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慢性肝病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欢 陈鹏 李菲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9-972,共4页
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在甲状腺激素的代谢、降解和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肝脏发生病变时,甲状腺功能减退现象明显增加,且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归纳了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及其不同发病阶段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 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在甲状腺激素的代谢、降解和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肝脏发生病变时,甲状腺功能减退现象明显增加,且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归纳了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及其不同发病阶段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变化,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下降对预测慢性肝病发生风险、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研究认为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可通过甲状腺功能的调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病情、改善预后的治疗效果。此外,由于甲状腺代谢异常所引发的一系列基因失调或功能紊乱有可能成为部分慢性肝病新的治疗靶点,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激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无创诊断指标及相关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欣雨 李嘉 +4 位作者 蒋贝 赵坤宇 胡月 王凤梅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2398,共7页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HBe Ag阳性且HBV DNA>2×10^(6) IU/mL未经抗病毒治疗的5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组织活检确定肝损伤情况,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病毒学指标。分析现有各大指南无创指标特别是HBV DNA载量界值不同的情况下,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进一步尝试以与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消失时的血清HBV DNA为新的阈值,联合多因素指标建立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诊断模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诊断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明确各模型的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中国2022版、EASL 2017版、AASLD 2018版、APASL 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病毒学无创指标所鉴定出的免疫耐受状态患者中符合本研究定义(HBV DNA>2×10^(6) IU/m L)的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比例分别为47.0%、38.5%、36.0%、44.6%,均未超过50%。当将血清HBV DNA阈值升至>2×10^(8) IU/m L时,尽管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 DNA相关性消失(r=-0.029,P=0.704),此时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也仅为52.0%。在血清HBV DNA>1×10^(8)的HBeAg阳性患者队列(n=251)中,显著肝损伤组(n=140)和无显著肝损伤组(n=111)HBsAg、HBeAg、HBV DNA、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HBV DNA、HBeAg是患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根据以上指标并结合临床,建立预测模型:logit(P)=1.424-0.028×AST,AUC为0.730,AST最佳临界值为30.5 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8%、84.1%。进一步使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238例成人慢性HBV感染者作为验证队列,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优于AST/ALT、FIB-4、APRI(AUC分别为0.698、0.555、0.518、0.373,P值均<0.05)。结论在HBV DNA>2×10^(8) IU/mL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ST>30.5 U/L时,提示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可能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免疫耐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道至简——简约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自然史建议
3
作者 刘新 李嘉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41-1745,共5页
慢性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为社会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由病毒、宿主免疫及感染肝细胞的相互作用所共同驱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分期的意义在于理解疾病进程、评估疾病进... 慢性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为社会造成巨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由病毒、宿主免疫及感染肝细胞的相互作用所共同驱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分期的意义在于理解疾病进程、评估疾病进展阶段,指导抗病毒治疗时机及方案选择。或许是因为对是否有真正的免疫耐受期存在争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淡化了疾病状态与宿主免疫状态的对应关系,对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更新描述采用了2017版欧洲肝病学会指南的4种疾病阶段: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和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同时,新指南也未能完全解决“不确定期”的问题。随着临床上扩大抗病毒治疗策略渐成趋势,现有的自然史分期已难以适应临床需要,更新势在必行。本文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发现历程以及现有自然史分期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简化自然史分期,适应现有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临床实践,方便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甲胎蛋白、铁蛋白检测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文君 李嘉 +1 位作者 王春妍 马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PIVKA-Ⅱ)、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单项及联合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HBV相关HCC、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PIVKA-Ⅱ)、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单项及联合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HBV相关HCC、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并检测PIVKA-Ⅱ、AFP、FER水平,分别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BV相关HC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产生三项指标联合预测概率的新变量pre。结果血清AFP及PIVKA-Ⅱ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HCC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446、59.613,P值均<0.001)。AFP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4.609、-6.026、-6.031,P值均<0.001),乙型肝炎肝硬化AFP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30,P=0.021);PIVKA-Ⅱ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6.080、-6.595、-5.608,P值均<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PIVKA-Ⅱ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153,P=0.031);FER水平在HBV相关HCC患者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Z=-2.177,P=0.029)。单项指标检测诊断HBV相关HCC时,AFP的敏感度最高(79.49%),但FER的特异度最高(94.28%);双项目检测方案中,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最高(89.74%),FER+AFP和FER+PIVKA-Ⅱ方案特异度较高(97.14%);三项目检测时,FER/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较高(92.31%),FER+AFP+PIVKA-Ⅱ特异度较高(97.14%)。结论 PIVKA-Ⅱ、AFP、FER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血清PIVKA-Ⅱ和AFP对HCC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单项即可很好辅助诊断,二者联合未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铁蛋白质类 甲胎蛋白类 异常凝血酶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HBV DNA检测方法对PEG-IFNɑ-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判断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春霞 李嘉 +3 位作者 徐曾丽 郭洁 翟璐 韩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664-667,共4页
目的在PEG-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探讨应用不同HBV DNA检测方法对疗效判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应用PEG-IFNα-2b治疗24周内,HBV DNA低敏方法检测(最低检测下... 目的在PEG-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探讨应用不同HBV DNA检测方法对疗效判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应用PEG-IFNα-2b治疗24周内,HBV DNA低敏方法检测(最低检测下限500 IU/ml)首次阴转,且36周内低敏检测持续阴性的HBeAg阳性CHB患者83例。36周内采用高敏方法检测(最低检测下限20 IU/ml)持续阴性的患者(阴性组)33例,持续阳性的患者(阳性组)50例。对比2组在12、24和36周时HBeAg、HBsAg下降水平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HBV DNA低敏检测阴性后的12、24和36周,阴性组HBeAg下降值均明显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32(0.16~0.92)log_(10)COI vs 0.14(0.01~0.30)log_(10)COI,Z=-3.061,P=0.002;0.44(0.19~1.15)log_(10)COI vs 0.16(0.04~0.35)log_(10)COI,Z=-3.043,P=0.002;0.51(0.36~1.21)log_(10)COI vs 0.24(0.10~0.46)log_(10)COI,Z=-3.880,P<0.001]。在HBV DNA低敏检测阴性后的12周,2组HBsAg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但在24和36周阴性组HBsAg下降值均明显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3(-0.02~0.33)log_(10)IU/ml vs 0.08(-0.02~0.16)log_(10)IU/ml,Z=-2.207,P=0.021;0.16(0.03~0.47)log_(10)IU/ml vs 0.03(-0.08~0.20)log_(10)IU/ml,Z=-2.363,P=0.018]。在HBV DNA低敏检测阴性后12周,阴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0.30%,阳性组为16.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24和36周阴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6.36%和39.39%,明显高于阳性组的16.00%和18.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40;χ~2=4.671,P=0.042)。结论在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过程中,为更准确的判断患者的抗病毒疗效,HBV DNA应该采用高度敏感的方法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干扰素Α-2B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肝纤维化诊断的研究热点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弘 陶森 +3 位作者 郝彧 赵紫薇 刘妮波 王泓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近10年国外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的研究状况。方法对近10年已发表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有关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的英文文献进行检索,运用Endnote X7、Bicomb 2.0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将出现频次不... 目的探讨近10年国外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的研究状况。方法对近10年已发表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有关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的英文文献进行检索,运用Endnote X7、Bicomb 2.0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将出现频次不小于40次的有关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的关键词作为高频主题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有效文献1 253篇,文献年发表量大致呈上升趋势。有关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的关键词5 767个,出现频率最高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肝活检、生物化学指标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论肝活检病理检查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参考标准,血清生物化学指标是肝纤维化的常用检测手段。以超声为基础的肝脏弹性测定技术现已经成为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诊断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杨航 赵黎莉 +5 位作者 韩萍 陈庆灵 文君 刘洁 程晓静 李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78-1585,共8页
目的 预测失代偿事件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索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5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305例肝硬... 目的 预测失代偿事件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索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5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30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基线时处于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200例,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105例。将305例肝硬化患者,以1年内是否发生失代偿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发生失代偿事件组79例,未发生失代偿事件组226例;将200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以1年内是否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组43例,未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组157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失代偿事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变量对失代偿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值来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1年内发生失代偿事件患者的基线血清CHI3L1水平高于未发生患者[243.00(136.00~372.00)ng/mL vs 117.50(67.75~205.25)ng/mL,U=4 720.500,P<0.001];1年内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患者的基线血清CHI3L1水平高于未发生患者[227.98(110.00~314.00)ng/mL vs 90.00(58.00~168.50)ng/mL,U=1 681.500,P<0.001]。基线血清CHI3L1水平较高的肝硬化患者,1年内发生失代偿事件的风险增加(OR=1.004,95%CI:1.002~1.006,P<0.001);基线血清CHI3L1水平较高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内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的风险增加(OR=1.006,95%CI:1.003~1.008,P<0.001)。使用基线血清CHI3L1水平预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风险的AUC为0.751,最佳临界值为95.5 n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7%和55.4%;联合血清CHI3L1和Child-Pugh分级建立预测模型,AUC为0.809,约登指数最大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1%和77.1%。结论 血清CHI3L1可做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风险的有效预测因子,且在联合Child-Pugh分级后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壳多糖酶3样蛋白质1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经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HBV 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静 曹宇 +3 位作者 冯永美 郭远强 蒋贝 王春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24-2326,共3页
目的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BV RNA水平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60例。入组患者至少2年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至少2次间隔3个月经罗... 目的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BV RNA水平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60例。入组患者至少2年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至少2次间隔3个月经罗氏试剂检测高敏HBV DNA<20 IU/mL。所有患者均进行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RNA检测。多组间比较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HBV RNA影响因素。结果60例HBV相关肝细胞癌经长期抗病毒治疗患者,HBV RNA检测阳性者9例,占比15%。根据AFP结果,分为AFP阳性组及AFP阴性组,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0~3.57)、0(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74,P=0.141);根据BCLC分期不同,分为BCLC A期、B+C+D期,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0~2.0)、0(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7,P=0.544);根据HBeAg水平不同,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2.99(0~4.80)、0(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0,P=0.001)。根据HBsAg滴度不同,分为HBsAg≤100 IU/mL、100 IU/mL<HBsAg<1500 IU/mL、HBsAg≥1500 IU/mL 3组,3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0~0)、0(0~0.20)、2.00(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899,P=0.019)。纳入年龄、ALT、AST、GGT、ALP、AFP、HBsAg、HBeAg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HBsAg水平与HBV RNA定量相关(r=0.292,P<0.05)。结论长期NAs抗病毒治疗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后,HBV RNA仍可检测到;HBsAg滴度可能与血清HBV RNA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高危因素及多种模型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杜雅萌 康宁 +6 位作者 赵黎莉 白硕文 李倩倩 牛小霞 李嘉 纪冬 王春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高危因素,并比较多种无创预测模型评估EGV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院中心及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高危因素,并比较多种无创预测模型评估EGV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院中心及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生化检测、胃镜检查及FibroTouch检测,并计算谷草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及肝硬度-脾直径-血小板评分(LSPS)。根据胃镜结果将患者分为EGV组与无EGV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EGV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诊断EGV的价值。结果 4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EGV组178例,无EGV组292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小板(PLT)(OR=0.99,95%CI 0.98~0.99)、高脾直径(SD)(OR=1.02,95%CI1.01~1.03)及高肝硬度值(LSM)(OR=1.04,95%CI1.02~1.07)是EGV的高危因素(P<0.05)。LSPS预测EGV的AUC[0.75(95%CI0.71~0.79)]明显高于PLT[0.72(95%CI0.67~0.76)]、SD[0.69(95%CI0.64~0.73)]、LSM[0.67(95%CI0.63~0.72)]、APRI[0.69(95%CI0.65~0.74)]及FIB-4[0.66(95%CI0.62~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V组的LSPS值为2.7(1.3,5.0),高于无EGV组的1.0(0.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EGV程度的加重,LSPS值呈上升趋势(r=0.426,P<0.001)。LSPS值>3.5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有EGV风险,特异度为93.6%,阳性预测值为79.8%;LSPS值<1.3提示EGV风险小,敏感度为75.5%,阴性预测值为81.1%。结论 基于PLT、LSM及SD构建的LSPS可用于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EGV的发生风险,较ARPI、FIB-4、LSM的预测价值更高,可使部分患者免于内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无创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局部消融治疗危险区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婷 王春妍 +4 位作者 刘建勇 周永和 陆伟 李嘉 周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94-159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对危险区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9例初次行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肿瘤位置不同分为危险区域组(134例)和非危险区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对危险区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9例初次行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肿瘤位置不同分为危险区域组(134例)和非危险区域组(45例),均接受消融治疗。术后对患者肿瘤复发、死亡情况进行随访,无复发或死亡者随访至2019年9月。比较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患者消融术后并发症、肿瘤完全缓解情况、肿瘤复发或进展及术后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肿瘤局部进展率、累积生存率,2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水平无差异。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轻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5%vs 51.1%、6.0%vs 2.22%、75.0%vs 80.0%和33.9%vs 26.3%,P值均>0.05);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vs 93.3%,P=0.990);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1、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7%、63.50%和37.1%、5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449);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93.3%和90.3%、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3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治疗危险区域肝癌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导管消融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鹏 李菲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974-976,共3页
门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晚期患者常见表现之一,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决定性因素,预后极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化疗、放射治疗、各种消融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无论单一应用还是综合治疗均取得了... 门静脉癌栓是肝细胞癌晚期患者常见表现之一,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决定性因素,预后极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化疗、放射治疗、各种消融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无论单一应用还是综合治疗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仍缺乏合理有效的治疗规范。对近些年来关于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新进展做出总结,希望能为今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门静脉癌栓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补体C3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关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辉 牛斌 +2 位作者 宓余强 刘勇钢 李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96-2606,共11页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2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行肝穿刺活检的108例PBC患者临床资料。依据Scheuer评分系统评估肝纤维化程度(S0~4),其中≥S2定义...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2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行肝穿刺活检的108例PBC患者临床资料。依据Scheuer评分系统评估肝纤维化程度(S0~4),其中≥S2定义为显著肝纤维化,≥S3定义为进展期肝纤维化,S4定义为肝硬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补体C3对PBC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补体C3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108例PBC患者中女性87例(80.6%),自身抗体阳性102例(94.4%)。肝纤维化分期S0期5例(4.6%),S1期41例(38.0%),S2期23例(21.3%),S3期25例(23.1%)、S4期14例(13.0%)。补体C3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中具有统计学差异(H=42.891,P<0.00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补体C3的水平逐渐降低,呈负相关(r=-0.565,P<0.001)。LSM、AAR、APRI及FIB-4与补体C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9(P<0.001)、-0.323(P=0.001)、-0.206(P=0.033)和-0.291(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补体C3水平均为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而LSM是显著肝纤维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补体C3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731、0.832和0.968,对应的cut-off值分别为1.445、1.235和1.005;补体C3联合LSM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11、0.941和0.976。C3联合LSM诊断显著纤维化的AUC与补体C3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04,P=0.009);C3联合LSM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的AUC与补体C3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33,P=0.002);C3联合LSM诊断肝硬化的AUC与补体C3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1.050,P=0.294),而C3联合LSM诊断肝硬化的AUC与LSM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26,P=0.020)。结论血清补体C3水平对评估PB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C3联合LSM能进一步提高补体C3或LSM对PBC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硬化性 肝纤维化 补体C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