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1
作者 代红伟 向绪伟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创建和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如何将无产阶级政党打造成为强大的政治组织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他们从政治立场、政治纲领、政治目标、政治品格、政治信仰... 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创建和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如何将无产阶级政党打造成为强大的政治组织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他们从政治立场、政治纲领、政治目标、政治品格、政治信仰等方面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科学意蕴,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坚持维护党的权威,构建科学严密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组织基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群众基础;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政党 政治建设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无产阶级:一个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无产阶级的描述性概念——基于马克思“典型分析法”的审视
2
作者 赵子晨 刘海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3,共10页
随着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其社会阶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关于无产阶级和数字劳动部分更是学者讨论的焦点。但这些关于无产阶级的讨论却大量使用着前数字资本主义或非数字资本主义的阶级概念,其中关于数字劳动及其物质... 随着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其社会阶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关于无产阶级和数字劳动部分更是学者讨论的焦点。但这些关于无产阶级的讨论却大量使用着前数字资本主义或非数字资本主义的阶级概念,其中关于数字劳动及其物质性和生产性也没有统一的观点,这就影响了人们对无产阶级认识的准确性。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的“典型分析法”对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无产阶级进行考察,提出数字无产阶级这一新的概念能指来描述数字资本主义中的无产阶级部分。通过对过往讨论中所使用的无产阶级概念的辨析以及数字劳动物质性的讨论,本文明确了数字无产阶级的概念内涵及其一般规定、共同特征等,为之后进一步深入讨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和数字社会主义的建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 数字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观的内涵及特点——由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说起 被引量:4
3
作者 杨仁忠 屈彩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73,共4页
马克思哲学革命突出地表现在其世界观的变革上。马克思世界观的内涵是:以"历史"作为解释世界的原则,世界是以现实的人的活动为基础的生活世界,世界是在现实的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其特点在于以人类解放为价值诉求,以"... 马克思哲学革命突出地表现在其世界观的变革上。马克思世界观的内涵是:以"历史"作为解释世界的原则,世界是以现实的人的活动为基础的生活世界,世界是在现实的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其特点在于以人类解放为价值诉求,以"改变世界"为理论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内涵 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中求进总基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嘉懿 李家祥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80,共5页
中国经济发展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存在的风险仍不容忽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这可能是导致经济存在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找到新的平衡点... 中国经济发展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存在的风险仍不容忽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这可能是导致经济存在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找到新的平衡点来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稳中求进总基调进行了研究,认识"稳"和"进"在经济发展中的内涵及作用,阐述了在经济运行中把握"进"力度与保持"稳"态势的举措,得出了运用稳中求进总基调指导经济工作中,要遵循经济运行四个环节的整体原则、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适应原则、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优化原则,进而提出实施稳健性的财政政策、做好社会政策托底工作、推进经济结构的中高端发展等建议,以期在不断波动起伏的经济运行中彰显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过剩 需求结构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人的利己主义”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重新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建永 刘琪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6,共6页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离开国家语境,独立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起点。这一概念内在地蕴含着两层重要的思想内涵:其一,市民社会是私人的利己主义的战场,在这里,需要的满足是一切行动的最高目的;其二,市民社会是一切物质的生活关系和...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离开国家语境,独立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起点。这一概念内在地蕴含着两层重要的思想内涵:其一,市民社会是私人的利己主义的战场,在这里,需要的满足是一切行动的最高目的;其二,市民社会是一切物质的生活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制约着一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市民社会决定了政治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利己主义 经济形态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住学科边界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前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秀阁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8,共3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大建设的力度。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深入推进学科的建设首先必须把住学科边界。为此,必须提高对把住学科边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目前在把住学科边界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大建设的力度。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深入推进学科的建设首先必须把住学科边界。为此,必须提高对把住学科边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目前在把住学科边界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学科建设中的认识问题、研究方向问题、培养机制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边界 建设 前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共领域对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独特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共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初探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仁忠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7,共4页
"公共领域"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性存在。从社会政治功能来看,公共领域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培养了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公共精神等公民意识。因此,培育和... "公共领域"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性存在。从社会政治功能来看,公共领域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培养了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公共精神等公民意识。因此,培育和壮大公共领域是建设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公民意识 公共精神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多维透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焦冉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33,共9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论题。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思路的需要,我们力图破除机械思维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精深之处。本文力图...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论题。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思路的需要,我们力图破除机械思维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精深之处。本文力图追根溯源,基于逻辑与历史的方法,从四重维度:前提性维度(自然环境)、关键性维度(实践)、共时性维度(社会结构)、历时性维度(社会形态),梳理并透析社会的有机特性,形成对社会有机体的全面把握,以更深切认识"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有机体 社会结构 社会形态 总布局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郝贵生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9-174,共6页
"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关键是要对"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字做实践的解释。它的实际含义绝不是弘扬和高扬抽象的所有的人,而是弘扬和高扬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是工人阶级和一切... "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关键是要对"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字做实践的解释。它的实际含义绝不是弘扬和高扬抽象的所有的人,而是弘扬和高扬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是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承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精髓就是使绝大多数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承认这一思想有助于认识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真正划清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以往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有助于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其阶级观点、群众史观思想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真正理解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 劳动实践 群众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到现代: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银锋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4,共4页
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美国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也不同程度地引发了美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动荡,它使得人们又重新思考金融资本对经济社会到底有什么影响、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等问... 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美国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也不同程度地引发了美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动荡,它使得人们又重新思考金融资本对经济社会到底有什么影响、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等问题。要探寻金融危机的根源,一味地从西方主流经济学出发是无能为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探求经济危机及其解决方法的新视阈。经济金融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启发性,它将为解释和化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提供新的理论视阈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资本 政治经济学理论 经济金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内涵的三重辩证看马克思主义的“行”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新春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6,共6页
历史主体性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千年难题。马克思主义扬弃了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个人主体论,创立了群众史观,首次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并在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理... 历史主体性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千年难题。马克思主义扬弃了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个人主体论,创立了群众史观,首次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并在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三重关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内涵,从而在理论上与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在实践上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仅有力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还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 人民 辩证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艾思奇与叶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福宁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14,共5页
抗战时期艾思奇与叶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能否中国化展开的。这一论争,对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推动中国抗日战争的... 抗战时期艾思奇与叶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能否中国化展开的。这一论争,对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推动中国抗日战争的不断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重温这段历史,对于今天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工作者来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思奇 叶青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领域与中国政治权威合法性基础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共性思想的现实意义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仁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共4页
"公共领域"虽然是西方学者分析西方社会结构的理论话语,但它的现实指涉在当今中国也已经是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存在。因此,它在当今中国也应该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从当今中国的政治建设来看,社会公共领域通过提供... "公共领域"虽然是西方学者分析西方社会结构的理论话语,但它的现实指涉在当今中国也已经是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存在。因此,它在当今中国也应该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从当今中国的政治建设来看,社会公共领域通过提供政治参与主体的合法性和法规政策制定过程程序的合法性,壮大了中国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从而促进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政治权威 合法性基础 中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资本主义企业员工参与制度的马克思理论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文玮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72,共4页
资本主义企业员工参与制度在缓和劳资矛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背景下,这一制度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是科学甄别以及合理借鉴这一制度的前提。针对当前... 资本主义企业员工参与制度在缓和劳资矛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背景下,这一制度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是科学甄别以及合理借鉴这一制度的前提。针对当前学术界在运用马克思相关理论分析资本主义企业员工参与制度时容易误读的三个问题,即资本主义企业员工参与,是否是企业管理内容的变化、是否是劳动对资本从属关系的强化、是否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实现等,进行探究和澄清,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企业员工参与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企业 员工参与 马克思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图景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振辉 杨仁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6,共9页
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共同体的生成史。马克思在现实的人与共同体的互构关系中把握人类共同体生成的本体论语境,在社会形态理论与共同体的互融关系中理解人类共同体生成的认识论语境,在人类解放与共同体... 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共同体的生成史。马克思在现实的人与共同体的互构关系中把握人类共同体生成的本体论语境,在社会形态理论与共同体的互融关系中理解人类共同体生成的认识论语境,在人类解放与共同体的互益关系中探求人类共同体生成的价值论语境。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人类共同体形态表现为原始共同体、城邦共同体、封建国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图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有原则高度”的中国实践,在实践旨趣上为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石,在理论智慧上为摆脱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的物化束缚提供思想方案,在全球治理上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 社会形态 真正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共生关系研究
16
作者 石晓霞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0-141,共2页
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共生:面临共同的时代语境,肩负共同的时代使命,具有共同的发展特征,在交融与重构中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延安文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重构中实现繁荣;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 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共生:面临共同的时代语境,肩负共同的时代使命,具有共同的发展特征,在交融与重构中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延安文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重构中实现繁荣;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互动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及现实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子铃 王铮 刘文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5,共6页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对资本的辩证审视。马克思从占有、生产和消费三个阶段分析批判资本逻辑破坏自然界的过程。同时,他还揭露并批判了资本逻辑危害人与自然关...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对资本的辩证审视。马克思从占有、生产和消费三个阶段分析批判资本逻辑破坏自然界的过程。同时,他还揭露并批判了资本逻辑危害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样态,即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单向度化、物质变换“断裂”以及金钱至上的价值思维。深刻认识资本逻辑破坏大自然的发生机制,发挥资本的积极因素,克服资本的消极影响,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要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维度发展、把握好资本与生态之间的张力以及培育公众的生态道德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逻辑 生态批判 美丽中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异化与自由
18
作者 郎振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25,共4页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之焦点,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革命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财富追求兴趣的日益高涨,全球性环境恶化,频繁爆发的生态危机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之焦点,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革命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财富追求兴趣的日益高涨,全球性环境恶化,频繁爆发的生态危机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纵观国内外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本文笔者以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为基点,从全新视角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而构建出人与自然、人与劳动、人与消费、人与科技等关系维度的全新视阈。以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的内容,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异化 自由 生态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与构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话语的发展
19
作者 刘慧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6,共4页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恩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就必须对"共产主义"话语出场和演变过程展开科学的研究。马恩"共产主义"话语的发展是一个夯实话语基石、确定话语...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恩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就必须对"共产主义"话语出场和演变过程展开科学的研究。马恩"共产主义"话语的发展是一个夯实话语基石、确定话语介质、完善话语目标的过程。因此,对"共产主义"话语的把握也主要从以上三方面着手,以此正确把握"共产主义"话语的特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话语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理论困境的哲学反思——基于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剖析
20
作者 王玉灵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67,共5页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具有迷惑性的一种理论。民主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它以对自由和平等价值的追求界定"民主"和"社会主义",企图以政治...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具有迷惑性的一种理论。民主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它以对自由和平等价值的追求界定"民主"和"社会主义",企图以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的民主形式实现所谓的社会主义,这是一种以民主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颠倒的理论;社会主义被界定为一种自由平等价值形态的概念,使民主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认识起点上就存在着偏差;混乱的逻辑、认识起点的偏差必然导致方法论上混乱的折中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这样也就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源性问题。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困境的哲学分析,有助于我们辨别清楚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马克思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理论困境 哲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