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镍纳米颗粒在宽电位窗口内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被引量:1
1
作者 邵碧珠 董慧君 +5 位作者 龚云南 梅剑华 蔡锋石 刘金彪 钟地长 鲁统部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198,共6页
电催化二氧化碳(CO_(2))还原被认为是将CO_(2)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产品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开发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高效完成这一重要反应是关键。镍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电催化CO_(2)还原研究,但是,镍纳米颗粒经常表现较差的催化性能。在本... 电催化二氧化碳(CO_(2))还原被认为是将CO_(2)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产品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开发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高效完成这一重要反应是关键。镍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电催化CO_(2)还原研究,但是,镍纳米颗粒经常表现较差的催化性能。在本文中,通过在氮气气氛中高温热解镍基金属有机骨架(MOF)、尿素和炭黑混合物,获得了镍纳米颗粒负载于多孔碳氮中的催化材料(NiNPs-NC)。有趣的是,NiNPs-NC在H型和流动相电池中都表现出优异的CO_(2)电还原性能。在H型电解池和-0.67–-1.07 V vs.RHE(可逆氢电极)电位窗口内,NiNPs-NC催化CO_(2)还原为CO的法拉第效率大于90%,其中,在-0.87 V vs.RHE时,CO的法拉第效率约为100%。在流动相电解池和-0.50–-0.70 V vs.RHE电位窗口内,NiNPs-NC催化CO_(2)还原为CO的选择性大于95%。电化学阻抗谱图和塔菲尔斜率表征显示,NiNPs-NC的高催化活性归因于其在催化过程中的快速电荷转移。本文提供了一种制备高效CO_(2)电还原催化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纳米颗粒 电催化剂 二氧化碳还原 金属有机框架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化学实验“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绿色化教学及思政育人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邓记华 吴新世 钟地长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0期325-329,共5页
开展大学化学基础实验“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会产生废气,存在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等隐患。本文对该实验的教学进行了绿色化探索,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把敞开装置改进为封闭装置,并对废气进行吸收,实现废气零排放,达到了绿色化要求。该实验的... 开展大学化学基础实验“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会产生废气,存在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等隐患。本文对该实验的教学进行了绿色化探索,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把敞开装置改进为封闭装置,并对废气进行吸收,实现废气零排放,达到了绿色化要求。该实验的绿色化教学,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政育人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亚铁铵 绿色化学 对比法 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Ⅱ)基分子配合物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继宏 钟地长 鲁统部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117,共15页
利用太阳能将CO_(2)还原成燃料或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是解决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理想途径,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开发高效的催化剂。近年来,非贵金属Co(Ⅱ)配合物作为分子催化剂在光催化CO_(2)还原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本文按配体的... 利用太阳能将CO_(2)还原成燃料或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是解决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理想途径,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开发高效的催化剂。近年来,非贵金属Co(Ⅱ)配合物作为分子催化剂在光催化CO_(2)还原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本文按配体的不同种类,系统介绍Co(Ⅱ)配合物分子催化剂在光催化CO_(2)还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配合物分子结构对催化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总结构效关系。最后,针对在光催化CO_(2)还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Co(Ⅱ)配合物分子催化剂的设计思路,并对Co(II)配合物分子催化剂用于光催化CO_(2)还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Ⅱ)配合物 二氧化碳还原 光催化 分子催化 均相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反应路径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的锂硒电池
4
作者 何广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共2页
作为硫(S)的同族元素,硒(Se)在化学和电化学性质上与硫类似。应用于二次锂金属电池时,Se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通过Se+2Li↔Li2Se的电化学转化进行可逆地锂化和脱锂,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675 mAh·g^(−1))。虽然其理论比容量低于S(1672 ... 作为硫(S)的同族元素,硒(Se)在化学和电化学性质上与硫类似。应用于二次锂金属电池时,Se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通过Se+2Li↔Li2Se的电化学转化进行可逆地锂化和脱锂,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675 mAh·g^(−1))。虽然其理论比容量低于S(1672 mAh·g^(−1)),但是Se的密度较大,从而其理论体积比容量(3253 mAh·cm^(−3))与S(3467 mAh·cm^(−3))相当1。另外,Se具有远高于S的电导率(Se:≈10−5 S cm^(−1);S:≈10−30 S·cm^(−1)),以及与商用碳酸酯电解液更好的兼容性2–4,这些特性使得锂硒(Li-Se)电池体系有望兼具高功率和体积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活性物质 理论比容量 电化学性质 体积能量密度 锂硒电池 锂化 反应路径 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多孔金属电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翟萧 丁轶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66-1378,共13页
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具有绿色、高效、便携等特点。对于大多数使用氧气或者空气为氧化剂的燃料电池而言,其阴极氧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稳定性差是阻碍该技术走向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高催化活性和良... 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具有绿色、高效、便携等特点。对于大多数使用氧气或者空气为氧化剂的燃料电池而言,其阴极氧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稳定性差是阻碍该技术走向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高催化活性和良好稳定性的低成本氧还原催化剂非常重要。基于脱合金法制得的纳米多孔金属是一类新型的宏观尺度纳米结构材料,其独特的开放型孔道结构、优良的导电性和结构的可调控性使其在电催化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侧重于讨论纳米多孔金属作为氧还原催化剂时所展示的一系列结构特性,及其在发展新一代高性能一体化燃料电池催化剂中所展示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金属 脱合金 燃料电池 氧还原 低铂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O@HKUST-1前驱物法合成CuO中空管状超级结构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婷 李经纬 +1 位作者 刘永鑫 王成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691,共5页
以Cu_2O@HKUST-1(HKUST-1=Cu_3(BTC)2,BTC^(3-)=均苯三甲酸离子)线状核@壳结构为前驱体,通过在碱性条件下原位水解HKUST-1壳、氧化刻蚀Cu_2O核的方法得到了一种新型的、由相互交错的CuO纳米片构筑的、中空管状的超级结构,并研究了其对C... 以Cu_2O@HKUST-1(HKUST-1=Cu_3(BTC)2,BTC^(3-)=均苯三甲酸离子)线状核@壳结构为前驱体,通过在碱性条件下原位水解HKUST-1壳、氧化刻蚀Cu_2O核的方法得到了一种新型的、由相互交错的CuO纳米片构筑的、中空管状的超级结构,并研究了其对CO氧化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这种中空的CuO管状超级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56.3 m^2/g)和可观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对CO的完全转化温度为200℃,190℃时转化效率为17.3 mmolCO/(gCu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超级结构 分等级结构 一氧化碳氧化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寸ZIF-8对U(Ⅵ)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6
7
作者 田龙 豆维新 +1 位作者 杨玮婷 王成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91,共8页
以经典的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ZIF-8为吸附剂,研究尺寸效应对铀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3种方法合成不同粒径的ZIF-8,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相同条件下不同尺寸的... 以经典的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ZIF-8为吸附剂,研究尺寸效应对铀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3种方法合成不同粒径的ZIF-8,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相同条件下不同尺寸的ZIF-8对硝酸铀酰溶液中U(Ⅵ)吸附,分别对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考察,并测试了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高结晶性、高纯度的ZIF-8,产物形貌呈菱形十二面体,颗粒均匀,粒径分别为约50 nm、150 nm及2μm;3种ZIF-8具有单一均匀的微孔结构和与粒径高度相关的比表面积;不同尺寸的ZIF-8均能快速吸附溶液中的U(Ⅵ),在室温pH=3下,在70 min左右时即可吸附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U(Ⅵ)溶液中90%以上U(Ⅵ);其中较小尺寸(约50 nm)的ZIF-8吸附性能最好,单位质量ZIF-8吸附U(Ⅵ)的饱和吸附量达到520.26 mg/g;ZIF-8对U的吸附动力学上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ZIF-8对U(Ⅵ)的捕获属于化学单层吸附;经过4个吸附-解吸循环后,3种尺寸的ZIF-8均依然保持了70%以上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寸效应 纳米结构 ZIF-8 铀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状结构Mn/CuO-CeO2的合成及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田龙 龙艳 +1 位作者 宋术岩 王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49-2555,共7页
通过构建CeO2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复合材料提高了CeO2的高温热稳定性并改善其催化活性.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不同组成的三维花状结构Mn/CuO-CeO2多元复合纳米材料.XRD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是以萤石相CeO2结构为主体的固溶体;SEM照片显示... 通过构建CeO2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复合材料提高了CeO2的高温热稳定性并改善其催化活性.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不同组成的三维花状结构Mn/CuO-CeO2多元复合纳米材料.XRD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是以萤石相CeO2结构为主体的固溶体;SEM照片显示花状结构微球由无数纳米片组装而成,而每个纳米片的结构单元为尺寸约10nm的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中CuO和MnOx的高分散性使各组分之间产生强的相互作用,所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按照CeO2<CuO-CeO2<x Mn/CuO-CeO2的顺序依次升高.随着Mn掺杂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nCe∶nCu∶nMn=25∶5∶2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佳催化性能:在CO氧化反应中,173℃时即能实现CO的完全转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2 CUO 复合纳米材料 CO氧化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杂原子共轭单元的有机光敏染料的超快发光动力学(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娇 霍继存 +1 位作者 张敏 董献堆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4-436,共13页
系统研究了含有不同杂原子的共轭单元(联呋喃、联噻吩及联硒酚)的三种有机染料C210、C214和C216的超快发光动力学,双己氧基取代的三苯胺作为电子给体,氰基丙烯酸作为电子受体。详细考察了三种染料分别在不同媒介中的激发态动力学:四氢... 系统研究了含有不同杂原子的共轭单元(联呋喃、联噻吩及联硒酚)的三种有机染料C210、C214和C216的超快发光动力学,双己氧基取代的三苯胺作为电子给体,氰基丙烯酸作为电子受体。详细考察了三种染料分别在不同媒介中的激发态动力学:四氢呋喃及甲苯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苯乙烯聚合物薄膜、氧化铝及二氧化钛薄膜表面。发现在以上介质中都普遍存在动态斯托克斯位移现象,表明发生了非平衡激发态的分子内多步弛豫过程。由于扭转弛豫和电子注入过程之间的竞争作用,非平衡激发态的电子注入产率比平衡激发态的低得多。此外,由于激发态能量弛豫导致的能量损失,电子注入时间常数变化超过了一个数量级,这在未来的染料设计及器件发展中应进行控制。三种染料在平衡激发态处的电子注入效率相近,由于C210和C216加快的电子注入速率补足了它们较C214小的平衡激发态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激发态动力学 有机染料 超快光谱 飞秒荧光上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空位的非晶氧化铜高选择性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烯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天然 张书胜 +3 位作者 刘倩 邱园 罗俊 刘熙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0-108,共9页
过量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由此引发包括温室效应在内的环境问题。对此,常温常压下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手段为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实现碳循环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储备。在众多的二氧化碳还原产物... 过量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由此引发包括温室效应在内的环境问题。对此,常温常压下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手段为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和实现碳循环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储备。在众多的二氧化碳还原产物中,碳氢化合物尤其是乙烯,它作为塑料和其他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乙烯工艺不仅可适配于现有的生产设备也可作为取代目前工业化的裂解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们为了开发高效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乙烯催化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铜基材料。尽管目前研究者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缺少可高选择性产乙烯的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如何设计出可活化二氧化碳分子,同时对*CO和*COH中间物有强吸附能力的催化剂是研究难点。针对此问题,本文中通过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富氧空位的非晶氧化铜纳米薄膜催化剂。受益于纳米薄膜的构建和氧空位的引入,该催化剂可快速进行电荷和物质的交换,并利于二氧化碳分子的吸附及优化还原中间产物的亲和力,进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二氧化碳制乙烯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加有0.1 mol·L^(−1)碳酸氢钾溶液的H型电解池中测试中,该催化剂在相对于可逆氢电极电势为−1.3 V的产乙烯法拉第效率可达85%±3%。此外,该催化剂在长达48 h的电催化还原过程中仍可保持高的乙烯选择性。这些指标与已报道的最好的铜基催化剂的性能相当。另外,结构和化学手段表明该催化剂在电解反应中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进一步,我们测试了该催化剂在膜电极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最大乙烯局部电流密度可达115.4 mA·cm^(−2)(操作电压为−1.95 V),最高法拉第效率可达78%±2%(操作电压为−1.75 V)。理论和实验结果证明该催化剂的高乙烯选择性源于引入的氧空位不仅有利于二氧化碳分子的吸附,而且可增强对*CO和*COH的亲和力。本论文的研究不仅可激发学术界对高乙烯选择性的非晶铜基材料开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有关电催化二氧化碳制乙烯的反应机制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固定 二碳产物 电催化 非晶催化剂 铜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炔结构表征及在光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卢秀利 韩莹莹 鲁统部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4-1028,共15页
石墨炔是一种新型碳材料,自2010年实验室成功制备后受到广泛关注。石墨炔是一种由sp和sp^2杂化碳组成的高度共轭结构。随着石墨炔合成化学的发展,多种不同构型的石墨炔被制备和表征。石墨炔特殊的电子和孔结构,使其在催化领域中具有广... 石墨炔是一种新型碳材料,自2010年实验室成功制备后受到广泛关注。石墨炔是一种由sp和sp^2杂化碳组成的高度共轭结构。随着石墨炔合成化学的发展,多种不同构型的石墨炔被制备和表征。石墨炔特殊的电子和孔结构,使其在催化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石墨炔材料在表征方法和光电催化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石墨炔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炔 结构表征 光催化反应 电催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