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专题(笔谈)
1
作者 王春林 杨玉梅 王士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12,共14页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了作为主体的汉族外,还生活着土家、苗、瑶、侗、白、回、壮、维吾尔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湖湘历史和文化。自沈从文以来,一代代湖南少数民族作家不断涌现,用文字展现着湖湘文...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了作为主体的汉族外,还生活着土家、苗、瑶、侗、白、回、壮、维吾尔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湖湘历史和文化。自沈从文以来,一代代湖南少数民族作家不断涌现,用文字展现着湖湘文化之美,延续着民族精神之光,在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湖南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新作频出、佳作不断,以其特有的民族特征丰富着“文学湘军”和湖南文学的民族底蕴与地域特色。我们邀约了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春林教授、杨玉梅编审、王士强研究员就“湖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撰写专题笔谈文章,本期刊发他们分别为回族作家马笑泉、土家族作家少一、苗族作家梁书正的作品所著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期望促进湖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文艺批评的繁荣,推动湖南少数民族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作家 文艺评论家 文学走向 王士 湖南少数民族 梁书 回族作家 笑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历史价值与诗学遗产
2
作者 王士强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4,共9页
“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诗歌写作者所刮起的青春风暴,具有明显的代际意识和叛逆冲动。其为中国新诗提供了多方面的新质、增量:以个体为本位、“回到个人”、尊重与护卫“人性”;反精英、世俗化、对日常生活的观照与诗写... “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诗歌写作者所刮起的青春风暴,具有明显的代际意识和叛逆冲动。其为中国新诗提供了多方面的新质、增量:以个体为本位、“回到个人”、尊重与护卫“人性”;反精英、世俗化、对日常生活的观照与诗写;语言意识觉醒、“语言转向”、语言更新、口语写作。“第三代”诗歌运动使诗歌回到“诗歌本身”,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独立性时代,并为此后诗歌的发展与变革埋下了种子,诸多的诗学命题由此衍变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歌运动 个体本位 日常诗学 语言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如何表达:韩江作品《白》中的历史关怀与个人书写 被引量:1
3
作者 曲慧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的诗化小说《白》是写于《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两本历史题材小说中间的“过渡之作”,但不同于两部作品对血腥历史的直面描述,《白》更多的是以“强烈的诗意”表达现实,作者从宏大沉重的历史叙事中暂时解脱,采用产...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的诗化小说《白》是写于《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两本历史题材小说中间的“过渡之作”,但不同于两部作品对血腥历史的直面描述,《白》更多的是以“强烈的诗意”表达现实,作者从宏大沉重的历史叙事中暂时解脱,采用产生于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诗歌与小说融合的创新文体,以玻璃碎片似的语言、独白自语的内心和放射性的结构从私人化的角度捕捉了人类生存的种种隐痛,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身体与灵魂、生与死、人类暴力和更广阔意义上的历史厚度与公共性自始至终的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白》 诗化小说 历史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道体论”与儒学思想之文明结构性格局重建——兼及牟宗三式宋明理学研究路径平议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大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51,共13页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识自然之为体尔”出于张载对天道、道体的体认及其总体思想格局,其不同于程、朱道德形而上学的最大特点,或许正在于它的某种“自然”视野与“自然”属性。“关洛之辨”的实质,就是张载思想之文明结构性的“自然”...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识自然之为体尔”出于张载对天道、道体的体认及其总体思想格局,其不同于程、朱道德形而上学的最大特点,或许正在于它的某种“自然”视野与“自然”属性。“关洛之辨”的实质,就是张载思想之文明结构性的“自然”格局与二程思想的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之间的分歧与争执。“自然”是张载认知方式与思想格局的内在品质:天道不是人的理性所能穷尽的,“道体”不是概念构成物,张载不会轻易地认“心”“性”“诚”等为“体”,而是首先将它们综汇入“自然之为体”的浑融一体的总体哲学视野来加以考察,是为“自然—道体论”,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儒学之文明结构性思想格局或“文明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道体论 牟宗三 道德形而上学 文明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性与温情交融的历史讲述——读叶兆言的《璩家花园》 被引量:1
5
作者 艾翔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6,共6页
在当下白话文写作的整体序列中,叶兆言的声誉早就足以让他可以不携带任何修饰语而享受到热烈的赞颂。他通过勤奋而扎实的创作,让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高度凝结在他的作品中,他已经将这座城市由内而外的种种气质悉数反映在了他笔下的... 在当下白话文写作的整体序列中,叶兆言的声誉早就足以让他可以不携带任何修饰语而享受到热烈的赞颂。他通过勤奋而扎实的创作,让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高度凝结在他的作品中,他已经将这座城市由内而外的种种气质悉数反映在了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之上,特别是近年来《南京传》和《仪凤之门》的出现,更让他名正言顺地坐稳了南京这座城市代言人的交椅,成为“南京公认的文学代言人”(1)。但指认和界定无法束缚住叶兆言艺术探索的脚步,新作《璩家花园》又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其实对他创作的灵动这一点无需惊讶,毕竟在他以流畅的叙事成为南京代言人之前,他作为先锋文学代表人物的名气同样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兆言 先锋文学 艺术探索 智性 名正言顺 修饰语 代言人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子以为文”:伦理生活与伦理世界之“文明”秩序
6
作者 张大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7,共16页
在文明儒学的视野当中,凡是认为“性无善恶”“无善无恶”者,根本上会导致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视野的解体、塌陷,而将儒家的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理论化”为理论形而上学与认知理性问题。休谟问题的启示,是回到真正彻底的实践理... 在文明儒学的视野当中,凡是认为“性无善恶”“无善无恶”者,根本上会导致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视野的解体、塌陷,而将儒家的实践理性、实践哲学问题“理论化”为理论形而上学与认知理性问题。休谟问题的启示,是回到真正彻底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立场,而“有善无恶”是保持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问题视野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视野当中,天道自然秩序被人的实践条理化、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正是文明儒学的实践理性与实践哲学属性实现于其中的文明实践领域本身,后者本质上提示与要求的,正是实践性地实现对于人性、理性、因果性逻辑本身的自然性升维、目的论升级,从而走出“晦暗微明”的“理论化”洞穴,走向天道自然的光明世界“文明”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儒学 实践理性 实践哲学 道德伦理 自然-道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