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物史观与龚书铎先生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1
作者 曹志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9,共11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学科领域,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相关研究的健康发展。龚书铎先生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科有开创之功,亦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文化史的代表人物。龚先生坚...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学科领域,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相关研究的健康发展。龚书铎先生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科有开创之功,亦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文化史的代表人物。龚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切忌趋时相结合的治学原则,旗帜鲜明地以唯物史观为指针,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形成独特的认识:深入探索文化史研究的基础理论,认为“政治是历史的脊梁”,文化不是历史的中心,从而摆正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并以唯物史观批评文化中心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全盘西化”“儒化中国”等错误思潮,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是文化建设的源头。这些论断深化了学术界对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书铎 中国近代文化史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城邦:中亚述的历史叙事与国家集体身份的构建
2
作者 袁指挥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亚述作为新兴力量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对亚述而言,在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过程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它需要继承并妥善处理城邦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大国间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亚述还需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特色,向当时的国际社会证明其与其他文明相比毫不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身份 西亚北非 文化遗产 自我认知 大国政治 历史叙事 认同过程 亚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化传播中的反不正当竞争——以天津“泥人张”诉北京“泥人张”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苏哲 张建梅 姬广亮 《知识产权》 CSSCI 2007年第2期66-69,共4页
民间文化产品的开发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出现。在主体明确、有继承人或传承人作为权利人的情况下,不应当随便使用权利人的企业名称、特有的商品名称、商标或姓名,不得造成特有名称的混淆和淡化。如果打着弘... 民间文化产品的开发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出现。在主体明确、有继承人或传承人作为权利人的情况下,不应当随便使用权利人的企业名称、特有的商品名称、商标或姓名,不得造成特有名称的混淆和淡化。如果打着弘扬民间文化的旗号一哄而起,任意贴上某种知名商品的标签,导致产品越来越不“正宗”,其独特性、精粹性丧失,该民间文化所遭受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化 泥人张 特有名称 驰名商标 反不正当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交融、变迁与多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辽宋夏金元时期士人人格与心态的变迁及历史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马瑞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73-80,共8页
关键词 文化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历史进程 文化变迁 金元时期 一体化 耶律楚材 中国北方 实用主义 人格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田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从1884年到1894年,李慈铭主持天津学海堂和问津、三取两书院长达十余年,他是这一时期天津书院最值得注意的人物,这些活动也是李慈铭晚年活动的一个重要侧面。《越缦堂日记》记录了李慈铭在天津书院的日常考课情形,李慈铭日记中常记有学... 从1884年到1894年,李慈铭主持天津学海堂和问津、三取两书院长达十余年,他是这一时期天津书院最值得注意的人物,这些活动也是李慈铭晚年活动的一个重要侧面。《越缦堂日记》记录了李慈铭在天津书院的日常考课情形,李慈铭日记中常记有学海堂、问津书院、三取书院斋课情形,如所拟试题、课卷评阅、应课人数、考课名次、取内课生情形等。作为山长,评阅课卷是一项主要的日常职责。从日记中可见,李慈铭对此事颇为认真,除了评定各人名次外,对士子课卷也常予以点评甚至改写。李慈铭主课北学海堂和问津、三取两书院十余年,其成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当地造就了一批功名之士,二是促成了天津士人治学风气的转移。在经世学风的引导下,李慈铭的天津门人有不少后来成为当地的新学之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慈铭 书院教育 天津 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1972年体制”的历史基石与现实挑战
6
作者 黄忠 王鹏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179,共8页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两国政府在综合考量国际局势与国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向而行的战略性选择。围绕中国台湾、历史、安保、领土争端问题,两国政府达成处理原则与方式上的共识,构建了和平友好基调的“1972年体制”。然而...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两国政府在综合考量国际局势与国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向而行的战略性选择。围绕中国台湾、历史、安保、领土争端问题,两国政府达成处理原则与方式上的共识,构建了和平友好基调的“1972年体制”。然而,日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回顾复交52年的历程,中方一贯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而日方在历史问题上则存在反省与否定两种态度。在右翼运动与自民党派阀政治的影响下,历届日本政府对于侵华历史问题的态度并不一致,日本社会扭曲历史观的盛行已成为阻碍建构新时代中日关系的严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2年体制”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历史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7
作者 王煜 阎书钦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99-101,共3页
坚定历史自信,是把握历史发展趋向、顺应历史潮流进而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坚持... 坚定历史自信,是把握历史发展趋向、顺应历史潮流进而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践行初心使命提供思想武器和精神动能。新征程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更好地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自信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艺术在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评《郑州打造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研究》
8
作者 刘佺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I0003-I0003,共1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市正在积极打造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将其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发展,积极塑造郑州市的良好形象。数字艺术是在先进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将文化艺...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市正在积极打造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将其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发展,积极塑造郑州市的良好形象。数字艺术是在先进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将文化艺术等多种资源以文本、音频和视频等格式进行存储、修正和更新,形成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将数字艺术应用于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能够长久保存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郑州打造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研究》一书追本溯源,内容丰富,对于数字艺术在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资源 数字艺术 地标 历史文化遗产 长久保存 追本溯源 黄河流域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9
作者 周少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I0006-I0006,共1页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需要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四十余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时代出发,依照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对我...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需要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四十余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时代出发,依照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对我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特点进行讨论与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基于历史经验提出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变迁 促进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 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史研究 社会文化发展 我国近代 发展的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汇经例的史学:刘知幾史学思想视域中的《春秋》经传史观
10
作者 杨瑞冬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122,共13页
唐代经学和史学的繁荣发展,呈现经史区隔、经史互动、经史交融的学术特点。《春秋》经传具备经、史双重性质,刘知幾《史通》将其纳入史学视域进行探讨,多涉及对经学观念和儒学经典的评价。从《史通》对《春秋》经传的引述中可以看出其... 唐代经学和史学的繁荣发展,呈现经史区隔、经史互动、经史交融的学术特点。《春秋》经传具备经、史双重性质,刘知幾《史通》将其纳入史学视域进行探讨,多涉及对经学观念和儒学经典的评价。从《史通》对《春秋》经传的引述中可以看出其史学思想是融汇经学的。刘知幾将《春秋》经例视为史学、史法的源头以及模范,在推尊与批判《春秋》经传同时,表达理想的史学思想。《春秋》与《史通》实录意识具有循例责实与得实书史的不同特点。通过考察刘知幾批评《春秋》的“实录”,发现其实录意识具备自觉性、反思性、丰富性,但其对《春秋》实录意识的理解仍有隔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春秋》学 史学思想 经史关系 实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缺”到“匿缺”:明代吏部“作缺”制度考论
11
作者 张献忠 罗国澄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4,共9页
吏部“作缺”是明代文官铨选的基础性制度,洪武二十六年正式确立,由吏部文选清吏司缺科依照特定的“出缺”缘由,统计内外衙门所报文职官缺,填注《缺册》、缺帖,以备铨授。起初内外官缺均由各衙门直接逐日申报至吏部,成化年间外官“报缺... 吏部“作缺”是明代文官铨选的基础性制度,洪武二十六年正式确立,由吏部文选清吏司缺科依照特定的“出缺”缘由,统计内外衙门所报文职官缺,填注《缺册》、缺帖,以备铨授。起初内外官缺均由各衙门直接逐日申报至吏部,成化年间外官“报缺”改以抚按双月奏缺为主要渠道,各省有司为辅,形成了多渠道交叉的“报缺”体系,确保中央能获取详实的人事信息。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明廷对全国人事的统一管理,还保障了行政体系的稳定。然而,“作缺”制度在运作中也出现了报缺迟误、隐匿善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铨政的正常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吏部 “作缺” “匿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理、规律与历史研究--兼论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 被引量:6
12
作者 庞卓恒 刘方现 王京春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信奉者断言,世间本无真理,由此断言历史研究者也不可能找到真理,并进而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真理。对此,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真理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的规律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单层面"...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信奉者断言,世间本无真理,由此断言历史研究者也不可能找到真理,并进而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真理。对此,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真理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的规律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单层面"实证归纳性的"重现律",另一类是把"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联系起来归纳得出的"因果律"。前者只具有或然性,后者才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但长期被误解为仅仅是某几种社会形态递进规律,实际上就是把只具有或然性的"重现律"误认为普遍有效的"因果律";当人们以那种被误解的"普遍规律"去同具体的历史事实比对,一旦不能完全对上号,就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普遍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唯物史观的错,而是误解者和否定者的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重现律 因果律 唯物史观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三着力点——以“评价秦始皇”一课为例 被引量:20
13
作者 田春苗 范英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倡三个着力点,即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创设具体情景,提出挑战性问题是前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方法。以"评价秦始皇"一课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围绕这三个着力点展开的途径和步骤。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新探 被引量:7
14
作者 杜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32,共10页
关于"共和行政"的真相问题,以往学者或信《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或持《史记》"二相行政"说,久讼不决,殆成千古疑案。近出清华简《系年》有厉王流彘"共伯和立"的记载,可与《纪年》相呼应,... 关于"共和行政"的真相问题,以往学者或信《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或持《史记》"二相行政"说,久讼不决,殆成千古疑案。近出清华简《系年》有厉王流彘"共伯和立"的记载,可与《纪年》相呼应,似乎加强了人们从《纪年》不从《史记》的信心。实际上,国人暴动赶走厉王以后,畿内诸侯共伯和并未篡位自立,而是以三公首席执政的身份,会同召公、周公执掌王室大政,以共伯和的名义发布国家政令,以共和作为年号,组成贵族合议制政府,维持中央政权的运行。在王室无君的情况下,这种合议制政府的执政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朝廷权力运行的制度规范,因而被称为"诸侯释位以间王政"或"共伯和摄行天子事"。这可能就是西周"共和行政"的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共和行政 共伯和 二相共和 首席执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秋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103,共8页
史料是过往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所必须的材料。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它与有意史料相对应。有意史料虽有故意作伪之嫌,亦具有意存真之实。而无意史料的特殊价值在于:因其无主体之"意"的... 史料是过往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所必须的材料。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它与有意史料相对应。有意史料虽有故意作伪之嫌,亦具有意存真之实。而无意史料的特殊价值在于:因其无主体之"意"的干扰而尤能保存历史之真。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是涵容并存的,不能从史料存在形式上作截然区分。主体之"意"是剔分无意史料的刀尺,研究的问题是捕获无意史料的筌网。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无意史料应与有意史料对勘使用,庶几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史料 有意史料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建文史学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德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42,共7页
明清时期大量的史籍、史料足以建构"建文史学"的命题。所谓建文史学,就是明清以来人们对建文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包括建文书法、建文史观、建文历史建构、建文史籍的编撰等几个方面。建文史学的发展和明清历史... 明清时期大量的史籍、史料足以建构"建文史学"的命题。所谓建文史学,就是明清以来人们对建文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包括建文书法、建文史观、建文历史建构、建文史籍的编撰等几个方面。建文史学的发展和明清历史的脉动息息相关,在不同阶段,建文书法及建文史观均有变化,而建文史则更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认真研究建文史学的发展历程,既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建文史研究的需要,也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更加深刻地把握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文史学 建文书法 建文史观 建文历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私修史书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姗姗 张秋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84,共6页
明代中后期政治弊端日益显露,官修史书衰落,私修史书自觉承担起史学资治的责任,逐渐兴盛起来。面对政治压力,私修史书谨小慎言,却又希望反抗权势。史权与君权的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而加深,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刺激私修史书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政治弊端日益显露,官修史书衰落,私修史书自觉承担起史学资治的责任,逐渐兴盛起来。面对政治压力,私修史书谨小慎言,却又希望反抗权势。史权与君权的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而加深,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刺激私修史书的发展。总之,明中后期的政治因素对私修史书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私修史书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中朝关系史中“事大”与“字小”问题的认识论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臻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7,281,共7页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历史上,朝鲜半岛政权长期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事大"政策;同时,中国封建王朝对朝鲜予以"字小",由此双方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事大""字小"问题与"殖民史...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历史上,朝鲜半岛政权长期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事大"政策;同时,中国封建王朝对朝鲜予以"字小",由此双方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事大""字小"问题与"殖民史观"是有本质区别的,对该问题辩证地看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中朝关系,做到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加强中朝(韩)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对东北亚政治局势的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朝关系 “事大” “字小”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基础 被引量:11
19
作者 娜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2-16,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基于对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何认识中国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杨建新先生的"各民族共创中华"论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从主体论层面回答了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基于对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何认识中国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杨建新先生的"各民族共创中华"论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从主体论层面回答了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历史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于廑先生对整体世界史观学术渊源的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景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40,共9页
吴于廑先生所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的兴起”。这一整体世界史观的萌生,最早见之于1964年他所著的《时代与世界历史》一文。这在时间上与西方学者提出全球史观如英国学者巴勒克劳夫撰写《变动世界中的... 吴于廑先生所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的兴起”。这一整体世界史观的萌生,最早见之于1964年他所著的《时代与世界历史》一文。这在时间上与西方学者提出全球史观如英国学者巴勒克劳夫撰写《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1956年),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1963年),斯塔夫里阿诺斯推出《全球通史》(1970年代初),基本上是同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史观 学术渊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 西方学者 世界历史 历史学家 全球史观 7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