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酶工程及应用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
1
作者 汤卫华 龙尾 《农产品加工》 2015年第7期77-78,81,共3页
"酶工程及应用技术"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遵循"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强调工程实践的特点。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 "酶工程及应用技术"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遵循"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强调工程实践的特点。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驱动"4个原则,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以突显课程的职业性和岗位适用性,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及应用技术 课程改革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结合1-MCP处理对油桃贮藏色泽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晨 张轶斌 +1 位作者 贾晓昱 赵志永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2-349,共8页
为探究臭氧调控方式对经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后的油桃在冷藏过程中的色泽和品质变化的影响,以油桃为试材,采后用1μL/L 1-MCP熏蒸24 h以及1-MCP熏蒸分别结合臭氧水雾化和臭氧气体熏蒸30 min后包装,然后于0±0.5℃条件下贮藏,定... 为探究臭氧调控方式对经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后的油桃在冷藏过程中的色泽和品质变化的影响,以油桃为试材,采后用1μL/L 1-MCP熏蒸24 h以及1-MCP熏蒸分别结合臭氧水雾化和臭氧气体熏蒸30 min后包装,然后于0±0.5℃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MCP联合臭氧处理能有效抑制呼吸速率和乙烯产量。单独1-MCP处理抑制果肉中花青素的积累,阻碍了果肉的红色着色,而1-MCP联合臭氧处理在贮藏后期促进了果肉的红色着色。与单独1-MCP组相比,1-MCP联合臭氧处理组在贮藏后期花青素含量、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含量和花青素代谢相关酶活性较高,同时,臭氧气体熏蒸的方式更有利于贮藏后期花青素的积累,果肉红色度更高。该研究为改善果实采后色泽调控以及优化1-MCP在采后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桃 1-MCP 臭氧 花青素代谢 色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双”和“五定”的高职现代学徒制研究——以食品药品类专业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牛红军 孙波 王立晖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6-81,共6页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育人培养全过程,有利于提升高职发展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务实的校企合作。本研究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类专业创新...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育人培养全过程,有利于提升高职发展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务实的校企合作。本研究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类专业创新现代学徒制为例,探讨了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并着重阐述了建立以"五双"和"五定"为特征、可推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从而为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良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现代学徒制 “五双”和“五定”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微球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 被引量:11
4
作者 汤卫华 王立晖 +1 位作者 殷海松 孙勇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了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条件对酶固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载体壳聚糖(脱乙酰度90%以上)的最适分子质量和体积分数分别为3×105和2%,制备的壳聚糖...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了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条件对酶固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载体壳聚糖(脱乙酰度90%以上)的最适分子质量和体积分数分别为3×105和2%,制备的壳聚糖载体具有良好的成球性和机械强度。采用交联方式将β-半乳糖苷酶固定在壳聚糖微球上,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固定化条件为:交联剂戊二醛浓度和交联时间分别为10 g/L和1.0 h,酶浓度和固定化时间分别为1.5 mg/m L和12 h,最终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达到70.5%。同时该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 固定化 Β-半乳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醋杆菌TCA循环代谢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殷海松 张仁宽 +2 位作者 常燕钢 郑宇 王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86,共5页
巴氏醋杆菌是醋酸发酵常用微生物,通过添加醋酸、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抑制剂和中间产物干扰TCA循环能量代谢,研究其对菌体生长和醋酸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添加质量分数1%的醋酸,胞内TCA代谢关键酶的表达量出现上调... 巴氏醋杆菌是醋酸发酵常用微生物,通过添加醋酸、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抑制剂和中间产物干扰TCA循环能量代谢,研究其对菌体生长和醋酸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添加质量分数1%的醋酸,胞内TCA代谢关键酶的表达量出现上调,胞内ATP含量增加了125%,表明能够强化TCA循环能量代谢,促进菌体生长。添加TCA循环抑制剂抑制TCA循环能量代谢,巴氏醋杆菌菌体生长和产酸受到显著抑制,菌体生物量分别降低了90%和87%,产酸量分别降低了90%和94%。添加0.05%草酰乙酸、琥珀酸、苹果酸等TCA中间产物,巴氏醋杆菌胞内ATP含量分别提高了202%、185%和165%,表明添加草酰乙酸等中间物质能够显著提高TCA循环偶联呼吸链产能,发酵72 h时,菌体生物量分别提高了92%、106%和104%,菌体产酸量分别提高了30%、33%和31%。实验结果表明,TCA循环能量代谢对巴氏醋杆菌菌体生长和产酸产生显著影响,TCA能量代谢的强化对醋酸发酵产生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醋酸杆菌 TCA循环 能量代谢 醋酸 ATP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色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牛红军 杨官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48-2351,共4页
枸杞色素是枸杞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也是一种天然着色剂,在医药和食品行业有广阔应用前景。主要综述了枸杞色素的性质和提取方法,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枸杞色素 稳定性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管的发酵条件优化及结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汤卫华 贾士儒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3,共5页
木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需氧菌,采用透气管材硅胶管作为发酵容器生产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管,实验中考察发酵培养基种类、发酵时间、接种量对BC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时间为6 d,发酵培养基为复合培养基,... 木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需氧菌,采用透气管材硅胶管作为发酵容器生产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管,实验中考察发酵培养基种类、发酵时间、接种量对BC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时间为6 d,发酵培养基为复合培养基,最适接种量为4%(v/v)。采用FTIR、XRD对BC管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BC管的结晶度稍低于BC膜,BC管的拉伸性能达到50.25 MPa,与BC膜相当。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BC管的微观形貌,发现BC管是由纤维束高度缠绕而形成,与BC膜相比,BC管的纤维束大小相差较大,这也可能是造成BC管在结晶度和拉伸性能上稍低于BC膜的原因。该研究可为BC管在高附加值的食品包装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管 发酵条件 优化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果皮对六价铬的吸附 被引量:2
8
作者 石琛 高红 孙波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6-100,共5页
以香蕉皮和柚子皮作为生物吸附剂,分别考察了溶液p H、果皮粉末用量、搅拌吸附时间、Cr(VI)的初始浓度对Cr(VI)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含Cr(VI)离子的K2Cr2O7溶液,当其p H为1,香蕉皮用量为0.6 g/50 m L、柚子皮用量为1.2 g/50 ... 以香蕉皮和柚子皮作为生物吸附剂,分别考察了溶液p H、果皮粉末用量、搅拌吸附时间、Cr(VI)的初始浓度对Cr(VI)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含Cr(VI)离子的K2Cr2O7溶液,当其p H为1,香蕉皮用量为0.6 g/50 m L、柚子皮用量为1.2 g/50 m L时,Cr(VI)离子的去除率最高,经过200 min香蕉皮粉末和柚子皮粉末的吸附,Cr(VI)去除率分别可达85%和88%,且Cr(VI)初始浓度较低时其去除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皮 柚子皮 六价铬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二氧化碳浸渍工艺对葡萄醋酿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轶斌 刘晨 侯玮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9-112,共4页
以玫瑰香葡萄为原料,采用低温CO2浸渍工艺酿造新型玫瑰香红葡萄醋,以传统工艺和常温CO2浸渍为对照,对比了CO2浸渍过程中葡萄压榨汁的色度、香气、酚类物质及单宁含量等的主要理化及对感官指标并对其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CO2... 以玫瑰香葡萄为原料,采用低温CO2浸渍工艺酿造新型玫瑰香红葡萄醋,以传统工艺和常温CO2浸渍为对照,对比了CO2浸渍过程中葡萄压榨汁的色度、香气、酚类物质及单宁含量等的主要理化及对感官指标并对其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CO2低温浸渍新工艺玫瑰香红葡萄醋在保留了酚类等功能因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最终产品中单宁的含量,使采用本法酿造的玫瑰香葡萄醋口感柔和,香气怡人,营养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CO2浸渍 葡萄醋 单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对出芽短梗霉发酵生产聚苹果酸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殷海松 范栩嘉 +3 位作者 汤卫华 边艳慧 陈珊 乔长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2-246,267,共6页
本文研究了添加氨基酸对出芽短梗霉A.pullulans CGMCC3337发酵生产聚苹果酸(PMLA)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氨基酸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优化。由单因素实验可知: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缬氨酸(Val)和苏氨酸(Thr)对菌... 本文研究了添加氨基酸对出芽短梗霉A.pullulans CGMCC3337发酵生产聚苹果酸(PMLA)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氨基酸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优化。由单因素实验可知: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缬氨酸(Val)和苏氨酸(Thr)对菌体生长和PMLA合成最有利。由正交实验可知:氨基酸的最优组合为(g/L):天冬氨酸(Asp)0.4、亮氨酸(Leu)0.4、缬氨酸(Val)0.4、苏氨酸(Thr)0.4。在最优组合条件下获得的PMLA产量和分子量分别达到了57.89 g/L和8879 u,比未添加氨基酸获得的PMLA产量和分子量分别提高了40.92%和4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 聚苹果酸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姜精油复合保鲜剂对甜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轶斌 贾晓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28-232,共5页
为探究有效延长甜椒货架期的方法,以壳聚糖姜精油复合保鲜剂对甜椒涂膜,在8℃下贮藏35 d,分析其贮藏期间的失重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VC等营养特性及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0.1%的姜精油壳聚糖复合保鲜剂对于甜椒... 为探究有效延长甜椒货架期的方法,以壳聚糖姜精油复合保鲜剂对甜椒涂膜,在8℃下贮藏35 d,分析其贮藏期间的失重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VC等营养特性及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0.1%的姜精油壳聚糖复合保鲜剂对于甜椒的保鲜效果最佳,降低了样品贮藏期的失重率,诱导植物体内防御酶POD的产生,减少了VC的损失,保持了叶绿素的含量,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并且,贮藏期间涂膜处理后的甜椒样品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有所增加,但仍远低于对照组。该结论为壳聚糖复合涂膜的应用提供了方向,为今后甜椒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姜精油 复合保鲜剂 甜椒 贮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酵母添加剂中硒元素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皓 韦淑毅 吕春晖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硒是1种动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硒缺乏通常通过在畜禽日粮中添加硒添加剂来补充,特别是富硒酵母。通过液相色谱技术以及高分辨率和高质量精度的质谱分析方法已经证明,在富含硒的酵母中存在数百种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浓度范围差异较大硒化... 硒是1种动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硒缺乏通常通过在畜禽日粮中添加硒添加剂来补充,特别是富硒酵母。通过液相色谱技术以及高分辨率和高质量精度的质谱分析方法已经证明,在富含硒的酵母中存在数百种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且浓度范围差异较大硒化合物。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近十几年富硒酵母中的硒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包括富硒酵母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以及开发建立的各种分析方法,特别是色谱技术与元素专属检测技术或质谱技术的联用在硒形态分析方法中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酵母 饲料 前处理技术 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轶斌 刘鹏 +2 位作者 纪海玉 贾晓昱 田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20-227,共8页
目的:优化绿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纯化多糖并分析其结构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提取工艺,采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多糖结构,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多糖最佳提... 目的:优化绿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纯化多糖并分析其结构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提取工艺,采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多糖结构,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30:1 mL/g,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70 min。此条件下,绿茶多糖的得率可达10.56%。多糖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其总糖、蛋白质和糖醛酸的比例分别为90.75%±3.69%、0.92%±0.09%和0.82%±0.07%,分子量约为7.3 kDa,主要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1.00:0.13)。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在2 mg/mL浓度下,GTP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分别为39.8%、72.2%和32.5%。结论:本工艺中,绿茶多糖得率高,分子量低,且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多糖 提取工艺 结构分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枸杞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立晖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24,29,共6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索氏法提取枸杞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枸杞总黄酮提取量为响应值,对提取工艺中显著影响提取效果的液料比、粒径、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考察。优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径70目,液料比17.59∶1(m... 采用响应面法对索氏法提取枸杞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枸杞总黄酮提取量为响应值,对提取工艺中显著影响提取效果的液料比、粒径、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考察。优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径70目,液料比17.59∶1(m L/g),提取时间2.5 h,该条件下枸杞总黄酮的平均提取量为14.57 mg/g,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选枸杞总黄酮提取工艺稳定、简便、合理,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为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索氏提取 枸杞 总黄酮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供氧对巴氏醋杆菌醋酸发酵及胞内ATP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海松 张仁宽 +2 位作者 白晓磊 郑宇 王敏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21,共6页
溶氧对巴氏醋杆菌醋酸发酵有显著影响,但是目前溶氧对醋酸发酵影响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文章通过提高搅拌转速,探讨强化供氧对巴氏醋杆菌醋酸发酵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搅拌转速从500r/min增加到700r/min后,胞内ATP浓度提高了302%;... 溶氧对巴氏醋杆菌醋酸发酵有显著影响,但是目前溶氧对醋酸发酵影响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文章通过提高搅拌转速,探讨强化供氧对巴氏醋杆菌醋酸发酵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搅拌转速从500r/min增加到700r/min后,胞内ATP浓度提高了302%;乙醇氧化偶联呼吸链产能途径关键酶ADH,ALDH和ATPase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0%,60%和56%。当发酵28h时,转速700r/min与500r/min相比菌体浓度提高了37%,产酸量提高了150%,单位菌体产酸提高了84%。由此可知,巴氏醋杆菌菌体生长和醋化乙醇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溶氧,尤其在16~28h产酸高峰期对溶氧的消耗更大。提高搅拌转速强化供氧可显著提高巴氏醋杆菌乙醇氧化偶联呼吸链产能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强化乙醇氧化产酸和乙醇呼吸链途径产能,为巴氏醋杆菌菌体生长和产酸提供更多的能量,满足菌体快速生长和适应高酸生存环境对能量的需求,提高菌体对醋酸的耐受性,从而提高菌体浓度和产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醋杆菌 供氧 转速 醋酸 ATP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园艺植物在甲醛胁迫条件下POD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皓 《农产品加工》 2015年第5期15-18,共4页
室内装饰材料受热潮解会放出甲醛气体,而甲醛也成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植物吸收可以对室内甲醛进行消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POD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防御酶,其活性高低与植物甲醛耐受性相关。通过对不同园艺植物经甲醛处... 室内装饰材料受热潮解会放出甲醛气体,而甲醛也成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植物吸收可以对室内甲醛进行消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POD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防御酶,其活性高低与植物甲醛耐受性相关。通过对不同园艺植物经甲醛处理后POD活性的测定,找到有效降低甲醛污染的植物,为室内甲醛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植物 甲醛 P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COOH纳米材料对大肠杆菌菌株水平的指纹峰确定
17
作者 黄艳玲 程杨 李春媛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0-84,共5页
通过合成Fe_(3)O_(4)-COOH纳米颗粒提高MALDI-TOF MS对大肠杆菌菌株水平的鉴别,并利用Fe_(3)O_(4)-COOH纳米对大肠杆菌K-12和大肠杆菌DSM 30083T裂解液中的菌体蛋白进行富集,不仅增加MALDI-TOF MS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性,而且可以大大增... 通过合成Fe_(3)O_(4)-COOH纳米颗粒提高MALDI-TOF MS对大肠杆菌菌株水平的鉴别,并利用Fe_(3)O_(4)-COOH纳米对大肠杆菌K-12和大肠杆菌DSM 30083T裂解液中的菌体蛋白进行富集,不仅增加MALDI-TOF MS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性,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大肠杆菌菌株水平的指纹峰,根据实验结果,大肠杆菌K-12有4个匹配的指纹峰,而大肠杆菌DSM 30083T获得8个指纹峰,从而提高MALDI-TOF MS对大肠杆菌菌株水平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细菌 MALDI-TOF MS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预糊化淀粉的性能及其添加对糙米发糕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小林 李建勋 +3 位作者 张文娟 肖紫鸣 魏纪平 宋文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6-72,共7页
通过挤压不同水分含量(45%、25%和18%)的大米淀粉制备预糊化大米淀粉,测定其分子量、结晶度、糊化度、水吸收指数、水溶解指数、冷糊黏度等指标,并考察了预糊化淀粉添加对糙米粉糊化特性及糙米发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大米淀粉相... 通过挤压不同水分含量(45%、25%和18%)的大米淀粉制备预糊化大米淀粉,测定其分子量、结晶度、糊化度、水吸收指数、水溶解指数、冷糊黏度等指标,并考察了预糊化淀粉添加对糙米粉糊化特性及糙米发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大米淀粉相比,45%、25%和18%水分含量挤压制备的预糊化大米淀粉结晶度分别降低了51.93%、58.93%和59.04%;水吸收指数分别提高了1.56、4.69和6.11倍;水溶解指数分别提高了7.04、16.30和27.64倍;冷糊黏度分别提高了2.00、21.44和14.67倍。挤压还使大米淀粉分子发生降解,产生了更多的小链分子。预糊化大米淀粉性能变化与挤压过程中淀粉的水分含量有关。添加预糊化大米淀粉显著提高了糙米发糕的品质(P<0.05),高的冷糊黏度和低的分子量(18%水分挤压)更有利于制备比容大(1.64 cm^(3)/g)、孔洞细腻均匀、硬度低(338.59 g)和有弹性的糙米发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糊化淀粉 挤压 分子量 黏度 糙米发糕 性能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化预处理对玉米秸秆酶解产糖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建勋 李鑫 +3 位作者 王雨萌 张文娟 魏纪平 宋文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6-222,共7页
为综合利用玉米秸秆,加快纤维素酶降解玉米秸秆。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还原糖产量为主要指标,通过氨化预处理后酶解玉米秸秆,采用DNS法测定还原糖产量,并考察氨化剂种类、浓度、固含量和氨化时间对玉米秸秆酶解产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综合利用玉米秸秆,加快纤维素酶降解玉米秸秆。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还原糖产量为主要指标,通过氨化预处理后酶解玉米秸秆,采用DNS法测定还原糖产量,并考察氨化剂种类、浓度、固含量和氨化时间对玉米秸秆酶解产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碳酸铵为氨化剂,氨化剂浓度为20%,固含量为50%,氨化时间为11 d,在此条件下,还原糖产量最高为314.18 mg/mL,与直接酶解秸秆相比提高51.8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米秸秆经碳酸铵氨化预处理后,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结构发生变化,表面结构变得粗糙疏松,纤维素暴露,更有利于纤维素酶的作用。此外,FTIR发现,氨化处理后玉米秸秆在2920和1650 cm-1处的吸收峰减弱,其峰值降低一定程度上代表木质素结构被破坏。总体来看,玉米秸秆经过碳酸铵氨化预处理后,更有利于酶解玉米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木质素 纤维素 氨化预处理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进化的人工神经网络(GA-ANN)对葡萄糖发酵生产普鲁兰多糖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世伟 罗嘉伟 +5 位作者 王舸楠 赵廷彬 殷海松 郑志强 郑国保 乔长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0-66,共7页
基于遗传算法进化的人工神经网络,以葡萄糖为原料,对出芽短梗霉产普鲁兰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显著因素,再进行Box-Behnken实验建立数据样本,最后利用Matlab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寻找最... 基于遗传算法进化的人工神经网络,以葡萄糖为原料,对出芽短梗霉产普鲁兰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显著因素,再进行Box-Behnken实验建立数据样本,最后利用Matlab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寻找最优解。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抽提物对普鲁兰多糖的合成具有显著的正效应,K_(2)HPO_(4)对普鲁兰多糖的合成具有显著的负效应。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的决定系数与相对误差分别为0.9988与1.72%。最终优化获得普鲁兰多糖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50 g/L,酵母抽提物7.1 g/L,MgSO_(4)·7H_(2)O 1.4 g/L,K 2HPO 47 g/L,NaCl7 g/L,自然pH。在此条件下,普鲁兰多糖的产量为83.25 g/L,较优化前提高了79.73%。经济分析表示优化后的培养基成本较优化前降低了约70%。该研究结果为普鲁兰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撑,有助于提升普鲁兰多糖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兰多糖 遗传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 非线性关系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