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原市森林公园林带对空气PM 2.5的净化效率 被引量:9
1
作者 武晓红 张先平 +3 位作者 李晓迪 闫彩云 宋丽红 耿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0-265,共6页
开展城市绿地滞尘效应研究对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研究城市交通主干道周边绿地的滞尘效应,以太原市森林公园西侧紧邻滨河东路南北长600 m,东西宽100 m的针叶混交林带为研究对象,在林带最西侧与道路交界处设对照点(0 ... 开展城市绿地滞尘效应研究对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研究城市交通主干道周边绿地的滞尘效应,以太原市森林公园西侧紧邻滨河东路南北长600 m,东西宽100 m的针叶混交林带为研究对象,在林带最西侧与道路交界处设对照点(0 m),由西向东垂直于路面在林带内分别设置20、40、60、80 m 4个监测点,用中流量大气PM 2.5采样器(100 L/min)在各点对PM 2.5进行日间采样,分析林带内PM 2.5浓度的变化特征并计算林带对PM 2.5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1)林带宽度影响其对大气PM 2.5的净化效率,从20~60 m的净化效率逐渐提高,80 m处略低于60 m;2)林带对局部空气PM 2.5净化效率与区域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当空气质量为优良时,林带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PM 2.5,当空气质量为中重度污染时,林带20~40 m宽处会聚集较高浓度的PM 2.5;3)林带内分时段净化效率显示,9:30-11:00的净化效率最低,12:30-17:00净化效率较高,且15:30-17:00林内PM 2.5质量浓度最低,提示该时段适宜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带 PM 2.5 净化效率 空气质量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城区大气PM_(2.5)和PM_(10)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武晓红 宋丽红 +4 位作者 李秋玲 陶莉 张先平 李晓迪 耿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6-762,共7页
研究太原市城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实施更有效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以太原市9个国家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和Kriging插值法,对太原市城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 研究太原市城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实施更有效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以太原市9个国家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和Kriging插值法,对太原市城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太原市城区PM_(2.5)和PM_(10)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6μg·m^(−3)和107μg·m^(−3),是国家二级标准限值的1.60、1.53倍,以PM_(2.5)和PM_(10)为首要污染物占总超标天数的44.03%和12.58%;PM_(2.5)/PM_(10)年均值为0.52,PM_(2.5)对PM_(10)贡献较大;PM_(2.5)季平均质量浓度为冬季(87μg·m^(−3))>秋季(50μg·m^(−3))>春季(49μg·m^(−3))>夏季(34μg·m^(−3)),PM_(10)为冬季(123μg·m^(−3))>春季(120μg·m^(−3))>秋季(98μg·m^(−3))>夏季(64μg·m^(−3));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月变化呈U型,二者平均质量浓度1月最高,8月最低;PM_(2.5)和PM_(10)24 h质量浓度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在10:00,谷值在17:00;取暖期PM_(2.5)与CO、SO_(2)和NO_(2)相关性高于其他时段;太原市城区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北低南高之势,PM_(2.5)春夏秋季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太原市城区生产、生活、交通干道分布格局比较吻合。以上结果提示秋冬季是太原市城区颗粒物治理的关键时期,位于南部的小店和晋源区为重点防控治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PM_(10)质量浓度 时空分布 太原市城区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对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苹 毛斌 +3 位作者 许丽娟 吴鞠 刘海轩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5-122,共8页
【目的】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是影响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从色彩斑块景观指数变化特点角度,对北京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林内景观画面的色彩斑块结构特点解析,研究了林分密... 【目的】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是影响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从色彩斑块景观指数变化特点角度,对北京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林内景观画面的色彩斑块结构特点解析,研究了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变化对林内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斑块分裂指数(SPI)有显著影响,SPI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灌草盖度对聚集度指数(AI)、景观形状指数(LSI)有显著影响,随灌草盖度增大两个指数均增大;树干形态对辛普森均匀度指数(SIEI)有极显著影响,对LSI有显著影响,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林分密度与灌草盖度的交互作用对LSI、SPI、SIEI有显著影响,3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LSI、SIEI有显著影响,两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灌草盖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SIEI有显著影响,SIEI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结论】林分密度、灌草盖度、树干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林内景观指数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结构要素的变化引起视域内斑块数量以及形状的改变从而引起斑块指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林 林内景观 景观质量 斑块指数 照片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典型绿化树种叶片重金属积累及抗性生理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葛坤 王培军 +2 位作者 邵海林 陈东良 杜宾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4,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功能区5种典型绿化树种叶片对重金属的积累及不同生境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究5种典型绿化树种叶片对不同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抗性生理特征,为植物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理论提供依...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功能区5种典型绿化树种叶片对重金属的积累及不同生境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究5种典型绿化树种叶片对不同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抗性生理特征,为植物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理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CP⁃AES测定不同生境的国槐,侧柏,毛白杨,垂柳,紫叶李叶片Cu、Zn、Pb、Cd、Fe元素含量,ICP⁃MS测定Hg元素含量,采用氮蓝四唑光还原法、愈创木酚法、酸性茚三酮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5种植物叶片中Fe、Zn含量高,Cd最低;Cu、Hg、Pb含量不同植物略有差异。在不同功能区中,植物叶片重金属含量有显著差异。5种植物叶片Fe、Pb含量均表现为工厂区>商交住混合区>清洁对照区,而除毛白杨外,叶片Zn含量表现为商交住混合区>工厂区>清洁对照区,说明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吸附阈值不同。[结论]5种植物叶片对6种重金属元素均有吸附作用,不同植物吸附能力不同。国槐、紫叶李叶片SOD、POD活性工厂区和商交住混合区显著高于清洁对照区,说明这两种植物对逆境有较强耐受力。不同植物叶片对环境具有一定监测价值,大气污染程度增加,促进了植物叶片MDA和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叶片中MDA和渗透调节物质对功能区大气环境造成的氧化胁迫具有指示作用,植物积累一定量的MDA和渗透调节物质,用以维持细胞渗透平衡,抵御逆境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重金属 抗性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杜宾 李燕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1830-1833,共4页
为明确灯盏花人工栽培过程中根腐病的防治药剂,以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为试验材料,选取常用杀菌剂(98%必速灭微粒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恶霉灵水剂、58... 为明确灯盏花人工栽培过程中根腐病的防治药剂,以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为试验材料,选取常用杀菌剂(98%必速灭微粒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恶霉灵水剂、58%根腐消可湿性粉剂)作为防治药剂,在温室大棚和大田2种栽培环境下对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500倍、根腐消250倍和杀菌剂复配剂(复活1号(恶霉灵)+世星(福美双))500倍液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治灯盏花根腐病的发生发展,且在棚内以土壤消毒剂必速灭和生物制剂根腐消联合使用时效果最佳,说明多菌灵500倍、根腐消250倍以及恶霉灵·福美双500倍稀释液可用于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根腐病 杀菌剂 田间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孢菌胁迫下番茄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杜宾 畅引东 +4 位作者 董海龙 何瑞 李新凤 徐玉梅 王建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32,共7页
[目的]为了明确番茄病程相关基因在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番茄中PRP5、PRP10、DRRP206、ERTF1B和PO等基因在尖孢镰孢菌番茄专化型菌株胁迫条件下和非胁迫条件下3 h、6 h、12 h、24 h、48 h和7 d... [目的]为了明确番茄病程相关基因在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番茄中PRP5、PRP10、DRRP206、ERTF1B和PO等基因在尖孢镰孢菌番茄专化型菌株胁迫条件下和非胁迫条件下3 h、6 h、12 h、24 h、48 h和7 d时间段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供试的番茄植株在接种7天后表现出明显的萎蔫症状;PRP10基因在处理组中的相对表达量远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中的相对表达量;ERTF1B基因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各时间段相对表达量值极低,差异不明显;在处理组中PRP5、DRRP206和PO基因在接种7 d后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DRRP206和PO基因在接种12 h后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综上所述,在病原菌胁迫下番茄感病品种中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PRP5、PRP10和ERTF1B的相对表达量较低甚至不表达,还有些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如DRRP206和PO的相对表达量较高,但并不足以使供试的番茄植株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尖孢镰孢菌番茄专化型 病程相关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