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役钢铁地块土壤铊污染来源及环境背景研究
1
作者 田紫琪 张超艳 +4 位作者 熊杰 赵莹 郭晓欣 周友亚 李海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9-1116,共8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和钢铁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含铊铁矿石被消耗,导致大量铊在高温冶炼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目前对于铊等重金属污染场地,基于可接受健康风险计算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往往过低,甚至低于其背景浓度。为避免过度...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和钢铁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含铊铁矿石被消耗,导致大量铊在高温冶炼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目前对于铊等重金属污染场地,基于可接受健康风险计算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往往过低,甚至低于其背景浓度。为避免过度修复和经济浪费,在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中,往往以地块土壤环境背景上限为修复目标值来制定环境管理策略。基于此,以河北省某退役钢铁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证据分析技术,从多角度分析铊污染来源,综合地块土壤铊浓度相对累积频率图及空间分布规律,推导地块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结果表明:①该退役钢铁地块1998个土壤样品铊浓度分布范围为0.13~2.05 mg/kg,与河北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 13/T 5216−2022)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0.5 mg/kg)相比,超标率达49.8%。②多证据多角度分析表明,表层(0~4.5 m)土壤铊浓度整体高于中层及深层(>4.5 m),且主要集中于生产区域,工业生产活动使场地表层土壤受到了铊污染;中层及深层土壤中铊浓度偏高则源于地质背景。③采用统计方法确定地块土壤环境背景上限为0.8 mg/kg,高于河北省背景值和河北省地方标准DB 13/T 5216−2022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0.5 mg/kg)。④较之筛选值,若采用地块尺度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浓度作为修复目标值,则仅表层土壤就可减少1.8×10^(6)m^(3)修复方量。研究显示,对该铊高背景地块,采用地块尺度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浓度0.8 mg/kg代替筛选值0.5 mg/kg作为修复目标值,可为场地修复至少节约修复资金9亿元。同时研究将多证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对确定地块尺度重金属环境背景上限具有创新性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铊 环境背景 多证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螳螂川—普渡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5
2
作者 秦海娇 史秋月 +8 位作者 支国强 王永强 韩镇阳 毕斌 杨莉园 霍笑康 陈金明 卢少勇 刘宪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7-878,共12页
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是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高原河流浮游植物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以云贵高原河流螳螂川—普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11月(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该河流域的浮游植物和水体进行... 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是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高原河流浮游植物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以云贵高原河流螳螂川—普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11月(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该河流域的浮游植物和水体进行采样调查,运用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冗余分析(RDA)等对螳螂川—普渡河流域的水质及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探讨该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8属261种,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显著,与枯水期和平水期相比,丰水期细胞密度较少,生物多样性较高,螳螂川干流的细胞密度高于其他流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流域整体处于中营养至重富营养水平,且螳螂川干流的富营养化水平最严重。RDA分析揭示了不同子流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素不同,螳螂川干流为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pH,螳螂川支流为COD_(Mn),普渡河干流为流量和硝酸盐氮,普渡河支流为水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螳螂川—普渡河流域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碳酸盐风化碳汇特征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博深 李海明 +2 位作者 苏思慧 李梦娣 张翠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6-1028,共13页
为研究天津平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碳酸盐风化碳汇特征的时空演变,在研究区内利用2020-2022年的采样数据分别进行ArcGIS反距离权重空间演化分析、聚类分析以及SPSS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研究表明:在时空演化特征方面,2020-2022年Na^(+)... 为研究天津平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碳酸盐风化碳汇特征的时空演变,在研究区内利用2020-2022年的采样数据分别进行ArcGIS反距离权重空间演化分析、聚类分析以及SPSS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研究表明:在时空演化特征方面,2020-2022年Na^(+)和Cl^(-)的质量浓度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地下水中的咸水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在116°63′E~116°84′E、117°12′E~117°47′E最为显著,Ca~(2+)+Mg^(2+)与HCO_(3)^(-)+SO_(4)^(2-)的质量浓度比值均大于1,天津平原地下水的咸水Ca^(2+)+Mg^(2+)与HCO_(3)^(-)+SO_(4)^(2-)的毫克当量浓度比值均小于1;在天津平原地下水阴阳离子的空间分布中,地下水中的阳离子Na^(+)、Ca^(2+)的质量浓度区间分别为[104.00,4 812.21]mg/L、[38.30,713.67]mg/L,阴离子Cl^(-)、HCO_(3)^(-)的质量浓度区间分别为[73.60,11 282.49]mg/L、[78.00,539.46]mg/L;在海咸水入侵的影响方面,通过对比和分析地下水中的Cl^(-)和其他离子(Na^(+)、Ca^(2+))质量浓度比例发现,靠近滨海区域,地下水的咸化程度较高,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海水入侵对地下水化学组成有显著影响(Δ[Na^(+)]=4 708.21 mg/L,Δ[Cl^(-)]=11 208.89 mg/L);在碳酸盐风化碳汇特征分析方面,天津平原西部地区的地下水碳酸盐风化碳汇量减少,而东部地区的地下水碳酸盐风化碳汇量增加,其中Ca^(2+)、Mg^(2+)的质量浓度对碳酸盐风化碳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Ca^(2+)]=0.910,P=0.03;B[Mg^(2+)]=0.312,P=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平原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碳酸盐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红螯螯虾人工繁育试验
4
作者 罗鑫 徐晓丽 +5 位作者 段虎 姜巨峰 薄其康 钟文慧 马林 郝俊 《现代畜牧兽医》 2024年第9期52-56,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适宜天津地区的红螯螯虾人工繁育技术。2021年10月从江苏引进红螯螯虾成虾,于工厂化车间培育,5个月后亲虾陆续性成熟。次年2月底开始选择性成熟的亲虾配对放于孵化池中,先后交配抱卵。4月中旬达到抱卵高峰期,抱卵率为45.65%... 试验旨在探究适宜天津地区的红螯螯虾人工繁育技术。2021年10月从江苏引进红螯螯虾成虾,于工厂化车间培育,5个月后亲虾陆续性成熟。次年2月底开始选择性成熟的亲虾配对放于孵化池中,先后交配抱卵。4月中旬达到抱卵高峰期,抱卵率为45.65%,平均怀卵量为805粒/尾。受精卵在水温26~28℃、溶解氧5mg/L以上、日光照14h以上的条件下,历经40~45d破膜,孵化率为88.7%,共生产幼虾167155尾,平均存活率为68.1%,且存活率呈随月份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工厂化养殖红螯螯虾具有抱卵比率高和怀卵量高的特点,今后可在运输及幼虾培育设施方面进一步优化,提高天津地区红螯螯虾工厂化繁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地区 红螯螯虾 人工繁育 怀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蓉 郝璐 +5 位作者 袁洪福 何桂梅 邓天龙 杜彪 龚丽 岳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1,共9页
常用的多元分析模型评价指标尚缺乏评价近红外分析软件多项重要预测性能指标的能力,成为近红外光谱仪预测性能以及实际近红外应用中模型适用性评价的痛点。为此,旨在发展一种近红外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的评价方法。以近红外测定汽油烯... 常用的多元分析模型评价指标尚缺乏评价近红外分析软件多项重要预测性能指标的能力,成为近红外光谱仪预测性能以及实际近红外应用中模型适用性评价的痛点。为此,旨在发展一种近红外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的评价方法。以近红外测定汽油烯烃浓度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92个国Ⅵ汽油样品,包括92#、95#和98#;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按照GB/T 30519-2014测定其烯烃浓度作为参考值,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多元分析软件(1种是偏最小二乘(PLS)建模软件,另1种是非PLS的软件),建立了两个校正模型。研究发现,与参考值相比,PLS模型对低浓度样品预测值呈正偏差,高浓度的呈负偏差,即“均值化”现象。常用的模型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尚不能评价模型预测值的均值化程度,也不能评价:(1)预测值与参考值偏差大于参考方法再现性的样本占比,(2)模型泛化能力。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4项新评价指标包括均值化指数(AE)、预测偏差超限值样本占比(Ratio)、异常样本预测偏差(DAS)和孤立样品预测偏差(DIS)。综合常用的评价指标和新评价指标(共12项),对仪器选型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软件预测性能的评价、实际近红外分析应用中模型适用性的评价均具有实际意义,对近红外分析学术研究也具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多元分析模型评价 近红外分析软件评价 汽油烯烃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分布规律与去除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肖菲菲 李海明 +4 位作者 香宝 王洪良 梁美婷 贾游丽 张洪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7,共11页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中抗生素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然而当前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抗生素去除效果的研究相对有限,不同处理工艺的效果有所差异,这使得系统分析和评估各种处理工艺的实际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中抗生素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然而当前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抗生素去除效果的研究相对有限,不同处理工艺的效果有所差异,这使得系统分析和评估各种处理工艺的实际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检出的种类、浓度水平特征及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中主要抗生素种类包括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及β-内酰胺类,含量水平在ng/L~μg/L,但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对抗生素的去除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和波动特征,去除效果因抗生素种类而异,出水中抗生素浓度普遍在ng/L级别,其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在抗生素去除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去除率,达到73.0%~90.8%,平均去除率为85.0%,该工艺对磺胺类抗生素(甲氧苄啶除外)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去除效果较好,而对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弱;人工湿地系统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去除率波动较大,为19.7%~98.5%,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去除率较高,土壤渗滤系统对抗生素去除率介于50.0%~75.0%,2种处理工艺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去除方面具有优势,但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效果较差。研究揭示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处理常见抗生素方面的潜力和局限,为未来优化处理工艺、提高抗生素去除率、保护水环境质量和公共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新污染物 抗生素 含量水平 处理工艺 去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乐凤凤 蔡昱明 +4 位作者 孙军 郝锵 刘诚刚 翟红昌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55,共15页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 异养浮游细菌 丰度与碳生物量 季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泵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8
作者 孙军 李晓倩 +1 位作者 陈建芳 郭术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共21页
海洋生物泵是以一系列海洋生物为介质将大气中的碳输运到海洋深层的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地描述了海洋生物泵碳汇几个主要阶段:浮游植物沉降,浮游动物粪球颗粒沉降,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沉... 海洋生物泵是以一系列海洋生物为介质将大气中的碳输运到海洋深层的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地描述了海洋生物泵碳汇几个主要阶段:浮游植物沉降,浮游动物粪球颗粒沉降,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沉降和海雪沉降以及碳酸盐反向泵过程。同时,本文对南海生物泵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服务于中国海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泵 南海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渗透反应墙耦合抽出-注入水力控制技术在石化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
9
作者 周慧娣 杨昱 +5 位作者 徐祥健 邓圣 夏甫 韩旭 肖瀚 姜永海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1,共7页
选择可渗透反应墙(PRB)耦合抽出-注入水力控制技术对地下水进行修复,利用GMS软件MODFLOW和MT3DMS模块建立假想场地的水流模型以及污染物的溶质运移模型,基于该技术修复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地下水水动力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修复材料污... 选择可渗透反应墙(PRB)耦合抽出-注入水力控制技术对地下水进行修复,利用GMS软件MODFLOW和MT3DMS模块建立假想场地的水流模型以及污染物的溶质运移模型,基于该技术修复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地下水水动力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修复材料污染物去除性能)设置不同情景,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的模拟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拟合推导出污染物去除率r与抽出-注入量Q、含水层渗透系数K、污染物去除效率η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指导该技术在实际场地应用时的关键参数设置。以山东某石化污染场地为例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修复2 a后耦合修复技术和单一修复技术的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75.2%~80.1%和12.9%~14.7%,表明耦合修复技术在渗透性较差、水力梯度较小的污染场地修复效果明显好于单一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污染场地 污染地下水修复 PRB耦合抽出-注入水力控制技术 修复效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魏玉秋 孙军 丁昌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6-65,共10页
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ccuri C6对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现场的观测研究,发现了3类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Euk),并对其丰... 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ccuri C6对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现场的观测研究,发现了3类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Euk),并对其丰度与分布以及环境因子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yn、Pro和Euk丰度总平均值分别为5.13×103个/mL,3.27×104个/mL和1.85×103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19μg/L,1.86μg/L和4.51μg/L。Syn、Pro和Euk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Syn、Pro和Euk丰度分布趋势呈现近海低而外海高,Syn和Euk丰度高值区分别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和上升流影响海域,Pro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低值区出现在上升流影响海域。Syn、Euk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次表层,Pro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真光层底部,Euk丰度垂直变化差异相对Syn和Pro较小。超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yn、Pro和Euk的碳生物量均与硝酸盐、硅酸盐浓度和深度呈现负相关关系,Pro的碳生物量与磷酸盐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植物 聚球藻 原绿球藻 超微型真核藻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一株铁还原细菌分离及Fe(Ⅲ)还原性质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洪艳 王红玉 +1 位作者 谢丽霞 王广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渤海(塘沽海域)沉积物为材料,富集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采用三层平板方法,从混合菌群中纯化出一株异化铁还原细菌KB52。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命名为Klebsiella sp.KB52(Gene Bank号KM233642)。在葡萄糖为电子供体... 以渤海(塘沽海域)沉积物为材料,富集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采用三层平板方法,从混合菌群中纯化出一株异化铁还原细菌KB52。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命名为Klebsiella sp.KB52(Gene Bank号KM233642)。在葡萄糖为电子供体,Fe(OH)_3为电子受体条件下厌氧培养菌株KB52,其细胞生长和Fe(Ⅲ)还原具有明显耦合关系。碳源分别设置为葡萄糖、乳酸钠、丙酮酸钠、乙酸钠、甲酸钠和丙酸钠,在海水培养条件下菌株KB52以丙酮酸钠为碳源时,菌株培养液累积Fe(Ⅱ)浓度最高,为4.41 mmol/L±0.59 mmol/L。菌株KB52在设定NaCl浓度范围内,都能够生长并具有铁还原性质,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NaCl质量浓度为4 g/L时,菌株KB52还原Fe(Ⅲ)效率最高,Fe(Ⅱ)达到4.95 mmol/L±0.72 mmol/L。铁还原细菌KB52在淡水和海水条件下能够生长并具有铁还原性质,可用于近海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异化Fe(Ⅲ)还原过程,进一步应用于治理海洋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铁还原细菌 KLEBSIELLA sp.KB52 Fe(Ⅲ)还原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库底形态对水体咸化的影响
12
作者 隋金宏 李海明 +2 位作者 苏思慧 李梦娣 张翠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9,共13页
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室内槽试验模拟水库库底凹面和斜面形态,对水库库底形态与上覆水的含盐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模拟试验分析凹面、斜面和平面地形对蓄水水库初期盐分迁移的影响,旨在探究库水咸化机制。结果表明:室内槽... 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室内槽试验模拟水库库底凹面和斜面形态,对水库库底形态与上覆水的含盐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模拟试验分析凹面、斜面和平面地形对蓄水水库初期盐分迁移的影响,旨在探究库水咸化机制。结果表明:室内槽试验中,沉积的平坦度会对上覆水体和沉积物孔隙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凹面形态处上覆水体咸化程度较其他位置加剧,其中:Cl^(-)和Na^(+)是库水和沉积物的水岩交换中发生变化的最主要离子;凹面对Cl^(-)的富集作用较Na+更为显著,且沉积物中的Na^(+)达到一定质量浓度之后更容易释放到水体中。通过监测不同平面处、不同水深位置的盐分时空分布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凹面边界处的盐含量明显高于斜坡和平面,在垂直方向上水体盐分质量浓度表现为沉积物孔隙水>界面水>上覆水。模拟了水库库底形态与上覆水体中盐分质量浓度关系,发现库水中的盐分更易聚集在凹面形态处而形成咸水。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探究水库咸化因素研究和水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海湾水库 库底形态 蓄水咸化 咸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对刺参生长、消化、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3
作者 白慧颖 葛建龙 +5 位作者 王印庚 廖梅杰 王锦锦 邹安革 刘清兵 袁春营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大蒜素(allicin)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免疫性能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50.25±3.21)g的健康刺参为研究对象,投喂添加0%(对照)、0.2%、0.4%、0.6%大蒜素的饲料,养殖周期为4...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大蒜素(allicin)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免疫性能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50.25±3.21)g的健康刺参为研究对象,投喂添加0%(对照)、0.2%、0.4%、0.6%大蒜素的饲料,养殖周期为45 d,测定不同实验组生长率、免疫和消化酶指标以及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显示,添加大蒜素实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添加0.4%大蒜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9.49±2.07)%和(0.57±0.13)%/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大蒜素添加量的增加,刺参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以及体腔液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除酸性磷酸酶外,0.4%实验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刺参肠道菌群OTU数量差异不显著,Chao1指数随大蒜素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CE指数、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等多样性指数随大蒜素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6%实验组多样性指数最小。大蒜素的添加影响了刺参肠道微生物结构,其中,红杆菌属(Rhodobacter)丰度有上升趋势,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有下降趋势,梭菌属(Clostridium)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大蒜素添加量为0.6%时菌群结构显著改变(P<0.05)。LEfSe分析显示,噬几丁质菌(Chitinophagales)、瘤胃球菌(Ruminococcacaea)、加德纳菌(Gardnerella)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les)为对照组显著优势菌(P<0.05),表明这些菌随大蒜素的添加受到了明显抑制。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大蒜素能够提高刺参生长性能,促进刺参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改变刺参肠道菌群结构,饲料中大蒜素的适宜添加量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大蒜素 肠道菌群 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条件对浅水型湖泊脱氮效率的影响及参数优化
14
作者 杨毅 唐常源 +3 位作者 邓天龙 张依章 唐颖栋 段利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3-1180,共8页
水动力调控作为生态退化浅水湖泊的有效修复手段备受关注,但如何优化水动力条件以实现最佳修复效果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南宁市某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划分为无水力联系的试验区和对照区,开展为期36 d的原位对比试验;... 水动力调控作为生态退化浅水湖泊的有效修复手段备受关注,但如何优化水动力条件以实现最佳修复效果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南宁市某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划分为无水力联系的试验区和对照区,开展为期36 d的原位对比试验;试验区利用流量为100 m^(3)/h的循环水泵实现水体的水平与垂直循环,而对照区保持静止状态,系统探讨了水动力条件对浅水型湖泊理化指标及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静态对照区相比,试验期间(0~36 d)试验区水体电导率(EC)和溶解氧浓度的波动范围减小,COD_(Mn)降低,表层水NH_(4)^(+)-N浓度平均值增加了1.83倍,底层水NO_(3)^(-)浓度平均值下降幅度达45.09%,水体总氮(TN)浓度平均值减少了24.84%。2)水动力循环打破了试验区原有的好氧层-兼性层-厌氧层分层结构,形成以循环模式为特征的动态系统。该系统通过促进表层与底层水体及营养盐的交换,显著增强了硝化-反硝化耦合脱氮过程,有效抑制氮素的过度累积,从而改善湖泊水质与生态环境。3)基于污染物降解速率,提出了计算研究区达到预期脱氮效率时最佳循环流量所需的关键参数,如试验区水深、面积、TN浓度等,为水动力调控提供了量化依据。本研究揭示了水动力管理在浅水型湖泊水质改善中的关键作用,为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循环 富营养化 浅水型湖泊 氮迁移转化 脱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湖卤水锂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孔令杰 李光壁 +2 位作者 谢佳豪 杨新辉 白晓琴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6,共13页
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对锂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鉴于中国锂资源的禀赋现状,盐湖卤水成为提锂的重要来源。综述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对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适用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的膜分离法、... 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对锂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鉴于中国锂资源的禀赋现状,盐湖卤水成为提锂的重要来源。综述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对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适用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的膜分离法、吸附法、溶剂萃取法、电化学法等,以及适用于低镁锂比盐湖卤水的盐梯度太阳池法和沉淀法,从锂提取技术特点、性能、提取率等方面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盐湖提锂技术性能各异,探讨了吸附耦合膜分离法等组合工艺在盐湖卤水产业化提锂方面的优势。针对现存提锂工艺,提出了中国盐湖卤水提锂开发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卤水 镁锂比 提锂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碳酸盐风化碳汇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海明 李梦娣 +1 位作者 肖瀚 刘学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7-178,共12页
大气CO_(2)浓度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碳循环、CO_(2)收支平衡和精确评估是制定区域CO_(2)减排策略和寻找新的碳汇途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研究以天津平... 大气CO_(2)浓度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碳循环、CO_(2)收支平衡和精确评估是制定区域CO_(2)减排策略和寻找新的碳汇途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研究以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调查及水样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估算了地下水总储存量、DIC储量和碳酸盐风化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化学场自北部山前平原向南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呈现出自北而南和由北西向南东的水平水化学分带规律,地下水由低浓度的淡水、微咸水变为高浓度咸水,沿此方向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Na·Mg→Cl·SO 4-Na→Cl·HCO_(3)-Na→Cl-Na型转变;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面积分别为733、3034和6564 km^(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中Ca^(2+)、Mg^(2+)和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储存量为2241640万m^(3),总DIC储量为8.13×10^(6) t,总碳汇量为4.11×10^(6) t。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为157799万、6245936万和1459247万m^(3),DIC浓度分别为19~200、19~200和19~342 mg/L,DIC储量分别为0.67×10^(6)、1.65×10^(6)和0.58×10^(6) t,碳汇量分别为0.22×10^(6)、0.90×10^(6)和2.98×10^(6) t。沿地下水流向,DIC、储量和碳汇量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平原区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无机碳 碳酸盐风化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效去除亚硝酸盐菌株的筛选鉴定与分子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瑞彬 白慧颖 +1 位作者 袁春营 崔青曼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0,共8页
从养殖水体中筛选出高效去除亚硝酸盐菌株,并对其去除亚硝酸盐途径的基因表达进行探讨,可为其在亚硝酸盐代谢研究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筛选出1株高效去除亚硝酸盐菌株,命名为AP3,并进... 从养殖水体中筛选出高效去除亚硝酸盐菌株,并对其去除亚硝酸盐途径的基因表达进行探讨,可为其在亚硝酸盐代谢研究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筛选出1株高效去除亚硝酸盐菌株,命名为AP3,并进行了该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菌株的亚显微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在Oxford Nanopore平台进行AP3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采用PCR和qPCR技术对菌株亚硝酸盐去除途径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筛选菌株在初始亚硝酸盐浓度为300 mg/L的培养基中培养4 h后,亚硝酸盐含量低于检测下限;鉴定菌株AP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全基因组测序和KEGG功能注释发现,该菌株亚硝酸盐去除途径中存在NirD和Nark功能基因,并扩增成功;qPCR结果显示,菌株Nark和NirD的基因表达水平在2 h迅速升高,其中,NirD基因表达水平与0 h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4h NirD和Nark基因表达水平与0 h相比,差异不显著。推测菌株AP3的亚硝酸盐去除途径为DN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亚硝酸盐 全基因组测序 去除途径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标准曲线法检测车用汽油中甲醇和乙醇
18
作者 何桂梅 袁洪福 +5 位作者 李蓉 郝璐 邓天龙 杜彪 岳欣 龚丽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0-880,共11页
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4种92^(#)汽油和4种95^(#)汽油配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甲醇汽油样品、乙醇汽油样品和甲醇-乙醇汽油样品,分别作为定标样本集A和验证样本集B。参考标准方法DB13/T 5029—2019和GB/T 33648—2017,采用甲醇和乙醇羟基(O—H... 采用不同厂家生产的4种92^(#)汽油和4种95^(#)汽油配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甲醇汽油样品、乙醇汽油样品和甲醇-乙醇汽油样品,分别作为定标样本集A和验证样本集B。参考标准方法DB13/T 5029—2019和GB/T 33648—2017,采用甲醇和乙醇羟基(O—H)中红外光谱特征峰(3200~3600 cm^(-1)),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甲醇和乙醇质量浓度标准曲线,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中红外光谱标准曲线测定甲醇和乙醇质量浓度的最大预测相对偏差绝对值分别32.6%和31.0%,此方法不仅不适用于检测含醇汽油样品中的甲醇和乙醇,且存在仪器现场适应性差的问题。采用光谱投影法从汽油近红外光谱中提取甲醇和乙醇光谱分量,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一种无需多元分析建模的近红外光谱检测含醇汽油中甲醇和乙醇质量浓度的方法,甲醇和乙醇质量浓度最大预测相对偏差绝对值分别为1.9%和6.2%,预测相对偏差平均值分别为1.3%和2.9%;对于甲醇-乙醇汽油溶液,甲醇和乙醇浓度预测相对偏差平均值均为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甲醇 乙醇 近红外光谱 中红外光谱 定标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黑泥湾近岸水体动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凡仁福 魏皓 +1 位作者 赵亮 聂红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清晰地认识近岸水体动能变化规律是理解物质输运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基于黄海黑泥湾北侧海域冬季、夏季观测的风、波浪和海流等数据,研究近岸水体动能对风、波浪和潮等过程的响应。观测期间研究海域出现了风速大于10 m/s的大风过程。涌... 清晰地认识近岸水体动能变化规律是理解物质输运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基于黄海黑泥湾北侧海域冬季、夏季观测的风、波浪和海流等数据,研究近岸水体动能对风、波浪和潮等过程的响应。观测期间研究海域出现了风速大于10 m/s的大风过程。涌浪主导了该海域的波浪变化。冬季、夏季观测到的最大流速分别为0.35和0.45 m/s,流速剖面无垂向分层,EW向往复型半日潮流控制总流速变化。冬季涨、落潮阶段的水体动能峰值基本相当,约为2.49×10^(-2)m^(2)/s^(2),夏季落潮阶段的水体动能峰值较大,约为6.09×10^(-2)m^(2)/s^(2)。潮流致水体动能呈周期性变化特征。大风过程的出现未对潮流注入明显的能量。大风能量不断用于生成风生余流使水体余动能增大了约4.3倍。海底拖曳变化与大风强迫无关,但响应强波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动能 波浪 潮流 黄海 黑泥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面吸收有机污染物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宪斌 衣新悦 刘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植物是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储存体。有机污染物可以跨叶面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造成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气孔和角质层是叶面吸收有机污染物的两个主要途径,角质层作为典型的大气-植物体微界面,是植物和大气中有机污染物... 植物是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储存体。有机污染物可以跨叶面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造成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气孔和角质层是叶面吸收有机污染物的两个主要途径,角质层作为典型的大气-植物体微界面,是植物和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双向运输障碍。相对于气孔的直接吸收,有机污染物在角质层上的跨膜行为更加复杂。本文总结了有机污染物的叶面吸收途径,综述了有机污染物的叶面吸收机理及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有机污染物跨角质层的运输过程,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了解有机污染物的叶面吸收机理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吸收 角质层 气孔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