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元文 刘瑞风 +3 位作者 侯瑞霞 赵新程 闫鑫 张开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比较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skin-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s)生长特性及其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揭示银屑病患者皮损微环境中SMSCs存在异常。方法:酶消化法分离银屑病组与... 目的:比较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skin-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s)生长特性及其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揭示银屑病患者皮损微环境中SMSCs存在异常。方法:酶消化法分离银屑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SMSCs,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成脂、成骨诱导体系鉴定细胞多系分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GF、TGF-β1浓度。结果:两组细胞形态均存在异质性。第3代SMSCs表面抗原CD29、CD44、CD73、CD90及CD105表达阳性,CD34、CD45及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阴性。细胞成脂诱导14d油红O染色阳性,成骨诱导21 d茜素红S染色阳性。银屑病组SMSCs分泌EGF水平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分泌TGF-β1水平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结论:该实验建立了稳定的银屑病患者S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发现细胞形态存在异厨性,银屑病组SMSCs分泌EGF、TGF-β1水平异常,提示其皮损微环境中SMSCs可能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皮肤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祥 李俊琴 +1 位作者 柴淑芳 李新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5-400,共6页
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sis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Janus激酶(JAK)-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Ps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JAK抑制剂能够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因此其具... 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sis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Janus激酶(JAK)-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Ps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JAK抑制剂能够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因此其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目前已开发出多种JAK抑制剂,且已有多项JAK抑制剂治疗PsA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完成。本文就JAK抑制剂治疗Ps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病型银屑病 JAK抑制剂 JAK-STA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瑞风 杨元文 +2 位作者 赵新程 闫鑫 张开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46-1049,1063,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健康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培养上清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干细胞因子(SC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揭示患者皮损MSCs是否异常,进一步...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健康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培养上清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干细胞因子(SC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揭示患者皮损MSCs是否异常,进一步探讨银屑病可能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患者皮损与健康人皮肤MSCs,流式细胞术及多向分化法进行细胞鉴定,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的浓度。银屑病组和对照组间各检测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组细胞因子水平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皮肤MSCs的细胞形态和多向分化能力相似,细胞表面抗原均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而CD34、CD45及HLA-DR表达阴性。与健康对照相比,银屑病患者皮损MSCs分泌EGF和SCF升高、bFGF降低(P<0.05),而VEGF水平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组EGF、SCF、bFGF和VEGF分泌水平与PASI评分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皮损MSCs分泌EGF、SCF和bFGF异常,这可能是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干细胞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瑞风 冯海燕 +2 位作者 张静 尹国华 张开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40-542,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活性(包括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活性、自发凋亡率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揭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的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患者组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活性(包括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活性、自发凋亡率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揭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的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患者组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收集传3代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及细胞培养上清液,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及细胞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增殖活性以及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IL)-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水平。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比较,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相似、表型相同,但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率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均有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活性异常,表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学活性 造血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5
作者 俞晨 顾恒 +2 位作者 李振鲁 张开明 王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评价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21例轻度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进行2个阶段的治... 目的:评价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21例轻度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进行2个阶段的治疗。起始治疗阶段4周,3组均外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每日1次;维持治疗阶段8周,A组(序贯治疗组)予外用卡泊三醇软膏,B组(单药治疗组)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C组(对照组)予尿素软膏。3组总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判定。结果:共184例患者完成所有疗程。起始阶段,使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4周后,3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维持阶段,继续治疗8周后,A组和B组PASI评分及QOL评分均得到进一步改善,但PASI评分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达到PASI75及PASI50改善率与B组相似(P>0.05),但达PASI90的改善率低于B组(P<0.05);C组PASI评分及QOL评分较治疗4周时加重,维持治疗效果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治疗对瘙痒评分均有进一步改善,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始阶段及维持治疗阶段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轻度寻常性银屑病疗效确切,且在维持阶段治疗中可进一步缓解症状,防止病情反复,与持续使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疗效相似,安全可靠,更适用于长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银屑病 序贯治疗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形成及集落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瑞丽 牛旭平 +2 位作者 李新华 张开明 尹国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80-784,共5页
本研究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CFU-HPP)的集落形成能力及集落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收集了24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于含SCF/GM-CSF/IL-3/... 本研究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CFU-HPP)的集落形成能力及集落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收集了24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于含SCF/GM-CSF/IL-3/IL-6细胞因子组合的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液中,培养14天计数CFU-HPP集落,然后收集集落。提取纯化集落细胞的DNA,经亚硫酸盐修饰后,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检测CFU-HPP集落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t=5.91,p<0.01),且集落形态较小;正常对照骨髓CFU-HPP集落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较高(66.7%),而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37.5%)低于正常人。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降低;银屑病患者骨髓CFU-HPP集落细胞的p16基因甲基化降低可能与其相对较低的CFU-HPP集落形成能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 P16基因 基因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定向分化的T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新华 张开明 +1 位作者 尹国华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家族史阳性的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的T细胞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的T细胞经链球菌超抗原活化后与KC共培养,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 目的:探讨家族史阳性的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的T细胞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的T细胞经链球菌超抗原活化后与KC共培养,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检测KCC-myc、bcl-xL、p53及Ki67蛋白表达及培养上清白介素(IL)-8、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①受银屑病患者CD34+细胞定向分化T细胞作用的KCC-myc及Ki67蛋白表达与自然增殖组及正常人CD34+细胞定向分化的T细胞作用组相比显著增强(P<0.05),而bcl-xL及p53蛋白表达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受正常人CD34+细胞定向分化T细胞作用的KCC-myc、bcl-xL、p53及Ki67蛋白表达与自然增殖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银屑病CD34+细胞定向分化的T细胞作用组培养上清IL-8及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定向分化的T细胞可影响KC增殖状态,显示类似银屑病外周血T细胞的活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骨髓 CD34^+细胞 T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1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瑞风 冯海燕 +2 位作者 张静 尹国华 张开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03-406,共4页
目的:揭示1例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全量换液和2次半量换液后(即培养9 d)流式细胞术鉴定正常对照细胞免疫表型,再培养... 目的:揭示1例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全量换液和2次半量换液后(即培养9 d)流式细胞术鉴定正常对照细胞免疫表型,再培养2d,采用流式细胞术和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分别对患者的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进行内皮细胞鉴定。结果:患者细胞在培养11 d后大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而正常对照则仍为较纯的间充质干细胞。结论:该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这一现象表明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异常,其间充质干细胞有易于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HPP-CFC集落形成及p2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瑞丽 牛旭平 +2 位作者 李新华 张开明 尹国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42-846,共5页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骨髓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集落形成能力及集落细胞p2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探讨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活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于含SCF+GM-CSF+IL...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骨髓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集落形成能力及集落细胞p2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探讨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活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于含SCF+GM-CSF+IL-3+IL-6细胞因子组合的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培养14天时计数HPP-CFC集落,然后收集集落。提取纯化集落细胞DNA,经亚硫酸盐修饰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HPP-CFC集落细胞p2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1)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银屑病患者骨髓HPP-CFC集落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集落形态较小;(2)正常对照骨髓HPP-CFCp2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较高,而银屑病患者骨髓HPP-CFCp2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活性有异常;银屑病患者骨髓HPP-CFCp21基因甲基化降低可能与其相对较低的HPP-CFC集落形成能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 P2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白介素-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愔 刘瑞风 +2 位作者 张开明 万屏 何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91-493,共3页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和贴壁培养法对24例银屑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骨髓MSCs进行分离培养,采用ELISA方法测定MSC...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和贴壁培养法对24例银屑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骨髓MSCs进行分离培养,采用ELISA方法测定MSCs培养上清中白介素(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银屑病患者骨髓MSCs培养上清液IL-6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VEGF浓度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患者IL-6及VEGF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MSCs细胞因子分泌异常,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有异常,进而对银屑病造血干细胞发育可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白介素-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胺对T细胞IL-2产生及增殖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国华 张开明 温江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05-506,共2页
目的:了解组胺对 CD4+和 CD8+T细胞IL-2产生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及吸附法分离PBMC和PBLC,采用抗CD4+和CD8+抗体分别制备CD8+和CD4+T细胞进行培养,然后采用ELISA法和MTT比色法测上清液IL-2含量及增殖活性。结果:①组... 目的:了解组胺对 CD4+和 CD8+T细胞IL-2产生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及吸附法分离PBMC和PBLC,采用抗CD4+和CD8+抗体分别制备CD8+和CD4+T细胞进行培养,然后采用ELISA法和MTT比色法测上清液IL-2含量及增殖活性。结果:①组胺+CD4+(CD8+)培养上清液中IL-2水平及MTT增殖指数与T细胞自然培养孔比较明显降低(P<0.05)。②组胺+CD4+(CD8+)+西咪替丁培养孔上清液中IL-2水平及 MTT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未加西咪替丁孔(P<0.05)。③CD4+T细胞自然培养孔上清液中IL-2水平显著高于CD8+T细胞自然培养孔。结论:组胺可抑制T细胞IL-2产生及增殖。西咪替丁可阻断组胺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CD8+T细胞也可产生IL-2,但其功能较 CD4+T细胞为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T细胞 白细胞介素-2 增殖活性 体外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白介素-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水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起 刘瑞风 +2 位作者 王丽 张开明 尹国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45-547,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白介素(IL)-8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差异,揭示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白介素(IL)-8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差异,揭示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收集传至3代后又培养72 h的骨髓基质细胞及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并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8和GM-CSF的水平。结果:90%以上分离培养的细胞表面高表达CD29,而CD34、CD45及人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阴性,即骨髓基质细胞纯度在90%以上;患者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IL-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M-CSF的分泌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8存在异常,表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骨髓基质细胞 白介素-8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造血细胞经腹腔内和尾静脉注射移植SCID鼠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开明 李新华 尹国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0,123,共4页
目的 :比较腹腔内与尾静脉注射对SCID鼠进行异种骨髓移植的体内植入能力及GVHD的发生情况 ,为异种骨髓移植构建银屑病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 ,以 4× 10 7的剂量分别经尾静脉和... 目的 :比较腹腔内与尾静脉注射对SCID鼠进行异种骨髓移植的体内植入能力及GVHD的发生情况 ,为异种骨髓移植构建银屑病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 ,以 4× 10 7的剂量分别经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移植于经γ射线预照射的SCID鼠 ,移植后观察GVHD反应及外周血白细胞恢复动力学 ,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及骨髓中人源性CD4 5 + 细胞比例 ,观察嵌合状态。结果 :单纯尾静脉注射移植组 ,在移植后 2周即出现明显GVHD症状 ,12周仅存活 1例 ;尾静脉注射结合CsA +MTX处理组 ,个别小鼠出现轻度GVHD表现 ,12周存活率 80 % (8 10 ) ;而经腹腔内注射者移植后出现轻度GVHD症状 ,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12周存活率 70 % (7 10 )。移植后外周血白细胞动力学恢复情况、外周血及骨髓中人CD4 5 + 细胞比例 ,尾静脉注射结合CsA +MTX处理者与经腹膜腔内注射者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骨髓造血细胞可以顺利地由SCID鼠腹腔归巢到骨髓造血组织 ,并能重建骨髓造血 ,腹腔内注射的移植方式不影响植入能力 ,既可达到骨髓移植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骨髓移植 SCID鼠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向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海燕 刘瑞风 张开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4,78,共6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在特定微环境下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潜能,可能为银屑病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鉴定。加入血管...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在特定微环境下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潜能,可能为银屑病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鉴定。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h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Dil-ac-LDL摄取实验鉴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培养的hMSCsCD71、CD44阳性表达,CD54、CD106、CD45弱阳性表达,CD34、CD31、VWF、KDR、HLA-DR阴性表达;经bFGF、VEGF诱导后的h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特异表面标志CD34、CD31、VWF、KDR表达转为阳性(P<0.01),而HLA-DR、CD54、CD106、CD45表达明显上调(P<0.01);诱导分化后的内皮样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MSCs;在bFGF、VEGF诱导作用下,hMSCs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潜能,产生功能性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Ki67、c-Myc及Bcl-xL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尹国华 范星 +1 位作者 张开明 李新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50-1151,1157,共3页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T淋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免疫组化法检测T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Ki67、c-Myc及Bcl-x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受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作用的角质...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T淋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免疫组化法检测T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Ki67、c-Myc及Bcl-x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受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作用的角质形成细胞Ki67、c-Myc及Bcl-xL蛋白表达与自然增殖组及正常人T细胞作用组相比显著增强;受正常人T细胞作用后角质形成细胞Ki67、c-Myc及Bcl-xL蛋白表达与自然增殖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具有特殊的活性,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动力学发生改变,这一效应可能与影响c-Myc及Bcl-xL等增殖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T淋巴细胞 蛋白质Ki67 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 蛋白质Bcl—x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Hes-1基因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瑞霞 尹国华 +2 位作者 李俊琴 李新华 张开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19-621,共3页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Hes-1基因的表达。方法: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采用反转录(RT)-PCR法半定量检测24例银屑病患者及18名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Hes-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组Hes-1mRNA表达...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Hes-1基因的表达。方法: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采用反转录(RT)-PCR法半定量检测24例银屑病患者及18名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Hes-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组Hes-1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血细胞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Hes-1的高表达可能与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活性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CD34^+细胞 骨髓 Hes-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曲霉Bem46基因荧光定位菌株构建及对极性生长相关基因影响作用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彦 曹雪 +5 位作者 李雯 李雪静 冀英 杨静 岑雯 冯文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40-846,共7页
目的构建以eGFP作为荧光标记的烟曲霉Bem 46基因定位菌株,观察其在烟曲霉不同形态中的定位情况,初步明确该基因对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烟曲霉Bem46基因克隆入质粒pUCGH,构建荧光定位载体。... 目的构建以eGFP作为荧光标记的烟曲霉Bem 46基因定位菌株,观察其在烟曲霉不同形态中的定位情况,初步明确该基因对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烟曲霉Bem46基因克隆入质粒pUCGH,构建荧光定位载体。原生质体法转化烟曲霉获得该基因定位菌株并验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在烟曲霉孢子、芽管以及菌丝状态下分布情况。RT-PCR观察对照菌株Ku80和ΔBem46中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的表达量。结果通过全基因克隆成功获得烟曲霉Bem46基因定位菌株并经PCR验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绿色荧光在孢子中弥散分布,在孢子即将发芽时荧光在孢子一侧聚集,并随着芽管形成,荧光在极性生长的一侧延伸分布于整个菌丝中,在菌丝形成侧枝膨大处可见荧光明显聚集。RT-PCR结果表明ΔBem46中基因Bem1、Bud5表达量均较对照菌株有所下降。结论烟曲霉Bem46基因可能同孢子发芽、菌丝发生侧枝的极性生长相关;且该基因缺陷可影响极性生长相关基因Bem1、Bud5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 Bem46 极性生长 E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磷脂酶C-β4和视黄醇脱氢酶10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娇 李娟 +5 位作者 梁见楠 杨晓红 侯瑞霞 王颖 焦娟娟 张开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00-704,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MSCs)中磷脂酶C-β4(PLCB4)和视黄醇脱氢酶(RDH)10m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银屑病发病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方法:对24例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和22例正常人皮肤DMSCs进行分离培养,流式... 目的:通过研究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MSCs)中磷脂酶C-β4(PLCB4)和视黄醇脱氢酶(RDH)10m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银屑病发病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方法:对24例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和22例正常人皮肤DMSCs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PLCB4和RDH10 mRNA表达水平。结果:PV组与正常对照组DMSCs形态无差异。PV组患者DMSCs中PLCB4 m RNA的表达水平是正常对照组的3.35倍,RDH10 mRNA的表达水平是正常对照组的1.17倍。结论:银屑病患者DMSCs中PLCB4和RDH10 m RNA表达均增高,可能影响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对银屑病发病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间充质干细胞 磷脂酶C-β4 视黄醇脱氢酶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与银屑病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开明 徐海涛 李新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36-638,共3页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银屑病的研究进展,分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甚至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及活性的异常,及这些细胞之间的复杂联系,各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了银屑病复杂的免疫炎性网络,...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银屑病的研究进展,分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甚至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及活性的异常,及这些细胞之间的复杂联系,各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了银屑病复杂的免疫炎性网络,因各种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故推测骨髓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免疫细胞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脂溢性角化病样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毛囊角化病1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侯瑞霞 李新华 张开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角化病 毛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