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共生理论的地理科学一体化教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孟万忠 刘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63,共3页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共生理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三者之间是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的不同方面。共生理论是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则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共生理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三者之间是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的不同方面。共生理论是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则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为一体化教学的纽带,而创新则是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和驱动力,将三者统一起来并融于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果,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实现高校地理科学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体化教学,对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高水平的地理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地理科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一体化教学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基人工土壤的制备及其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桢桢 张必武 +2 位作者 高宏宇 杨祥 李继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灰比为2.0%,铝粉掺量为0.02%,养护温度为40℃,养护时间为24 h。根据SEM分析,SWS微观结构呈现出较为紧密的层片状排列,孔隙丰富,有助于提高保水性能和降低流失率。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表明,Cd、Cu、Ni从酸雨易溶解态/可氧化还原态转化为稳定的残渣态。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表明SWS属于低风险等级,SWS中的脂肪族有机物减少,芳香族类有机物和腐殖质增加,不仅有助于植物生长,也促进土粒胶结成团聚体和团粒结构,增强SWS的抗侵蚀能力。种子发芽实验表明SWS不具有植物毒害作用。该文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市政污泥 人工土壤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单元网格划分方法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会霞 张锦 何宗宜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50,62,共4页
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测绘和地理信息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其中地理国情监测单元网格划分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基础。城市若以区为统计单位,统计单元网格过大;若以社区为统计单位,社区界线在图上位置不是很明确。本文对... 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测绘和地理信息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其中地理国情监测单元网格划分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基础。城市若以区为统计单位,统计单元网格过大;若以社区为统计单位,社区界线在图上位置不是很明确。本文对此提出在行政区划界线(区界)的基础上,采用道路网、河流、湖泊等构建网格,采用渐进式的综合方法对网格进行聚合,得到城市统计单元网格。试验证明,该方法可作为城市统计单元网格的划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国情监测 城市 统计单元网格 渐进式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4
作者 李育桢 刘庚 张鹏飞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72-79,共8页
为准确了解山西省北部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风险程度,对研究区土壤中的PAHs进行了污染特征分析,采用特征比值法对土壤PAHs进行了来源解析,并对土壤PAHs可能造成的生态及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 为准确了解山西省北部某地区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风险程度,对研究区土壤中的PAHs进行了污染特征分析,采用特征比值法对土壤PAHs进行了来源解析,并对土壤PAHs可能造成的生态及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16种PAHs总含量在2.74~782.34 ng/g之间;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且高环PAHs变异性最强;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炭、生物质燃烧以及液体化石燃料燃烧,同时也存在部分石油源;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污染呈现团块状、片状分布,污染严重区多为平原工矿企业集中地区;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受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两者皆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但成人的致癌健康风险要高于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多环芳烃 源解析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汾河流域耕地显性转型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力
5
作者 姜民 武志平 付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65,284,共10页
[目的]刻画耕地利用转型变化特征,揭示耕地转型发展规律,为汾河流域耕地资源保护和乡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耕地转型速度、转移矩阵和地理探... [目的]刻画耕地利用转型变化特征,揭示耕地转型发展规律,为汾河流域耕地资源保护和乡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耕地转型速度、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测了其驱动因子。[结果](1)1980-2020年,流域内耕地面积减少10.59万hm^(2),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最大,草地是转入耕地最多的地类,占转入总面积的59.37%。(2)1980-2020年,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速度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中游耕地减少最明显,人地矛盾突出。(3)自然因子对耕地转型影响程度明显强于社会经济因子,其中气温q值最大,达0.72。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耕地转型的解释力更强。[结论]汾河流域耕地利用转型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先后经历了缓和平稳、转型加剧、矛盾尖锐和收敛平衡不同阶段,空间集聚性特征显著,将指导该流域耕地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转型 空间转型 地理探测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力
6
作者 武志平 姜民 付建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9-1292,共14页
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和地... 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了2012—2021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1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方向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椭圆重心在鄂尔多斯市境内,空间集聚特征明显。(3)经济基础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市场环境、政府调控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高质量 质量测度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18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研究
7
作者 刘玉鹏 钞锦龙 +2 位作者 路亚敏 王雅欣 毕玉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625,共10页
降水在地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陆地表面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也深受降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脆弱,降水的时空变化对区内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开展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 降水在地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陆地表面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也深受降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脆弱,降水的时空变化对区内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开展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了黄土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5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近60年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梯状”特点,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降水量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局部地形而言,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2)在东南季风和大气环流改变的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1989-2018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与1959-1988年相比,200 mm和400 mm等降水量线明显北移,东南部季风区降水明显减少,西北部非季风区降水明显增多。黄土高原季风边缘区受季风的变化影响较大:东南季风不断减弱导致水汽输送的能力随之减弱,同时ENSO暖事件也使东南降水减少,最终造成了东南部降水的减少;西北部则由于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导致降水逐渐增多,区内半湿润地区的面积略有扩大。(3)黄土高原地区在研究时段内降水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湿润化的发展趋势。(4)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存在5年、7年、11年、43~45年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并以5年为第一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 时空变化 反距离加权插值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综合评估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8
作者 张淼 马晓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9,80,共10页
针对中国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这一问题,以山西省为研究区,运用文献荟萃法筛选影响低碳发展的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预测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 针对中国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这一问题,以山西省为研究区,运用文献荟萃法筛选影响低碳发展的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预测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结果表明:从单一指标的角度来看,对山西省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民用汽车总数;从指标属性来看,负向指标对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较正向指标要大;山西省综合低碳发展状况从2006年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由Ⅲ级(发展差、排放低)转化为Ⅱ级(发展好、排放高);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将为Ⅰ级(发展好,碳排放低)。最后,提出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为资源型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发展评估 碳强度 资源型省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的森林衰退特征及机制
9
作者 李雅妮 梁海斌 +3 位作者 温海瑞 刘文栩 王佩将 李宗善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81-6094,共14页
21世纪以来,全球森林植被正面临由气候变化加剧、干旱胁迫频发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多重压力共同导致的系统性衰退。通过文献分析与多学科证据整合,全面评述了当前森林衰退的表现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森林衰退的量化评估呈现多尺度... 21世纪以来,全球森林植被正面临由气候变化加剧、干旱胁迫频发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多重压力共同导致的系统性衰退。通过文献分析与多学科证据整合,全面评述了当前森林衰退的表现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森林衰退的量化评估呈现多尺度特征,其中生物多样性、土壤含水率、碳储量、热响应、蒸散量及营养元素(磷、钾、铁、铜)浓度等指标均与衰退程度呈负相关,而地表温度则表现为显著正响应;(2)衰退机制可归纳为内源生理机制(如干旱诱导的水力失衡、碳饥饿及遗传机制)与外源胁迫机制(包括病虫害爆发、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及种间竞争)的共同作用,其中水力失效与碳代谢紊乱的交互效应被证实为干旱环境森林衰退的主导路径。进一步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①多尺度模型耦合能力不足;②水力学失效机制多基于均质化假设,未区分不同植物类型对栓塞的响应差异;③人为干扰与自然胁迫的定量分离仍存挑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衰退的临界阈值判定、早期干旱预警系统构建及干旱后森林恢复力探索等。本研究为理解森林退化过程的级联效应及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衰退 机制成因 水力失衡 碳饥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上游不同退化类型冻土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
10
作者 张宝贵 刘晓娇 +2 位作者 高文兰 王莹英 赵慧茹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为比较青藏高原东北缘疏勒河上游不同退化类型冻土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采用Biolog ECO板在4℃与25℃两种培养温度下研究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温度下,所有类型冻土微生物对大多数... 为比较青藏高原东北缘疏勒河上游不同退化类型冻土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采用Biolog ECO板在4℃与25℃两种培养温度下研究冻土退化对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温度下,所有类型冻土微生物对大多数碳源均能利用,体现了该区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微生物总体利用碳源能力随着冻土退化程度加深而显著下降(P<0.05),表明不同类型冻土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2)表征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的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对每种类型冻土而言,功能多样性指数随培养温度升高而降低,暗示该地区存在更多的嗜冷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强,主要源于对氨基酸、羧酸、酯类利用能力提高。(3)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在25℃,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与土壤总氮、植被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在4℃仅与土壤粗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低温胁迫可能成为关键限制因子。冻土退化对疏勒河上游不同退化类型冻土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上游 冻土退化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的冬小麦氮素监测
11
作者 谢永凯 钱鹏宇 +2 位作者 马新朋 赵立 邱禹彤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8-13,共6页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氮素是其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物质,对其进行快速、精确地测定,能及时了解其长势。研究通过分析在不同施氮处理下冬小麦叶片氮含量和冠层光谱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算法(RF)进行营养监测模...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氮素是其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物质,对其进行快速、精确地测定,能及时了解其长势。研究通过分析在不同施氮处理下冬小麦叶片氮含量和冠层光谱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算法(RF)进行营养监测模型构建,实现对冬小麦叶片氮素定量监测。结果表明:在可见光范围内,随氮肥用量的增大,冬小麦的光谱反射率呈下降趋势;在近红外区施氮对冬小麦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其反射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冠层光谱与冬小麦叶片氮含量显著相关,构建MLR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 2分别为0.13和0.05,RF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 2分别为0.83和0.55,表明RF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冬小麦叶片氮含量营养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光谱 叶片氮含量 随机森林算法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DOM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杜小凡 庄奔 +3 位作者 张钰 孙庆晨 杨利伟 谷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108-112,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攀升。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碳库,在内陆水体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为深入探...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攀升。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碳库,在内陆水体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为深入探究水体DOM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内在联系,系统总结了水体DOM的主要来源,详细分析了温室气体的生产机制,并着重探讨了水体DOM对CO_(2)、CH_(4)、N_(2)O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掌握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还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和应对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溶解性有机物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太原市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曹晓丽 雷敏 +2 位作者 侯志华 赵志卿 苏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4-740,共7页
基于太原市2000年、2007年、2015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用地范围,通过指标分析、等扇形和重心轨迹转移等方法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结合DEM图件、经济人口数据及相关政策探索城市扩展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空... 基于太原市2000年、2007年、2015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用地范围,通过指标分析、等扇形和重心轨迹转移等方法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结合DEM图件、经济人口数据及相关政策探索城市扩展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空间扩展特征上看,2000—2007年间城市扩张强度较2008—2015年间大,前期扩展趋于东南方向,后期则更趋于南方,15年间重心转移距离1 115. 57m;从扩展驱动因素上看,GDP增长、城镇人口增加、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是0~6度坡度和680~1 000m海拔高度)及规划政策调整等均促使城市扩展方向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驱动因素 遥感影像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小红 苏永红 +1 位作者 林菲 代晨阳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目前人类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资源-环境耦合系统研究的理想切入点。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土... 目前人类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资源-环境耦合系统研究的理想切入点。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格局、转移特征、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目前太原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植被(670 km^(2))、建筑用地(385 km^(2))和耕地(296 km^(2))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7%、27%和21%。1981—2018年,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速度和强度最大,其次是植被和耕地,水域的变化不大。(2)改革开放以来,建筑用地持续向主城区西部和南部扩张,大量的耕地(128.45 km^(2))、植被(77.21 km^(2))和未利用地(67.63 km^(2))转化为建筑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强度分别为5.77和0.50。(3)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区北部,改革开放以来,呈持续减少的趋势,主要被转化为植被(256.54 km^(2))、建筑用地(83.12 km^(2))和耕地(57.18 km^(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强度分别为-2.36和-0.59。(4)植被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东部和西部地区,自1981年以来呈先轻微、缓慢下降,后明显、较快增加的趋势,2000前后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25和1.39,土地利用强度分别为-0.10和0.53。(5)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呈先向河流西面扩张而增加,后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在城区南面和北面开始萎缩而降低的趋势。1981—2018年,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强度分别为-0.40和-0.10。(6)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太原市土地利用/覆被的整体格局,并限制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方向;人口数量和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影响了太原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壳斗科植物地理分布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晓湲 邱丽氚 柳涛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第1期1-5,22,共6页
收集中国32省市壳斗科植物属与种的数据,系统研究壳斗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相似性系数、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壳斗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三省区;中国各省区相似性系数在0≤S<0.1000最多,系数值相对较小,各省... 收集中国32省市壳斗科植物属与种的数据,系统研究壳斗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相似性系数、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壳斗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三省区;中国各省区相似性系数在0≤S<0.1000最多,系数值相对较小,各省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相似性系数在S=1.0000最少,关系最密切;纬度地带性为中国壳斗科植物水平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500<H≤1500m是中国壳斗科植物的垂直分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中国 GIS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24
16
作者 侯志华 马义娟 贾宇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4期204-210,共7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从"地"、"水"、"林"、"人"四方面,筛选坡度、水体、植被覆盖指数、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五项生态敏感因子,对太原市域生态敏感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从"地"、"水"、"林"、"人"四方面,筛选坡度、水体、植被覆盖指数、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五项生态敏感因子,对太原市域生态敏感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度高的区域面积782.92 km^2,占总面积的12.11%,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阳曲县和西北部娄烦县的山地地区,这些地区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有些被划为生态保护区,受多种敏感类型的影响;中度敏感区面积2955.07 km^2,占45.69%,主要是沿汾河干支流方向和高度敏感区周边的丘陵低山地区,水体是最为主要的敏感类型,此外,地形、植被及人类的土地利用都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太原市域生态敏感类型多样,且在空间上交错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能为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评价体系 GIS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影像的太原市城市扩张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娜 张会霞 李艾琴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9-83,105,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规律,本文选取1992、1997、2002、2007、2012年5期的DMSP/OLS数据和2017、2019年2期的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统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规律,本文选取1992、1997、2002、2007、2012年5期的DMSP/OLS数据和2017、2019年2期的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太原市建成区范围,通过对太原市建成区形态扩张指数的分析,得出城市扩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太原市建成区从1992—2019年太原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249.73 km~2,扩大了2.7倍,且建成区增长的面积主要集中在太原市的东南部。(2)2002—2012年和2017—2019年进入加速型扩张模式,扩张的速度快;1992—2019年太原市重心偏移距离为5676.42 m,平均偏移速度为202.73 m/a,重心位置总体向东南方偏移。(3)太原城市扩张的驱动力主要是受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规划因素的影响。本文为太原城市规划和空间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影像 建成区提取 城市扩张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性视角下太原市区城市公园服务水平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晓琪 刘万波 +2 位作者 侯志华 孙晋 裴倩 《园林》 2022年第1期73-81,共9页
城市公园服务的公平性关乎到居民的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尤其是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日益追求更高品质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合理的公园布局对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至关重要。选取太原市区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结... 城市公园服务的公平性关乎到居民的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尤其是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日益追求更高品质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合理的公园布局对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至关重要。选取太原市区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对比分析各乡镇街道公园服务能力的差异性,继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低学历人群、老年人和儿童作为目标群体,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研究城市公园服务是否公平对待这些弱势人群,并识别出人均公园服务低于研究区总体水平的失衡区域,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公园的服务能力与社会地位、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空间分异并不均等。对于弱势群体研究的宏观层面来看,儿童对于城市公园服务的享受相较低学历人群和老年人更加不公平。汾西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地带以及绕城高速周边的乡镇街道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而城市中心存在明显的供给过于饱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空间结构 可达性 公平性 太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及其培养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义娟 胡明明 常瑜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64,共3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课题,立足于安全角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说明了建立不同层次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立足于教材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策略:一是宏观尺度,时控结合提升综合思维;二是中观尺度,利用角色扮演增加教学趣味性;...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课题,立足于安全角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说明了建立不同层次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立足于教材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策略:一是宏观尺度,时控结合提升综合思维;二是中观尺度,利用角色扮演增加教学趣味性;三是微观尺度,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强化感性认识;四是综合利用课外、校外活动增强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地理 人地协调观 时空结合 角色扮演 生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姚萌 刘敏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38,共6页
地理实践力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评价的有效性,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采用德尔菲法从地理实践认知、地理实践方法、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力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评价的有效性,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采用德尔菲法从地理实践认知、地理实践方法、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意志品质四个方面构建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地理实践力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从而构建地理实践力评价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评价体系 高中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