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硝酚钠缓解二氯吡啶酸对油菜药害的研究
1
作者 王富豪 郭婧华 +1 位作者 郝培培 程有普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探究复硝酚钠(Sodium nitrophenolate)缓解二氯吡啶酸(Clopyralid)对油菜药害的作用机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油菜幼苗三叶一心时,一组喷施0(CK)、0.4、0.8(推荐剂量)、1.6、3.2、4.0 g/L二氯吡啶酸,另一组药后24 h叶面喷施9 mg/L复硝酚... 为探究复硝酚钠(Sodium nitrophenolate)缓解二氯吡啶酸(Clopyralid)对油菜药害的作用机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油菜幼苗三叶一心时,一组喷施0(CK)、0.4、0.8(推荐剂量)、1.6、3.2、4.0 g/L二氯吡啶酸,另一组药后24 h叶面喷施9 mg/L复硝酚钠,比较两组油菜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喷施二氯吡啶酸后,油菜幼苗的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随质量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二氯吡啶酸质量浓度为1.6g/L时,CAT活性最高,质量浓度为3.2g/L时,CAT活性升高幅度降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CK相比分别下降30.2%、6.0%,丙二醛(MDA)含量升高165.6%,质量浓度4.0g/L时,POD、SOD活性、GSH含量分别比CK低11.0%、26.0%、17.7%,MDA含量升高195.5%,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62.9%、23.7%;喷施复硝酚钠后,与相同质量浓度的二氯吡啶酸处理相比,油菜叶片CAT、POD、SOD活性和GSH、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与缓解前相比MDA含量降低8.7%~44.5%,POD活性升高7.0%~11.8%,SOD活性升高10.1%~68.7%,GSH含量升高8.5%~19.6%,叶绿素含量升高7.0%~28.9%,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7.1%~62.0%。综上可知,低质量浓度的二氯吡啶酸能够提高油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GSH含量,从而提高油菜的抗逆性,二氯吡啶酸质量浓度过高时,油菜叶片的MDA含量明显升高,抗氧化酶活性、GSH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受到明显抑制,喷施复硝酚钠后抑制作用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二氯吡啶酸质量浓度升高缓解效果减弱,表明复硝酚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二氯吡啶酸对油菜的药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吡啶酸 复硝酚钠 油菜 缓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草胺对油菜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敏 王富豪 +4 位作者 张明浩 刘子琪 郭靖华 郝培培 程有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950,共10页
除草剂药害严重影响油菜产量,研究筛选预防药害发生的生物标记物,结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害缓解机制,可有效解决油菜田敌草胺的药害问题。以盆栽油菜为材料,研究敌草胺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究赤·吲乙... 除草剂药害严重影响油菜产量,研究筛选预防药害发生的生物标记物,结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害缓解机制,可有效解决油菜田敌草胺的药害问题。以盆栽油菜为材料,研究敌草胺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究赤·吲乙·芸苔的药害缓解机制。结果显示过氧化物酶(POD)反应最灵敏,1.2 g/L敌草胺处理12 h酶活达到最高值;2.4 g/L敌草胺能够显著诱导油菜GST基因较对照6.4倍的高表达。4.8 g/L和6.0 g/L敌草胺处理48 h,叶片内SOD、POD、CAT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氧化损伤严重。喷施0.1 mg/L赤·吲乙·芸苔,能激活低浓度(1.2 g/L、2.4 g/L)敌草胺胁迫的油菜抗氧化系统,解除药害影响。综上,敌草胺对油菜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整体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 g/L敌草胺接近油菜受害的临界浓度,POD可用于药害发生的早期预警。喷施0.1 mg/L赤·吲乙·芸苔可较好的缓解敌草胺产生的轻度药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草胺 油菜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剂型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5
3
作者 叶会 陈瑜婷 +6 位作者 骆玉琴 范续艳 雷圆 陆兰菲 郝培培 程有普 张昌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20-1728,共9页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乳油(EC)和微囊悬浮剂(CS)在草莓上的残留规律,分别以两种剂量(90和150 g·hm^(-2))于草莓成熟期施药,开展吡唑醚菌酯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经QuEChERS-UPLC-MS/MS后的最低检测浓度分...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乳油(EC)和微囊悬浮剂(CS)在草莓上的残留规律,分别以两种剂量(90和150 g·hm^(-2))于草莓成熟期施药,开展吡唑醚菌酯在草莓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经QuEChERS-UPLC-MS/MS后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0(草莓和土壤)和0.0050 mg·kg^(-1)(叶、茎和根)。在0.002~2 mg·kg^(-1)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草莓和土壤)的平均回收率为88%~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在0.005~2 mg·kg^(-1)范围内,平均回收率(根、茎及叶)为74%~108%,RSD为2%~9%。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EC和CS施药1 d后在草莓中的残留分别为0.20~0.28 mg·kg^(-1)(90~150 g·hm^(-2))和0.14~0.20 mg·kg^(-1)(90~150 g·hm^(-2)),残留量低于0.5 mg·kg^(-1),均符合我国和欧盟在草莓中的限量值。吡唑醚菌酯仅在草莓、茎和叶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草莓中的半衰期为6.6~6.8 d(EC)和7.7~9.8 d(CS),属于易降解农药。试验结果为微囊悬浮剂剂型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体系上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微囊悬浮剂 乳油 农药残留 草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葡萄中乙虫腈对映体的选择性降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冯跃梁 程有普 +1 位作者 郝培培 张彩霞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55-60,共6页
为探索乙虫腈对映体在葡萄中的消解动态,利用超临界流体串联质谱(SFC-MS/MS)建立一种简单、灵敏、绿色的手性分析方法用于检测葡萄中的乙虫腈对映体。在负离子扫描喷雾下,使用OD-3手性柱,以二氧化碳/异丙醇(90/10,v/v)为流动相,柱温30℃... 为探索乙虫腈对映体在葡萄中的消解动态,利用超临界流体串联质谱(SFC-MS/MS)建立一种简单、灵敏、绿色的手性分析方法用于检测葡萄中的乙虫腈对映体。在负离子扫描喷雾下,使用OD-3手性柱,以二氧化碳/异丙醇(90/10,v/v)为流动相,柱温30℃,流速为1.8 mL·min^(-1),背压为2 000 psi时,乙虫腈对映体得到完全分离。采用改进的QuEChERS方法检测葡萄中乙虫腈对映体,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均为86.2%~111.6%,LOQ为10μg·kg^(-1)。结果表明:在葡萄中,R-(+)-乙虫腈优先降解,导致S-(-)-乙虫腈相对富集。研究结果可为评估乙虫腈对映体的环境风险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C-MS/MS 乙虫腈 对映体选择性 降解 葡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虫腈对映体在蚯蚓体内的累积行为
5
作者 冯跃梁 程有普 +1 位作者 郝培培 张彩霞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68-72,共5页
蚯蚓是监测土壤污染物的重要指示生物。为探明手性农药乙虫腈对映体在蚯蚓体内是否存在对映选择性体累积行为,首先建立了一种快速、便捷的乙虫腈对映体在蚯蚓、土壤中的手性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5、5.0... 蚯蚓是监测土壤污染物的重要指示生物。为探明手性农药乙虫腈对映体在蚯蚓体内是否存在对映选择性体累积行为,首先建立了一种快速、便捷的乙虫腈对映体在蚯蚓、土壤中的手性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5、5.0、12.5 mg·kg^(-1))处理下,赤子爱胜蚓体内乙虫腈对映体的选择性累积行为。结果表明:蚯蚓体内乙虫腈的EF值低于0.5,BSAF值在0.04~0.23之间,说明蚯蚓对乙虫腈对映体的吸收存在对映体选择性,但乙虫腈两对映体在蚯蚓体内均不存在累积行为。该研究结果可为乙虫腈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虫腈 蚯蚓 对映体选择性 生物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