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金属掺杂多孔碳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1
作者 曹翔宇 张嘉盈 +3 位作者 丰赟 申林坤 张秀玲 闫娟枝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料比例获得系列样品,研究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核壳结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对电池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质负载及体积变化,碳外壳的空间位阻同时起到了抑制穿梭效应的积极作用和阻碍离子扩散的负面作用,而合金纳米粒子提供吸附和催化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其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在多种作用的协同下,e-CF@NPC-3/S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0.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能保持996.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和92.35%的容量保持率。在1C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e-CF@NPC-3/S仍具有684.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循环衰减率为0.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掺杂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O_(3)/Bi_(2)S_(3)异质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探测性能研究
2
作者 方向明 张荣科 +4 位作者 孙宇 武韦羽 朱建华 游秀芬 高世勇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6-1043,共8页
采用热聚法结合室温溶液法制备了Bi_(2)O_(3)/Bi_(2)S_(3)异质结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_(2)O_(3)/Bi_(2)S_(3)异质结复合材料整体呈现为块状形貌且有孔洞存在,表面相对粗糙。基于所制备... 采用热聚法结合室温溶液法制备了Bi_(2)O_(3)/Bi_(2)S_(3)异质结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_(2)O_(3)/Bi_(2)S_(3)异质结复合材料整体呈现为块状形貌且有孔洞存在,表面相对粗糙。基于所制备的Bi_(2)O_(3)/Bi_(2)S_(3)异质结复合材料,构筑了光电探测器。在无外加偏压条件下,Bi_(2)O_(3)/Bi_(2)S_(3)探测器暴露在紫外光下的最大光电流(0.32μA)和响应速度(65.65/80.56 ms)相比Bi_(2)O_(3)探测器均得到了明显增强。此外,该器件可将Bi_(2)O_(3)的探测波段从紫外拓宽至可见光,并且在可见光波段也具有快速稳定的自驱动探测能力。这主要是由于Bi_(2)O_(3)和窄带隙Bi_(2)S_(3)半导体成功耦合,形成了II型能带结构的异质结复合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开/关蓝光100次的光电探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Bi_(2)O_(3)/Bi_(2)S_(3)探测器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O_(3) Bi_(2)S_(3) 光电探测器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钨(WO_(3-x))催化甲烷氧化制甲醇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秦纪龙 李向远 +2 位作者 张璐璐 刘建新 李瑞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41-1453,共13页
甲烷氧化制甲醇的关键挑战在于催化剂对CH_(4)分子的高效活化。非化学计量比WO_(3-x)(0<3<x)催化甲烷氧化制甲醇的性能,并从物质结构、表面位点、甲烷氧化性能和电子性质等多个角度解析了过程机制。结果表明,WO_(2.72)催化剂的WO... 甲烷氧化制甲醇的关键挑战在于催化剂对CH_(4)分子的高效活化。非化学计量比WO_(3-x)(0<3<x)催化甲烷氧化制甲醇的性能,并从物质结构、表面位点、甲烷氧化性能和电子性质等多个角度解析了过程机制。结果表明,WO_(2.72)催化剂的WO端面由于较低的功函数、W 5d轨道与CH_(4)分子间的杂化作用,以及W原子态较强的供电子能力等因素,拥有较低的CH_(4)吸附自由能(-0.62 eV)和解离自由能(-0.07 eV),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甲烷吸附和活化能力。本文研究为探索WO_(3-x)催化剂在甲烷氧化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光催化 WO_(3-x)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水浴沉积法制备太阳能电池用CdS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郭小杰 成宇飞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47-9154,共8页
基于化学水浴沉积法在氯化镉、硫脲和氨水的溶液体系中制备出硫化镉(CdS)薄膜,通过XRD、UV-Vis、SEM、EDS和XP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沉积温度对CdS薄膜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并以该薄膜为基础组装了薄膜太阳能电池,探究了不... 基于化学水浴沉积法在氯化镉、硫脲和氨水的溶液体系中制备出硫化镉(CdS)薄膜,通过XRD、UV-Vis、SEM、EDS和XP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沉积温度对CdS薄膜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并以该薄膜为基础组装了薄膜太阳能电池,探究了不同沉积温度下CdS薄膜对电池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CdS薄膜为六方纤锌矿结构,CdS的结晶度较高,Cd和S分别以+2价和-2价的稳定态存在。70℃沉积的CdS薄膜在320~520 nm范围内表现出最强的光吸收,其晶粒尺寸分布均匀、结构紧密堆积,呈现出柱状生长模式。70℃沉积的CdS薄膜界面具有高效的电荷分离与收集能力,组装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最优的光伏性能,其平均V oc、J sc、FF和PCE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383.5 mV、29.75 mA/cm^(2)、54.92%和6.6%。当沉积温度升高至80℃时,CdS薄膜的界面复合损失加剧,结晶度变差,对应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下降。因此,70℃是CdS薄膜沉积温度优化的临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水浴沉积法 CDS薄膜 太阳能电池 微观形貌 光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MOFs碳化材料的结构对锂硫电池正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曹翔宇 张秀玲 +2 位作者 杜依洋 马成乡 闫娟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5,160,共7页
利用硝酸钴和铁氰化钾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以及ZIF-8在水溶液中的部分分解,分别制备了2种组成相近但结构不同的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Co-Fe precursor和ZCF precursor。经过多巴胺包覆,对2种产品在氩气气氛下退火获得碳化产物。将碳化产... 利用硝酸钴和铁氰化钾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以及ZIF-8在水溶液中的部分分解,分别制备了2种组成相近但结构不同的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Co-Fe precursor和ZCF precursor。经过多巴胺包覆,对2种产品在氩气气氛下退火获得碳化产物。将碳化产物与纳米硫粉混合得到的碳/硫复合材料(E-CoFeCN@C/S、E-ZCF@C/S)分别作为正极,组装扣式锂硫电池并测试电化学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在组成相似的情况下,核壳结构碳载体(E-CoFeCN@C)与发散式结构碳载体(E-ZCF@C)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E-ZCF@C/S在循环伏安测试中表现出更小的极化以及更强的电流响应,在电化学阻抗测试中表现出更低的电荷转移阻抗,表明该材料有利于促进正极电荷传递过程,即加快电极反应动力学。E-ZCF@C/S在0.2C倍率下放电初始比容量为1211.3mAh/g,在2C倍率下放电初始比容量为794mAh/g,均优于E-CoFeCN@C/S。而核壳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容量衰减方面,E-CoFeCN@C/S在0.2C倍率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平均衰减率为0.074%(E-ZCF@C/S为0.26%),在2C倍率下循环300次后平均衰减率为0.047%(E-ZCF@C/S为0.13%),说明核壳结构对活性物质的锚固作用明显而对电荷转移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s 锂硫电池 材料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_(2)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方向明 周起成 +3 位作者 郭庄鹏 朱恩科 郝瑜睿 高世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5,共9页
为了获得高性能的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结合热聚法和溶液法成功制备了Bi_(2)O_(3)/g-C_(3)N_(4)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及价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_(2)O_(3)呈蜂窝状结构的块体,其附着在具有层状结构的g-C_(3)N_... 为了获得高性能的自供能紫外探测器,结合热聚法和溶液法成功制备了Bi_(2)O_(3)/g-C_(3)N_(4)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及价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_(2)O_(3)呈蜂窝状结构的块体,其附着在具有层状结构的g-C_(3)N_(4)纳米片上。基于该异质结制备了无需外加偏压即能工作的紫外探测器。在紫外光照射下,Bi_(2)O_(3)/g-C_(3)N_(4)光电探测器能够立即产生光电流并达到最大稳定值约0.43μA,相比于Bi_(2)O_(3)纳米块紫外探测器,其光电流提升了约1.05倍。值得注意的是,Bi_(2)O_(3)/g-C_(3)N_(4)紫外探测器还展现出了快的响应速度(约181.7 ms),并且其光电流与入射光强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该器件对不同强度的紫外光均能实现快速且稳定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探测器 自供能 Bi_(2)O_(3)纳米块 g-C_(3)N_(4)纳米片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M@GO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导热性能研究
7
作者 曹翔宇 翟锐 +4 位作者 穆春怀 张秀玲 祁极冰 李清芬 闫娟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09,共5页
首先通过氧化石墨烯(GO)包覆对空心玻璃微珠(HGM)进行表面改性,再经过物理混合制备改性空心玻璃微珠/聚氨酯复合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对经过氧化石墨烯包覆改性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对改性空... 首先通过氧化石墨烯(GO)包覆对空心玻璃微珠(HGM)进行表面改性,再经过物理混合制备改性空心玻璃微珠/聚氨酯复合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对经过氧化石墨烯包覆改性的空心玻璃微珠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对改性空心玻璃微珠/聚氨酯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热膨胀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氧化石墨烯包覆空心玻璃微球对复合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有一定提升。在空心玻璃微球添加量高于5%后,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开始优于纯聚氨酯材料,表明空心玻璃微珠表面的石墨烯层使材料内部形成了高导热通道,整体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使复合材料密度降低的同时具备更加优良的导热性能。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测试分析发现,在添加了空心玻璃微珠填料之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增加的趋势得到了很好的抑制,在180℃下仍能保持较好的尺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玻璃微珠 聚氨酯 氧化石墨烯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高岭土基磁性吸附材料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大惠 郝佳瑞 郭小杰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118,共8页
为获得一种可磁分离的染料废水吸附材料,将煤系高岭土经高温煅烧后,用盐酸进行改性,实验过程中煅烧温度设置5个水平(600℃,700℃,800℃,900℃,1000℃),煅烧时间设置5个水平(2 h,4 h,6 h,8 h,10 h),盐酸浓度设置6个水平(0.5 mol/L,1 mol/... 为获得一种可磁分离的染料废水吸附材料,将煤系高岭土经高温煅烧后,用盐酸进行改性,实验过程中煅烧温度设置5个水平(600℃,700℃,800℃,900℃,1000℃),煅烧时间设置5个水平(2 h,4 h,6 h,8 h,10 h),盐酸浓度设置6个水平(0.5 mol/L,1 mol/L,3 mol/L,4 mol/L,6 mol/L,8 mol/L),盐酸用量设置5个水平(4 mL/g,6 mL/g,9 mL/g,15 mL/g,18 mL/g),酸处理时间设置5个水平(1 h,2 h,4 h,6 h,10 h),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制备出较高比表面积的改性煤系高岭土。然后以改性煤系高岭土、硝酸铁、尿素等为原料,通过焙烧超声法制备出γ-Fe_(2)O_(3)/煤系高岭土磁性吸附材料,采用XRD、N_(2)吸附-脱附及孔径分布分析、磁性分析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并考察了该吸附材料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性能及其吸附后磁分离性能和再生性能。结果表明:煤系高岭土在煅烧温度为800℃、煅烧时间为8 h、盐酸浓度为6 mol/L、盐酸用量为6 mL/g、处理时间为4 h时,可得到较大比表面积;制备得到的吸附材料在5 min内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可达98%,且可实现磁分离,经过三次再生后吸附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仍可高于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高岭土 改性 复合物 磁性吸附材料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聚苯胺/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符刚 张秀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5-211,共7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及水热法两步制备碳纳米管@聚苯胺/二硫化钼(C-P-M)和碳纳米管/二硫化钼@聚苯胺(C-M-P)2种复合物。通过改变材料的复合顺序以及钼源的种类来调控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探究其对电化学性能影响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优化复合... 采用原位聚合法及水热法两步制备碳纳米管@聚苯胺/二硫化钼(C-P-M)和碳纳米管/二硫化钼@聚苯胺(C-M-P)2种复合物。通过改变材料的复合顺序以及钼源的种类来调控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探究其对电化学性能影响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优化复合材料性能的目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P-M的电化学储能性能优于C-M-P,并且以(NH_(4))_(2)MoS_(4)为Mo源合成的三元复合物(C-P-M-2)的性能要优于以Na_(2)MoO_(4)·2H_(2)O为Mo源合成的三元复合物(C-P-M-1)。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C-P-M-2的比电容达到563.7 F/g;在电流密度为10 A/g下经过1000圈循环稳定性测试,其比电容仍保留为原来的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聚苯胺 二硫化钼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老陈醋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与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赵欣 张钰婧 +1 位作者 陈旭峰 许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4-204,共11页
本文主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山西老陈醋整个酿造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解析微生物菌群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本文主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山西老陈醋整个酿造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解析微生物菌群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酒精发酵阶段主要检测到7个细菌属和6个真菌属,重要优势菌属为魏斯氏菌属(45.34%)、乳杆菌属(29.01%)、链球菌属(13.58%)、假丝酵母菌属(89.29%)和威克汉姆酵母属(2.31%);醋酸发酵阶段主要检测到10个细菌属和18个真菌属,重要优势菌属为醋杆菌属(26.32%)、乳杆菌属(15.88%)、片球菌属(10.71%)、假丝酵母菌属(46.18%)、链格孢霉属(16.02%)和曲霉属(5.93%)。酒精发酵阶段共检测到70种挥发性物质,随着酒精发酵过程进行,3-甲基丁醇、戊醇、苯甲醇、己醇、辛醇、壬醇等高级醇类物质逐渐减少,典型特征醇类物质(乙醇)逐渐增加,乙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异戊酯等典型特征酯类物质也缓慢上升,逐渐趋于稳定。醋酸发酵阶段共检测到72种挥发性物质,发酵过程中,醇类物质逐渐减少,乙酸和特征性酯类物质-乙酸乙酯、己酸异戊酯、乙酸-2-苯乙酯等逐渐积累。PLS分析结果显示,山西老陈醋发酵过程中菌群演替与挥发性香气成分形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为传统山西老陈醋发酵机制揭示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老陈醋 挥发性香气 菌群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产模式和季节下山西老陈醋酒精和醋酸发酵微生物菌落总数最高峰时期真菌群落的对比分析
11
作者 赵欣 张钰婧 +1 位作者 陈旭峰 许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97-205,共9页
为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和季节的山西老陈醋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的山西老陈醋传统手工、现代机械生产模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微生物菌落总数最高峰样品的真菌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 为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和季节的山西老陈醋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的山西老陈醋传统手工、现代机械生产模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微生物菌落总数最高峰样品的真菌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生产模式酒精发酵阶段微生物菌落总数最高峰时期的酒醪样品分别检测到41个、45个真菌属。以四个季节的菌属平均相对丰度统计,传统手工模式优势菌属为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21.36%)、曲霉属(Aspergillus,11.76%)、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5.16%)和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2.89%);现代机械生产模式优势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29.88%)、假丝酵母属(Candida,25.43%)、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6.68%)、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3.81%)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2.26%)。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生产模式醋酸发酵阶段微生物菌落总数最高峰时期的醋醅样品分别检测到55个、70个真菌属,其中传统手工模式优势菌属为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2.41%)、曲霉属(Aspergillus,2.58%)、线黑粉菌属(Filobasidium,3.75%)、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7.59%)、链格孢属(Alternaria,14.98%)和枝孢属(Cladosporium,18.09%);现代机械生产模式优势菌属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2.65%)、曲霉属(Aspergillus,4.33%)、枝孢属(Cladosporium,9.69%)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15.80%)。同一生产模式下,酒醪和醋醅的真菌结构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性,在季节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生产模式下酒醪和醋醅的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呈现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老陈醋 生产模式 真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_(2)S_(3)复合材料宽光谱光电探测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向明 容萍 +3 位作者 任帅 王兆阳 高世勇 王金忠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2,共7页
通过热聚法制备了g-C_(3)N_(4)和Bi_(2)S_(3)纳米材料,在室温下进一步利用溶液法得到了g-C_(3)N_(4)/Bi_(2)S_(3)复合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Bi_(2)S_(3)后并没有破坏... 通过热聚法制备了g-C_(3)N_(4)和Bi_(2)S_(3)纳米材料,在室温下进一步利用溶液法得到了g-C_(3)N_(4)/Bi_(2)S_(3)复合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Bi_(2)S_(3)后并没有破坏g-C_(3)N_(4)本身的片层结构,且g-C_(3)N_(4)/Bi_(2)S_(3)复合结构仍然具有较好的结晶质量。基于g-C_(3)N_(4)/Bi_(2)S_(3)复合结构制备了紫外可见光探测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光电探测结果表明g-C_(3)N_(4)/Bi_(2)S_(3)复合结构探测器对紫外光的探测性能显著提高,其最大光电流约为g-C_(3)N_(4)纳米片探测器的12倍。此外,g-C_(3)N_(4)/Bi_(2)S_(3)复合结构探测器在可见光区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光响应特性和稳定性,具有宽光谱响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结构 紫外探测 可见光探测 g-C_(3)N_(4) Bi_(2)S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铜胁迫对早黑宝葡萄幼苗生理特性及ADH基因家族的影响
13
作者 韩凯 刘畅 +1 位作者 王浩楠 纪薇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8-1976,共19页
【目的】干旱胁迫和重金属污染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且ADH基因家族在干旱、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两者复合胁迫对葡萄幼苗的影响以及鉴定葡萄ADH基因家族具有必要性。【方法】以早黑... 【目的】干旱胁迫和重金属污染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且ADH基因家族在干旱、重金属等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两者复合胁迫对葡萄幼苗的影响以及鉴定葡萄ADH基因家族具有必要性。【方法】以早黑宝葡萄幼苗为试材,设置干旱胁迫(A)组:使用1/2 Hoagland营养液灌溉;复合胁迫(B)组:在1/2 Hoagland营养液中加入200 mg·kg^(-1) CuSO_(4)·5H_(2)O灌溉,模拟铜胁迫。每组设置4个水分梯度:对照组(CK,80%±5%土壤含水量)以及轻度(T1,60%±5%土壤含水量)、中度(T2,40%±5%土壤含水量)和重度(T3,20%±5%土壤含水量)干旱胁迫组,共8个处理,分析复合胁迫对幼苗光合系统、抗氧化酶活性、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并基于葡萄全基因组数据对ADH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结果】干旱和复合胁迫下葡萄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呈下降趋势,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胞间CO_(2)浓度(C_(i))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绿素(Chl a、Chl 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降低,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处理的抗旱能力排序依次为CKA>CKB>T2A>TIA>T2B>T3A>T1B>T3B;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续上升,乙醇脱氢酶活性(ADH)先降后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53个葡萄ADH基因家族成员,其理化性质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家族在干旱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结论】干旱和铜胁迫下早黑宝幼苗光合系统受到损伤,SOD、POD、ADH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升高;相较于干旱胁迫,复合胁迫对葡萄生长造成的危害更大。共鉴定出53个葡萄ADH基因家族成员,它们被分为4个亚组,各亚族ADH基因之间差异较大,但相同亚组之间结构较为保守,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为葡萄抗旱机制及耐逆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黑宝葡萄 干旱胁迫 铜胁迫 光合特性 抗氧化酶 ADH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茂铁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碳纳米管-硫复合材料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翔宇 申羽佳 +4 位作者 崔展翔 张敏刚 张秀玲 郭婷婷 闫娟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1-175,181,共6页
以N,N-二甲基二茂铁甲胺与溴代十二烷合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甲基二茂铁)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FC-DBAB)。用FC-DBAB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别对碳纳米管/硫复合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接触角仪和Zeta电位仪对改性和未改性产品的表面... 以N,N-二甲基二茂铁甲胺与溴代十二烷合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甲基二茂铁)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FC-DBAB)。用FC-DBAB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别对碳纳米管/硫复合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接触角仪和Zeta电位仪对改性和未改性产品的表面性质进行分析;以改性材料为正极制备组装锂硫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表面改性使碳纳米管/硫复合颗粒表面电负性增大,含有二茂铁基团的表面活性剂改性效果更为显著;改性后的锂硫电池在高倍率下充放电性能更好,二茂铁基团还起到吸附多硫化物、抑制穿梭效应的作用。FC-DBAB-CNTs@S电池在1 C下充放电循环300圈,单圈衰减率为0.1%,比DTAB-CNTs@S电池下降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锂硫电池 表面改性 穿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在水泥碱环境中的火山灰活性与力学性能研究
15
作者 郭巍 刘欢 +2 位作者 朱秀栋 张盈盈 房奎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269,共8页
煤气化渣(GS)富含具有火山灰活性的非晶态硅铝酸盐矿物,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水泥基材料使用。为能深入理解和量化评估煤气化渣的火山灰活性,提高其建材资源化利用率,研究通过构建简化的GS-Ca(OH)_(2)-H_(2)O体系模拟水泥碱环境下的反应,采... 煤气化渣(GS)富含具有火山灰活性的非晶态硅铝酸盐矿物,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水泥基材料使用。为能深入理解和量化评估煤气化渣的火山灰活性,提高其建材资源化利用率,研究通过构建简化的GS-Ca(OH)_(2)-H_(2)O体系模拟水泥碱环境下的反应,采用酸溶法对GS粉的化学未溶解量和反应速率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建立GS的活性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GS反应程度与体系强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GS自身不具备水硬性,有CaO参与反应时表现出一定的火山灰活性。水泥碱环境中,GS活性组分早期溶出速率较低,导致其火山灰反应在7 d前较慢,但7 d后活性显著提升,28 d后反应速率趋于平缓。通过除碳除铁预处理和延长有效粉磨时间,GS的火山灰活性可得到有效提高。CaO可显著激发GS活性,不同C/GS(CaO与GS质量比)条件下,GS火山灰反应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GS为0.25时,体系展现出较优的反应程度、力学强度和水化产物结构。随着CaO含量进一步增加,虽然有助于促进活性硅铝组分的溶出,但过量的Ca^(2+)可能会阻碍后期渣体颗粒表面反应和Ca^(2+)的扩散渗透,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后期力学强度。GS粉末的反应程度与体系强度间呈现出良好的e指数关系,当反应速率大约超过10%时,浆体强度提高明显。煤气化渣火山灰活性和力学强度的提升,为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物理改性 煤基固废 反应程度 火山灰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MOFs碳化工艺对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翔宇 张秀玲 闫娟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164,169,共6页
利用Co(NO_(3))_(2)和K_(3)Fe(CN)_(6)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制备了三维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并在氩气氛退火获得碳化产物。通过改变碳化温度、前驱体包覆等工艺条件获得系列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仪进行形貌和... 利用Co(NO_(3))_(2)和K_(3)Fe(CN)_(6)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制备了三维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并在氩气氛退火获得碳化产物。通过改变碳化温度、前驱体包覆等工艺条件获得系列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仪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以产物制备硫碳复合材料作为正极,组装扣式锂硫电池并测试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前驱体碳化过程为多步放热收缩过程,为了获得良好的材料结构,需要对前驱体包覆并选择适当的碳化温度。CoFeCN@C-750具有完整的核壳结构,表现出最佳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1C电流密度下,300次循环平均每圈循环衰减率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有机配合物 锂硫电池 复合材料 碳化工艺 退火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viologen-based Cd(Ⅱ)coordination polymer:Self-assembly,thermochromism,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17
作者 LI Xiaonan HAN Hui +3 位作者 ZHANG Yihan XIONG Jing GUO Tingting YAN Juanzhi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9-1444,共6页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lvothermal synthesis,the viologen ligand 1,1′-bis(3-carboxyphenyl)-(4,4′-bipyri-dine)dichloride(H_(2)bcbpy·2Cl)and KI are coordinated with the metal cadmium ions.A case of thermochromic...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lvothermal synthesis,the viologen ligand 1,1′-bis(3-carboxyphenyl)-(4,4′-bipyri-dine)dichloride(H_(2)bcbpy·2Cl)and KI are coordinated with the metal cadmium ions.A case of thermochromic coor-dination polymer[Cd(bcbpy)I_(2)]·2H_(2)O(1)was constructed.Complex 1 displays a 1D chain structure and exhibits thermochromic behavior.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stimulation,the complex(ground)slowly changed from green to yellow-green,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the color of complex 1 gradually deepened,and finally became orange-yellow.Therefore,complex 1 was prepared as a thermochromic film.In addition,we also performed electrochemical tests on complex 1,which showed that the complex is a semiconductor material.CCDC:2391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 VIOLOGEN THERMOCHROMISM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a Co(Ⅱ)-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the detection of Cd^(2+)and Pb^(2+)
18
作者 GUO Wei GUO Zhuoyi +3 位作者 LI Xiaoxin ZHANG Wei YAN Juanzhi GUO Tingt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89-1902,共14页
A cobalt-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Co_(3)(L)_(2)(1,4-bib)_(4)]·4H_(2)O(Co-MOF)was prepared using 5-[(4-carboxyphenoxy)methyl]isophthalic acid(H_(3)L)and 1,4-bis(1H-imidazol-1-yl)benzene(1,4-bib)as ligands.The... A cobalt-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Co_(3)(L)_(2)(1,4-bib)_(4)]·4H_(2)O(Co-MOF)was prepared using 5-[(4-carboxyphenoxy)methyl]isophthalic acid(H_(3)L)and 1,4-bis(1H-imidazol-1-yl)benzene(1,4-bib)as ligands.Then,a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modified with Co-MOF on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Co-MOF@GCE)was constructed for detecting Cd^(2+)and Pb^(2+)in aqueous solutions.The sensor exhibited a linear range of 1.0-16.0µmol·L^(-1)with a detection limit(LOD)of 4.609 nmol·L^(-1)for Cd^(2+),and 0.5-10.0µmol·L^(-1)with an LOD of 1.307 nmol·L^(-1)for Pb^(2+).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both ions within 0.5-7.0µmol·L^(-1)achieved LOD values of 0.47 nmol·L^(-1)(Cd^(2+))and 0.008 nmol·L^(-1)(Pb^(2+)),respectively.Analysis of real water samples(tap water,mineral water,and river water)yielded recoveries of 95%-105%,validating practical applicability.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obalt centers and N/O atoms enhance adsorption and electron-transfer efficiency.CCDC:21607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electrochemical sensor heavy metal ions square wave 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对灰葡萄孢菌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防效评价
19
作者 赵欣 王永强 +3 位作者 熊赫天 乔杰栋 王润甫 苏凤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由灰葡萄孢菌引发的灰霉病防治效果。通过牛津杯法初步测定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由灰葡萄孢菌引发的灰霉病防治效果。通过牛津杯法初步测定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从细胞及亚细胞层面探究HRH317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活性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34.67 mm。SE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36 h,灰葡萄孢菌菌丝体扭曲变形干瘪严重;TE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72 h,灰葡萄孢菌细胞器受损,胞内空腔面积增大,胞外渗透物增多;LSCM结果显示,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灰葡萄孢菌处理72 h,灰葡萄孢菌细胞膜破损严重,碘化丙啶(PI)染色面积增大,进一步证实菌株HRH317对灰葡萄孢菌菌体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测试结果表明,菌株HRH317发酵上清液对草莓灰霉病相对防效达6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灰葡萄孢菌 超微结构 抑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抑制灰葡萄孢菌发酵条件
20
作者 赵欣 王永强 +3 位作者 熊赫天 乔杰栋 王润甫 苏凤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54-259,共6页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为引发葡萄、草莓等多种经济作物感染灰霉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该研究以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为引发葡萄、草莓等多种经济作物感染灰霉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该研究以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25 h,装液量53 mL/250 mL,接种量2%。在此优化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4.97±0.16)mm,抑菌效果较优化前[(28.02±0.69)mm]提高了24.8%。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解淀粉芽孢杆菌HRH317生防菌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灰葡萄孢菌 发酵条件 响应面法 抑菌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