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知三动三融合”教学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
作者 李洪波 耿伟涛 +3 位作者 王志伟 李红娟 陈野 于景华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2期117-121,共5页
“生物化学”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对学生后续学习更加纵深的专业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石作用。“四新”建设下,要达到国家自主培养卓越拔尖人才的要求,培养健康中国的食品人才,课程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课程团... “生物化学”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对学生后续学习更加纵深的专业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石作用。“四新”建设下,要达到国家自主培养卓越拔尖人才的要求,培养健康中国的食品人才,课程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课程团队整合教学内容、打造互动课堂,构建“闻知、亲知、说知,身动、心动、神动,教与学相融合、课堂内外相融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考试相融合”的“三知三动三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思政元素进课堂,实现学生的价值引领,并通过多元体系构建,实现精准评价。“三知三动三融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知、知有所悟、悟有所能,夯实了“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和桥梁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多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瑞 刘畅 +1 位作者 张昊彤 李文钊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6期122-124,130,共4页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关于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相近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的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以“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关于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相近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的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以“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抽象难懂、软件普及不足等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强化上机实践、丰富统计软件等改革策略和措施,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食品专业 实践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探讨——以“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孟德梅 贾子怡 李书红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以“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为例,探讨了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实践方法。首先介绍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和引进新授课方式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国家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和目标特点,然后结合“食品感官评价”... 以“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为例,探讨了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实践方法。首先介绍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和引进新授课方式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国家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和目标特点,然后结合“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分析课堂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以差别试验为例,展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讨论案例教学模式的未来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工程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案例教学 食品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及人工智能背景下食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涛 任梦帆 杜欣军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4期103-105,113,共4页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健康中国”“双碳”等强国战略下食品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师组成结构单一和工程能力不强是当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食品专业开展创新实践教育的薄弱环节,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食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健康中国”“双碳”等强国战略下食品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师组成结构单一和工程能力不强是当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食品专业开展创新实践教育的薄弱环节,产教融合背景下开展食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探索,打造高水平、善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存储的食品防伪溯源:技术、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亚峰 邢冉冉 +4 位作者 梁晓珂 龚娜 甄子璇 张九凯 陈颖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6-314,共9页
食品防伪和溯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针对不断升级的假冒伪劣手段,多种鉴别技术逐步发展,这些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依靠DNA分子的自身优势,开发出了更先进、更精确的识别和追踪技术,为建立高效... 食品防伪和溯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针对不断升级的假冒伪劣手段,多种鉴别技术逐步发展,这些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依靠DNA分子的自身优势,开发出了更先进、更精确的识别和追踪技术,为建立高效防伪与精准溯源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概述DNA存储技术和DNA溯源码的发展进程,阐述DNA溯源码在食品防伪溯源方面的应用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探讨跨学科合作在推动DNA溯源技术发展中的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问题。最后,对DNA溯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策略,旨在为食品真实性鉴别和产地追溯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真伪鉴别 食品溯源 DNA存储 DNA溯源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乙酰的制备、分析方法及其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莫丽媛 王文亮 +5 位作者 张剑 侯福荣 宋莎莎 弓志青 乔丽萍 王延圣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0-368,共9页
双乙酰是一种天然安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发酵产品和水果香气中。双乙酰因其特有的黄油气味和良好的抑菌功效,常作为合成香料和防腐剂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该文系统地阐述了双乙酰的理化性质、安全性、制备及其分析方法;总... 双乙酰是一种天然安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发酵产品和水果香气中。双乙酰因其特有的黄油气味和良好的抑菌功效,常作为合成香料和防腐剂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该文系统地阐述了双乙酰的理化性质、安全性、制备及其分析方法;总结了双乙酰在乳制品、酒类和调味品、肉及肉制品和采后果蔬等行业的应用研究,旨在推动双乙酰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并为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和相关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乙酰 制备 分析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氧功能性材料在食品保鲜领域研究进展
7
作者 黄琪燕 兰雨飞 +4 位作者 武淑芬 杨维巧 王文娟 段晓亮 于尚可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196,共7页
除氧功能性材料(除氧剂、除氧包装)具有降低包装内部氧气含量,建立低氧微环境的作用,对于延长食品货架期、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潜力。基于除氧功能性材料物理特性的多样性,依据除氧材料的除氧作用方式不同,分类介绍了... 除氧功能性材料(除氧剂、除氧包装)具有降低包装内部氧气含量,建立低氧微环境的作用,对于延长食品货架期、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潜力。基于除氧功能性材料物理特性的多样性,依据除氧材料的除氧作用方式不同,分类介绍了各类除氧剂、除氧薄膜及其除氧作用机理,分析了各类除氧材料在除氧功效方面存在的差异,比较了目前常用薄膜制备技术的优缺点,综述了国内外在除氧功能性材料研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在食品中的应用,总结并展望了基于除氧功能性材料在食品保鲜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及时了解新型食品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推动食品除氧材料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氧剂 除氧包装 食品保鲜 食品腐败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阿洛酮糖的安全性 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8
作者 杨雨婷 孔宇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2期88-92,共5页
高糖饮食引发的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急剧上升,人们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健康等问题日益关注。D-阿洛酮糖是蔗糖的理想“替代品”,具有包括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在内的多种生理功效,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开发应... 高糖饮食引发的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急剧上升,人们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健康等问题日益关注。D-阿洛酮糖是蔗糖的理想“替代品”,具有包括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在内的多种生理功效,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对D-阿洛酮糖的安全性、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D-阿洛酮糖的食品安全认可提供参考,加快D-阿洛酮糖在生物、医药和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阿洛酮糖 安全性 生理功能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千雪 周炳武 +3 位作者 王婷 蔡琳雅 胡珊珊 刘晔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3,共8页
对检测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的预富集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系统(CRISPR/Cas)的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论述,介绍了这些方法在E.coli O157∶H7检测... 对检测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的预富集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系统(CRISPR/Cas)的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论述,介绍了这些方法在E.coli O157∶H7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检出限和靶基因等进行了比较,以期为E.coli O157∶H7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大肠杆菌O157∶H7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特色农产品沙窝萝卜根际细菌多样性及促生菌研究
10
作者 谭红晓 崔康佳 +2 位作者 王娜娜 孙久云 路来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为发挥微生物资源在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护中的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津市西青区沙窝萝卜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通过纯培养根际土壤细菌对樱桃萝卜果实质量与黄酮、多酚、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评估根际微生物... 为发挥微生物资源在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护中的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津市西青区沙窝萝卜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通过纯培养根际土壤细菌对樱桃萝卜果实质量与黄酮、多酚、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评估根际微生物与沙窝萝卜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沙窝萝卜根际土壤样本中的细菌主要来自5门9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糖单胞分泌菌属(Saccharimonadales)为核心细菌群落。通过纯培养共获得39株可培养细菌菌株。经过筛选,获得7株具有固氮、解磷或分泌生长素综合水平较高且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包括菌株J3、J5、H11、X3、X6、X10、X13。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这些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嗜虫假单胞菌(Pseudomonas entomophila)、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蜡状芽胞杆菌(B.cereus)、惠州芽胞杆菌(B.huizhouensis)、地形变形杆菌(P.terrae)和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7株菌株可以促进樱桃萝卜生长或改善果实品质。其中,菌株H11、J5、X13可分别提高樱桃萝卜果实重量47%、45%和42%;菌株H11和J5可提高樱桃萝卜黄酮含量47%和40%,菌株J5和X6可提高樱桃萝卜多酚含量70%和67%;菌株X6对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影响较大,较对照组提高了近3倍,达(24.60±5.07)mg/100 g,菌株H11处理后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2.7倍。研究结果表明,挖掘沙窝萝卜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有助于利用细菌群落制定有效和可持续的作物田间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窝萝卜 根际细菌 KEGG功能注释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蓬宇 王珂欣 +3 位作者 周宇源 杨妍 邢竹青 高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6-403,共8页
壳聚糖是天然存在的碱性多糖,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和易于制备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构建各类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的递送体系。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主要通过交联法、干燥法、层层自组装法、凝聚法、共价接枝法... 壳聚糖是天然存在的碱性多糖,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和易于制备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构建各类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的递送体系。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主要通过交联法、干燥法、层层自组装法、凝聚法、共价接枝法、微流控法及生物合成法等方法构建而成。壳聚糖可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质体复配结合,形成的复合载体可获得更加优异的性能,拓宽其在食品包装材料、生物活性物质缓释以及益生菌包埋等方面的应用范围。此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壳聚糖基营养递送体系在食品工业实际应用时的障碍与局限性,以期为壳聚糖基递送载体在赋予食品新的功能特性、开发新的食品配料以及营养素强化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递送体系 生物活性物质 缓释性能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杏仁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晶晶 罗婷婷 +5 位作者 胡海玥 耿东宇 刘雅萱 王丽娜 杨晨 汪建明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0,共9页
为提高杏仁蛋白(Almond protein,AP)的利用率,本研究使用等电点沉淀法(Alkaline extraction by isoelectric precipitation,AI)、热碱法(Thermal-alkaline,TA)和盐析法(Salt extraction,SE)提取AP,分别为AIAP、TAAP和SEAP,探究提取方法... 为提高杏仁蛋白(Almond protein,AP)的利用率,本研究使用等电点沉淀法(Alkaline extraction by isoelectric precipitation,AI)、热碱法(Thermal-alkaline,TA)和盐析法(Salt extraction,SE)提取AP,分别为AIAP、TAAP和SEAP,探究提取方法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AP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具有显著影响。SEAP的提取率(55.94%)和纯度(88.21%)最高,AIAP的纯度最低(75.06%),TAAP的提取率最低(50.71%)。AIAP表面粗糙且结构疏松,而TAAP和SEAP的结构致密,AIAP的β-折叠含量(44.97%)和表面疏水性高于TAAP和SEAP。相较于TAAP和SEAP,AIAP的持水性和持油性较高。SEAP和TAAP的溶解度显著高于AIAP,且乳化特性和起泡特性较好。本研究为杏仁蛋白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方法 杏仁蛋白 结构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黄素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睿 张艺华 周家萍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8-417,共10页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一种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水溶性茶色素,具有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的苯并卓酚酮结构,是发酵茶品质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茶黄素因其多种生物学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抗炎、降血糖、预防心脑...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一种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水溶性茶色素,具有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的苯并卓酚酮结构,是发酵茶品质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茶黄素因其多种生物学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抗炎、降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抗肿瘤、抑菌、保护精神健康和保护器官等功效。随着茶黄素的研究不断深入,其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逐渐被阐明,有望在多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茶黄素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以及在生物医药、食品保健、美妆日用、农林养殖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发方向,旨在为茶黄素未来的开发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茶 茶黄素 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过敏原Ses i 2核酸适体的筛选与鉴定研究
14
作者 李洋 于宁 +3 位作者 康文瀚 张九凯 杜欣军 陈颖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芝麻是八大类食物过敏原之一,快速准确识别芝麻过敏原对预防其过敏有重要意义。核酸适配体可以高效识别靶标过敏原,在过敏原检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获得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2的特异性核酸适体,本研究以Ses i 2为靶标,通过磁珠筛... 芝麻是八大类食物过敏原之一,快速准确识别芝麻过敏原对预防其过敏有重要意义。核酸适配体可以高效识别靶标过敏原,在过敏原检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获得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2的特异性核酸适体,本研究以Ses i 2为靶标,通过磁珠筛选法(磁珠-SELEX)开展10轮筛选,经由高通量测序获得6条候补序列(S1~S6),并进行家族性、同源性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6条候选核酸适体的重复率可达46.38%,其自由能在-9.02到-2.47 kcal·moL^(-1)之间,根据自由能能量稳定原则,S1和S5吉布斯自由能最低最稳定,分别为-6.70和-9.02 kcal·moL^(-1)。利用ELISA试验进行亲和力测试,结果表明核酸适体S1和S2的亲和能力较强,S1:KD=67.02 nmol·L^(-1),R2=0.925 8,S2:KD=97.65 nmol·L^(-1),R2=0.795 1。核酸适体S1与过敏原Ses i 2的结合力和其他过敏原蛋白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视为具有特异性。本研究最终获得一条兼具良好亲和力和特异性的核酸适体S1,为芝麻过敏原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过敏原 Ses i 2 核酸适体 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类弹性蛋白多肽的乳糖酶纯化及其在低聚半乳糖合成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妍 刘闪闪 +6 位作者 肖灵 曹禹萱 白小佳 王金菊 贾龙刚 王艳萍 耿伟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24,共8页
该研究利用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s,ELP)标签和分子黏合剂“SpyTag/SpyCatcher”建立了快速高效的乳糖酶分离纯化方法,并研究了获得的重组乳糖酶(lactase-elastin-like polypeptides,Lac-ELP)的酶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低... 该研究利用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s,ELP)标签和分子黏合剂“SpyTag/SpyCatcher”建立了快速高效的乳糖酶分离纯化方法,并研究了获得的重组乳糖酶(lactase-elastin-like polypeptides,Lac-ELP)的酶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中的应用。从产马乳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ZW3中克隆得到乳糖酶酶基因lac,并将lac连接到“Spytag”标签,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获得了含有Spytag的乳糖酶Lac-Spytag。通过基因合成获得了编码ELP的基因片段elp,并将elp接到“Spycatcher”编码基因的下游,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获得了含有SpyCatcher的ELP标签SpyCatcher-ELP。随后,通过SpyTag和SpyCatcher的自发连接,将Lac-SpyTag和SpyCatcher-ELP进行融合,获得重组乳糖酶Lac-SpyTag-SpyCatcher-ELP(Lac-ELP)。利用ELP标签的可逆相变循环技术,对Lac-ELP进行分离纯化,成功获得了分子质量大小为115 kDa的Lac-ELP,回收效率为73.8%。随后,比较ELP标签对Lac活性的影响。Lac-ELP和Lac的最适温度均为50℃,最适pH值均为7.0,但Lac-ELP比Lac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最后,以乳糖为底物研究了Lac-ELP在制备GOS中的应用。结果表明,Lac-ELP表现出较好的转糖苷活性,底物浓度400 mg/mL,Lac-ELP添加量10 U/g乳糖,35℃反应24 h后,GOS产率可达33.23%。综上,该研究建立的基于ELP的乳糖酶纯化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快速获得高活性的重组乳糖酶,为GOS的工业合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马乳酒乳杆菌 低聚半乳糖 乳糖酶 类弹性蛋白多肽 SpyTag/SpyCatch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乳脂肪球膜结构以提高液态乳体系的稳定性:乳脂肪球膜构建机制综述
16
作者 王鑫 于景华 +1 位作者 赵亭亭 刘晓辉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16,共9页
乳脂肪球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脂肪球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维持脂肪球的稳定性,同时膜上的成分具有特定的营养特性。脂肪球界面的重新构建对液态乳制品的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加工中乳脂肪球界面构建机制的研... 乳脂肪球起源于乳腺上皮细胞,脂肪球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维持脂肪球的稳定性,同时膜上的成分具有特定的营养特性。脂肪球界面的重新构建对液态乳制品的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加工中乳脂肪球界面构建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发掘共通之处。均质会破坏脂肪球膜的原生结构,导致膜结构重新排列。此外,热处理也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并引起脂质结构域的侧向分离。同时,脂肪球膜上蛋白质和脂质的热响应会导致原始膜成分的损失。外源添加物通过改善油水界面和增强脂肪球的稳定性,参与体系稳定化的重构建。未来需深入研究脂肪球膜构建机制与宏观体系的联系,并优化特定的加工条件,以获得更高品质的乳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球 脂肪球膜 脂肪球膜蛋白 脂质域 重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钙结合UV-C处理对鲜切油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王宏宇 林子沁 +5 位作者 杨梦娇 李娇 吕芳娥 姜瑜倩 刘杰 李喜宏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1,40,共9页
为探究乳酸钙(CA-L)和短波紫外线(UV-C)联合处理对鲜切油桃贮藏品质的影响,以‘中油19’油桃为试材,采用3 g/L CA-L浸泡5 min和1.23 kJ/m2 UV-C辐照单独及联合处理,于(4±1)℃条件下贮藏10 d,定期测定鲜切油桃硬度、L^(*)值、褐变指... 为探究乳酸钙(CA-L)和短波紫外线(UV-C)联合处理对鲜切油桃贮藏品质的影响,以‘中油19’油桃为试材,采用3 g/L CA-L浸泡5 min和1.23 kJ/m2 UV-C辐照单独及联合处理,于(4±1)℃条件下贮藏10 d,定期测定鲜切油桃硬度、L^(*)值、褐变指数(BI)、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贮藏10 d时,CA-L和UV-C单独或联合处理组的硬度、L^(*)值、TSS含量、TA含量、CAT活性、PAL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I、MDA含量、PPO活性及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L和UV-C单独或联合处理对鲜切油桃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且两者结合效果最佳。贮藏10 d时,CA-L+UV-C处理组的硬度、L^(*)值、CAT活性、PAL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高15.48%、10%、52.7%、77%,TSS含量和T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13个百分点和0.52个百分点,BI、MDA含量、PPO活性和POD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15.27%、19.58%、34.57%、28.46%。综上所述,该研究证明CA-L与UV-C联合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延缓鲜切油桃品质劣变的保鲜方式,为其在果蔬保鲜领域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油桃 乳酸钙 短波紫外线 贮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荷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8
作者 蒋纬 胡颖 朱振元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9,共10页
为拓展特色植物资源阳荷(Zingiber striolatum)的利用途径,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以新鲜阳荷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阳荷多糖(Zingiber striolatum polysaccharide,ZSP),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ZSP的提取工艺,并对ZSP的乳化性、... 为拓展特色植物资源阳荷(Zingiber striolatum)的利用途径,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以新鲜阳荷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阳荷多糖(Zingiber striolatum polysaccharide,ZSP),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ZSP的提取工艺,并对ZSP的乳化性、抑菌性、重金属吸附能力、抗氧化活性及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ZSP的最优提取工艺为粉碎目数80目、料液比1∶65、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96 min、乙醇添加量400 mL,在此条件下,ZSP得率为(3.89±0.01)%;ZSP的乳化性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15 mg/mL时,乳化性最高,为(76.14±1.33)%;ZSP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且抑菌性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其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抑菌圈直径为(2.35±0.02)cm;ZSP对Cu^(2+)、Cd^(2+)和Pb^(2+)的吸附量均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1.0 g/L时,吸附量分别达(17.26±0.41)mg/g、(21.19±0.33)mg/g和(27.64±0.61)mg/g;ZSP对ABTS+、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3 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52.10±0.01)%、(60.40±1.95)%和(22.20±0.02)%;ZSP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也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38.00±2.00)%。综上可知,ZSP在重金属吸附和降血糖方面表现较突出,表明其在开发促排重金属的可食性材料及抗糖尿病功能产品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荷 多糖 提取工艺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茵衣藻ChR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9
作者 张媛媛 刘雁霞 樊振川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0,共8页
【目的】制备一支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C.reinhardtii)光敏通道蛋白2(ChR2)多克隆抗体,研究ChR2在鞭毛内通过感应光信号来影响细胞趋光性的应答机制。【方法】将构建的表达载体pET-28a(+)-chr2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 【目的】制备一支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C.reinhardtii)光敏通道蛋白2(ChR2)多克隆抗体,研究ChR2在鞭毛内通过感应光信号来影响细胞趋光性的应答机制。【方法】将构建的表达载体pET-28a(+)-chr2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6×His-ChR2融合蛋白,用镍柱对其进行亲和纯化。以此融合蛋白作为抗原进行动物免疫,产生相应抗体,再采用Protien A处理抗血清,使得抗体富集,获得纯度较高的莱茵衣藻ChR2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印迹检测莱茵衣藻ChR2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通过免疫荧光试验来确定ChR2在鞭毛中的位置。【结果】6×His-ChR2融合蛋白纯化结果表明其纯度>85%;间接ELISA法检测莱茵衣藻ChR2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25600;在野生型莱茵衣藻CC-125细胞的全蛋白质提取物中出现了目的条带(相对分子质量93000),而在突变型莱茵衣藻CC-5499(chr1和chr2双基因敲除的突变体)细胞的全蛋白质提取物中未出现目的条带,说明所得到的莱茵衣藻ChR2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高;ChR2定位于莱茵衣藻细胞的眼点和鞭毛。【结论】该研究为后续探索ChR2在鞭毛内通过感应光信号影响细胞趋光性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ChR2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白酒中20种吡嗪类化合物
20
作者 王娜 沈毅 +6 位作者 庄园 程伟 罗森 张亚东 刘子轩 刘冰 高红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7,共8页
本研究采用直接进样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测定白酒中20种吡嗪类化合物的方法,并对10种香型不同品牌白酒中的吡嗪类化合物进行测定。该方法在0.01~10.0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在0.998 3~0.999 ... 本研究采用直接进样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测定白酒中20种吡嗪类化合物的方法,并对10种香型不同品牌白酒中的吡嗪类化合物进行测定。该方法在0.01~10.0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在0.998 3~0.999 7的范围内,检出限在0.16×10^(-3)~3.25×10^(-3) mg/L范围内,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1.26%~113.13%之间,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42%~4.98%之间。10种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嗪类化合物在酱香型白酒中含量最高,质量浓度范围为2.63~16.88 mg/L,其次是芝麻香型和兼香型。该方法与气相色谱-质谱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适用于不同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白酒 吡嗪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