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 被引量:9
1
作者 于家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35,共3页
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舆情汇集、舆情传输、通过服务疏导舆情等多方面的舆情疏导功能,因此能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协助居委会做好社区舆情疏导工作。衡量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就需要界定社区社... 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舆情汇集、舆情传输、通过服务疏导舆情等多方面的舆情疏导功能,因此能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协助居委会做好社区舆情疏导工作。衡量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就需要界定社区社会组织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把握党和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整体的态度和发展定位。在未来的社区舆情疏导体系中,社区社会组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居民利益的实现和基层舆情的顺畅,从而使社区更好地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社会组织 舆情疏导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情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毅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9期160-162,共3页
近年来,我国各地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对舆情研究的重视。以舆情为视角,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和预... 近年来,我国各地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对舆情研究的重视。以舆情为视角,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和预防机制进行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意义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 群体性突发事件 发生机制 应急机制 预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群体心态与舆情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月生 《理论月刊》 2007年第8期67-70,共4页
将群体心态理论用于舆情研究,解释了群体心态与舆情的内在联系,发现并证明舆情研究既包括对具有场景性特征的群体心态的研究,也包括对具有相同心理倾向且平常处于潜在状态的群体心态的研究。通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和预防等... 将群体心态理论用于舆情研究,解释了群体心态与舆情的内在联系,发现并证明舆情研究既包括对具有场景性特征的群体心态的研究,也包括对具有相同心理倾向且平常处于潜在状态的群体心态的研究。通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和预防等不同阶段的深入考察,进一步发现被群体心态所支配的各种舆情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心态 舆情 心理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中知识分子阶层的舆情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姜胜洪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4,共3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协调的政治结构、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合理的社会结构。当前,从总体上讲,知识分子阶层的舆情主流是健康稳定和积极向上的。但辩证地看,也存在功利主义至上,理想信念淡漠,政治态度消极,对改革开放持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协调的政治结构、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合理的社会结构。当前,从总体上讲,知识分子阶层的舆情主流是健康稳定和积极向上的。但辩证地看,也存在功利主义至上,理想信念淡漠,政治态度消极,对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等不良舆情,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正确应对。对此,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知识分子对深化改革的认同,在认清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把握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知识分子阶层 舆情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信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天津的一项实证研究
5
作者 张文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Z期4-7,共4页
本文以2015年底至2016年初对天津市居民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政治信任的现状与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社会公众的政治信任现状呈现如下特点:政治信任水平呈央地递减、公检法较低的结构特征;公共政策和威权主义... 本文以2015年底至2016年初对天津市居民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政治信任的现状与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社会公众的政治信任现状呈现如下特点:政治信任水平呈央地递减、公检法较低的结构特征;公共政策和威权主义价值观是影响政治信任的显著因素;通过制度化渠道反映诉求的民众,其政治信任度较高;总体上是人格信任和政治信任相混合的政治信任形态。同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社会资本较低、对公检法评价相对较低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现状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不良舆情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及其疏导
6
作者 姜胜洪 《理论月刊》 2007年第2期68-70,共3页
当前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致使一些居于社会弱势或心理较为脆弱的社会成员心理上难以承受,产生不良的社会政治态度,导致社会不和谐,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当前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致使一些居于社会弱势或心理较为脆弱的社会成员心理上难以承受,产生不良的社会政治态度,导致社会不和谐,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民众不良舆情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疏导,及时有效化解各种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只有这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富差距 不良舆情 社会和谐 有效疏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探析——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董向慧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60,共11页
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研究,能够对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的机制、结构、作用方式、心理动力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经典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契合“情感与信念优先”的“后真相时代”,为解释“后真相... 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研究,能够对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的机制、结构、作用方式、心理动力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经典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契合“情感与信念优先”的“后真相时代”,为解释“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特性,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网络舆情 网络舆论 “后真相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 被引量:117
8
作者 王来华 林竹 毕宏音 《新视野》 CSSCI 2004年第5期64-66,共3页
文章比较了舆情、民意和舆论三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简要分析了舆情的狭义定义。认为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这个定义突出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民众对国家管理者行为的评价、认同和接受... 文章比较了舆情、民意和舆论三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简要分析了舆情的狭义定义。认为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这个定义突出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民众对国家管理者行为的评价、认同和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意 舆论 概念 舆情 比较 国家管理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情“类反转”现象分析与反思——以“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毕宏音 田华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110,共8页
[目的/意义]频发的舆情反转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与治理难点。新近发生的舆情“类反转”事件,亦需要学界和政府从理论探讨和治理实践两个维度加以积极回应。[方法/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SPSS和R对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全面解析“万... [目的/意义]频发的舆情反转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与治理难点。新近发生的舆情“类反转”事件,亦需要学界和政府从理论探讨和治理实践两个维度加以积极回应。[方法/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SPSS和R对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全面解析“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的舆情变动过程,归纳出舆情“类反转”特征,提出舆情“类反转”概念,探讨了导致舆情“类反转”的深层次原因。[结果/结论]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和理论探索,提出应建立起强化基层综治、增强媒体职责、提高网民素养、发挥技术优长、修补信任基础的综合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 类反转事件 新媒体 案例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角下的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卓祺 冯希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0,共7页
西欧社会质量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概念和当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和谐的政治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语境和制度背景,从治理视角对二者的概念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尽管欧洲与中国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 西欧社会质量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概念和当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和谐的政治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语境和制度背景,从治理视角对二者的概念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尽管欧洲与中国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制度环境存在差异,但二者仍然可在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不同概念与具体实践中互相借鉴,具体可以围绕发展、理论连贯性、社会责任、测量四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另外,和谐观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中最主要、最宝贵的价值观,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可以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质量社会和谐 治理社会 政策比较 福利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 被引量:76
11
作者 姜胜洪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6期12-20,共9页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的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降低网络谣言的危害,必须努力把握其形成机理及其传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的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降低网络谣言的危害,必须努力把握其形成机理及其传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及时公布准确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加快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媒体应该自觉承担清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从而构建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传导机制 舆情引导 新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引导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毅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0,共3页
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都是对劝说宣传、暗示和模... 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都是对劝说宣传、暗示和模仿以及团体影响等态度改变方法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 典型报道 深度报道 网络新闻评论 意见领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特征:一个新舆论场的产生和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来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4-146,153,共4页
微信作为移动新媒体的一种新形式,普及速度很快,并形成了很多重要特点,已经生成为一个民众表达其社会政治态度的特殊民间舆论场。认识微信及其在舆情表达和传播中的各种作用,有助于更深入地观察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微信作为移动新媒体的一种新形式,普及速度很快,并形成了很多重要特点,已经生成为一个民众表达其社会政治态度的特殊民间舆论场。认识微信及其在舆情表达和传播中的各种作用,有助于更深入地观察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多样化的实际选择,同时加深对互联网世界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舆情 舆论场 传播特征 舆情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 被引量:19
14
作者 毕宏音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5-16,共12页
当前,现代舆情研究围绕网络舆情变动规律,就表征的舆情演化路径、背后的刺激性事件、利益纠葛、复杂主体、管理客体、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心态与心理、网络舆情空间、互联网技术迭代的影响,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应用等,逐步形成了十大... 当前,现代舆情研究围绕网络舆情变动规律,就表征的舆情演化路径、背后的刺激性事件、利益纠葛、复杂主体、管理客体、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心态与心理、网络舆情空间、互联网技术迭代的影响,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应用等,逐步形成了十大基本共识。但同时也存在着重当下分析轻前期预测、对复杂动力要素的综合研判不足、传统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缺乏对交杂舆情环境的阐释力、静稳的阶段性研究难以反映传播规律的趋势性变化等问题,这亟待从"历史与聚类分析""多驱动要素分析""智能兼专家分析""追踪性动态分析"等多维视角,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动态化规律进行系统性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基本共识 动态规律 多维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影响新态势及其应对 被引量:18
15
作者 毕宏音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2期50-58,共9页
基于舆情研究,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中显现出互为镜像、互为嵌入和互为信息的人机关系趋势。这将可能引发对生物与器物、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拟、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开放分享与芯片沉默的认知变化,同时,也会带来乐观与悲观、观望与摇摆... 基于舆情研究,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中显现出互为镜像、互为嵌入和互为信息的人机关系趋势。这将可能引发对生物与器物、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拟、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开放分享与芯片沉默的认知变化,同时,也会带来乐观与悲观、观望与摇摆等各类社会心态,催生出离线的高度在线化、人机互动结构的组织化、勤于创造与思想惰怠两极分化、人工智能亚文化博兴和新的信息沟等社会现象。亟需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智慧服务、制度保障、科普宣传教育、政策安排等加以有效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影响 新态势 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突发事件构成要素、特征和类型的舆情视角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月生 《理论月刊》 2006年第2期82-85,共4页
从舆情理论的认识角度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新角度。舆情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在本质上始终贯穿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不断变动的相互利益关系,是一种以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对立与依存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舆情... 从舆情理论的认识角度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新角度。舆情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在本质上始终贯穿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不断变动的相互利益关系,是一种以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对立与依存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舆情的视角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导火索、利益问题、聚众行为、与公共秩序和安全发生矛盾或冲突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视角 群体性突发事件 构成要素 群众行为 公共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毅 《理论月刊》 2005年第6期91-93,共3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决定》。执政的根基在民心,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通过对舆情的搜集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决定》。执政的根基在民心,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通过对舆情的搜集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实践,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舆情这一古老词汇进行了辞源学以及现时代背景下的概念和意义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 社会政治态度 舆情机制 舆情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言论传播与民众舆情表达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02-103,共2页
舆情往往是内隐的,需要载体和渠道来抒发和表达。网络言论是一种舆情信息,舆情通过网络言论可以得到表达和传播。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网络言论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因而也形成了民众舆情表达的情绪化与非理性、多元化与发散性以及个性化... 舆情往往是内隐的,需要载体和渠道来抒发和表达。网络言论是一种舆情信息,舆情通过网络言论可以得到表达和传播。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网络言论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因而也形成了民众舆情表达的情绪化与非理性、多元化与发散性以及个性化与群体极化等特点。民众的舆情表达为探讨网络言论的引导和管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言论 传播 舆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情视角下协商议题形成的方式和条件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家琦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3,共7页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从协商过程的角度对协商民主的规范发展提出了要求,而当前协商民主研究中对协商议题形成的关注度较低。协商议题形成过程是将一般的社会问题变成需要协商讨论的政策问题的过程,是协商...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从协商过程的角度对协商民主的规范发展提出了要求,而当前协商民主研究中对协商议题形成的关注度较低。协商议题形成过程是将一般的社会问题变成需要协商讨论的政策问题的过程,是协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经验观察发现,舆情对协商议题形成有四种影响方式——"咨询型"、"参与型"、"创制型"、"被排斥型"。同时,舆情的影响是有条件的,至少有四个条件造成协商议题形成方式的差异。对决策者而言,要根据情况更多地采取"咨询型"、"参与型",对"创制型"因势利导,而尽量避免"被排斥型"频繁出现,以利于预热出良好的协商民主氛围,造就更具合理性和更易实施的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议题形成 舆情 协商民主 协商过程 网络舆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思维的舆情表达与节点把握 被引量:4
20
作者 毕宏音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5期78-86,共9页
在舆情视角下,互联网思维是网民在网络实践中的精神活动。具有平等分享、实时交互、颠覆创新、疾速转换、注重体验、独立表达和联众聚合等丰富内涵,亦在关系理念、文化观念、时空认知、行动意识与心理偏好上,与传统思维形成分野。故在... 在舆情视角下,互联网思维是网民在网络实践中的精神活动。具有平等分享、实时交互、颠覆创新、疾速转换、注重体验、独立表达和联众聚合等丰富内涵,亦在关系理念、文化观念、时空认知、行动意识与心理偏好上,与传统思维形成分野。故在网络舆情表达中,既形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本我从众与超我自省,核心节点与大众长尾交错杂糅的普遍动向,又呈现出青年网络原住民助推,"信息富人"赢者通吃的鲜明趋势。这亟待通过服务化导向、新媒体思维、群众观念、文化引领、法德结合与填平鸿沟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舆情表达 舆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