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或许仍有所作为”——斯皮瓦克美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潘道正 李进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9-134,共6页
斯皮瓦克认为,全球化是资本和数据的全球同一化,其前沿阵地在农村,是对底层社会"破坏性的支配",唯有美育才能对抗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她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唤醒底层"主体",从而把底层民众从被压迫、受剥削、全方位... 斯皮瓦克认为,全球化是资本和数据的全球同一化,其前沿阵地在农村,是对底层社会"破坏性的支配",唯有美育才能对抗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她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唤醒底层"主体",从而把底层民众从被压迫、受剥削、全方位遭压制的不利状况中彻底解放出来。作为文学教授,斯皮瓦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美育实践主要还是文学教育,在她的这一美育实践中,文学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功能。在宣布"文学之死"十多年后,斯皮瓦克又以美育的名义宣布了文学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皮瓦克 全球化 主体 美育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学价值标准的建构理路与话语方式及其范式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淑晶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4-179,共6页
传统文论存在一些具有范式意义的文学价值标准建构理路和话语方式。钟嵘建构出重性情的评诗标准,以儒家诗论为起点和基石,通过具有思想重建功能的儒家经典论诗话语节略,截断重德音的文学价值观走向,释放诗乐功能需求和价值评判主体的定... 传统文论存在一些具有范式意义的文学价值标准建构理路和话语方式。钟嵘建构出重性情的评诗标准,以儒家诗论为起点和基石,通过具有思想重建功能的儒家经典论诗话语节略,截断重德音的文学价值观走向,释放诗乐功能需求和价值评判主体的定义空间,创造出诗歌之于作者具有何种价值功能的意义空白地带。刘勰肯定了通变的文学价值,将《系辞》的尚通变和大乘佛学的"不二"思想运用到文学当中,以其理为文理,辅以文学论域内的辨识,在文学论域构建出圆整而切实的通变思想和话语。严羽论诗独标妙悟。其思想来自体认、证悟这种特殊的思想建构方法,为思想著明和显而易见的话语权变亦是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三种价值标准的建构皆有现实针对,而其适用性延及后世,这一点亦值得引以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学 价值标准 话语方式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严羽《沧浪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武群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3-146,共4页
现代传媒与文学联姻诞生了报纸文艺副刊。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成为发表名家名作、开展文学论争、发现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产生文学流派、介绍外国文学、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阵地,毫不夸张地说它支撑起新文学的半壁河山。由于诸多知名作家加... 现代传媒与文学联姻诞生了报纸文艺副刊。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成为发表名家名作、开展文学论争、发现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产生文学流派、介绍外国文学、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阵地,毫不夸张地说它支撑起新文学的半壁河山。由于诸多知名作家加盟文艺副刊,提高了文艺副刊的品位,使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文艺副刊的出现也引发了创作主体、文学观念、文体等一系列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传媒 文艺副刊 新文学 文学观念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报刊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
4
作者 郭武群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现代报刊的迅速崛起,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流通方式,同时也颠覆了"藏山之文"和"经世之笔"的文学观念。各种文学新观念、新思潮通过现代报刊广为传播,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架起了桥梁。
关键词 文学观念 现代报刊 功利文学观 游戏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性、双声话语与个人化诗歌体式的生成——论北岛1970年代的诗歌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士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5-151,共7页
北岛成名于1980年代前期,一般被认为是一位“朦胧诗人”,而实际上,他的许多“朦胧诗”作品其实写于更早的1970年代,只不过由于时代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到了1980年代才得以公开发表并广为人知。1970年代是北岛探索和形成自我诗歌之路的... 北岛成名于1980年代前期,一般被认为是一位“朦胧诗人”,而实际上,他的许多“朦胧诗”作品其实写于更早的1970年代,只不过由于时代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到了1980年代才得以公开发表并广为人知。1970年代是北岛探索和形成自我诗歌之路的时期,其间的创作奠定了他日后诗歌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体式 70年代 北岛 双声话语 个人化 80年代 朦胧诗人 历史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诗性书写与诗性文化的意义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大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0,共8页
从比较文化与比较诗学的角度出发,与现代的解释者通常用“隐喻—象征”的辞格对于“兴”所进行的阐释不同,本文试图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艺理论所阐发的“转喻—寓言”的范畴对于“兴”进行阐释:“兴”在根本上带有“转喻—寓言”的... 从比较文化与比较诗学的角度出发,与现代的解释者通常用“隐喻—象征”的辞格对于“兴”所进行的阐释不同,本文试图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艺理论所阐发的“转喻—寓言”的范畴对于“兴”进行阐释:“兴”在根本上带有“转喻—寓言”的性质。而且,从一个更为开阔的大的哲学—文化视野来看,“兴”远远超出了文学修辞的范畴,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小辞格,正如“隐喻—象征”可以看作是西方形而上学背景下的理性文化的基本意义机制一样,具有“转喻—寓言”性质的“兴”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的基本意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机制 隐喻-象征 转喻-寓言 形而上学 诗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诗经》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沛霖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1-114,共4页
《诗经》祭祀诗中以祭祀祖先的诗歌为多 ,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和武王的诗歌为多。这是因为 ,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 ,祖先崇拜在维系内部团结 ,强化本族统治 ,排斥和贬抑殷人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文王、武王作为周代商的实践者... 《诗经》祭祀诗中以祭祀祖先的诗歌为多 ,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和武王的诗歌为多。这是因为 ,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 ,祖先崇拜在维系内部团结 ,强化本族统治 ,排斥和贬抑殷人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文王、武王作为周代商的实践者也是天命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祭祀他们就是肯定和强化天命观念 ,也就是肯定和强化变化了的现实。祭祀文王、武王的这种现实意义是祭祀其他列祖列宗所不具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祭祀诗 祭祀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奴隶制时代历史神话化思潮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沛霖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19-124,共6页
本文认为中国奴隶制时代曾发生过历史神话化思潮,这一思湖与原始神话中的泛神现象有本质不同,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影响除政治方面之外,还波及至中国神话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神话的基本特征,即神话的... 本文认为中国奴隶制时代曾发生过历史神话化思潮,这一思湖与原始神话中的泛神现象有本质不同,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影响除政治方面之外,还波及至中国神话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神话的基本特征,即神话的家族色彩,并直接诱发了中国神话史上的另一思潮——历史神话化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神话化 神话传说 奴隶制社会 原始神话 中国神话 天命 社会思潮 统治阶级 历史命运 原始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 被引量:5
9
作者 常谢枫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84-94,共11页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常谢枫编者按:本刊九○年第六期、九三年第五期和九四年第六期,先后发表了常谢枫先生的三篇美学论文:《论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美与用的同一性与分异性》和《冲破美学研究中的传统禁锢》。这三篇论文在吸...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常谢枫编者按:本刊九○年第六期、九三年第五期和九四年第六期,先后发表了常谢枫先生的三篇美学论文:《论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美与用的同一性与分异性》和《冲破美学研究中的传统禁锢》。这三篇论文在吸取前人合理思想的基础上,以前人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信息 审美对象 审美主体 美的载体 功利价值 审美过程 审美感官 兼融性 物质性 西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的动态叙事与静态叙事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慧娟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1期95-100,共6页
关键词 叙述者 叙事效果 艺术形象 作品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叙事方法 小说创作 第二人称 第三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进超 潘道正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6-49,61,共5页
美作为客观存在只能被感知而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美的本质论则只不过是理性化的知识,两者并非一回事。言说中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主观性,真正客观的表述只存在于人类的集体话语中,在集体无意识话语中美属于情感领域。美感... 美作为客观存在只能被感知而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美的本质论则只不过是理性化的知识,两者并非一回事。言说中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主观性,真正客观的表述只存在于人类的集体话语中,在集体无意识话语中美属于情感领域。美感是反思的结果,是在理性的参与下主客体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而产生的快感。美和美感是一体生成,不分先后的。美既不是主观情感,也不是客观对象物,而是与主客体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积淀着历史内容的情感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 积淀 情感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骚》求女的寓意及其观念基础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沛霖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4-78,共5页
《离骚》迷离惝恍、不遵矩度的风格特征在“求女”与“远逝”两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屈子之父……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而就纵横开合、超逸奇幻来看,似乎“求女”... 《离骚》迷离惝恍、不遵矩度的风格特征在“求女”与“远逝”两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屈子之父……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而就纵横开合、超逸奇幻来看,似乎“求女”又胜“远逝”一筹。《离骚》向有奇文之称,“求女”可谓奇中之奇。这段文字的含意难于理解,但对全诗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理解它,才能认识《离骚》的深刻意义,才能“令屈子一片深心,千古共白”,而“不失之背谬侮亵,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所以,自汉代以来它就成为《楚辞》研究的“热点”,新说层出不穷,至清代以前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土、良辅,此说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从之者有戴震《屈原赋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王邦采《离骚汇订》等;2、以求女喻求贤君,此说朱熹《楚辞集注》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寓意 求女 观念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沛霖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94-98,共5页
进入 2 0世纪 ,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楚辞》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模式上从古代的注释型为主转到分析型研究 ,再转到综合型研究 ;与综合型研究模式相关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有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 进入 2 0世纪 ,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楚辞》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模式上从古代的注释型为主转到分析型研究 ,再转到综合型研究 ;与综合型研究模式相关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有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密切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研究方法 交叉文化分析 宏观考察 微观剖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曹植诗歌创作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沛霖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3-117,共5页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的赠答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这些赠答诗都集中于其诗歌创作的前期,后期未创作赠答诗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在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抒写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诗歌主题都不是...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的赠答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这些赠答诗都集中于其诗歌创作的前期,后期未创作赠答诗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在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抒写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诗歌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同时表现出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赠答诗 建功立业 向往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莫扎特对巴尔塔萨美学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进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4-37,共4页
巴尔塔萨是当代欧洲著名的文化神学家,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中,写出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尤以神学美学思想为最重要核心。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对莫扎特音乐的挚爱,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将真理与交响乐相连,将音... 巴尔塔萨是当代欧洲著名的文化神学家,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中,写出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尤以神学美学思想为最重要核心。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对莫扎特音乐的挚爱,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将真理与交响乐相连,将音乐与人文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他思想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塔萨 音乐 人文精神 神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慧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3-167,共5页
新时期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与叙述人称的转换联系在一起的。在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双重转变中,形成小说叙述视角转换的多种形式。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叙述者的同一性是视角转换的有利条件;相同叙述人称下的视角转... 新时期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与叙述人称的转换联系在一起的。在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双重转变中,形成小说叙述视角转换的多种形式。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叙述者的同一性是视角转换的有利条件;相同叙述人称下的视角转换需要一定的提示;叙述视角的转换还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适当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角转换 同一性 持续性 均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哲学观念的神话根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沛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7-43,共7页
庄子的一些哲学现念,如时间观念、生死观念和主客观关系观念直接继承了原始神话,与神话所体现的原始哲学现念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和某些一致性。庄子从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蕴含于神话故事中的原始哲学观念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 庄子的一些哲学现念,如时间观念、生死观念和主客观关系观念直接继承了原始神话,与神话所体现的原始哲学现念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和某些一致性。庄子从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蕴含于神话故事中的原始哲学观念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升华和哲学化,成为自己哲学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揭示庄子哲学现念与原始神话的内在联系,不仅为认识庄子哲学思想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而且对于研究神话和哲学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观念 原始神话 庄子哲学 生死观念 生命一体化 原始思维 物我同一 哲学观念 主客观关系 理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世界的堂吉诃德——透视《作家》主编宗仁发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云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32,共7页
关键词 《作家》 文学编辑 主编 堂吉诃德 世界 市场经济体制 文学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诗经》情诗研究概说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沛霖 《中州学刊》 1987年第1期89-91,共3页
情诗是“三百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们重视。本文试图对建国后(至1984年止)的《诗经》情诗研究作出简单的述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期研究的成就,不足及其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上和“五... 情诗是“三百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们重视。本文试图对建国后(至1984年止)的《诗经》情诗研究作出简单的述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期研究的成就,不足及其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上和“五四”以后的研究状况。 由于情诗言情,为封建道学家之大忌,所以对它的认识也就成为经学史上一大公案:自汉至清众说如林,喋喋聚讼不休;考据辨义,卷帙浩繁,足以令人跟花缭乱。但就基本观点来看主要不外以下三种:一种以《序》、传、笺和正义为代表,他们完全不承认有什么情诗,通过历史化的方法将情诗歪曲得面目全非,即把情诗作为与之全不相干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写照,以诗附史,妄生“美刺”。第二种以宋代的朱熹和王柏为代表,他们主张凡情诗皆涉淫。第三种意见以宋代的王质和清代的崔述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情歌 概说 婚制 《诗经》研究 民俗学 郑国 民间情歌 婚姻制度 《郑风》 亡国之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的语言防守与争夺:一个词的思想越界与意义迁变史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淑晶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0-64,共5页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思想之间争竞的表现之一为载体的防守与争夺。"空空如也"最早见于《论语·子罕》。自宋时始,"空空如也"不断被释化,清时尤其普遍突出。"空空如也"的释化主要发生在对《子罕》...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思想之间争竞的表现之一为载体的防守与争夺。"空空如也"最早见于《论语·子罕》。自宋时始,"空空如也"不断被释化,清时尤其普遍突出。"空空如也"的释化主要发生在对《子罕》的阐释中,阐释者有释子亦有史上的鸿儒。自宋时开始出现的脱离儒家语源的使用或间接或直接导致"空空如也"儒家色彩的消泯和佛教意味的增强。不同思想的载体争竞及其影响要素和作用方式从"空空如也"由儒而释的意义迁变史可见一斑。载体变化是思想变化直接且客观的标志。语言的思想越界是整个民族的思想保持活力的方式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语言 空空如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