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应链视角下的银行数字化创新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7
1
作者 陈东晖 李素梅 +1 位作者 尚达 张骏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2,共13页
以2012—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识别银行数字专利,并根据专利双向引用信息构造银行数字化创新指数,实证检验了银行数字化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银行数字化创新能够推... 以2012—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识别银行数字专利,并根据专利双向引用信息构造银行数字化创新指数,实证检验了银行数字化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银行数字化创新能够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2)银行数字化创新通过缓解企业现金流约束、改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提高企业管理层创新意识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3)银行数字化创新的新质生产力促进效应存在供应链溢出现象,通过“现金链”和“代理链”提升企业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过“创新链”促进上游供应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4)银行数字化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及供应链溢出效果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供应链韧性较强、供应链话语权较高的企业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数字化创新 企业新质生产力 专利引用 供应链溢出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能否提升企业绿色韧性
2
作者 张荧天 张骏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24,共11页
以2010—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对企业绿色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韧性。机制分析表明,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通过扩大企业绿色投资、提升企业绿色全要... 以2010—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对企业绿色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韧性。机制分析表明,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通过扩大企业绿色投资、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企业绿色治理水平以提升企业绿色韧性。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强化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削弱该正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层气候风险认知 绿色韧性 绿色创新 管理层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避税行为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3
作者 张骏 张荧天 《税收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6,共11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但企业避税行为是阻碍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避税行为,从而对企业绿色转型产生影响。文章以2010—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 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但企业避税行为是阻碍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避税行为,从而对企业绿色转型产生影响。文章以2010—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具有“避税治理效应”,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避税行为,从而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强化气候风险感知的“避税治理效应”,从而增强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文章从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的新兴视角出发探索其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推进管理层认知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传导机制与后果研究,同时对于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具有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层气候风险感知 企业避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了吗?——基于试点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云波 陈阳 马红瀚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35,共16页
选取2009—2021年全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内涵及理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区域、规模、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资源异质性,即智慧城... 选取2009—2021年全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内涵及理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区域、规模、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资源异质性,即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对特大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对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规模效应、流动效应是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主要路径,创新效应则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政策评估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多期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金融科技对实体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效应——基于银企关联视角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骏 郭娜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5,共19页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以2013—202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及其贷款银行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的词向量模型测算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基于92414条银企逐笔贷款记录,...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以2013—202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及其贷款银行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的词向量模型测算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基于92414条银企逐笔贷款记录,实证检验银行金融科技对实体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金融科技有助于提升实体企业融资效率,且该结论经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应用有利于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改善实体企业融资效率,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银行金融科技具有普惠性与协同性的典型特征,其对实体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在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高数字化水平企业中更为有效;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的同时,银行继续从事高风险影子业务的动机得以削弱,该结论为金融科技的实体经济赋能效应提供了进一步佐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优化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推动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实体经济 融资效率 银企关联 影子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债务过度累积
6
作者 王新光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0,共12页
利用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过度累积的影响、经济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发挥协同治理效应有效降低了企业债务过度累积,发挥了债务治理的积极作用。经济机... 利用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过度累积的影响、经济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发挥协同治理效应有效降低了企业债务过度累积,发挥了债务治理的积极作用。经济机制检验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抑制盈余操纵、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了企业债务过度累积。进一步地,共同机构投资者在宏观政策环境波动高的情境下对企业债务过度累积治理的积极作用会减弱;同时,证券分析师与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够产生良性互动,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机构投资者 债务过度累积 盈余操纵 信息不对称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和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文涛 王岚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150,共19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是促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抵御全球冲击的重要抓手。文章采用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探究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的影响效应...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帮助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是促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抵御全球冲击的重要抓手。文章采用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探究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可有效促使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经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分析后,结果依然显著。该影响效应在不同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不同行业及区域间具有显著异质性,表现为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对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中高技术行业及东部地区企业的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效应更为突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人工智能出口主要通过提高总体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研发创新促使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跃升。拓展性分析显示,企业人工智能出口可显著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主要体现在稳定已有链条、增强其韧性和安全性上。文章立足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和韧性提高视角,为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稳定高效地促使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 全球价值链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语言视角下基于凸包的知识蒸馏可解释性研究
8
作者 张程 曹京旭 +1 位作者 吕劲昕 严冬梅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25年第8期2174-2187,共14页
知识蒸馏(KD)作为一种模型压缩的有效技术,其通过利用教师(参数量较大)模型中的知识来训练学生(参数量较小)模型。这种技术能够助力利用大模型构建更适用于需要隐私保护和边缘计算场景的高性能小模型,这对于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尤... 知识蒸馏(KD)作为一种模型压缩的有效技术,其通过利用教师(参数量较大)模型中的知识来训练学生(参数量较小)模型。这种技术能够助力利用大模型构建更适用于需要隐私保护和边缘计算场景的高性能小模型,这对于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尤为关键。然而,当前对知识蒸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学生模型的性能上,对教师和学生模型之间知识传递的本质以及知识蒸馏的可解释性探索不足。为填补这一空白,提出一个知识蒸馏可解释性框架(E_(xp)-KD),从自然语言知识的角度来系统性地分析蒸馏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模型之间的知识传递过程。从知识的角度总结凝练了知识蒸馏过程中尚不明确的三个关键问题:如何量化知识,如何量化转移的知识,如何量化转移的知识对学生模型的影响。依据自然语言知识与欧式空间中凸包的结构相似性,将自然语言知识表征为欧式空间中的凸包,并参考语义中的含义、中心思想以及关键词这三个概念,提出了用于量化自然语言知识的三个特征,知识范围、知识核心和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视角,构建了知识转移率、知识吸收率、知识扩展度等一系列指标,用于测量知识在“教师-学生”范式中的变化情况,从而形成知识蒸馏可解释性分析框架。通过在多个数据集上以大语言模型(Bert-base-cased和Llama2-7B)作为教师模型进行的实验,探索了知识转移与学生模型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从知识角度阐明了知识蒸馏的可解释性。研究表明,教师模型通常可以将大约50%到60%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模型,同时,关系型知识最容易被学生模型吸收,这一结果将引导设计更适合关系型知识的损失函数来提升知识蒸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处理 知识蒸馏 可解释性 凸包 知识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