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式化展演与离散式观看——基于央视春晚的文化传播学考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晚 程式化展演 文化加冕 离散式收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常态”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雅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7-140,共4页
"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同志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国家经济改革新概念、新思路、新内涵,并逐渐成为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 "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同志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国家经济改革新概念、新思路、新内涵,并逐渐成为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媒介环境与生态巨变所引发的严峻挑战。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实现体系重构和模式转型,从而更好地适应传媒单位对新闻人才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教育 “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 传媒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传播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孙瑞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6,共6页
大众传播动力学是分析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重要理论框架。环境新闻报道要产生良性社会效应,要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实现预期目标:通过环境新闻报道,推动"社会问题化"的实现(问题呈现层面);迅速形成社会动员态势(公众认知与态... 大众传播动力学是分析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重要理论框架。环境新闻报道要产生良性社会效应,要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实现预期目标:通过环境新闻报道,推动"社会问题化"的实现(问题呈现层面);迅速形成社会动员态势(公众认知与态度层面);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回应(实际行动层面)。社会问题化、媒体驱动型社会动员、媒体驱动型社会回应的形成与效果,是评价环境新闻报道质量与社会效应的三个重要的实践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新闻 社会效应 传播动力学 社会问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消费过程的传播学解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娟 孙卫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21-26,共6页
旅游作为经济领域的一支强有力的新生力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样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对于丰富旅游研究内容,完善旅游框架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阐释了旅游消费过程... 旅游作为经济领域的一支强有力的新生力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样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对于丰富旅游研究内容,完善旅游框架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阐释了旅游消费过程的三阶段特点,并针对各个阶段的主要传播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消费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外交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娟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2,115,共3页
本文从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的交集谈起,探讨当代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策略的互动。认为新闻传播要渗透"公共外交"的整体意识,设法让中国的声音通过新闻传播来告知世界。
关键词 新闻传播 公共外交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移民”现象探析
6
作者 郭卫东 郭媛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56,共3页
"网络移民"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特征、内容要素、受众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网络移民现象对新媒体行业、受众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媒... "网络移民"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特征、内容要素、受众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网络移民现象对新媒体行业、受众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媒体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受众行为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移民 传播学 网络 信息技术 受众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度”长者:包容性视域下对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审思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艳玲 赵博文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159,共9页
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初衷十分可贵,但当前主流研究过度依赖于科技可以解决老龄化的潜在假设,导致拖拽式数字融入将老人关乎的自信、自尊和自重均虚置,技术理性越位使其个体自主选择悬置,老年人成为技术乐观主义话语型构的“单向... 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初衷十分可贵,但当前主流研究过度依赖于科技可以解决老龄化的潜在假设,导致拖拽式数字融入将老人关乎的自信、自尊和自重均虚置,技术理性越位使其个体自主选择悬置,老年人成为技术乐观主义话语型构的“单向度”长者。“以爱为名”的数字融入之于老年群体并非符合全体的最优解,适当断连与回归线下交往或许能看到老年群体更为丰富的精神面向。线下空间的具身交往并非数字融入的对立面,二者都是包容性视域下解决老年群体社会融入问题的一体两面,有助于老年人维持现有社会关系以确定自我价值,也可在遵循融入意愿的前提下更好地接受年轻世代的数字反哺与同辈数字经验传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理论 数字融入 具身交往 日常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识别的流传物:诠释学视域下图书视频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
8
作者 孙蕾 颜彬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文章从诠释学视角探讨了图书视频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机制。图书视频通过视觉化诠释,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视觉文本,实现媒介化传播。视频制作者利用设置悬念、构建情节等叙述技巧重构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激... 文章从诠释学视角探讨了图书视频在数字媒介时代的内容生产与受众召唤机制。图书视频通过视觉化诠释,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视觉文本,实现媒介化传播。视频制作者利用设置悬念、构建情节等叙述技巧重构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激发读者的期待性想象和情动性召唤,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图书视频作为媒介流传物,不仅促进了图书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还推动了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了图书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视频 流传物 内容生产 受众召唤 媒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实体照片的身体实践与记忆建构——基于媒介物质性视角的审视
9
作者 孙卫华 邵兰慧 马龙腾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实体照片作为记忆的载体,因其客观实在的物质形态而具有数字照片所不具备的物质特性。从物质性视角看,实体照片的非流动易逝性及其在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下促使记忆主体的高情感卷入,成为人们在数字时代对抗虚拟与流动、寻求稳固的一种本... 实体照片作为记忆的载体,因其客观实在的物质形态而具有数字照片所不具备的物质特性。从物质性视角看,实体照片的非流动易逝性及其在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下促使记忆主体的高情感卷入,成为人们在数字时代对抗虚拟与流动、寻求稳固的一种本真性方式。因此,即使面对高效、低成本的数字存储技术,人们依然会选择实体照片,并基于不同的情感需求创造出不同的记忆呈现方式,赋予其专属的意义与价值,以此作为其真挚情感的物质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照片 物质性 身体实践 记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附近出发:城市实体书店在地化场景构建的应然图景与纾困之策
10
作者 王艳玲 周倩娜 徐冰涛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0,共8页
从场景理论与附近的概念出发,从戏剧性维度、真实性维度、合法性维度勾勒实体书店的在地化,即身体在场的地方芭蕾、场所精神的景观表达、线上线下的关系延伸。针对其当下的审美同质化、身份区隔化、市场挤压化困境,提出整合在地文化、... 从场景理论与附近的概念出发,从戏剧性维度、真实性维度、合法性维度勾勒实体书店的在地化,即身体在场的地方芭蕾、场所精神的景观表达、线上线下的关系延伸。针对其当下的审美同质化、身份区隔化、市场挤压化困境,提出整合在地文化、盘活附近资源、激活线上空间等策略,以助推实体书店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书店 场景理论 在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营销传播企业“软实力”测评--以数字营销传播服务提供商为研究范畴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万木春 星亮 胡振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18,共9页
近年来,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数字化创意及设计为主体特征的数字营销传播行业发展迅速。以典型调查配合问卷调查,对北、上、广、深三十余家数字营销标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了个人深访。基于调研,对数字营销传播、数字营销传播... 近年来,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数字化创意及设计为主体特征的数字营销传播行业发展迅速。以典型调查配合问卷调查,对北、上、广、深三十余家数字营销标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了个人深访。基于调研,对数字营销传播、数字营销传播行业的"软实力"、跨界思维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初步建立了数字营销传播行业"软实力"的测评指标体系;从受访者角度探讨了数字营销传播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了知识创新在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营销传播 软实力 指标体系 核心竞争能力 知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博科技谣言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兼论微博谣言传播公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尹良润 徐速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84,共3页
本文对"N95口罩使用时间"个案及162则科技微博谣言进行分析发现,造谣者的"可信度""批判能力",谣言本身的"重要性"与"模糊性",围观者的"态度""关联性",传谣者的&... 本文对"N95口罩使用时间"个案及162则科技微博谣言进行分析发现,造谣者的"可信度""批判能力",谣言本身的"重要性"与"模糊性",围观者的"态度""关联性",传谣者的"可信度""批判能力""信息关联性""活跃度",传播媒介的"转发次数"等变量是影响微博科技谣言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奥尔波特、克拉斯的研究成果,提出微博谣言传播公式,即微博谣言=模糊性×重要性×参与者可信度×参与者活跃度×信息关联性×转发次数×a围观者态度÷参与者批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谣言 科技谣言 谣言传播 谣言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 传播的符号学解读--以1949年至2015年间我国六场阅兵式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卫华 肖爱丽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5,32,共4页
我国自1949年至2015年间举行了十四次国庆阅兵和一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66年间,阅兵式的布演及媒介呈现发生了双重变化,这一过程既勾勒出我国社会变革和政治进程在每一阶段的不同特征,也凸显出... 我国自1949年至2015年间举行了十四次国庆阅兵和一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66年间,阅兵式的布演及媒介呈现发生了双重变化,这一过程既勾勒出我国社会变革和政治进程在每一阶段的不同特征,也凸显出我国现代政治传播理念的演进路径。本文选取阅兵式中典型的6场,通过对其中政治仪式及象征符号的研究发现,阅兵式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政治仪式与媒介景观的双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庆阅兵 传播 仪式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战略文化传播体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卫东 林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面临重大的挑战。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传统在当代文明重塑中具有价值引领意义,以中国特色战略文化思维涵养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主权意识存在可能性。在注重媒体...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面临重大的挑战。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传统在当代文明重塑中具有价值引领意义,以中国特色战略文化思维涵养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主权意识存在可能性。在注重媒体报道的事实投射中,立足道德高地,提升与完善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力建构,在"硬、软、巧、谋"四个方面,凸显民族力量。即硬的方面,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强大势能;软的方面,释放幸福中国优雅美好的文明场域及其磁性引力;巧的方面,做好媒体顺势而为,借势而起的机遇捕捉;谋的方面,则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文化实施中华文明复兴的长远布局。从战略文化视角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公民文化主权意识觉醒,构造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战略文化 传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仪式传播到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央视春晚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娟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65,96,共3页
本文认为借助大众传播的模式特别是电子媒体具备的"主流化"共鸣涵化功能,央视春晚起到形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共识的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国家认同,包括对内的国民身份认同,明确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以及对外表述&qu... 本文认为借助大众传播的模式特别是电子媒体具备的"主流化"共鸣涵化功能,央视春晚起到形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共识的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国家认同,包括对内的国民身份认同,明确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以及对外表述"中国梦"国家理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和全球目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视春晚 国家认同 意识形态 共识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识平凡之物:手机壳的物质性与情感实践
16
作者 邵兰慧 孙卫华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4,共7页
在阿帕杜莱看来,物与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手机壳作为随处可见的日常之物,同样拥有它的社会生命。本文从手机壳的物质本身出发,采用物本分析法挖掘构成手机壳生命价值的三重物质性——保护性、生命性与装饰性。在三重物质性的作用下,手... 在阿帕杜莱看来,物与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手机壳作为随处可见的日常之物,同样拥有它的社会生命。本文从手机壳的物质本身出发,采用物本分析法挖掘构成手机壳生命价值的三重物质性——保护性、生命性与装饰性。在三重物质性的作用下,手机壳以物质生命的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触动着使用者的情感变化与实践方式,以及人与物之间生动的情感实践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壳 物质性 物质文化 情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思想的生产者--当代新闻理论教学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卫东 荣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4-115,共2页
长期以来,作为思辨性较强的新闻理论课,其教学实践一直存在困扰。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评估体系的完善三个方面对新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反思与研讨,提出了独到而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新闻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实践驱动、内在机制和价值反思
18
作者 刘佳静 张兵娟 郜原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4,100,共6页
民族服饰拍照在互联网“种草”文化与“网红”效应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为青年人追捧的旅行体验项目。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法,探讨民族服饰影像实践如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青年体验者民族服饰的影像实践是一场“... 民族服饰拍照在互联网“种草”文化与“网红”效应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为青年人追捧的旅行体验项目。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法,探讨民族服饰影像实践如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青年体验者民族服饰的影像实践是一场“身心归属”的旅行。他们通过身体的“装扮”重新召唤和型构对自我的理解和想象,并在具有象征性和仪式化的空间中,建构与“此地”的连接和深度的民族文化感知,进而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个性化的拍照体验和打卡分享让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交织,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 拍照 具身体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内涵、溯源及启示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卫华 刘敬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欧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是其情境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下的自我有着诸多变体:拟剧论中的情境自我、全控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表达恭敬和风度的仪式自我、实体变化中的框架自我等,这些自我统一于对互动秩序的探究之中。... 欧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是其情境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下的自我有着诸多变体:拟剧论中的情境自我、全控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表达恭敬和风度的仪式自我、实体变化中的框架自我等,这些自我统一于对互动秩序的探究之中。其自我传播观一方面承继于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具有浓厚的社会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气质;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人类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仪式和布朗功能主义仪式观的印迹。其自我传播观对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夫曼 自我观 人际互动 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呈现、满足:虚拟世界的身体传播转向——基于数字平台“打卡”行为的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娟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108,共5页
身体传播成为新时期传播研究聚焦的重点话题。当下身体与传播的研究在对身体、心智、媒介、环境等多种因素考察的前提下,关注传播的具身性,将其视为身、心与物质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理解具身主体与媒介的互动关系... 身体传播成为新时期传播研究聚焦的重点话题。当下身体与传播的研究在对身体、心智、媒介、环境等多种因素考察的前提下,关注传播的具身性,将其视为身、心与物质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理解具身主体与媒介的互动关系。本文选取当下数字社交中较为流行的“打卡”活动作为切入点,从微观行为的特征及其隐含的意义与精神需要入手,通过分析这一虚拟世界的媒介参与行为,侧重研究数字技术支撑下基于网络平台的身体参与实践及其带来的情感和精神满足,并进一步探讨传统身体研究框架下的理论假设在当下具身传播视角下的合理性,及其在技术制阈下身体作为主体参与传播实践引发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身体传播 媒介实践 情感满足 打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