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于桥水库水质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水蓉 吴光红 苏睿先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4期27-30,34,共5页
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和Sen方法对于桥水库1986—2005年的水质参数(pH值、DO、COD、BOD5和NH3-N)的变化趋势和趋势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于桥水库水质能够满足其水功能规划Ⅲ类水质标准要求,pH值、DO、BOD5和NH3-... 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和Sen方法对于桥水库1986—2005年的水质参数(pH值、DO、COD、BOD5和NH3-N)的变化趋势和趋势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于桥水库水质能够满足其水功能规划Ⅲ类水质标准要求,pH值、DO、BOD5和NH3-N质量浓度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COD质量浓度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质整体趋于稳定,其中DO质量浓度呈显著下降,COD质量浓度呈显著上升,且DO和COD质量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pH值略有上升,但NH3-N和BOD5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在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和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水质无明显恶化,说明多年来所采取的水质综合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检验 Sen方法 水质评价 趋势分析 于桥水库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察汗淖尔干湖床点尺度非饱和带降水入渗补给研究
2
作者 孙季珲 于一雷 +3 位作者 张兵 韦欣 杨洪国 张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3,共9页
为深入了解半干旱区降水入渗补给的规律,基于张家口市尚义县气象站点降水数据和采样点土壤性质,采用稳定同位素、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和氯离子质量平衡法(CMB)等方法分析察汗淖尔干湖床的降水入渗补给速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 为深入了解半干旱区降水入渗补给的规律,基于张家口市尚义县气象站点降水数据和采样点土壤性质,采用稳定同位素、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和氯离子质量平衡法(CMB)等方法分析察汗淖尔干湖床的降水入渗补给速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1.4 m深度以上为混合层,土壤水主要运动方式为优先流,土壤含水率变幅较大且呈显著增加趋势;1.4 m深度以下为稳定层,土壤水主要运动方式为活塞流,土壤含水率无显著变化.土壤水氯离子质量浓度随深度增加先显著降低后增加,整体无明显变化.②土壤1.0 m深度处存在2011年的降水入渗补给信号;1.6 m处存在2009年的降水入渗补给信号;3.0 m处存在2006—2007年的降水入渗补给信号.③土壤水剖面平均记录密度约为2.60 a/m,降水入渗补给速率约为0.15~0.19 mm/a,年均降水入渗补给量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0.03%~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汗淖尔干湖床 降水入渗补给 稳定同位素 氯离子质量平衡法 非饱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柳林泉域水文过程影响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亚捷 王国卿 +2 位作者 郝永红 李华敏 赵娇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7,共6页
20世纪50年代以后,柳林泉流量日益减少,人类活动成为其衰减的主要原因。通过分阶段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定量地描述人类活动对柳林泉水文过程的影响。第一阶段(1957~1973年),柳林泉水流量只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二阶段(1974~2009年)柳... 20世纪50年代以后,柳林泉流量日益减少,人类活动成为其衰减的主要原因。通过分阶段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定量地描述人类活动对柳林泉水文过程的影响。第一阶段(1957~1973年),柳林泉水流量只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二阶段(1974~2009年)柳林泉水流量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GM时滞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人类活动对柳林泉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导致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由0年增长到4年,即地下水压力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被削弱,传播速度变缓。降水量对泉水流量的灰作用系数由第一阶段的1.127 2×10-2下降到了第二阶段的7.75×10-3,说明由于人类活动使降水量对泉水流量的补给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灰色关联分析 GM(1 N)模型 人类活动 柳林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对碱性盐化土壤中镉的淋滤及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佳丽 王祖伟 张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74-1978,共5页
采用人工模拟方式,试验研究了不同pH值的降水对碱性盐化土壤中镉的连续淋滤效果,分析了淋洗后土壤中镉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pH值降水对土壤中镉的淋滤过程中,12h内基本上达到高峰,12h后镉的淋滤量较低,随着时间的延续镉的淋... 采用人工模拟方式,试验研究了不同pH值的降水对碱性盐化土壤中镉的连续淋滤效果,分析了淋洗后土壤中镉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pH值降水对土壤中镉的淋滤过程中,12h内基本上达到高峰,12h后镉的淋滤量较低,随着时间的延续镉的淋洗量基本保持不变;降水有利于土壤中的镉释放,且pH值越低,镉的释放量越高。土壤盐化对降水淋洗镉的效果有一定影响,氯化物的存在,有利于镉的淋滤,淋滤量增加值在18%~94%之间,随着淋洗液pH值的增加,镉的淋滤量增加幅度减少;与对照组土壤样品相比,淋洗液pH降低利于增大硫酸盐型盐化土壤中镉的淋滤量,当pH值为中性时,镉的淋滤量减少;苏打型盐化土壤镉的淋洗效果与硫酸盐型土壤相似。模拟降水淋洗后,土壤中镉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与淋洗前相比,土壤中镉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的质量分数降低,随着淋洗液酸性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镉的铁锰氧化态相对质量分数在淋洗后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水 碱性盐化土壤 镉的淋滤 镉的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1,1)分解模型与ARIMA模型在岩溶地下水模拟中的对比研究——以柳林泉流量模拟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华敏 吴敬 +3 位作者 赵娇娟 郝永红 王亚捷 曹碧波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60-269,共10页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的模型,将模型外推,获得第2阶段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然后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去同期实测流量,获得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GM(1,1)分解模型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柳林泉衰减量为2.26m3/s;ARIMA模型的结果为2.32m3/s;与同期实际衰减量2.27m3/s比,相对误差分别为0.44%和2.20%,表明两种模型都适用于泉水流量的模拟。对比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柳林泉流量衰减的贡献,两个模型得到同样结果,即人类活动的贡献是气候变化的8~9倍。实证研究显示,GM(1,1)模型适用于指数序列的模拟,对具有周期波动的泉水流量,可通过周期修正提高精度;而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效应,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的量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1 1)分解模型 ARIMA模型 分时段分析 岩溶泉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灰色系统分析软件开发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亚捷 郝永红 +2 位作者 王学萌 李华敏 赵娇娟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89-395,共7页
结合灰色系统在岩溶地下水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逐步求精的方法,使用Visual C++6.0编程,开发出一套能够满足水文地质工作者使用且操作方便的岩溶地下水灰色系统分析软件。该软件分别由灰色关联分析、数据预处理、GM... 结合灰色系统在岩溶地下水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逐步求精的方法,使用Visual C++6.0编程,开发出一套能够满足水文地质工作者使用且操作方便的岩溶地下水灰色系统分析软件。该软件分别由灰色关联分析、数据预处理、GM(1,1)模型、等维递补预测、残差周期模型和GM(1,N)预测模型6个模块组成,具有操作简单便捷、计算结果精确、出错信息处理完善、预测结果直观、数据输入输出方式灵活、残差结果曲线输出及可推广性强等优点。利用该软件对山西柳林泉2008和2009年的泉水流量进行预测检验,GM(1,1)模型的残差周期修正预测精度明显提高,2008年的预测误差由0.32m3/s下降到0.17m3/s,2009年的预测误差由0.29m3/s下降低到0.19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流量预测 灰色系统 软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压力波传播过程的泉水流量灰色系统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娇娟 郝永红 +1 位作者 李华敏 王亚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共7页
根据岩溶地下水的运动特征,提出了岩溶地下水压力波形成与传播的概念模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岩溶地下水的水文模型,包括泉水流量对降水量水力响应时间的求解方法及泉水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模型,并以山西柳林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泉... 根据岩溶地下水的运动特征,提出了岩溶地下水压力波形成与传播的概念模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岩溶地下水的水文模型,包括泉水流量对降水量水力响应时间的求解方法及泉水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模型,并以山西柳林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泉水流量对泉域内不同区域降水量的水力响应时间求解模型。结果表明,泉域南部岩溶裸露区的水力响应时间为1年;泉域北部岩溶覆盖区的水力响应时间为7年,所得结论与泉域地质构造一致。基于南、北二区的水力响应时间,建立了带有时滞的描述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关系的GM(1,3)模型,模型回代检验的平均误差为6.05%;模型预测检验的平均误差为12.19%。研究证明,岩溶地下水的运动过程是压力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泉水流量是地下水系统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水力响应时间是反映岩溶地下水压力波特性的主要参数,通过它可以实现对岩溶地下水过程的定量化描述和含水层的非均质性识别,基于岩溶地下水压力波传播原理建立的泉水流量对泉域内降水的响应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压力波 水力响应时间 非均质性 灰色系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体系去除水体中的砷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悦 周孜迈 +3 位作者 邓文娜 张政超 唱天鹰 柳听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13-2620,共8页
砷是人类发现的毒性最强的环境污染物质之一.铁及其化合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存在去除效率低、材料成本高的缺点.为了更好地利用铁及其化合物高效去除水中重金属砷(As),本文通过加入氧化剂构建了两... 砷是人类发现的毒性最强的环境污染物质之一.铁及其化合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存在去除效率低、材料成本高的缺点.为了更好地利用铁及其化合物高效去除水中重金属砷(As),本文通过加入氧化剂构建了两种反应体系,实现了对废水中砷的高效去除:分别利用零价铁(Zero valent iron,ZVI)活化过硫酸钠(sodium persulfate,PS)和亚铁离子(Fe^(2+))活化高锰酸钾(KMnO_4)两种工艺去除了水体中的砷.通过批试验控制过硫酸钠、零价铁及高锰酸钾和亚铁的投加量,研究了各变量对As的去除效果和动力学影响.利用环境扫描电镜(SEM)对反应前后的物质的结构进行表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s溶液浓度为20 mg·L^(-1)时,两种体系下的反应物最佳配比方案分别为0.5 g ZVI、0.1 g PS和KMnO_40.01 g、Fe^(2+)0.02 g.两种体系中As的去除率都大于99%,且反应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中,ZVI活化PS反应中产生的SO_4^-·对砷的去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方法对As的去除机理均包括吸附、沉淀和共沉淀作用.通过经济成本对比分析,PS-ZVI在高效去除毒性略低的As(Ⅴ)的时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 去除方法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鲁克湖-托素湖流域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季珲 于一雷 +3 位作者 马牧源 张兵 吕翠翠 李文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4,共14页
为了解可鲁克湖-托素湖流域内淡、咸水转化关系及其离子来源,文章于2017年分别采集了可鲁克湖、托素湖及河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利用统计学、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了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湖水、... 为了解可鲁克湖-托素湖流域内淡、咸水转化关系及其离子来源,文章于2017年分别采集了可鲁克湖、托素湖及河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利用统计学、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了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湖水、河水大部分水体均呈弱碱性(pH均值为8.55)和较强的氧化潜力(ORP均值为52.55 mV)。枯水期到丰水期,可鲁克湖由微咸水转为淡水,托素湖由微咸水转为盐水,河水部分淡水转变为咸水,湖泊和河流的水化学类型以Cl·SO_(4)-Na·Ca·Mg和Cl·HCO_(3)-Na型为主。枯水期痕量金属元素(Fe、Mn、As、Ni)超标率大于丰水期。在蒸发强烈和湖身闭塞的影响下,托素湖最终成为内陆咸水湖,其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最为富集(δ^(2)H:-47.91‰~8.64‰,δ^(18)O:-34.18‰~43.24‰),可鲁克湖和河水次之。湖泊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蒸发结晶影响,其次为岩石风化作用,而河水以水-岩相互作用为主;水质优劣依次为可鲁克湖、托素湖和河水,水质参数表现为Na^(+)、Cl^(-)、SO_(4)^(2-)和NO_(3)^(-)。结果旨在为我国西北流域地表水水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鲁克湖-托素湖 稳定同位素 水化学演化 主成分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坡地石灰土硫形态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伟 刘丛强 +2 位作者 刘涛泽 李晓东 张丽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1-257,共7页
土壤中S形态及各形态硫化物的稳定S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对于土壤S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形态连续提取方法测定了喀斯特坡地石灰土总S、SO24--S、S0-S、FeS-S、FeS2-S和有机S含量及其δ34S值。有机S是石灰土主要的S形态,占总S的76... 土壤中S形态及各形态硫化物的稳定S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对于土壤S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形态连续提取方法测定了喀斯特坡地石灰土总S、SO24--S、S0-S、FeS-S、FeS2-S和有机S含量及其δ34S值。有机S是石灰土主要的S形态,占总S的76.5%~93.6%。总S和有机S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这与有机S矿化有关,对应有机S的δ34S值逐渐增大。总体来看,FeS2是石灰土主要的无机S形态,其次为SO24-、FeS和S0。石灰土表层以下深度FeS2-S增加与SO24-异化还原反应速率增大有关,对应SO24-和FeS2的δ34S值平行增大。深层土壤FeS2-S降低则主要与SO42-异化还原反应速率减小及无机S厌氧氧化有关。土壤各形态S含量及其δ34S值的分布特征,可以记录与深度相关的S形态转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受石灰土类型、植被状况及地形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喀斯特坡地石灰土中SO42-、FeS2和有机S组分容易迁移,这也是石灰土中各形态S分布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坡地 石灰土 S形态 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1Ab蛋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志罡 孙继英 李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8-152,共5页
室内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转B t基因水稻表达的Cry1Ab蛋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AChE、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转B t基因水稻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饲喂4 h、36 h后,其体内AChE活力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09%、128.51%... 室内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转B t基因水稻表达的Cry1Ab蛋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AChE、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转B t基因水稻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饲喂4 h、36 h后,其体内AChE活力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09%、128.51%,并且都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4 h后,幼虫体内SOD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91.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36 h后活性达到最大值,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24 h后,幼虫体内CAT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8 h后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对照差异显著。同时,测定了幼虫体内及其粪便中Cry1Ab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12 h后,进入体内的Cry1Ab蛋白随粪便排出,幼虫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一直低于粪便中的含量,且在24 h时两者差异达到最大。由于Cry1Ab蛋白在幼虫体内的积累,扰乱了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AChE、SOD和C AT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使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遇到障碍,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Cry1Ab蛋白 稻纵卷叶螟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型羊毛理化性能研究及灰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勇 狄江 +2 位作者 王琼 拉扎提 陈为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9-132,共4页
测定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型羊毛理化性能,并与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灰色理论评估不同品系羊毛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超细型羊羊毛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其它品系(P<0.01);弯曲数显著提高(P<0.05);纤维直径与其它各性状间均不相... 测定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型羊毛理化性能,并与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灰色理论评估不同品系羊毛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超细型羊羊毛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其它品系(P<0.01);弯曲数显著提高(P<0.05);纤维直径与其它各性状间均不相关(P>0.05);毛丛长度增加,净毛量随之增加(P<0.05);弯曲数增加,抗压缩弹性增强(P<0.01);净毛光泽度、白度、黄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细型羊毛综合品质优良,在本品种内品质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利奴羊 理化性能 相关 灰评估 超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污泥对油菜根际养分和不同种类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弋良朋 王祖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855-6862,共8页
根际是控制植物养分动态的重要因素,养分动态也影响着根际土壤环境。当土壤被污水污泥改良后,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和重金属性质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很少有人研究施用污泥的土壤中植物根系对根际重金属有效性和分布的影响。采用根垫—冰冻薄... 根际是控制植物养分动态的重要因素,养分动态也影响着根际土壤环境。当土壤被污水污泥改良后,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和重金属性质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很少有人研究施用污泥的土壤中植物根系对根际重金属有效性和分布的影响。采用根垫—冰冻薄层切片法对施用污泥后土壤中油菜根际的养分和重金属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探明污泥改良土壤中根际重金属的活化特征。当土壤施用污泥后,根际土壤中DTPA提取态Zn,Cd,Ni,Mn,有效磷,有效钾和铵态氮被显著消耗,而根际土壤中DTPA提取态Cu没有明显的消耗或积累。当土壤中施用大量污泥时,根际土壤的pH值随着离根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无论土壤是否用污泥处理,油菜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Cu都显著减少。当土壤被50%污泥改良时,在距离根表面0—2 mm处的油菜根际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的Cu和Zn都被消耗较多。污泥的施用对油菜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油菜地上部分Cu和Zn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施用污泥量小于25%的土壤中,污泥没有增加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和移动性。除了Cu,油菜根际土壤中DTPA提取态Zn,Cd,Ni的减少表明施用污泥的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是非常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污泥 重金属 油菜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