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HBV感染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自然史、无创诊断及临床管理 被引量:3
1
作者 徐亮 李萍 +1 位作者 陈林 宓余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01-1507,共7页
慢性HBV感染(CBI)重叠NAFLD情况日益普遍,而在重叠NAFLD对肝病自然史影响的研究中,多数认为重叠NAFLD促进了CBI患者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并促进了包括肝病死亡在内的全因死亡率,但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CBI重叠NAFLD时发生肝损... 慢性HBV感染(CBI)重叠NAFLD情况日益普遍,而在重叠NAFLD对肝病自然史影响的研究中,多数认为重叠NAFLD促进了CBI患者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并促进了包括肝病死亡在内的全因死亡率,但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CBI重叠NAFLD时发生肝损伤的病因诊断是一个难题,金标准仍是肝组织病理,而探讨无创诊断方法意义重大;CBI重叠NAFLD需要在积极防治NAFLD的基础上根据现行CBI诊疗指南酌情进行抗HBV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韩家鑫 宓余强 徐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8-1475,共8页
针对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实现肝癌很好控制、减轻肝癌负担的重要措施。其中,确定肝癌的高危人群和制定适合的肝癌筛查策略是实现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关键。肝癌风险评估模型是对肝癌的高危人群便捷和快速识别的重要手段。在... 针对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实现肝癌很好控制、减轻肝癌负担的重要措施。其中,确定肝癌的高危人群和制定适合的肝癌筛查策略是实现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关键。肝癌风险评估模型是对肝癌的高危人群便捷和快速识别的重要手段。在肝癌风险分层评估的基础上,应用影像学技术、血清学标志物、液体活组织检查、代谢组学及糖组学等方法,实现肝癌精准早筛、早诊,从而达到早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癌症早期检测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无创诊断指标及相关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欣雨 李嘉 +4 位作者 蒋贝 赵坤宇 胡月 王凤梅 鲁凤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2398,共7页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 目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HBe Ag阳性且HBV DNA>2×10^(6) IU/mL未经抗病毒治疗的5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组织活检确定肝损伤情况,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病毒学指标。分析现有各大指南无创指标特别是HBV DNA载量界值不同的情况下,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进一步尝试以与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消失时的血清HBV DNA为新的阈值,联合多因素指标建立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诊断模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诊断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明确各模型的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中国2022版、EASL 2017版、AASLD 2018版、APASL 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病毒学无创指标所鉴定出的免疫耐受状态患者中符合本研究定义(HBV DNA>2×10^(6) IU/m L)的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比例分别为47.0%、38.5%、36.0%、44.6%,均未超过50%。当将血清HBV DNA阈值升至>2×10^(8) IU/m L时,尽管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 DNA相关性消失(r=-0.029,P=0.704),此时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也仅为52.0%。在血清HBV DNA>1×10^(8)的HBeAg阳性患者队列(n=251)中,显著肝损伤组(n=140)和无显著肝损伤组(n=111)HBsAg、HBeAg、HBV DNA、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HBV DNA、HBeAg是患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根据以上指标并结合临床,建立预测模型:logit(P)=1.424-0.028×AST,AUC为0.730,AST最佳临界值为30.5 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8%、84.1%。进一步使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238例成人慢性HBV感染者作为验证队列,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优于AST/ALT、FIB-4、APRI(AUC分别为0.698、0.555、0.518、0.373,P值均<0.05)。结论在HBV DNA>2×10^(8) IU/mL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ST>30.5 U/L时,提示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可能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免疫耐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特异性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田方圆 单静 +1 位作者 唐宽银 曹武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表达的不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特异性表达的不同将肝衰竭患者分为特异性抗体阳性(指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和特异性抗体阴性(无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2组,分析2组患者HBV DNA水平的变化和生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469,P<0.05);HBeAg阳性和阴性的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1.665和-12.853,P<0.05)。在391肝衰竭病例中,HBV特异性抗体阳性组29例(7.42%),死亡25例(86.21%),HBV特异性抗体阴性组362例(92.58%),死亡157例(43.37%),2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特异性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4,P<0.05)。2组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427和7.513,P<0.05)。结论 HBV M表达形式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HBV DNA低水平复制系机体处于免疫清除期所致,而同时伴抗-HBs、抗-HBe、抗-HBc 3个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机体对HBV的超强免疫反应,致使病情恶化、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 乙型 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5
作者 韩旭 李嘉 +3 位作者 周莉 陈辰 王春妍 张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97-2400,共4页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目前主要包括由甲、乙、丙、丁、戊型5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乙类传染病,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最常见的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丙...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目前主要包括由甲、乙、丙、丁、戊型5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乙类传染病,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最常见的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roTest联合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程晓静 陆伟 +4 位作者 侯伟 王春妍 刘勇钢 王津生 孟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FibroTest联合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留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99例行肝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检测α2-巨球蛋白(α2-MG)、结合珠蛋白(HP)和载脂蛋白A1(a... 目的:探讨FibroTest联合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留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99例行肝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检测α2-巨球蛋白(α2-MG)、结合珠蛋白(HP)和载脂蛋白A1(apoAⅠ),记录TBil和GGT的数值,并根据其结果结合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计算出FibroTest的数值。并对9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FibroScan测定肝脏硬度值。根据Scheuer肝纤维化分期标准设定2个判定点,分别为显著肝纤维化(S2~S4期),严重肝纤维化(S3~S4期)。以肝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出FibroTest及FibroSca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两者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并应用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FibroTest 与 Fi-broScan对S2~S4期的AUROC分别0.805(95%CI:0.713~0.897,P<0.001),0.896(95%CI:0.833~0.959,P<0.001),对S3~S4期的AUROC值分别为0.834(95%CI:0.741~0.928,P<0.001),0.945(95%CI:0.891~0.999,P<0.001)。两者联合后对显著纤维化(S2~S4期)的AUROC值为0.911(95%CI:0.854~0.967,P<0.001)。结论 FibroTest联合FibroScan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有无显著纤维化,提高诊断特异度,并保证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于慢性乙型肝炎预后评估及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蕾 张曦 +5 位作者 朱学慧 张颖 王亚霓 康毅 高卫真 娄建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5-500,共6页
目的研究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LIP)对1周和4周病程糖尿病(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经尾静脉1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成1周和4周病程的DM模型后,被随机分为假... 目的研究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LIP)对1周和4周病程糖尿病(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经尾静脉1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成1周和4周病程的DM模型后,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缺血/再灌注(I/R)、心脏缺血预适应(CIP)和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NLIP)4组。NLIP组连续3 d经历左后肢缺血预适应。d4,I/R、CIP和NLIP组动物经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CIP组于缺血前行心肌缺血预适应,Sham组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下穿线不结扎。连续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变化,检测心肌梗死范围,测定血清CK-MB、LDH活性。结果成模动物表现出血糖明显升高,体重下降。NLIP可明显降低1周和4周病程DM动物室性早搏(VPC)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推迟1周病程DM模型缺血期间VPC的出现时间并缩短其持续时间,与CIP作用程度相当,同时可缩短4周病程DM动物VPC持续时间。与1周病程比较,4周病程I/R组动物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加;NLIP与CIP均可使两病程动物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与I/R组比较,两病程动物NLIP与CIP组CK-MB、LDH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NLIP对1周和4周病程DM动物均具有延迟相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 肢体缺血预适应 糖尿病 不同病程 缺血 再灌注 延迟相心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验证REAL-B评分对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雪 楚伟可 +5 位作者 周辉 牛斌 张鹏 冯婧 宓余强 李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68-1773,共6页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预测模型REAL-B评分对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CC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与mPAGE-B、aMAP、PAGE-B评分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例接受1年以上恩替卡韦(ETV)或替诺福...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预测模型REAL-B评分对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CC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与mPAGE-B、aMAP、PAGE-B评分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例接受1年以上恩替卡韦(ETV)或替诺福韦(TDF)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记录肝癌事件的发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REAL-B、mPAGE-B、aMAP、PAGE-B评分对HCC的预测性能。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不同时间点HCC累积发生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评分分组间肝癌发生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08(9.8%)例患者在中位随访5.3(5.0~6.3)年内进展为HCC。REAL-B评分预测5年内HCC发生的AUC及其95%CI为0.848(0.816~0.880),其次为aMAP评分[0.823(0.786~0.860)]、mPAGE-B评分[0.822(0.788~0.857)]和PAGE-B评分[0.780(0.736~0.824)]。在REAL-B评分低危组(0~3分)中,5年内肝癌累积发生率为0.8%,低于中危组(4~7分)11.8%和高危组(8~13分)35.6%(P<0.05)。REAL-B评分低危组中,3年和5年发生HCC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9.67%。结论REAL-B评分准确地预测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CC风险,并在抗病毒治疗3年中的预测价值优于其他风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细胞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