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临床及影像诊断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虹 宋国祥 何彦津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6期399-402,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1979~ 1998年间诊治的原发性眼眶脑膜瘤 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了全部病例的临床 ,病理资料及 X线、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或 ) MRI的图像并... 目的 探讨原发性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1979~ 1998年间诊治的原发性眼眶脑膜瘤 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了全部病例的临床 ,病理资料及 X线、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或 ) MRI的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可起源于视神经鞘和眶骨膜 ,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眼球突出、视神经萎缩、视力丧失和视睫状静脉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四联征。起源于眶骨膜的脑膜瘤早期出现眼球突出和移位 ,视力减退出现较晚。X线、B超、CT和 MRI有特征性表现 ,CT可以同时显示视神经增粗、眶内软组织肿块和眶骨改变 ,MRI可以更好地观察视神经管内及颅内蔓延状况。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眶肿瘤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旦确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 影像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附分子与甲状腺相关眼病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毅 孙丰源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0,共4页
甲状腺相关眼病(TA)是最常见的眼眶病。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在免疫反应局部表达的粘附分子起关键的调节作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其受体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相互作用对于... 甲状腺相关眼病(TA)是最常见的眼眶病。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在免疫反应局部表达的粘附分子起关键的调节作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其受体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相互作用对于TAO的进展和持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包括:激活并使单核细胞进入球后结缔组织,协助单核细胞在血管外移动并选择靶细胞识别并呈递抗原。可溶性粘附分子,尤其是ICAM-1和ELAM-1,可以作为TAO球后结缔组织炎症的标志。现综述粘附分子及其与甲状腺相关眼病关系的研究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附分子 甲状腺相关眼病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肌肥大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4
3
作者 潘叶 孙丰源 宋国祥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2-454,共3页
探讨眼肌肥大的原因。方法 收集1996~2000年收治的眼眶病中肌肉肥大的病例,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 导致眼肌肥大的疾病按其发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动静脉畸形,炎性假瘤,囊虫病。结论 影像学检查... 探讨眼肌肥大的原因。方法 收集1996~2000年收治的眼眶病中肌肉肥大的病例,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分类。结果 导致眼肌肥大的疾病按其发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动静脉畸形,炎性假瘤,囊虫病。结论 影像学检查包括B型超声和CT扫描能够揭示上述各类疾病的特征,并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肥大 诊断 鉴别诊断 B超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生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琳 宋国祥 张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247,共5页
背景嗜神经侵袭是泪腺腺样囊性癌(ACC)有别于其他泪腺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涎腺ACC嗜神经侵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GDNF对AC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目的研究GDNF对体外培养的... 背景嗜神经侵袭是泪腺腺样囊性癌(ACC)有别于其他泪腺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涎腺ACC嗜神经侵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GDNF对AC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目的研究GDNF对体外培养的人ACC-2细胞增生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ACC的神经侵袭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ACC-2细胞系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100u/mI(商品单位)青霉素、0.1g/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的ACC-2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以2x10^4个/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实验组加入终质量浓度分别为20、60、80、100、120μg/L的GDNF,对照组为仅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液。细胞培养48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CC-2细胞中GDNF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GDNF作用不同时间后人ACC-2细胞的吸光度(A。)值;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GDNF作用不同时间后迁移的ACC-2细胞数目。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GDNF可在ACC-2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标准培养48h后,随着GDNF质量浓度的提高,ACC-2细胞A”D值明显增加,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6,P=0.026)。与对照组比较,各质量浓度GDNF组ACC-2细胞A。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μg/LGDNF作用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ACC-2细胞A570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9.979,P=0.000),各时间点GDNF组间ACC-2细胞A57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总体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212,P=0.003)。GDNF作用细胞30h后,随着GDNF质量浓度的增加,ACC-2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886,P=0.000)。用100μg/LGDNF培养24、30、40h,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ACC-2细胞系迁移数量明显增加,且各时间点GDNF组细胞迁移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目目=46.747,P=0.000;F组别=63.786,P=0.000)。结论GDNF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ACC-2细胞的增生和迁移能力,并且分别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腺样囊性癌 细胞增生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