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的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建伟 纪盛章 +1 位作者 宋金玉 郑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7-45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狭窄程度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机制。方法基于颈动脉CTA图像构建颈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模型,并予流固耦合(FSI)有限元分析,检测1个心动周期内颈内动脉狭窄近端、喉部和... 目的研究不同狭窄程度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机制。方法基于颈动脉CTA图像构建颈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模型,并予流固耦合(FSI)有限元分析,检测1个心动周期内颈内动脉狭窄近端、喉部和远端的壁面压力(WP)、壁面剪切力(WSS)和血流速度。结果随着狭窄程度增加,WP在狭窄喉部和狭窄远端明显降低;WSS在狭窄喉部逐渐增大,在狭窄两端逐渐减小;血流速度在狭窄喉部增加,在狭窄两端减低,且狭窄远端湍流越发明显。结论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脑供血量逐渐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狭窄处斑块易损概率增大,促进狭窄远端更易形成斑块。基于FSI有限元分析,可对不同颈内动脉狭窄局部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作出客观评价,有助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颈内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灌注成像在多部位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宋金玉 杨亚英 +1 位作者 杨洁 陈渝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641-3644,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多部位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颈部、腋窝、腹部、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患者行CT灌注成像,其中54例(良性18例,恶性36例)有完整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不同病变淋巴结灌注参数:血流量...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多部位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颈部、腋窝、腹部、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患者行CT灌注成像,其中54例(良性18例,恶性36例)有完整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不同病变淋巴结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通透性(Per),Patlak血容量(PBV)、强化峰值(PE)、达峰时间(TTP)、相对强化值(REV.REV=峰值-平扫CT值)。结果:(1)不同部位恶性淋巴结Per值高于良性淋巴结,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淋巴结TTP值长于恶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灌注参数BF、BV、PBV、P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间恶性淋巴结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恶性淋巴结病变间灌注参数比较。恶性淋巴结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BF值[(160.5±33.5)m L/(100 m L·min)]、BV值[(153.4±6.9)m L/1 000m L]及P-BV值[(132.4±27.7)m L/1 000 m L]、PE值(100.2±32.4)HU明显高于淋巴瘤及其他癌(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中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灌注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良、恶性淋巴结的TDC曲线形态进行比较,良性(炎性、结核)淋巴结TDC曲线以低平型及速升缓降型为主;淋巴瘤TDC曲线以低平型为主;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TDC以速升速降型为主;其他癌(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TDC以速升缓降型为主。结论:CT灌注成像参数结合TDC曲线形态分析有助于鉴别淋巴结病变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多部位 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芝Aquilion16排CT故障维修经验 被引量:6
3
作者 郭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89,共2页
故障1:Error in pre-process(illegal tube position)现象:机器在扫描过程中或者扫描结束时显示以上错误,水膜测试图像出现明显的旋转影,左上角有明显的条形伪影(图1)。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造成,即DAS电源和MR-sensor。DAS是指... 故障1:Error in pre-process(illegal tube position)现象:机器在扫描过程中或者扫描结束时显示以上错误,水膜测试图像出现明显的旋转影,左上角有明显的条形伪影(图1)。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造成,即DAS电源和MR-sensor。DAS是指探测器检测信号到完成重建图像过程的部分,由1块Control-16PWB板和32块Converter-16 PWB板组成,每块Converter-16 PWB板从探测器采集原始模拟数据并完成A/D转换.转换成数字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故障 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雅宝 纪盛章 +1 位作者 张伯生 贾福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目的:应用3.0T多序列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斑块分型、定量测量斑块负荷并分析其成分,探讨颈动脉斑块分型、负荷及组成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65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 MRI扫... 目的:应用3.0T多序列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斑块分型、定量测量斑块负荷并分析其成分,探讨颈动脉斑块分型、负荷及组成成分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65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 MRI扫描仪,于发病7 d内行头颅和双侧颈动脉MRI检查。在DWI序列上测量急性脑梗死体积;根据蔡剑鸣等制定的颈动脉斑块的MRI分型标准,采用CASCADE软件对斑块分型,分析其组成成分;测量平均颈动脉管腔面积(LA)、平均血管总面积(TVA),计算出平均管壁面积(WA)、平均管壁标准化指数(NWI);测量颈动脉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结果:①缺血侧颈动脉Ⅳ~Ⅴ型及Ⅵ型斑块的发生率、斑块内脂质核心的发生率、平均WA及平均NWI均高于非缺血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血侧颈动脉平均NWI及斑块内脂质核心体积与同侧急性脑梗死体积具有较强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0T MR能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型、定量测量颈动脉管壁负荷以及斑块内部成分的体积,从而对预测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监控病情的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