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伦理学的研究传统及未来面向 被引量:2
1
作者 冯书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发展出相对完整的学科建制,并形成了特定的研究传统。我们一方面要致敬传统,一方面要走出传统。未来的伦理学研究需要走出既成的路径依赖,从学习模仿西方、整理史料的初级阶段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发展出相对完整的学科建制,并形成了特定的研究传统。我们一方面要致敬传统,一方面要走出传统。未来的伦理学研究需要走出既成的路径依赖,从学习模仿西方、整理史料的初级阶段走向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新生代学者应注重把握主流学术资源,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主要精神,既要认真对待老一辈伦理学工作者的理论贡献,又要跳出其视野局限,要有新时代的格局与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研究传统 改革开放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通对康德伦理学的诠释及其影响
2
作者 李科政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73,共9页
帕通及其《定言命令式》一书对当代英语学界康德研究影响深远,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帕通对康德伦理学做出了一种同情的与接近直观的诠释,强调定言命令式不仅必须应用于对人的经验行动的检测,还必须在人的经验处境中得到应用,他... 帕通及其《定言命令式》一书对当代英语学界康德研究影响深远,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帕通对康德伦理学做出了一种同情的与接近直观的诠释,强调定言命令式不仅必须应用于对人的经验行动的检测,还必须在人的经验处境中得到应用,他的诠释也就是后来罗尔斯所说的"建构主义"诠释。其次,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领域的诸多前沿论题都是由帕通的诠释所引发的,例如,关于定言命令式的自然目的论诠释,关于目的自身公式中的"人格中的人性"的争论。再次,帕通的"三公式说"诠释成为当代英语康德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标准诠释范式,但这个诠释范式从根本上误解了康德的定言命令式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伦理学 经验形而上学 三公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心态与幸福生活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翔 杨义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6,共5页
和谐心态建设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心态是实现民生幸福的社会基础,是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谐社会心态的内涵包括自尊... 和谐心态建设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心态是实现民生幸福的社会基础,是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谐社会心态的内涵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三个方面。和谐心态建设既需要每一个人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更需要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改善宏观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心态 幸福生活 利益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的空间隐喻:个人与共同体的统一 被引量:5
4
作者 段素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41,共5页
以"空间"的方式构想伦理关系和伦理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新颖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尝试。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伦理空间"的涵义:个体与共同体的"空间"关系问题——共同体与其包括的个体之间的义务与权利... 以"空间"的方式构想伦理关系和伦理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新颖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尝试。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伦理空间"的涵义:个体与共同体的"空间"关系问题——共同体与其包括的个体之间的义务与权利(力)分配,以及二者的统一性;在共同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实现的共同体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作为类以及个体的人,通过道德性和对尊严、自由、人类目的王国的追求而实现对自我的塑造和完善。伦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既需要分割又不能机械地割裂开。伦理的"个体"必须在"共同体"(一个作为总体的空间)的范围内才能认识自身、建立自身、完善自身;而共同体虽然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但其价值理想的实现又离不开其所包含的个体的价值实现,这个作为整体的空间与伦理个体的"小空间"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共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关系 空间 共同体 权利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朱乡约”与儒家公共伦理的新开展——一种儒家社群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卓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73,共10页
乡约可谓实现儒家政教合一理想的古代乡村建设运动。乡约制度变动不居,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伦理教化。作为后世乡约蓝本的“吕—朱乡约”,贯穿着儒学的仁爱精神和伦理原则,始终强调社会和家族责任,注重以礼教提升个人道德,可以视其为一... 乡约可谓实现儒家政教合一理想的古代乡村建设运动。乡约制度变动不居,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伦理教化。作为后世乡约蓝本的“吕—朱乡约”,贯穿着儒学的仁爱精神和伦理原则,始终强调社会和家族责任,注重以礼教提升个人道德,可以视其为一种儒家社群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吕—朱乡约”以儒学价值建构道德规范,以教化的努力将儒家的伦理价值推广贯彻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促进儒学的教泽流行。其儒家社群主义理想以道德宣讲、互助相恤、伦理操练、公德培育等方式加以实践,突破了以往儒家伦理的家族局限,开辟了社群伦理的公共空间,发展出儒家伦理的公德形态,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乡约》 “吕—朱乡约” 伦理教化 儒家社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世儒学史的新图景——新发现的两部《理学录》及其价值
6
作者 李卓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126 159,159,共7页
较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新文献的发掘和研究相对沉寂。彭国翔先生对两部《理学录》的发现和研究,可以说是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一个亮点,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宋、元、明儒学思想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此,本文尝试予以介绍和评价,并提... 较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新文献的发掘和研究相对沉寂。彭国翔先生对两部《理学录》的发现和研究,可以说是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一个亮点,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宋、元、明儒学思想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此,本文尝试予以介绍和评价,并提出"带着问题意识广泛搜寻和大量阅读相关古籍,才是发现新材料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姜希辙 《理学录》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宋元明儒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探析
7
作者 杨义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4,共5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公民道德建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各地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公民道德建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各地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总结这些实践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道德建设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视域下新型消费伦理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解晓燕 段素革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84,共4页
不同经济形态下的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是迥然不同的。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伦理、文化心理以及制度建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由它而衍生的新型消费伦理观在几方合力的共同推动下正在悄然生成,这种新型消费伦... 不同经济形态下的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是迥然不同的。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伦理、文化心理以及制度建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由它而衍生的新型消费伦理观在几方合力的共同推动下正在悄然生成,这种新型消费伦理将引导着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行为,对于低碳社会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形态 消费伦理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阈下梁漱溟的道德哲学及其时代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冯书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5-62,共8页
梁漱溟生逢东西方文化交汇乃至猛烈碰撞之际,历经清末至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其道德哲学具有鲜明的东西融合和比较的特点。在早期《究元决疑论》中,梁漱溟归宗佛法,秉持出世间的终极关怀和随顺世间的现世原则;在中期谈话录《朝话》中认为... 梁漱溟生逢东西方文化交汇乃至猛烈碰撞之际,历经清末至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其道德哲学具有鲜明的东西融合和比较的特点。在早期《究元决疑论》中,梁漱溟归宗佛法,秉持出世间的终极关怀和随顺世间的现世原则;在中期谈话录《朝话》中认为道德是指生命的和谐;在后期《人心与人生》中则把道德分为个体层面的人生向上和群体层面的互以对方为重。从其根源来说,梁漱溟的道德哲学奠基于其个体生命历程的体悟和对儒家伦理的继承和阐发。整体来看,他凸显了人的能动性,而对人之惰性甚至恶性估计不足。这也决定了其道德哲学在乱世之难行,而在国固邦宁的新时代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道德 伦理 生命 人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统计与道德景气监测理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大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0-85,共6页
关键词 道德生活 行为倾向 平均数 同类 社会道德 调查与分析 统计 测算 理论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审视——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耿志刚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73-80,共8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趋势。多元文化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成员的不同价值诉求,个体的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引领社会价值观念、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趋势。多元文化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成员的不同价值诉求,个体的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引领社会价值观念、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了多元文化时代的现实需求,是社会诉求在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它能够引领不同的价值观念,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多元价值选择带来了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更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凝聚社会价值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冠肺炎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溪思想中的“敬”以践德 被引量:1
12
作者 耿志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57,共5页
退溪发展了朱子主敬学说,把“敬”作为治学的根本,将其贯穿为学的始终。在退溪思想中,“敬”是心的主宰与存在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遏制欲望,恢复作为人道德之根源的道心。他集中阐发了关于心的本性和修养的问题,从而探讨“为人”与“成... 退溪发展了朱子主敬学说,把“敬”作为治学的根本,将其贯穿为学的始终。在退溪思想中,“敬”是心的主宰与存在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遏制欲望,恢复作为人道德之根源的道心。他集中阐发了关于心的本性和修养的问题,从而探讨“为人”与“成圣”的路径,进而在“知行并进,互为轻重”辩证思维指导下,把敬工夫与道德的“行”结合,践履“敬”思想于日常之中,最终实现人行为的道德性与身心价值的中正性相统一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溪 四端 七情 慎独 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传统进步官德及其借鉴意义
13
作者 温克勤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3期64-68,共5页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伦理文化,其中进步的、有价值的官德和官德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这对于增强干部道德教育的民族文化蕴涵,使我们的干部更加自觉地借鉴历史经验,加强自身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切实提...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伦理文化,其中进步的、有价值的官德和官德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这对于增强干部道德教育的民族文化蕴涵,使我们的干部更加自觉地借鉴历史经验,加强自身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有裨益的。一我国历史上的进步官德和官德思想,最早在商、周奴隶制时期即见端倪。商王朝的开创者商汤鉴于夏桀亡夏的历史教训,儆戒百官不可沾染"三风十愆"(巫风:恒舞,酣歌;淫风:徇于货、色,恒于游、畋;乱风:侮圣人,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德思想 传统官德 历史经验 道德修养 文化蕴涵 伦理文化 历史上 进步 孔子 官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庸的主敬修养论——以高攀龙思想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卓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64,共7页
在道德修养工夫上,高攀龙重提程朱之学,以矫王学末流狂肆之弊。他的修养工夫尤重主敬,其主敬思想基本继承程朱之义,但也受惠于阳明学的激荡,既避免了程朱主敬过于拘迫,"似中而欠庸"的流弊,也扭转了阳明学者在敬畏天命处不足,&... 在道德修养工夫上,高攀龙重提程朱之学,以矫王学末流狂肆之弊。他的修养工夫尤重主敬,其主敬思想基本继承程朱之义,但也受惠于阳明学的激荡,既避免了程朱主敬过于拘迫,"似中而欠庸"的流弊,也扭转了阳明学者在敬畏天命处不足,"似庸而未中"的偏颇,可谓"中庸"的主敬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攀龙 主敬 主一 无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以科斯嘉德式的诠释为切入点的考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科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对现代社会影响重大,它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来使用。然而,围绕"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两个关键术语,国内学界的主流诠释与流行于英语学界的... 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对现代社会影响重大,它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来使用。然而,围绕"人格中的人性"与"目的自身"两个关键术语,国内学界的主流诠释与流行于英语学界的科斯嘉德式的诠释存在较大分歧。科斯嘉德式的诠释主张"人格中的人性"是指一般的设定目的的能力,并且主张它是其他一切事物的价值来源,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但这显然是对康德的曲解,因为在康德看来,两种目的的价值在性质上与来源上都截然不同。设定目的的能力惟有独立于偏好、仅仅以自身为规定根据时才是目的自身。人生而是自我立法的自由存在者,从而必须被当作目的自身来对待,这才是"人是目的"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性 目的自身 科斯嘉德 伍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作为人的自由与本质——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马克思的发展变革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科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7,共7页
实践哲学在其发展史中有着一以贯之的论证框架,并且表现为一个“实践-自由-本质”的三一结构。其中,实践作为以自身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叙述、相互证成的概念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为这种三... 实践哲学在其发展史中有着一以贯之的论证框架,并且表现为一个“实践-自由-本质”的三一结构。其中,实践作为以自身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叙述、相互证成的概念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为这种三一结构的论证框架奠定了基础,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则将其发展得更加成熟。马克思在实践哲学领域提出了诸多变革,他彻底扬弃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实践哲学,发展出了一种以“劳动”为中心的实践哲学。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依旧遵循了“实践-自由-本质”的论证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亚里士多德 康德 马克思 自由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升初“摇号”政策的负面影响及改进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新颜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8-9,共2页
小升初摇号政策对合理规划学区、推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少数人,特别是少数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公平;“摇号”政策有懒政之嫌。欲减少此政策的负面影... 小升初摇号政策对合理规划学区、推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少数人,特别是少数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公平;“摇号”政策有懒政之嫌。欲减少此政策的负面影响,可以从当前和长远两方面予以考虑:在短期内,以统一的毕业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摇号;从长期考虑,实行教育分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升初 “摇号”政策 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回溯论证——科斯嘉德式的重建之批判
18
作者 李科政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科斯嘉德相信,康德的《奠基》中包含着一个回溯论证,旨在表明人的“理性本性”是一切事物的善性或价值的来源,并且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这种诠释在英语学界获得许多学者的赞同与效仿,进而引发一系列科斯嘉德式的重建。目前,针对... 科斯嘉德相信,康德的《奠基》中包含着一个回溯论证,旨在表明人的“理性本性”是一切事物的善性或价值的来源,并且在这种意义上叫做目的自身。这种诠释在英语学界获得许多学者的赞同与效仿,进而引发一系列科斯嘉德式的重建。目前,针对这种重建的批评可以分为两种:技术性的批评与一般性的批评。技术性的批评难以从根本上动摇这种重建,甚至还会不断催生新的版本。现有的几种一般性的批评包含着一些争议性的前提,难以被普遍接受。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从“理性本性”的科斯嘉德式的定义出发,对这种重建提出一般性的批评,以证明任何此类重建都不可能是对《奠基》的正确诠释,并且在根本上有悖于康德道德哲学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科斯嘉德 回溯论证 理性本性 目的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念、欲望与信欲:斯洛特与王阳明道德动机论之比较
19
作者 黄勇 段素革(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8,共11页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欲望模型 信欲 斯洛特 王阳明 道德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