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性与行动流的构建:关于社会工作者“知行弥合”的思考——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振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24,共11页
社会工作知识需要与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相融合,但社会工作者一直存在“知行割裂”的问题。实际上,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行动应是一个包含“知识获取(先在知识)-知识应用(知识参与行动)-知识生产(新知识生成)”等三重行动的知识行动流。社会工... 社会工作知识需要与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相融合,但社会工作者一直存在“知行割裂”的问题。实际上,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行动应是一个包含“知识获取(先在知识)-知识应用(知识参与行动)-知识生产(新知识生成)”等三重行动的知识行动流。社会工作者的“知行割裂”就是其“知识行动流”出现断裂,未能形成闭环。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工作者反思性的缺少或弱化,使其陷入了结构功能主义的“陷阱”。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是构建社会工作者知识行动流的关键。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工作者职称制度培育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使社会工作者成为真正的“知识行动者”,实现社会工作者“知行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知行弥合 知识行动流 反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回被忽略的“自己”: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可能
2
作者 刘振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5,214,共14页
当下,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仍存在诸多困境,暂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自主知识体系,其原因在于人的主体性被遮蔽,忽略了作为“现实的人”的“自己”。故此,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找回被忽略的“自己”: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以“自己”... 当下,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仍存在诸多困境,暂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自主知识体系,其原因在于人的主体性被遮蔽,忽略了作为“现实的人”的“自己”。故此,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找回被忽略的“自己”: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以“自己”为圆心,形成“推己及人”的知识生产范式;其次,在研究主体上,不能忽略作为“普通人”的“自己”,要构建“高校-政府-社会”多主体交互的知识生产模式;最后,在研究目的上,要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锻造“学以致用”的知识生产动力。实际上,找回被忽略的“自己”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自觉,即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去进行社会工作知识生产,对自身在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形成一种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体系 主体性 主体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救助:技术框架、发展态势与建设方略
3
作者 万国威 栾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71,共12页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与坚定维护“底线公平”的保障,但由于我国新时期人口格局、就业形态与再分配理念的重大变化,它亟须在精准识别、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等领域持续提升其治理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与坚定维护“底线公平”的保障,但由于我国新时期人口格局、就业形态与再分配理念的重大变化,它亟须在精准识别、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等领域持续提升其治理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当前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赋能增效,充分利用数据互联互通、算法迭代升级、算力性能倍增的科技优势来为国家打造兜底保障领域的“信息神经中枢”与“数字治理大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相比,尽管我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在历经三阶段的建设后已经初具数智化雏形,但在算法与算力方面仍然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尚需以立法建设、管理机制、技术升级为主要突破口来完善其系统性设计。未来我国应当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救助为目标方向,通过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努力革除痛点堵点、重点强化政策落地等三项举措来切实推进社会救助从有效“治理”走向高效“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低收入人口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权增能与系统建构: 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经验反思——以H大学云南省S村暑期教育项目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徐立娟 刘振 田雄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2,共11页
教育扶贫是我国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下教育扶贫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和赋权理论提出“系统—赋权”的理论框架,继而从云南省S村“暑期学校”的创办过程,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行动... 教育扶贫是我国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下教育扶贫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和赋权理论提出“系统—赋权”的理论框架,继而从云南省S村“暑期学校”的创办过程,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最后本文对社会工作介入教育扶贫进行了经验反思,总结出一种以赋权增能与系统建构为核心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扶贫 社会工作 赋权增能系统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专业性、社会性迈向学科自主性--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转向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振 徐选国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应走向何方?这是新时代中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时代,社会工作在迎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学科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因而,当下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应在内在学科制度精神与外在学科制度结构...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应走向何方?这是新时代中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时代,社会工作在迎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学科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因而,当下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应在内在学科制度精神与外在学科制度结构共同发展中实现社会工作的学科自主性,力求实现社会工作学科从追求合法性向实现自主性的发展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性 社会性 学科自主性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分期与理想类型:中国社会工作百年兴衰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振 徐永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1-177,共7页
社会工作已在我国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基于默顿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历史阶段,视为四种"理想类型":在民国时期,社会工作主要是以社会为主体,开展生存性福利活动,属于一种... 社会工作已在我国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基于默顿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历史阶段,视为四种"理想类型":在民国时期,社会工作主要是以社会为主体,开展生存性福利活动,属于一种社会性明显、专业性不足的"准专业社会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开展生存性福利活动,属于一种专业性与社会性双重缺失的"经验为本的行政社会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开展发展性福利活动,属于一种专业性明显、社会性不足的"专业化的行政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时期,社会工作主要是以社会为主体,开展发展性福利活动,属于一种专业性与社会性双向发展的"专业社会工作"。不同的社会结构下对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社会性"的需要有所不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带来了中国社会工作百年间的跌宕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历史分期 理想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逻辑——一个科学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5,共6页
社会工作引入中国已有百年之久,其间经历了数次跌宕起伏。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工作的百年变迁,可以把制度、行动者、社会需要视为三种影响因素,建构出一个“需要—结构”的社会工作发展分析框架,亦即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机制。社... 社会工作引入中国已有百年之久,其间经历了数次跌宕起伏。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工作的百年变迁,可以把制度、行动者、社会需要视为三种影响因素,建构出一个“需要—结构”的社会工作发展分析框架,亦即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机制。社会工作的发展受到结构性(制度和行动者)因素的直接影响,而社会需要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内在动因。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正是在“需要与结构”的张力下得以展开。当社会需要和社会结构相吻合时,社会工作会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当二者相互抵触时,社会工作则处于茫然与消退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科学社会学 需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借鉴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梅 王妍 张雪慧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4-95,共2页
文章以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专业为例,在对其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比我国现阶段聋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优劣势的比较,提出我国在聋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上所需要的借鉴与完善。
关键词 美国 聋人 高等教育 课程设置 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 被引量:52
9
作者 赵侠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9-110,共2页
本文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具有的育人功能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现有模式在育人质量和数量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初步阐述了"主题式"加"模块式"社会实践... 本文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具有的育人功能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现有模式在育人质量和数量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初步阐述了"主题式"加"模块式"社会实践新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优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育人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发展机理探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肖凤翔 陈玺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4-48,共5页
学科发展是学科建设导致学科所达到的状态。指出科学发展的逻辑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外在导向和驱动力,国家的学科政策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管理体制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制度环境。要建立有... 学科发展是学科建设导致学科所达到的状态。指出科学发展的逻辑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外在导向和驱动力,国家的学科政策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管理体制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制度环境。要建立有助于学科发展的机制,应该优化配置学科建设资源,形成社会需求、国家学科政策、学术管理体制等因素促进学科发展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纳教育理念下聋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教育干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童欣 药丹 周彬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74-175,共2页
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中国四所主要的聋人高等教育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通过统计检验方法与健听大学生的样本对比发现聋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弱项所在,进而结合全纳教育理念及美、俄、日等... 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中国四所主要的聋人高等教育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通过统计检验方法与健听大学生的样本对比发现聋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弱项所在,进而结合全纳教育理念及美、俄、日等国的经验,提出需要通过课堂教育与课程安排、实习和实践环节、课余生活等教育干预路径来提升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聋人大学生 职业成熟度 就业 教育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救助的需求及社会工作介入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丽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129,共6页
教育救助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社会救助需求。基于发展型社会救助理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需求。由于政策的缺失和传统教育救助理念的弊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政策... 教育救助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社会救助需求。基于发展型社会救助理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需求。由于政策的缺失和传统教育救助理念的弊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政策的完善和教育救助理念的更新都呼唤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需在其与教育救助之间的价值契合性基础上,找准介入的关键内容及适切的层面,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功能角色,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过程实施介入,以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多层次教育救助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教育救助 社会工作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能力建设——基于森“可行能力”视角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丽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84,共7页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已发展到应对融入者能力本身进行关注的阶段。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透视当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力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聚焦于"可行能力"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对主动融入的强调...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已发展到应对融入者能力本身进行关注的阶段。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透视当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力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聚焦于"可行能力"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对主动融入的强调和对融入目标性的关注。为了更加明晰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需求及其融入方向,制定一份尽量全面体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需要的可行能力清单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统一,构建了包括健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能力在内的可行能力清单。并从自身、社会支持、制度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可行能力匮乏的原因及其可行能力建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能力建设 社会融入 可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融合的社区管理创新机制研究--以中山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智慧 党睿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9-115,共7页
社区作为一种生活共同体,对社会转型的体验最为深刻,是政府"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直接贯彻者和受惠者。我国的社区建设在推动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机遇也对社区建设提... 社区作为一种生活共同体,对社会转型的体验最为深刻,是政府"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直接贯彻者和受惠者。我国的社区建设在推动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机遇也对社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呼唤着社区体制不断创新。广东省中山市在社区建设的管理机制上,围绕促进社会融合的整体目标,力图打破阻碍社会融合的瓶颈,坚持整体政府的理念,将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最终实现了"全域中山、城乡一体"的结构调整,对其他地区的改革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社会融合 社区管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第28期68-69,共2页
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存在课时少、无专职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等问题,采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对农民工进行引导性培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升其城市生活技能,预防和纠正“越轨”行为,更新就业观。
关键词 小组社会工作 农民工 引导性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农民工为主要分析对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用浩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9期84-90,共7页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他们在总体上仍处于"不体面"或"欠体面"的劳动状态中。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体现了让每个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价值...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他们在总体上仍处于"不体面"或"欠体面"的劳动状态中。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体现了让每个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价值目标,它既是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人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正对待劳动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条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工群体的新变化使得"实现体面劳动"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体面劳动 “不体面”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与结构:现代家庭视角下困境儿童保护的政策研究——基于天津市第二批全国儿童社会保护试点区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徐丽敏 徐永祥 梁毓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儿童保护的社会政策及实践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参与。我国政府自2010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困境儿童的保护政策,但在实践中仍不乏困境儿童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形。究其缘由,既有政策上国家、社会与家庭之间责任及分工不明确、“家庭”在... 儿童保护的社会政策及实践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参与。我国政府自2010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困境儿童的保护政策,但在实践中仍不乏困境儿童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形。究其缘由,既有政策上国家、社会与家庭之间责任及分工不明确、“家庭”在儿童保护政策系统中的严重缺位问题,也有政策偏重物质保护而轻视社会服务、轻视家庭能力建设的问题。本文立足“现代家庭”的政策视角,基于天津市的案例调查,在评估和分析当前困境儿童的五大“保护需求”基础上,揭示了现有社会保护政策及社区服务机制的结构性缺陷,并尝试构建“以现代家庭为中心”的困境儿童保护政策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家庭 困境儿童 需求与结构 政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虐待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天津市的实证数据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淼 万国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8-61,共14页
通过分析天津市1458份实证样本数据,讨论儿童虐待发生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探讨家庭教育导向问题。(1)调查地区儿童虐待比例大致为42.3%-62.7%,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母亲忽视比率更高且严重虐待行为检出率高于父亲。女... 通过分析天津市1458份实证样本数据,讨论儿童虐待发生率、心理创伤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探讨家庭教育导向问题。(1)调查地区儿童虐待比例大致为42.3%-62.7%,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母亲忽视比率更高且严重虐待行为检出率高于父亲。女童受虐风险高于男童,遭受母亲情感虐待、忽视与多重虐待的风险均显著高于男童。(2)虐待对儿童造成了明显的心理创伤,遭受虐待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约下降0.2%-15.7%,多重虐待的心理创伤尤为严重,最高可达31.6%,且男童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3)儿童变量和情感变量对虐待有显著影响,以儿童表现不佳为借口、以亲子关系不良为实质的虐待行为普遍存在。研究建议,未来需要提升受虐儿童的抗逆力和增强政策的瞄准性,家庭教育应引入专业指导,提升儿童的亲社会表现,并优化亲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虐待 家庭教育 心理创伤 亲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三重依附:中国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的历史建构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振 徐选国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社会工作在我国已走过百年历程,但至今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中仍存在自主性不足的问题。文章从学科制度的视角反思中国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不足的历史成因。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科制度精神、学科制度结构... 社会工作在我国已走过百年历程,但至今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中仍存在自主性不足的问题。文章从学科制度的视角反思中国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不足的历史成因。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科制度精神、学科制度结构、学科制度外延三个层面,表现为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学及行政社会工作的过度依附。新时代社会工作学科需要以一种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走出三重依附,从实践自主到学科自立再到学术自信,最终实现一种学科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学科制度 学科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化社会工作还是爱国主义运动?——乡村建设运动的再认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振 徐永祥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4,共6页
20世纪上半期,为了改变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学界普遍将其视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开端。不过,如果从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专业性、利他性三要素加以衡量,可以发现,乡村建设运动在这三个方面... 20世纪上半期,为了改变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学界普遍将其视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开端。不过,如果从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专业性、利他性三要素加以衡量,可以发现,乡村建设运动在这三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欠缺。因此,乡村建设运动更多的是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爱国主义运动,尚未达到基于“社会理性”而生成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工作本土化 爱国主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