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天津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包”开发实践——以“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冬梅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02,共5页
技能型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天津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需要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和数量充足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基于天津... 技能型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天津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需要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和数量充足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基于天津市"职业培训包"项目开发,通过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结合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培训体系和创新实践环节等途径,更好地满足天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包"开发为例阐述开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型人才 职业培训包 信用管理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二极管弱光光敏特性测试仪的开发
2
作者 易路平 刘铁根 江俊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64-66,共3页
为了进行光电二极管的弱光光敏特性的测量和标定,改进现有测试仪只能适应日光环境且电路板体积大、线路连接复杂的缺欠,开发了一种光电二级管弱光光敏特性测量仪,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 光电二极管 光敏特性 测试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初的宿命:人类起源神话比较视域下藏族始祖神话的性别想象
3
作者 徐美恒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6,共9页
藏族的始祖神话经历了从"猴子与哲塞姆"到"猕猴与罗刹女"的演变,动力源于吐蕃政权意识形态的转型,即佛教取代苯教。在社会意识形态转变过程中,重构社会文化的冲动改写了既有文化资源,使原初部族起源的性别想象所蕴... 藏族的始祖神话经历了从"猴子与哲塞姆"到"猕猴与罗刹女"的演变,动力源于吐蕃政权意识形态的转型,即佛教取代苯教。在社会意识形态转变过程中,重构社会文化的冲动改写了既有文化资源,使原初部族起源的性别想象所蕴含的人类文化信息被打上了佛教烙印,由原来的母系关系确定条件下追寻父系的情况,演变为神化父系、妖魔化母系的情况。这种演变的本质是父权制社会男性中心地位确立后,制造男性话语霸权的结果。比较藏族的始祖神话与女娲造人和亚当与夏娃传说的异同,从文学研究的母题与原型角度,可以把握到不同民族文化的性别想象的原初宿命,其如隐秘的基因,为人们解开后世文学中性别想象特点提供原始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始祖神话 性别想象 文化基因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4
作者 徐美恒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阿来在2015和2016年出版了中篇小说《蘑菇圈》《三只虫草》《河上柏影》,三部作品表面上以青藏高原出产的珍稀植物的命运为题材,颇具高原传奇色彩,其实,与其之前作品相比,"珍稀植物三部"更具明显整体统一的新气象,特别在人物... 阿来在2015和2016年出版了中篇小说《蘑菇圈》《三只虫草》《河上柏影》,三部作品表面上以青藏高原出产的珍稀植物的命运为题材,颇具高原传奇色彩,其实,与其之前作品相比,"珍稀植物三部"更具明显整体统一的新气象,特别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珍稀植物三部"的主要人物一扫以往作品那种病态、疯癫、苦难、无助、不幸与神秘状态,转变为健康、理性、勤劳、刚强、智慧、奋斗的劳动者形象,斯鮍、王木匠、伊娜、王泽周、桑吉等,拥有健全、完美的人格,在时代巨变中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创造了幸福美好的人生,为社会提供了榜样力量。"珍稀植物三部"显示了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从残缺到完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人物形象塑造 传播正能量 小说创作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文化视域下的原型传承:藏族当代诗歌的父亲与母亲形象
5
作者 徐美恒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当代诗歌在逐渐深化的民族身份确认创作思潮背景下,显示出日益鲜明的民族文化品质,不仅以特有的意象丰富了中华诗坛,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再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性别文化的角度观察,藏族当代诗歌中大量存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当代诗歌在逐渐深化的民族身份确认创作思潮背景下,显示出日益鲜明的民族文化品质,不仅以特有的意象丰富了中华诗坛,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再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性别文化的角度观察,藏族当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的父亲、母亲意象,是在古老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文化特点展现,诗作中对父亲形象的无意识精神偶像指认背后带有明显的"猕猴崇拜"的原型传承,在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对举的诗篇中,以父为主和以母为次的关系呈现也折射出"猕猴和罗刹女"神话的原型影响。藏族诗人对乡土观念和家园意识的坚守,彰显了宝贵的田园诗意价值,是对人类原初的温情的守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当代诗歌 父亲与母亲形象 性别想象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