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式钢管混凝土装配式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玉芬 卜鸿凡 +1 位作者 曹胜昔 贾宏鑫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4,共11页
为研究复式钢管混凝土装配式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设计了5个复式钢管混凝土单边螺栓节点试件及1个穿心螺栓对比节点试件,进行了柱端固定轴压下水平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T型件加肋、T型件翼缘厚度、梁柱线刚度比等对节点破坏形态、荷载-位... 为研究复式钢管混凝土装配式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设计了5个复式钢管混凝土单边螺栓节点试件及1个穿心螺栓对比节点试件,进行了柱端固定轴压下水平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T型件加肋、T型件翼缘厚度、梁柱线刚度比等对节点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承载力、延性、耗能、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式钢管混凝土单边螺栓T型件连接节点滞回曲线饱满,变形耗能能力较强;相比T型件未加肋试件,加单肋的节点极限承载力提高39%,加双肋节点极限承载力提高44%;T型件翼缘厚度20 mm的节点比14 mm的极限承载力提高13%,且极限位移也相应提高;当梁柱线刚度比增大时,节点试件极限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均明显提高;单边螺栓可发挥复式钢管混凝土柱内层钢管单边锁紧优势,内钢管应变值较大但节点域无明显变形,节点传力可靠且结构整体性较好;对比穿心螺栓节点,单边螺栓节点初始刚度略小,极限承载力略有提高,二者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基本相当,而节点变形能力及延性显著提高,说明单边螺栓装配式连接能较好地保证节点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钢管混凝土 单边螺栓节点 T型件 延性 内钢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混凝土建造失稳预测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心颖 王里 +1 位作者 冯舵 马国伟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8-42,共5页
混凝土3D打印具有灵活、低碳、快速等建造优势。无模堆叠的增材建造过程对材料超早期力学性质具有严格的要求,3D打印的稳定建造需满足材料、工艺、结构三者间的优化协调。3D打印结构常因材料刚度发展与建造速率的不协调而发生坍塌失稳... 混凝土3D打印具有灵活、低碳、快速等建造优势。无模堆叠的增材建造过程对材料超早期力学性质具有严格的要求,3D打印的稳定建造需满足材料、工艺、结构三者间的优化协调。3D打印结构常因材料刚度发展与建造速率的不协调而发生坍塌失稳的现象。本文测试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水分蒸发速率、凝结时间以及流变特性等参数,明确了基于流变静态屈服应力的3D打印建造失稳判别条件,并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所述方法和思路,可有效地提高3D打印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3D打印 建造失稳 早期刚度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式钢管混凝土T形件单边螺栓节点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芬 卜鸿凡 高嘉岐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51,共12页
T形件单边螺栓连接节点应用到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中可充分利用双层钢管的截面特点,传力性能好且抗震性能高。对5个节点试件进行柱端水平往复加载试验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试验中T形件因加肋方式不同出现了3种变形特征,而节点整体的破... T形件单边螺栓连接节点应用到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中可充分利用双层钢管的截面特点,传力性能好且抗震性能高。对5个节点试件进行柱端水平往复加载试验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试验中T形件因加肋方式不同出现了3种变形特征,而节点整体的破坏形态均为T形件屈服后钢梁塑性变形,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根据试验和有限元结果分析了节点传力构件的受力机理,提出T形件受拉模型,分别计算T形件翼缘和加劲肋提供的抗弯承载力,从而得到节点的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较小,与数值模拟结果也十分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形件受拉模型计算的节点承载力公式适用于T形件与单边螺栓强度相匹配的情况,T形件加肋形式对节点极限承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T形件翼缘厚度,T形件腹板厚度影响很小;此外随着T形件翼缘厚度的增加节点承载力提高越来越小,故得出了单边螺栓直径与T形件翼缘厚度的最大临界值和最佳匹配值,为该节点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钢管混凝土 T形件 单边螺栓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抗弯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粉煤灰地聚物固化淤泥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杨振甲 何猛 +4 位作者 吴杨 史钰鹏 孙亮 潘竹 张默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3-703,724,共12页
为实现河底淤泥的资源化处置,常采用水泥等胶凝材料固化淤泥提高承载力作为路基材料。传统固化材料能耗大、碳排放量高。为开发可持续性固化材料,本研究采用矿渣-粉煤灰二元地聚物固化淤泥,研究其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通过研究Si/Al摩... 为实现河底淤泥的资源化处置,常采用水泥等胶凝材料固化淤泥提高承载力作为路基材料。传统固化材料能耗大、碳排放量高。为开发可持续性固化材料,本研究采用矿渣-粉煤灰二元地聚物固化淤泥,研究其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通过研究Si/Al摩尔比、Na/Al摩尔比对地聚物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确定地聚物配合比设计。依据优化配合比固化淤泥,研究地聚物掺量、养护龄期对固化淤泥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固化淤泥进行水稳性、加州承载比、干缩和温缩试验,以评估其路用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试验方法对固化淤泥进行微观分析,揭示其固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矿渣-粉煤灰基地聚物地质聚合产物为无定形地聚物凝胶、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增强了土颗粒之间的胶结并且填充了孔隙,提高了固化淤泥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研究结果为地聚物固化淤泥土工程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淤泥 矿渣-粉煤灰地聚物 无侧限抗压强度 水稳性 干缩性 温缩性 固化机理 路基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CSA与膨胀剂对3D打印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崔天龙 王里 +2 位作者 马国伟 李之建 白明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82,共7页
3D打印材料因连续挤出的工艺要求,受限于喷嘴的尺寸,制备时一般使用细骨料。细骨料比表面积大,包裹骨料所需浆体多,造成胶凝材料占比高;无模逐层堆积建造的固有流程,提高了打印材料的水分蒸发速率,导致3D打印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 3D打印材料因连续挤出的工艺要求,受限于喷嘴的尺寸,制备时一般使用细骨料。细骨料比表面积大,包裹骨料所需浆体多,造成胶凝材料占比高;无模逐层堆积建造的固有流程,提高了打印材料的水分蒸发速率,导致3D打印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收缩和开裂风险。为此,通过复掺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HB-CSA)和UEA膨胀剂制备低收缩3D打印水泥基复合材料,测试评估其可打印性、力学性能和收缩开裂性能。结果表明,单掺5%(质量分数,下同)的HB-CSA时,3D打印水泥基复合材料90 d的收缩率可降低约8%,早期开裂面积下降约35%,且流动度为190 mm,初凝时间为45 min,满足3D打印挤出工艺要求;5%的HB-CSA和10%的UEA膨胀剂复掺时,所制备材料90 d的收缩率可降低约30%,早期开裂面积下降约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混凝土 可打印性 收缩开裂 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 UEA膨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混凝土层间弱面的形成机制与改善方法 被引量:13
6
作者 田泽皓 王里 +2 位作者 张心颖 周鑫华 胡元元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52-2058,共7页
混凝土3D打印作为一种无模、快速、灵活的先进建造技术在土木建筑领域已获得成功应用。然而,逐层堆叠的固有属性使3D打印混凝土材料有规律性地产生层间弱面,造成了材料的非均质性,削弱了打印结构的力学承载性能和耐久性,制约了该技术的... 混凝土3D打印作为一种无模、快速、灵活的先进建造技术在土木建筑领域已获得成功应用。然而,逐层堆叠的固有属性使3D打印混凝土材料有规律性地产生层间弱面,造成了材料的非均质性,削弱了打印结构的力学承载性能和耐久性,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从宏观和微观分析打印结构层间弱面的形成机制,并总结层间力学结合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可为优化3D打印材料和结构,进一步推动混凝土3D打印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混凝土 层间弱面 形成机制 改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模块化钢结构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浩 赵欣 马国伟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84-1491,共8页
为研究板式模块化钢结构节点抗震性能,开展了4个足尺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实测的荷载-位移数据评估了节点的滞回、承载、变形及耗能能力,分析了不同变量下的节点失效模式及抗震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失效模式有柱壁板鼓... 为研究板式模块化钢结构节点抗震性能,开展了4个足尺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实测的荷载-位移数据评估了节点的滞回、承载、变形及耗能能力,分析了不同变量下的节点失效模式及抗震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失效模式有柱壁板鼓曲、连接件变形和梁翼缘局部屈曲3种;CT2,CT3,CT4试件的滞回曲线呈饱满梭形,最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达0.21~0.25,极限层间位移角达0.07~0.09 rad,节点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及转动能力;核心区柱壁厚度和角钢厚度对节点抗震性能影响显著,柱竖向拼接方式对节点滞回性能和初始抗弯刚度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板式模块化钢结构节点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模块化钢结构 装配式节点 抗震性能 极限层间位移角 滞回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物的耐高温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宋天诣 曲星宇 潘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2-250,共9页
地聚物是一种使用工业固废作为原料的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固废中含有的铝硅酸盐玻璃体在高碱性条件下经缩聚反应可形成无定型态的硅铝网状类沸石立体结构,从而使地聚物具有类陶瓷的特性,改善其耐高温性能。近年来,地聚物的耐高温性... 地聚物是一种使用工业固废作为原料的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固废中含有的铝硅酸盐玻璃体在高碱性条件下经缩聚反应可形成无定型态的硅铝网状类沸石立体结构,从而使地聚物具有类陶瓷的特性,改善其耐高温性能。近年来,地聚物的耐高温性能成为绿色建材领域研究热点。地聚物混凝土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其原料来源多样且配制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较为复杂,这些因素都导致地聚物混凝土在高温下(后)抗压强度变化的多样性。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试验和理论分析工作,发现影响地聚物混凝土高温下(后)抗压强度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是:(1)晶相转变;(2)微观结构变化;(3)地聚物和骨料的位移不相容性。地聚物混凝土在高温下(后)的抗压强度最终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中占主导的因素和混凝土延性。本文着重探讨了硅铝原子比、碱溶液类型和骨料对地聚物混凝土高温下(后)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合三种影响因素分析了地聚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劣化机理,同时对地聚物的热工性能和地聚物混凝土结构的耐火性能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地聚物材料耐高温性能的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地聚物混凝土结构 高温 热工性能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地聚物复合涂层材料耐海水腐蚀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ZEZE Armande Loraine Phalé 徐红岩 +1 位作者 张默 马国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600-606,共7页
地聚物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能,但易收缩开裂的缺点限制了其在混凝土保护涂层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地聚物的延展性和体积稳定性,本研究合成了环氧树脂-地聚物(EG)复合材料。通过力学试验、海水浸泡试验、线性极化电极试验、扫描电子显... 地聚物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能,但易收缩开裂的缺点限制了其在混凝土保护涂层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地聚物的延展性和体积稳定性,本研究合成了环氧树脂-地聚物(EG)复合材料。通过力学试验、海水浸泡试验、线性极化电极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N 2-吸附BJH试验,探讨了EG作为海洋混凝土涂层的可行性,研究了树脂掺量对EG在海水环境中的耐腐蚀性和耐久性的影响。与纯地聚物相比,树脂掺量为20%~30%时,EG在室温养护过程中和湿-干循环后的收缩率均有所降低,且经历海水浸泡56 d后EG的残余强度高于地聚物。对于EG涂层,其与混凝土基材的粘结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随着树脂掺量的增加而提高。经过3轮海水湿-干循环后,树脂掺量为30%的EG涂层试件的线性极化电阻约为未涂层试件的11倍。微观结构表征表明,树脂的加入减小了地聚物主要孔隙尺寸,提高了地聚物的致密性,有助于降低地聚物的收缩率,提高地聚物的耐久性。研究结果表明,EG复合材料作为海工混凝土防腐涂层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地聚物 耐久性 耐氯离子渗透性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机筒型基础-场地动力响应的试验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雪菲 马成良 李家乐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0-798,共9页
筒型基础作为海上风机的一种新型基础结构,具有安装方便、重复使用、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可能发生液化,液化后砂土的强度和刚度会降低,导致地基承载能力下降,筒型基础可能发生过大竖向沉降,严重威胁风机的运行.针... 筒型基础作为海上风机的一种新型基础结构,具有安装方便、重复使用、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可能发生液化,液化后砂土的强度和刚度会降低,导致地基承载能力下降,筒型基础可能发生过大竖向沉降,严重威胁风机的运行.针对筒形基础影响范围内土体的地震响应规律,本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离心机试验,记录了筒体周围砂土地基加速度、孔隙水压及沉降的时程曲线.基于OpenSees开源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数值模拟工作,揭示了土体的应力、应变、孔压等动态响应,通过对试验超静孔压比结果的校正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进而分析了基础与土体相互作用下地基的液化规律及筒型基础尺寸效应对抗液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上部荷载增加了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使筒下和筒周围的土体具有较好的抵抗液化能力;由于筒型基础内部土体的排水路径较长,筒内土体的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数值与同一深度筒外土体的孔隙水压相比偏大;筒型基础的抗液化能力随着高径比的增大而呈削弱趋势;在深度方向上现筒下的超静孔压比在筒型基础底部附近达到极小值,研究成果旨在为不同地震设防等级的地区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形基础 离心机试验 超静孔压比 附加应力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风机叶片纤维对混凝土力学和抗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富平 张默 周博宇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1-238,共8页
为解决废弃风机叶片大量堆存、难以处理的问题,通过机械粉碎方法得到再生风机叶片纤维,研究不同掺量(0%、10%、20%和30%,质量分数)再生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的影响,探讨废弃风机叶片在混凝土中利用的经济和环境价值。结果表明... 为解决废弃风机叶片大量堆存、难以处理的问题,通过机械粉碎方法得到再生风机叶片纤维,研究不同掺量(0%、10%、20%和30%,质量分数)再生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的影响,探讨废弃风机叶片在混凝土中利用的经济和环境价值。结果表明:掺10%、20%和30%再生风机叶片纤维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较素混凝土提高明显,抗弯强度分别提高了2.8%、2.8%和11.1%,劈裂抗拉强度分别提高56.3%、68.8%和40.6%。掺20%再生风机叶片纤维混凝土冻融寿命可达75次,远超素混凝土的冻融寿命(25次),混凝土抗冻性能显著提高。但是,再生纤维掺量过高(30%)时,混凝土吸水率上升明显,抗压强度和抗冻性能下降。相比传统的焚烧处理,在混凝土中掺入20%再生风机叶片纤维,可降低混凝土成本69.2元/m 3,减少CO 2排放0.04 t/m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废弃风机叶片 再生纤维 力学性能 破坏形态 抗冻性能 资源化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分阶段屈服金属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博文 任文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为实现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减震设防目标,提出了一种新型分阶段屈服金属阻尼器,由2组三角形耗能钢板组成,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研究,揭示了其分阶段屈服工作原理,研究了其滞回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 为实现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减震设防目标,提出了一种新型分阶段屈服金属阻尼器,由2组三角形耗能钢板组成,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研究,揭示了其分阶段屈服工作原理,研究了其滞回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能有效实现分阶段屈服耗能,小位移下,屈服耗能的同时附加给主体结构的刚度小;大位移时,滞回曲线饱满稳定,相比于2组耗能钢板串联,极限位移更大,变形能力强,抗疲劳性能好。在材性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阻尼器恢复力模型,与试验滞回曲线吻合较好,为下一步用于结构减震控制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阶段屈服 力学性能 金属阻尼器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9)石油树脂对3D打印沥青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芳媛 程雪佼 +1 位作者 方冰杰 拜佳威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9-407,共9页
SBS/胶粉复合改性3D打印沥青作为裂缝修补材料存在相容性不足的问题.为改善其储存稳定性并保证其高温性能,选用不同掺量的C_(9)石油树脂对3D打印沥青进行改性.根据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锥入度、弹性恢复率、177℃旋转黏度等试验,研究C... SBS/胶粉复合改性3D打印沥青作为裂缝修补材料存在相容性不足的问题.为改善其储存稳定性并保证其高温性能,选用不同掺量的C_(9)石油树脂对3D打印沥青进行改性.根据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锥入度、弹性恢复率、177℃旋转黏度等试验,研究C_(9)石油树脂对3D打印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采用离析试验评价C9石油树脂对3D打印沥青相容性的影响;通过温度扫描试验和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探究C_(9)石油树脂对3D打印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荧光显微镜进一步分析3D打印沥青微观结构.宏、微观试验结果表明,当C_(9)石油树脂掺量从0%增加至4%,3D打印沥青的针入度和锥入度分别减小5.7%和6.3%,软化点和177℃旋转黏度分别提升1.25℃和0.42 Pa·s,延度和弹性恢复率小幅降低;3D打印沥青的48 h软化点差值从6.7℃降至1.6℃,相容性得到有效改善;3D打印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永久变形能力增强;3D打印沥青中芳香酚含量增加,聚合物改性剂均匀分布、充分结合形成更稳固的空间结构,此过程主要表现为物理改性.推荐3D打印沥青中C9石油树脂的最佳掺量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3D打印沥青 C_(9)石油树脂 性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肢模块化钢结构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4
作者 王浩 赵欣 马国伟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4,共9页
提出一种新型模块化钢结构体系,将改进的模块单元间隔布置并通过联肢单元联接,避免叠梁并柱产生的结构冗余。针对新型结构体系的装配特征,提出一种两侧分别为全焊接与全栓接的梁柱节点。开展3根十字形足尺节点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节... 提出一种新型模块化钢结构体系,将改进的模块单元间隔布置并通过联肢单元联接,避免叠梁并柱产生的结构冗余。针对新型结构体系的装配特征,提出一种两侧分别为全焊接与全栓接的梁柱节点。开展3根十字形足尺节点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探讨竖向拼接螺栓连接方式和核心区柱壁厚度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节点试件左右两侧抗震性能存在差异;联肢侧滞回曲线呈弓形且具有良好的转动能力,模块侧滞回曲线呈梭形但转动能力差;加厚核心区柱壁是提升节点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竖向拼接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比对穿螺栓连接能更好地提升联肢侧的滞回性能、刚度及耗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联肢模块化钢结构 梁柱节点 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机复合式单桩基础载荷传递机理研究
15
作者 王雪菲 李树鑫 李家乐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5-663,共9页
随着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近海及潮间带海上风能的开发与利用逐渐趋于饱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建造逐渐呈现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水到深水的发展趋势,由此将带来更加严峻的海洋环境荷载.传统使用的单桩基础一般仅适用于浅海区域,其直... 随着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近海及潮间带海上风能的开发与利用逐渐趋于饱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建造逐渐呈现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水到深水的发展趋势,由此将带来更加严峻的海洋环境荷载.传统使用的单桩基础一般仅适用于浅海区域,其直径随着建造水深的增加迅速增加,由此带来高昂的建造以及施工成本使其无法适用于深海环境.借鉴带有稳定平台的可嵌入式挡土墙的设计理念,提出一种可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的新型复合式单桩基础,其一般由单桩和重力盘组成.复合式单桩基础在单桩和重力盘协同承载作用下,承载性能大大提升,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充分掌握这种新型基础形式的承载特性,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离心机试验,研究其在砂土中的水平承载响应.基于离心机试验的高质量验证,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数值模型,研究单桩与重力盘之间的连接方式对整体水平承载响应的影响.基于复合式单桩基础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深入研究了单桩与重力盘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的破坏机理.研究表明,单桩与重力盘摩擦连接时,两者之间的摩擦系数对整体承载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单桩与重力盘光滑连接时会产生“阻替”现象,即两者之间缺失的摩阻力被支持力所代替.但是,由于光滑连接与摩擦连接时单桩与重力盘之间传力模式不同,桩-盘-土相互作用有所差别,造成整体水平承载性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机 复合式单桩基础 水平承载特性 离心机试验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旧料掺量下平衡设计法与马歇尔设计法对比
16
作者 王珊珊 苏刚 +3 位作者 张文武 周海防 肖庆一 龚芳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379-14387,共9页
平衡设计法秉持混合料性能平衡的理念,为增强就地热再生混合料性能提供了配合比设计领域的新方向。为探究平衡设计法在就地热再生领域所发挥的效能,采用就地热再生平衡设计流程对3种高旧料掺量(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的热再... 平衡设计法秉持混合料性能平衡的理念,为增强就地热再生混合料性能提供了配合比设计领域的新方向。为探究平衡设计法在就地热再生领域所发挥的效能,采用就地热再生平衡设计流程对3种高旧料掺量(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与马歇尔设计法进行对比,完成路用性能分析。以流变学性能指标确定了最佳再生剂掺量,以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试验确定了最佳沥青含量,以多类型路用性能试验研究了两种设计法在就地热再生技术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平衡设计法的最佳沥青含量在各RAP掺量下均高于马歇尔设计法;平衡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均可满足规范要求;马歇尔混合料在70%~80%RAP掺量的低温性能不满足规范要求。虽然平衡设计法对混合料高温性能造成削弱,但RAP掺量越高,该影响越低;且比马歇尔设计法更能保证混合料的低温、疲劳与水稳定性能,显著增强了就地热再生混合料的综合性能。因此平衡设计法比马歇尔设计法更适用于就地热再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热再生 平衡设计法 马歇尔设计法 性能试验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