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或许仍有所作为”——斯皮瓦克美育思想研究 |
潘道正
李进超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2
|
传统文学价值标准的建构理路与话语方式及其范式意义 |
田淑晶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3
|
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
郭武群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4
|
现代报刊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 |
郭武群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5
|
两栖性、双声话语与个人化诗歌体式的生成——论北岛1970年代的诗歌 |
王士强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6
|
“兴”:诗性书写与诗性文化的意义机制 |
张大为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7
|
关于《诗经》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两个问题 |
赵沛霖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4
|
|
8
|
论奴隶制时代历史神话化思潮 |
赵沛霖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6
|
|
9
|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 |
常谢枫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5
|
|
10
|
小说的动态叙事与静态叙事 |
陈慧娟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4 |
5
|
|
11
|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
李进超
潘道正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2
|
《离骚》求女的寓意及其观念基础 |
赵沛霖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3
|
|
13
|
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 |
赵沛霖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0 |
2
|
|
14
|
关于曹植诗歌创作的两个问题 |
赵沛霖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5
|
音乐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莫扎特对巴尔塔萨美学思想的影响 |
李进超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6
|
论新时期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 |
陈慧娟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7
|
庄子哲学观念的神话根源 |
赵沛霖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18
|
编辑世界的堂吉诃德——透视《作家》主编宗仁发 |
王云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9
|
建国以来《诗经》情诗研究概说 |
赵沛霖
|
《中州学刊》
|
1987 |
1
|
|
20
|
思想的语言防守与争夺:一个词的思想越界与意义迁变史 |
田淑晶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