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鸟类组成初步研究
1
作者 罗丹 廖辞霏 +4 位作者 宋原吉 刘佳欣 殷瑞洁 李玥嘉 莫训强 《安徽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37-45,共9页
本文采用路线调查法、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内鸟类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共统计到鸟类156种,隶属于17目49科。其中校园繁殖鸟类共有53种,占总数的34%;校内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麻雀、喜鹊、斑嘴鸭和小;5类主要生境类型中... 本文采用路线调查法、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内鸟类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共统计到鸟类156种,隶属于17目49科。其中校园繁殖鸟类共有53种,占总数的34%;校内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麻雀、喜鹊、斑嘴鸭和小;5类主要生境类型中,湿地和林地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校园建设和野生鸟类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多样性 野生鸟类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8~7.4 ka天津海河南岸平原富硅藻层形成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2
作者 方晶 王福 +5 位作者 商志文 王天娇 严霞 康钦威 曲英晖 刘宇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9-1079,共11页
【研究目的】研究全新世古环境和海面变化对于预测现代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岸沧州北部为研究区,通过取自第V道贝壳堤附近的3个30 m深钻孔样品的硅藻分析和14 C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富硅藻层的古环境... 【研究目的】研究全新世古环境和海面变化对于预测现代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岸沧州北部为研究区,通过取自第V道贝壳堤附近的3个30 m深钻孔样品的硅藻分析和14 C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富硅藻层的古环境和相对海面。【研究结果】3个钻孔虽硅藻整体稀少,但各存在一层由泥炭及腐殖质灰色黏土组成的富硅藻层,厚10~60 cm,由海向陆方向厚度变薄。其中,DC01孔,7473 cal a BP由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转为陆相淡水沼泽环境,富硅藻层与下伏沼泽层指示当时的相对海面低于-6.37 m;QX02孔,7513 cal a BP由盐沼环境(Ⅰ带)转为受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Ⅱ带)再转为受海水影响的盐沼环境(Ⅲ带),Ⅰ带和Ⅱ带界限处指示相对海平面为-6.68 m;QX01孔,7836 cal a BP由淡水沼泽(Ⅰ带)转为盐沼环境(Ⅱ带),Ⅰ带和Ⅱ带界线指示相对海面为-7.68 m。【结论】海面在7.4~7.8 cal ka BP约350年的时间内上升了近1 m,海水影响到第V道贝壳堤以西,盐沼和淡水沼泽环境是全新世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时岸线附近的主要环境类型,因此,在现代海面上升背景下,沼泽化是海岸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面变化 富硅藻层 淡水沼泽 盐沼 海洋地质调查 渤海湾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南港工业区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潘隆 方晶 +4 位作者 田立柱 李杨 王福 齐乌云 王中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2-471,共10页
通过对南港工业区毗邻海域采集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做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采样点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仅有少数3个采样点为粉砂,1个采样点为砂质粉砂.又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3组沉积环境:I组沉积物平均粒... 通过对南港工业区毗邻海域采集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做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采样点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仅有少数3个采样点为粉砂,1个采样点为砂质粉砂.又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3组沉积环境:I组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对较大,沉积物砂含量较高,水动力为中低能,根据沉积物粒径和海域位置又分为受河流影响较强沿岸流影响较弱的沉积环境(I-1组)和受河流影响较小潮流影响较大的沉积环境(I-2组); II组为受较强河流水动力和潮流水动力双重影响的潮下带沉积环境; III组沉积物整体上颗粒较粗,水动力环境较为稳定,为受季节性湾内环流影响的沉积环境.另外,研究区西南岸潮间带向东北部,沉积物粒径变细,原因是西南岸河流将粗颗粒物质携带至潮间带,在河流和沿岸流共同作用下向北运行,受到南港工业区阻挡,粗粒沉积物沉积,细颗粒物质随水流反弹向南回流后,又在向北移动的环流作用下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该海域沉积物偏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粒度特征 表层沉积物 沉积环境 南港工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及其地缘环境效应--以乌克兰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帅 李永宁 +3 位作者 胡志丁 葛岳静 王淑芳 刘玉立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1-1131,共11页
文章将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首先提出地缘介质概念,论证了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及其传导权力的效率差异,并阐明不同地缘介质的地缘功能,然后以乌克兰为案例,揭示地缘行为体挖掘并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 文章将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首先提出地缘介质概念,论证了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及其传导权力的效率差异,并阐明不同地缘介质的地缘功能,然后以乌克兰为案例,揭示地缘行为体挖掘并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产生的地缘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地处地缘战略交汇区的乌克兰,其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显著,这为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进行权力施动提供了空间中介。2)乌克兰地理环境中各介质要素的地缘功能及其对地缘行为体权力传导的效率差异明显。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具有地缘安全功能,自然资源的地缘经济功能强大,政党和民族的地缘政治功能较强,语言和宗教的地缘文化功能较为凸显。自然资源、政党、民族、宗教的介质属性较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介质属性在逐渐减弱。3)不同地缘行为体(利益集团)争相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的空间施动,使其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此消彼长,致使乌克兰地缘环境激烈震荡。从地缘介质的视角探索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效应,对提升中国在周边的地缘影响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战略交汇区 地理环境 地缘介质 地缘环境 乌克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天津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裴新蕊 郭鹏 +2 位作者 吴佳莉 孙艳玲 钟世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79,共6页
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德地图API获取步行、公交和驾车3种交通方式下的通行时间,利用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居住区尺度下的公园绿地可... 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德地图API获取步行、公交和驾车3种交通方式下的通行时间,利用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居住区尺度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不同交通方式下公园绿地可达性分布特征,并采用Moran′s I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剖析可达性差异化模式及成因。结果表明:①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步行、公交和驾车交通模式可达性差异显著;②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集聚特征与其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低—低聚类居住区数量占比最高;③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不合理,西南部区域供大于求,东北部区域供不应求,亟须改善。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可应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与规划,也可为其他地理现象的可达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可达性 多交通模式 高德地图API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天津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明超 崔铁军 +1 位作者 何龙 刘朋飞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4,共11页
为探究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地表覆盖时空变化模式,揭示其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格局,选取天津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对天津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模式和... 为探究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地表覆盖时空变化模式,揭示其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格局,选取天津市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对天津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模式和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天津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约占天津市总面积的60%,其次为水体和建设用地.②天津市土地利用整体变化稳定,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个时间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0.58%.③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其余地类之间存在小幅度转换.④耕地和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水体和草地空间分布格局趋于分散,林地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中.各地类空间分布趋于“南-北”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标准差椭圆 地学信息图谱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农田包气带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7
作者 向兰欣 彭潇贤 薛冬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5,共7页
土壤包气带硝酸盐累积会造成地下水氮污染,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探究土壤包气带硝酸盐削减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天津农田土壤包气带(0~3 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借助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并... 土壤包气带硝酸盐累积会造成地下水氮污染,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探究土壤包气带硝酸盐削减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天津农田土壤包气带(0~3 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借助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构建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天津农田土壤中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最高,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pH值、铵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呈现显著相关性.氮循环分子生态网络中出现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细菌以及NC10门细菌等.反硝化菌群是硝酸盐削减的主要驱动力,并与以氨氧化古菌、亚硝酸盐氧化菌、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细菌为代表的其他参与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之间形成竞争为主的相互关系,使微生物群落保持稳定性.同时,群落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氮循环转化,进而保证硝酸盐削减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氮循环 微生物群落特征 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供暖与非集中供暖城市的冬季大气污染状况——以天津和上海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晶 朱兆洲 杨鑫鑫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6,共7页
为了解集中供暖和非集中供暖2种不同模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天津和上海冬季采暖期及非采暖期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不同供热模式下大气污染物的长时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津和上海采暖期PM2.5、PM10、CO、NO2和SO... 为了解集中供暖和非集中供暖2种不同模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天津和上海冬季采暖期及非采暖期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不同供热模式下大气污染物的长时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津和上海采暖期PM2.5、PM10、CO、NO2和SO2的质量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天津采暖期PM2.5、PM10、CO和SO2浓度较高主要是受到集中供暖消耗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和大气逆温层2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上海虽然处于非集中供暖区,但也受到了北方城市供暖区远距离污染物传输的影响.天津集中供暖模式产生的PM2.5、PM10、CO和SO2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高于非集中供暖城市上海.与非采暖期相比,天津和上海采暖期NO2浓度的增加量几乎一致,说明供暖活动对大气中NO2的贡献并不明显;天津和上海采暖期O3浓度均低于非采暖期,表明供暖活动未对O3排放产生显著作用.采暖活动明显改变了天津PM2.5、PM10和CO的日变化特征;受采暖活动和逆温层的影响,SO2和NO2浓度均在夜间呈现升高趋势;O3的日变化趋势未受采暖活动影响.与非采暖期对比,采暖期上海的非集中供暖未对污染物的日变化趋势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冬季 集中供暖 非集中供暖 天津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研究
9
作者 吴越 郝慧清 +3 位作者 郝永红 盖玉婧 李泽溦 刘彦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68,共9页
为了解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基于2010—2016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综合试验场不同植被区域的土壤水分数据,采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对不同气象指标和植被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①红杉林、橡树林和草... 为了解自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基于2010—2016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综合试验场不同植被区域的土壤水分数据,采用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对不同气象指标和植被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①红杉林、橡树林和草地的土壤年均体积含水量分别为0.154、0.113和0.254 m^(3)/m^(3),红杉林和橡树林等乔木林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长年低于同等条件下草地的值,且差异在冬季更加显著.②在年际尺度上,3种植被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降水、温度均呈显著的绝对相关性.降水与草地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弱,与红杉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强;温度与草地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强,与红杉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潜在因果性较弱.③在月际至半年际尺度上,3种植被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温度的因果关系很弱,与降水的因果关系较强.④土壤体积含水量峰值的出现早于当年降水和温度的峰值.上述差异化现象与不同植被的根系固水、吸水能力以及叶片的保温能力、覆盖面积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体积含水量 交叉小波 小波相干 相关性分析 植被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07年汾河上游径流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陈之鸿 郝慧清 +3 位作者 张琴琴 王凯妍 赵娟 郝永红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利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分别在年和季节尺度上对汾河上游静乐站监测的径流量进行变异点诊断,并采用多元分析法计算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突变的贡献程度.在分析流域变异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法探究径流量、降水和潜在... 利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分别在年和季节尺度上对汾河上游静乐站监测的径流量进行变异点诊断,并采用多元分析法计算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突变的贡献程度.在分析流域变异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法探究径流量、降水和潜在蒸散发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汾河上游径流的变异点为1970年,研究期间径流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②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对径流量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8.46%、-24.73%;③径流量在不同季节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春季潜在蒸散发对径流量的影响最大,而夏季径流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④降水和潜在蒸散发与ENSO事件的关系在变异点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上游 径流变异 趋势变异诊断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耦合模型的流域生态修复分区与用地模拟评估——以滇池流域为例
11
作者 王佳恒 颜蔚 +3 位作者 段学军 段岩燕 李卓娜 邹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科学划定流域生态修复分区并模拟各分区的用地情景,可为流域生态修复、生态风险规避和用地指标制定等国土空间相关规划方案设计提供重要支撑。以滇池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测算模型、PLUS模型、GIS分析等方法,识别滇... 科学划定流域生态修复分区并模拟各分区的用地情景,可为流域生态修复、生态风险规避和用地指标制定等国土空间相关规划方案设计提供重要支撑。以滇池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测算模型、PLUS模型、GIS分析等方法,识别滇池流域生态修复分区并进行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6.14亿元下降到192.71亿元,生态风险较高及以上区域面积占比由2000年的6.24%增长到2020年的19.30%;2)滇池流域生态修复分区空间分布呈圈层式结构,以滇池湖体为中心向外分为生态修复核心区、生态修复重要区、绿色发展区和生态修复保育区,所占用地面积分别为362.09、109.99、791.92和1590.89 km^(2);3)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预测滇池流域建设用地增长189.92 km^(2),生态修复情景下预测建设用地增长53.75 km^(2);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修复情景城镇扩张速度减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出4.34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分区 土地利用模拟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风险评估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改气后天津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特征的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晶 朱兆洲 +1 位作者 李绪威 杨鑫鑫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4-331,共8页
燃煤供暖被认为是中国北方采暖期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国家计划以天然气替代燃煤作为取暖燃料以减轻大气污染。基于2016-2017年天津采暖期前后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探究"煤改气"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 燃煤供暖被认为是中国北方采暖期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国家计划以天然气替代燃煤作为取暖燃料以减轻大气污染。基于2016-2017年天津采暖期前后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探究"煤改气"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煤改气后天津采暖期主要大气污染物有PM_(2.5)、PM10和NO_2 3种,CO日均质量浓度有超标现象发生,SO_2和O_3日均质量浓度均低于二级标准限值。与使用燃煤采暖时期相比,大气中SO_2、PM_(2.5)、PM_(10)和CO的日均质量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SO2浓度降幅高达70%,但NO_2质量浓度没有有效降低。从日变化特征来看,采暖期PM_(2.5)、PM10和CO的日变化规律受到了采暖活动影响,呈单峰单谷型的变化趋势。NO_2、SO_2和O_3的日变化规律与非采暖期相似,受采暖活动影响较小。由于受供暖和大气逆温层的影响,采暖期晚上至上午时段大气污染物(O3除外)的质量浓度远远高于非采暖期相同时段的质量浓度。天津大气污染物在非采暖期呈现出典型的"周末效应",但是在采暖期没有出现"周末效应"。冬季,周末白天人为活动较工作日更为活跃,与之相对应增加的城镇生活源可能是造成周末白天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偏高及"周末效应"消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暖期 大气污染 时空分布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兵 李军 +3 位作者 曹佳蕊 韩静艳 赵勇 王中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29,共8页
通过稳定氢氧同位素结合水化学的方法,在2017年采集天津市主要区(县)自来水的基础上,于2019年重点收集中心城区和西青区的直接供水和二次供水的自来水,分析水样中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分和主要阴阳离子质量浓度。自来水中稳定氧同位素δ18... 通过稳定氢氧同位素结合水化学的方法,在2017年采集天津市主要区(县)自来水的基础上,于2019年重点收集中心城区和西青区的直接供水和二次供水的自来水,分析水样中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分和主要阴阳离子质量浓度。自来水中稳定氧同位素δ18O的范围为-4.41‰^-10.06‰,氢同位素δD的范围为-52.4‰^-74.4‰。引江水为水源的自来水中的同位素位于全球大气降水线附近,水库蓄存会导致水中同位素富集;深层地下水为水源的稳定同位素贫化。天津市中心城区、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和蓟州的自来水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滨海新区和宝坻的水化学类型为Na·Mg-SO4,宁河的水化学类型为Na-HCO3。天津市自来水的主要阴阳离子质量浓度都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二次供水对水化学组成无显著影响。引江水的自来水水质较地下水为水源的水质好;滨海新区由于水库蓄存,自来水中Na+和SO42-的离子质量浓度高;宁河区的Na+和蓟州区的NO3-质量浓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氢氧同位素 水化学 自来水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夜间经济业态时空分异及其影响机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悦 赵美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夜间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分布对于夜间经济集聚区优化布局、激发国内消费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数据,运用信息熵、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夜间... 夜间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分布对于夜间经济集聚区优化布局、激发国内消费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数据,运用信息熵、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夜间经济业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夜间经济业态整体呈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态势,表现为多中心分级发展模式,业态发育相对均衡,均衡度从中心向外围显著下降;(2)7类业态多以点状集聚分布,以和平区为核心呈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程度不同,层级结构明显;(3)不同营业时间节点网点数量差异明显,可划分为夜间延伸型、夜间专项型和全天营业型3种营业时间模式;(4)人口集聚度、交通通达度、经济社会活跃度、政策支持度等因素均影响夜间经济业态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经济 业态 时空分异 机理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大黄堡沼泽湿地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其对长期开垦的响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毕琳 郭长城 +7 位作者 尚云涛 张志罡 宋莉群 朱源山 李媛媛 陈清 王义东 王中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7,共9页
为了研究开垦对沼泽湿地中土壤盐渍化特征的影响,以天津大黄堡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及其对长期农业开垦的响应.土壤剖面分7层采样:0~5、5~10、10~20、20~30、30~50、50~70、70~100 cm,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为了研究开垦对沼泽湿地中土壤盐渍化特征的影响,以天津大黄堡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及其对长期农业开垦的响应.土壤剖面分7层采样:0~5、5~10、10~20、20~30、30~50、50~70、70~100 cm,测定土壤的酸碱度、电导率、阴离子(Cl^-、SO_4^(2-)、CO_3^(2-)、HCO_3^-)含量、阳离子(Na^+、K+、Ca2+、Mg^(2+))含量、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各层土壤均为微碱性土壤,且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电导率和含盐量均为在0~5 cm土层最高,在下层土壤没有显著波动;在盐渍化分类上,0~10 cm土层为硫酸盐型,10~100 cm土层为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盐分离子以Na^+、Cl^-和SO_4^(2-)为主.长期农业开垦后,土壤pH值显著增加,尤其是在表层;浅层土壤(0~50 cm)的电导率和含盐量没有显著变化,而深层土壤(50~100 cm)的电导率和含盐量显著降低;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阴阳离子组成发生改变,0~30 cm土层的Cl^-比例增加,而SO_4^(2-)比例降低,10~100 cm土层CO_3^(2-)比例增加;70~100 cm土层的K+比例显著增加.长期开垦显著影响了盐分离子间的相关性,特别是增加了Cl^-与Na^+和HCO_3^-的相关性,降低了Cl^-与Mg^(2+)、K+、Ca2+、SO_4^(2-)、CO_3^(2-)的相关性,表明Cl^-与Na^+迁移性相似,Mg^(2+)、K+、Ca2+和SO_4^(2-)迁移性相似.长期开垦降低了20~100 cm土层的钠吸附比和碱化度,但增加了50~100 cm土层残余碳酸钠的含量.总的来看,开垦降低了沼泽湿地土壤的盐渍化程度,特别是钠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长期开垦 大黄堡 土壤盐渍化 沼泽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天津海岸带地区降水与气温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锐 郭乂瑄 +4 位作者 郭长城 张兵 张文江 王义东 王中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53,共10页
天津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其中春旱问题突出.因此,探讨该区年和春季降水量与气温的长期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18年降水与气温数据,根据气象行标当候(5 d)划分春季(10~22℃),利用线性趋势、小波... 天津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其中春旱问题突出.因此,探讨该区年和春季降水量与气温的长期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18年降水与气温数据,根据气象行标当候(5 d)划分春季(10~22℃),利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小波相干性分析该区降水量与气温的长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0.9 mm/(10 a),而春季降水量总体上无显著变化趋势;年和春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区气候总体上呈“暖干化”趋势.②年降水量时间波动主周期为23 a,比气温和春季降水量主周期(27 a)缩短4 a;降水与气温的不同步可能导致气温高的年份春季降水少,加剧了春旱问题.③年降水量与平均气温在1995年前为负相关,3~5 a周期区间内春季降水量比气温在1985—1995年和2005—2010年落后1 a左右,年和春季降水与气温在全年和春季尺度上均为非线性的耦合关系.④春季植物生长关键期(3—4月份)降水量无显著变化,但气温却升高,这可能影响植物生长对水分潜在的需求,进而降低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小波分析 小波相干性 天津海岸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北大港水库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何明霞 张兵 +1 位作者 刘小龙 王中良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6,共6页
北大港水库是天津市重要的调蓄水库,水库在蓄水后快速咸化,影响到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为解析北大港水库及周边水体的水质和主要影响离子,在2015~2017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采集北大港水库水库水和独流减河河水样,分析水体的水化学组... 北大港水库是天津市重要的调蓄水库,水库在蓄水后快速咸化,影响到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为解析北大港水库及周边水体的水质和主要影响离子,在2015~2017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采集北大港水库水库水和独流减河河水样,分析水体的水化学组成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河水、水库水的水化学类型分别是Na-Cl(HCO3)型和Na-Cl(SO4)型。由主成分分析可知,Cl-,SO42-,NO3-以及溶解氧(DO)四个指标是北大港水库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水质综合评价表明,水库水和河水中96%的水体隶属于V类。在空间上,水体距离渤海湾越近,水质越差;由于独流减河径流量和入海水量的减少,河水的水质最差点从水库排咸闸处逐渐上移到水库十号口门进水闸处。本研究可为北大港水库的水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水体咸化 主成分分析 模糊数学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艺涵 赵从举 +3 位作者 周雯雯 牛颖权 徐文娴 李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31-36,共6页
为了研究夏季气温、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对桉树树干径向生长的影响,以海南省儋州的3年生桉树为研究对象,利用DD型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对树干的径向日生长进行连续监测,同时记录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气温、大气水势、太阳辐射、饱... 为了研究夏季气温、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对桉树树干径向生长的影响,以海南省儋州的3年生桉树为研究对象,利用DD型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对树干的径向日生长进行连续监测,同时记录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气温、大气水势、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等环境因子,分析桉树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桉树树干的径向生长呈明显的昼夜周期性变化规律,表现为白天收缩、夜间膨胀的波动过程,日最大值出现在07∶00左右,日最小值出现在16∶00左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桉树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水势呈正相关,与气温、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主成分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桉树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树干径向生长 日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岩心黏土混浊水电导率、黄铁矿、pH相关性分析及其在古沉积环境复原的应用:以渤海湾西岸平原DC01孔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方晶 王福 +5 位作者 方雨婷 潘隆 李杨 胡克 齐乌云 王中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4-1164,共11页
为探讨复原海岸平原沉积环境和精确划分海陆相地层的有效方法,对渤海湾西岸海河以南平原深达30 m的DC01孔岩心以约20cm间距取样,测试黏土混浊水电导率(EC)、黄铁矿质量分数(w(FeS_2))和pH值,并开展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EC与w(FeS_2)... 为探讨复原海岸平原沉积环境和精确划分海陆相地层的有效方法,对渤海湾西岸海河以南平原深达30 m的DC01孔岩心以约20cm间距取样,测试黏土混浊水电导率(EC)、黄铁矿质量分数(w(FeS_2))和pH值,并开展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EC与w(FeS_2)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47),而EC与pH以及w(FeS_2)与pH均负相关(r分别为-0.43和-0.52)。根据EC值的大小将DC01孔自下至上分成5个带(Ⅰ—Ⅴ),进一步分别对5个带的EC、w(FeS_2)及pH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Ⅱ带相关性最为突出:EC与w(FeS_2)的相关系数为0.83,极强正相关;EC与pH的相关系数为-0.77,强负相关;w(FeS_2)与pH的相关系数为-0.45,呈中等程度负相关。根据Ⅱ带的EC和w(FeS_2)极强正相关、且EC和w(FeS_2)均明显偏高以及多发育黑色泥炭和腐殖质黏土等特征,推断Ⅱ带为受海水影响的盐沼环境;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推测8 260~7 470cal.B.P.期间,海水曾经影响到DC01孔的位置。另外,Ⅳ带的EC值也偏高,但w(FeS_2)却较低,其EC与w(FeS_2)的相关系数为-0.03,不呈正相关关系,其原因是因为接近地表的上部沉积物因淋溶作用,在Ⅳ带形成淀积层导致EC异常偏高;最上层的Ⅴ带为淋溶层,这样就导致钻孔上部(深6.7m以上)Ⅳ带和Ⅴ带EC与w(FeS_2)的相关性出现异常。因此在讨论沉积物上部沉积环境时,将EC与w(FeS_2)综合分析可以更精确地划分钻孔岩心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平原 黏土混浊水电导率 黄铁矿质量分数 PH 相关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水环境中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闫帅欣 王方 王中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89-1098,共10页
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具有2D晶型独立片层结构的新型碳纳米材料,其厚度仅为一个碳原子的高度.由于其具有吸附率高、易制得、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再利用等特点,近年来在水处理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阐述... 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具有2D晶型独立片层结构的新型碳纳米材料,其厚度仅为一个碳原子的高度.由于其具有吸附率高、易制得、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再利用等特点,近年来在水处理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阐述了氧化石墨烯对水环境中金属离子的主要吸附机制,讨论并总结了影响氧化石墨烯吸附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对氧化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GO) 金属离子 吸附机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