后揭示了无烟煤对超临界CO_(2)的高压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高压吸附存在突变点,35℃时突变点位于临界压力(8 MPa)附近,在突变点处的吸附能力最小;②超临界CO_(2)可使芳香环枝接官能团、醚氧键、羟基氢键断裂,脂肪结构甲基脱落,可为CO_(2)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增强了无烟煤表面吸附能力;③超临界CO_(2)改变无烟煤介孔的孔隙结构特征和分形特征,吸附后平均孔径、孔体积、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呈增大趋势,孔隙粗糙度增大,对孔隙结构改造作用表现为“增孔、扩孔、粗糙化”,可提供更多吸附空间,增强了无烟煤吸附能力;④在深部煤层中注入CO_(2),应优先选择高孔隙度、高渗透性储层,注入煤层环境应尽可能远离CO_(2)临界点区域,储层对CO_(2)才有最大吸附能力。结论认为,成果认识为深部煤层CO_(2)可注性及封存潜力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超临界CO_(2) 高压吸附特性 化学结构 孔隙结构 无烟煤 封存 可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贾培煜 杨洁 +3 位作者 李宗善 梁海斌 任笑雨 郭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67-6079,共13页
污染型企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间的矛盾集合体,优化调控其空间布局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污染型企业空间点数据库,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及空间自相关等多种空间分析... 污染型企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间的矛盾集合体,优化调控其空间布局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污染型企业空间点数据库,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及空间自相关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刻画1979—2020年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地理环境关系。结果表明:(1)污染型企业紧密围绕黄河干支流分布,且存在向黄河源头扩张的趋势。(2)污染型企业在黄河流域具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总体呈现出“中心集聚”“中心集聚-多点分散”“中心集聚连片-多点分散”和“中心集聚连片”四种空间集聚形态,且集聚程度随距离尺度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当污染型企业集聚程度最高时,其空间分布范围呈扩张趋势。(3)经济因素为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但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强,污染型企业空间关联类型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呈现显著俱乐部趋同效应。研究为污染型企业在黄河流域的空间布局优化调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型企业 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席夫碱配体构筑的Ln_(2)^(Ⅲ)配合物的结构、荧光性质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8
6
作者 辛晓艳 陈凤姣 +5 位作者 李文钰 王捷 杨晨 李敏 石瑛 王文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多齿席夫碱配体H_(2)L(H_(2)L=(E)-N′-(3-乙氧基-2-羟基亚苄基)-3-羟基吡啶甲酰肼)为配体,与Ln(acac)_(3)·2H_(2)O(Ln=Tb、Ho、Er;acac-=乙酰丙酮根)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得到了3例新的双核稀土配合物[Ln_(2)(acac)_(2)(L)_(2... 以多齿席夫碱配体H_(2)L(H_(2)L=(E)-N′-(3-乙氧基-2-羟基亚苄基)-3-羟基吡啶甲酰肼)为配体,与Ln(acac)_(3)·2H_(2)O(Ln=Tb、Ho、Er;acac-=乙酰丙酮根)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得到了3例新的双核稀土配合物[Ln_(2)(acac)_(2)(L)_(2)(C_(2)H_(5)OH)_(2)](Ln=Tb(1)、Ho(2)、Er(3))。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3的结构主要由2个Ln^(Ⅲ)离子、2个乙酰丙酮根(acac^(-))、2个L^(2-)及2个C_(2)H_(5)OH组成,中心Ln^(Ⅲ)离子通过2个μ_(2)-O原子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Ln_(2)O_(2)核心。固体荧光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在室温下表现出TbⅢ离子的荧光特征发射峰。此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与配体H_(2)L和稀土离子相比较,配合物1~3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采用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凝胶电泳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1~3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主要以插入作用的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_(2)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生物活性 DNA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能—粮关联关系的山西省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鹏飞 肖梦琳 +4 位作者 张兆瑞 戴燕燕 韩顺莉 刘庚 赵景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3,70,共10页
优化水、能源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山西省为研究区,采用水足迹和能源消耗核算模型分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以水资源、能源、粮食等作为约束条件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 优化水、能源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山西省为研究区,采用水足迹和能源消耗核算模型分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以水资源、能源、粮食等作为约束条件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类农作物多年平均单产水足迹和能耗存在较大差异,大豆为极高耗水高耗能蓝水消耗型,谷子为高耗水极高耗能灰水消耗型,油料为高耗水高耗能灰水—蓝水消耗型,小麦为中等耗水中等耗能蓝水消耗型,玉米为低耗水低耗能蓝水—灰水消耗型,蔬菜为极低耗水极低耗能灰水—蓝水消耗型作物。优化后的种植结构方案中,玉米、谷子和油料种植面积比例下降,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比例提高,蔬菜种植比例变化不大。基于水热条件的差异,山西省作物种植结构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玉米、谷子、大豆和油料在全域内均有种植,小麦主要种植于晋南区和晋东南区的平川和丘陵区,蔬菜主要分布于地域条件及水热条件相对优越的盆地。在水—能—粮关联关系的基础上,优化后的种植结构符合山西省“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整体方案具有趋于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能源—粮食 水—能—粮 农作物 种植结构优化 多目标规划模型 能耗核算模型 耗水 耗能 水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具有显著单分子磁体行为的双核镝配合物 被引量:1
8
作者 辛晓艳 张雪瑾 +5 位作者 陈凤姣 王瑜 杨晨 乔娜 石瑛 王文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3-1111,共9页
使用多齿席夫碱H_(2)L(H_(2)L=(E)-N′-(3-乙氧基-2-羟基亚苄基)-3-羟基吡啶甲酰肼)为配体,与Ln(dbm)_(3)·2H_(2)O(Ln=Dy(1)、Nd(2);dbm-=1,3-dioxo-1,3-diphenylpropan-2-ide)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得到了2例新的双核稀土配合物[... 使用多齿席夫碱H_(2)L(H_(2)L=(E)-N′-(3-乙氧基-2-羟基亚苄基)-3-羟基吡啶甲酰肼)为配体,与Ln(dbm)_(3)·2H_(2)O(Ln=Dy(1)、Nd(2);dbm-=1,3-dioxo-1,3-diphenylpropan-2-ide)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得到了2例新的双核稀土配合物[Ln_(2)(dbm)_(2)(L)_(2)(C_(2)H_(5)OH)_(2)]。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表明:配合物1和2的结构主要由2个Ln(Ⅲ)离子、2个dbm-、2个L2-及2个C_(2)H_(5)OH组成,中心Ln(Ⅲ)离子通过2个μ_(2)-O原子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Ln_(2)O_(2)核心。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Dy离子(Ⅲ)间存在铁磁耦合作用,且1表现出显著的单分子磁体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单晶结构 磁性 铁磁耦合作用 单分子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晋陕峡谷临县段河流阶地剖面元素分布特征分析
9
作者 张兆瑞 张鹏飞 +2 位作者 钞锦龙 戴燕燕 肖梦琳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4期84-90,共7页
化学元素在河流阶地土壤中的分布可反馈沉积信息。本研究通过密集采样法采集黄河晋陕峡谷临县段河流阶地剖面土样,运用X-荧光光谱仪对阶地剖面样品进行了全量元素测定,采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河流阶地剖面样品的粒度组成,... 化学元素在河流阶地土壤中的分布可反馈沉积信息。本研究通过密集采样法采集黄河晋陕峡谷临县段河流阶地剖面土样,运用X-荧光光谱仪对阶地剖面样品进行了全量元素测定,采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河流阶地剖面样品的粒度组成,进行粒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河中游临县段河流阶地剖面中常量元素SiO_(2)的相对含量最大,Al_(2)O_(3)和Ca元素的含量次之,在剖面中SiO_(2)、K_(2)O元素与Al_(2)O_(3)、CaO、Fe_(2)O_(3)、Na_(2)O、MgO元素含量呈现相反变化趋势,SiO_(2)、K_(2)O元素含量升高,其它元素含量降低。常量元素中Mg元素变异系数最大(38%),其余常量元素变异系数均不超过20%。Ti元素和Cl元素是微量元素中相对含量最大的2个元素。根据元素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将元素分为3大类:I类元素(SiO_(2)、MgO、Fe_(2)O_(3)、CaO、K_(2)O、Th、Hf、Nb、Zr、Y、Br、As、Zn、Cu、Ni、Mn、V、Ti、Sc、P、Ba、Co、W)在剖面内相对含量呈现明显变化,在一定时期含量较稳定,在另一时期含量变化强烈;Ⅱ类元素(Na、Al、U、Nd、Ce、Pb、La、Sr、Rb、Ga、S、Cr)在剖面内相对含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无明显极值;Ⅲ类元素(Cl、Mo)在剖面内变动频繁,在个别深度出现明显峰值。土壤粒径在浅层(0~300cm)变化剧烈,在深层(300~700cm)变化微弱。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常量元素中CaO、Fe_(2)O_(3)、MgO相关性强,微量元素中Co与Ba、W、Ce、Sr相关性强,可以作为指示洪水和来源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临县段 河流阶地 土壤元素 土壤粒径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