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心衰患者591例,按照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值的高低分为对照组(NT-proBNP<300ng/L)228例,轻度心衰组(NT-proBNP 300~3000ng/L)191例...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心衰患者591例,按照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值的高低分为对照组(NT-proBNP<300ng/L)228例,轻度心衰组(NT-proBNP 300~3000ng/L)191例,重度心衰组(NT-proBNP>3000ng/L)172例,观察各组血液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与治疗前PDW比较,治疗后PDW对照组、轻度心衰组、重度心衰组显著降低(0.129±0.031 vs 0.133±0.027,0.133±0.030 vs 0.141±0.029,0.139±0.028 vs 0.148±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心衰组、重度心衰组治疗前后PDW显著升高(P<0.05,P<0.01);与轻度心衰组比较,重度心衰组治疗前后PDW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在Pearson相关分析中具有相关性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治疗前PDW作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DW与NT-proBNP、左心房直径呈正相关(P=0.001、P=0.000);PDW与LVEF呈负相关(P=0.003)。结论随着冠心病患者心衰严重程度增加,PDW指标逐渐升高,PDW在判断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有辅助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文摘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心衰患者591例,按照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值的高低分为对照组(NT-proBNP<300ng/L)228例,轻度心衰组(NT-proBNP 300~3000ng/L)191例,重度心衰组(NT-proBNP>3000ng/L)172例,观察各组血液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与治疗前PDW比较,治疗后PDW对照组、轻度心衰组、重度心衰组显著降低(0.129±0.031 vs 0.133±0.027,0.133±0.030 vs 0.141±0.029,0.139±0.028 vs 0.148±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心衰组、重度心衰组治疗前后PDW显著升高(P<0.05,P<0.01);与轻度心衰组比较,重度心衰组治疗前后PDW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在Pearson相关分析中具有相关性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治疗前PDW作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DW与NT-proBNP、左心房直径呈正相关(P=0.001、P=0.000);PDW与LVEF呈负相关(P=0.003)。结论随着冠心病患者心衰严重程度增加,PDW指标逐渐升高,PDW在判断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有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