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下血管球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平晓芳 王琳 邢卫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甲下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血管球细胞的软组织良性错构瘤,临床上具有典型的疼痛三联征:自发性间歇性剧痛、难以忍受的触痛及冷敏感,但临床因为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和延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从病因、发病机制、临... 甲下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血管球细胞的软组织良性错构瘤,临床上具有典型的疼痛三联征:自发性间歇性剧痛、难以忍受的触痛及冷敏感,但临床因为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和延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影像学征象、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给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甲下 疼痛三联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平晓芳 郑末 +1 位作者 王琳 邢卫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8-229,共2页
报告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男,18岁。右侧足部小趾末节肿块5年。皮肤科检查:右足小趾末节一约0.8cm×1.0cm肤色肿块,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界限清,质地韧,无压痛和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胶原纤... 报告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男,18岁。右侧足部小趾末节肿块5年。皮肤科检查:右足小趾末节一约0.8cm×1.0cm肤色肿块,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界限清,质地韧,无压痛和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胶原纤维和星状成纤维细胞组成,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不呈束状,成纤维细胞核染色质均匀、细致,可见细小核仁,很少见核分裂象,局部区域间质内有薄壁的小血管。诊断: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 胶原纤维瘤 足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和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治疗后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程晓蕾 陈宏 +2 位作者 解奎霞 王立茹 门剑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探...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探讨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2周及4周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0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8、IL-33 mRNA的表达量;对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noy,TGP)治疗2周和4周后外周血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IL-18 mRNA和IL-33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上述3组中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经白芍总苷治疗2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33比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IL-18、IL-33ΔCT值与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0.59,P均<0.01)。有家族过敏史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组较无家族过敏史患者组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高。结论:IL-18和IL-33可能参与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分型和严重程度有关。白芍总苷可能通过调节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33 白芍总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腋臭根治术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平晓芳 邢卫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61-564,共4页
目的:讨论顺腋纹平行双切口保留真皮血管网切除大汗腺术治疗腋臭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3月在我科门诊接受腋臭微创手术的119例患者(男52例,女67例),年龄16~62岁,采用腋臭程度分级标准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目的:讨论顺腋纹平行双切口保留真皮血管网切除大汗腺术治疗腋臭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3月在我科门诊接受腋臭微创手术的119例患者(男52例,女67例),年龄16~62岁,采用腋臭程度分级标准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选用高汗症疾病严重性量表(HDSS)来评估排汗程度,并采用改良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来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在经顺腋纹平行双切口保留真皮血管网切除大汗腺手术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总的DLQI分数比基础值低得多(P<0.0001),排汗情况在治疗后改善显著(P<0.0001)。另外,在性别上,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排汗情况量表有着显著不同(P<0.05)。结论:顺腋纹平行双切口保留真皮血管网切除大汗腺治疗能够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缓解排汗情况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这种术式的创伤小,易操作,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瘢痕细小,腋窝外观和功能良好,作用时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生活质量 疾病严重程度 真皮血管网 平行双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下外生骨疣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平晓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376,共3页
甲下外生骨疣是一组与创伤有关的反应性和修复性病变。该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软骨增生性疾病,常见于指(趾)远节末端的甲下或甲旁的一侧。该病临床上常被误诊或延误诊断,该文就其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表现、... 甲下外生骨疣是一组与创伤有关的反应性和修复性病变。该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软骨增生性疾病,常见于指(趾)远节末端的甲下或甲旁的一侧。该病临床上常被误诊或延误诊断,该文就其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其并发症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下外生骨疣 反应性 修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学mRNA表达谱差异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636-1639,共4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学mRNA表达谱差异情况,并对核心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来自GEO数据库的38例SLE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学样本,筛选显著差异表达mRNA,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通路和GO分析,并...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学mRNA表达谱差异情况,并对核心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来自GEO数据库的38例SLE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学样本,筛选显著差异表达mRNA,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通路和GO分析,并构建相互作用网络。结果:共筛选出39个显著差异表达mRNA,其中TNFSF10表达上调最为显著,G0S2表达下调最为显著。生物学通路和GO分析均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干扰素信号转导和病毒反应及增殖过程。TNFSF10与其他差异表达基因相互作用错综复杂,而G0S2未显示。结论:TNFSF10和G0S2可能是SLE的核心基因,其中TNFSF10可能联合其他基因共同致病,而G0S2则可能单独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MRNA 表达谱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部Rosai-Dorfman病
7
作者 郑洁 郑末 +1 位作者 平晓芳 李宝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4-356,共3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67岁。1年半前发现左侧口腔颌面部肤色米粒大肿物,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皮损未减小。2018年5月8日于外院临床诊断为皮脂腺囊肿,未行组织病理检查,予切除,术后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按摩,形成结节样皮肤肿块。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