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大鼠对脑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翔 黄慧玲 +3 位作者 只达石 赵卫华 莫丽冬 梁伟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23-227,237,共6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对脑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每组10只。另用4只观察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分布,6只备用。采用两次枕大池注血制作模型。亚低温组...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对脑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每组10只。另用4只观察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分布,6只备用。采用两次枕大池注血制作模型。亚低温组用冰袋全身降温,维持体温在31~33℃;对照组和常温组维持体温在37~38℃。于第2次注血后第5天进行连续检测8h,检测指标包括脑微透析液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乳酸/丙酮酸比值(L/P)。结果脑微透析液中葡萄糖水平:常温组(0.44±0.08)mmol/L〈亚低温治疗组(0.53±0.03)mmol/L〈对照组(0.74±0.06)mmol/L;丙酮酸水平:常温组(20.0±2.4)mmol/L〈亚低温治疗组(28.8±6.3)mmol/L〈对照组(35.9±7.6)mmol/L;乳酸水平:亚低温治疗组(0.66±0.05)gmol/L〈对照组(0.93±0.06)μmol/L〈常温组(1.91±0.32)μmol/L;L/P比值:亚低温治疗组(28±12)〈对照组(35±10)〈常温组(108±26)。在8h内重复测量的其他指标变化亦呈上述变化趋势。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后经亚低温治疗,可通过降低实验动物的脑氧耗量,维持细胞能量代谢以及减轻乳酸堆积等作用,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血管痉挛 颅内 微透析 细胞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手术治疗重型自发脑室出血 被引量:5
2
作者 亢建民 姚鑫 +1 位作者 杨玉山 鞠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侧脑室额角入路微创手术治疗 12例重型自发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例GOS预后分级 :I级 3例、II级 1例、III级 1例、IV级 2例、V级 5例。存活 9例 ,其中 5例恢...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侧脑室额角入路微创手术治疗 12例重型自发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例GOS预后分级 :I级 3例、II级 1例、III级 1例、IV级 2例、V级 5例。存活 9例 ,其中 5例恢复正常生活、3例偏瘫、1例植物状态生存 ;死亡 3例。 结论 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可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癫痫的病理与临床
3
作者 肖绪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563-564,共2页
关键词 外伤性癫痫 病理 发病率 发病时间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压监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 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548-550,共3页
颅内压(ICP)是神经外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判断颅脑损伤程度皆有参考价值.颅内压监护是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测量颅内压以观察颅内动态变化的方法,Guillaume于1951年最先在实验中应用颅内压监测,1960年Lundberg首先在临... 颅内压(ICP)是神经外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判断颅脑损伤程度皆有参考价值.颅内压监护是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测量颅内压以观察颅内动态变化的方法,Guillaume于1951年最先在实验中应用颅内压监测,1960年Lundberg首先在临床上使用[1].ICP监护之所以能准确了解ICP变化的情况,是因为它能及时准确地观察到每个瞬间颅内压的真实情况,对病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亦将ICP监护称之为颅脑的"早期报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测定 并发症 处理 颅内压监护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体部肿瘤
5
作者 池宏侃 冯浩 赵卫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59-60,共2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对体部肿瘤的疗效。 方法  1997年 5月~ 2 0 0 2年 8月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 86例体部肿瘤 (10 1个病变部位 )。肿瘤的临床靶体积 (clinicaltargetvolume,CTV) 0 2~ 2 32cm3 (平均 2 7 6cm3 ) ,计...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对体部肿瘤的疗效。 方法  1997年 5月~ 2 0 0 2年 8月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 86例体部肿瘤 (10 1个病变部位 )。肿瘤的临床靶体积 (clinicaltargetvolume,CTV) 0 2~ 2 32cm3 (平均 2 7 6cm3 ) ,计划靶体积 (planningtargetvolume,PTV)处方剂量 3~ 12Gy(平均 5 3Gy) ,分 1~ 10次照射。  结果 治疗过程中无死亡。患者一般状况评分 (Karnofskyperformancescores ,KPS) :治疗前 10~ 90分 (平均 6 0分 ) ,治疗后 2 0~ 10 0分 (平均 82分 )。随访 1~ 5年 ,完全缓解 (CR) 2 5例 ,部分缓解 (PR) 4 9例 ,无变化 (NC) 9例 ,进展 (PD) 3例。 结论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体部肿瘤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立体定向 适形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