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联合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2 位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李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40%~70%的患者,先后进行FFR和OCT检查,以FFR数值0.75为界,分为FFR正常组(67例)和FFR异常组(29例)。分析两组OCT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和FFR异常组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3.45±1.74)mm2和(2.33±1.62)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8.44±13.52)%和(65.71±17.16)%,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核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72±9.26)%和(29.84±12.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与FFR有统计学相关(P<0.05或<0.01)。以最小管腔面积<2.3 mm2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2.51%,特异度为78.43%,以面积狭窄率>70%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0.64%,特异度为82.35%。以脂核面积百分比大于25%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70.18%,特异度为62.74%。结论 OCT参数(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和FFR有很好的相关性,选取合适的OCT参数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临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影像特点 被引量:6
2
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2 位作者 陈少伯 张建起 赵季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14%,大于内侧壁的35%±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31%,亦大于内侧的2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同步化治疗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技术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少伯 姜铁民 +3 位作者 梁国庆 赵季红 赵鹏 李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心室同步化治疗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的起搏参数,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左室电极植入困难患者8例,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分别测定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 目的对比分析心室同步化治疗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的起搏参数,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左室电极植入困难患者8例,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分别测定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并在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门诊程控随访,在多普勒超声指引下进行参数优化。结果保留钢丝前后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分别为(4.58±1.57)V比(2.12±1.35)V,(1 060±182)Ω比(640±213)Ω和(9.81±2.05)V比(5.64±2.97)V,保留钢丝明显降低起搏阈值、降低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左室电极起搏参数与保留钢丝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在体位变动时有膈肌刺激。结论心室同步化治疗时,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能有效改善起搏参数,安全可行。远期随访,膈肌刺激和钢丝断裂的问题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同步化治疗 左室电极 导引钢丝 保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