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京市30种常用园林绿化树种固碳能力评价
- 1
-
-
作者
钱璟
沈思栋
范舒欣
董丽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太仓市城容投资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出处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全生命周期高生态服务功能园林植物筛选研究与展示示范”(编号2022YFC3802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城市绿地植被全生命周期碳源汇驱动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编号52300229)。
-
文摘
[目的]在“双碳”目标下,定量研究园林植物的光合固碳机理,评价、筛选高固碳能力的园林绿化树种,为城市绿地中植物材料的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助力低碳园林建设。[方法]以北京城市绿地30种常用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实地监测树种的光合生理指标,计算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日均光合速率。采用同化量法核算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量、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和单株年固碳量。根据上述3项指标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对树种的固碳能力进行分级。[结果]在供试树种中,常绿和落叶树种在不同季节的日均光合速率均值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对于同一生活型的树种,不同树种的日均光合速率均存在差异。根据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量、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和单株年固碳量,可将供试树种年固碳量由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3个等级。其中,榆(Ulmus pumila)的3项指标均为Ⅱ级及以上。综合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和单株年固碳量对供试树种的综合碳汇效应进行评价,乔木中旱柳(Salix matsudana)、榆、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灌木中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鸡树条(Viburnum opulus subsp.calvescens)和黄刺玫(Rosa xanthina)的综合碳汇效应较强。乔木类树种单株年固碳量显著高于灌木类树种,但在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量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灌木类树种的应用方式有关。[结论]基于对北京市30种常用园林绿化树种固碳能力的核算、比较,筛选出综合碳汇效应较强的树种,可为未来北京市低碳园林建设的树种选择与景观营建提供科学参考。
-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低碳景观
树种选择
固碳量
光合生理指标
-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
low-carbon landscape
tree species selec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cal indicator
-
分类号
TU986.2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