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囊癌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复波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3-1136,共4页
胆囊癌(GBC)在临床上常易被一些良性疾病所掩盖而发生意外胆囊癌(IGBC)。在病因方面,胆囊结石的长期刺激、>1 cm的胆囊息肉、胆囊腺瘤及胆囊腺肌症等与GBC的关系密切。在分子生物学机制家方面,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表面生长因子... 胆囊癌(GBC)在临床上常易被一些良性疾病所掩盖而发生意外胆囊癌(IGBC)。在病因方面,胆囊结石的长期刺激、>1 cm的胆囊息肉、胆囊腺瘤及胆囊腺肌症等与GBC的关系密切。在分子生物学机制家方面,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表面生长因子受体以及一些膜蛋白等均参与GBC的发生发展,有望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GBC的术中、术后的外科处理至关重要,关乎患者的生存期。在术中高度怀疑或已证实GBC的患者中,充分评估病情,应及早中转开腹,避免二次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IGBC,应尽早行二次手术,以免肿瘤进展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基因表达调控 肿瘤 外科手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及其与肿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智 杜晓宏 柴文刚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4-2018,共5页
目的评估异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细胞癌(HCC)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79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另纳入207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AFP及DCP血清学水平。绘制... 目的评估异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细胞癌(HCC)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79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另纳入207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AFP及DCP血清学水平。绘制单独及联合检测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探究联合应用DCP及AFP相较于单独检测AFP对HCC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DCP对AFP阴性患者的诊断效能。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诊断效率。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肿瘤标志物与HCC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HCC患者血清AFP和DCP水平较正常患者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9.562、-11.678,P值均<0.05),DCP和AFP的联合检测优于AFP单独检测(Z=5.309,P<0.01)。DCP存在对AFP阴性HCC患者的诊断能力(AUC=0.789,P<0.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64%和86.47%。血清DCP水平与肿瘤大小(r=0.546,P<0.001)、TNM分期(r=0.306,P<0.001)、微血管侵犯(r=0.358,P<0.001)呈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220,P<0.05)。结论AFP、DCP的联合检测可提高HCC检出率且DCP可用于AFP阴性HCC患者的补充筛查;DCP的表达水平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TNM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 肝细胞 甲胎蛋白类 生物标记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欧洲器官移植学会共识声明:肝移植中的生物标志物》摘译
3
作者 白易 李金明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7,共6页
2023年8月,欧洲器官移植学会在线发表了“2023年欧洲器官移植学会共识声明:肝移植中的生物标志物”。该共识主要围绕肝移植中的生物标志物、临床适用性和未来需求等方面展开,通过回顾有关原发性疾病复发、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和安全摆脱免... 2023年8月,欧洲器官移植学会在线发表了“2023年欧洲器官移植学会共识声明:肝移植中的生物标志物”。该共识主要围绕肝移植中的生物标志物、临床适用性和未来需求等方面展开,通过回顾有关原发性疾病复发、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和安全摆脱免疫抑制的文献,来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肝移植预后方面的作用。该共识从肝移植后复发性肝脏疾病、复发性肝细胞癌、摆脱免疫抑制、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预测或检测疾病复发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提高证据质量。笔者团队对该共识声明进行摘译,系统介绍了该共识声明中四个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讨论和结论,以期为肝移植中新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探索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生物标志物 共识 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联合标准残肝体积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罗宇君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联合标准残肝体积(SRLV)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监测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联合标准残肝体积(SRLV)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不全的情况,分为肝功能良好组(n=56)与肝功能不全组(n=14)。根据术前肝功能评估及强化CT计算切除肝体积和剩余肝体积以及肝脏三维重建,术中B超定位决定手术方案,根据术中情况决定采用选择性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或间断全肝门阻断,CUSA联合双极滴水电凝镊离断肝实质。计算SRLV并连续监测患者ICGR15。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准确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测模型,制订SLR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监测对术后肝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结果两组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 d、5 d的ICG-R15,以及SRLV、Child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随ICGR15升高而升高(P值均<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前、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 ICG-R15>20%组与其他两组患者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后即时,ICG-R15<10%组与10%≤ICG-R15≤20%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ICG-R15、术后即时ICG-R15、术后3 d ICG-R15、术后5 d ICG-R15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AUC分别为0.790、0.857、0.855、0.870,术后即时、3 d、5 d ICG-R15的AUC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RLV以及ICG-R15术后动态监测(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水平升高均为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BMI升高则为独立保护因素(P值均<0.05)。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依据预测模型分别对术后(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肝功能不全进行预测,ROC曲线显示术后即时、术后3 d、术后5 d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963、0.967、0.967(P值均<0.01)。制订SLR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监测对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SLRV>1240 mL/m2、术后即时ICG-R15>20%、术后3 d或5 d ICG-R15>25%,符合其中任意一项即可诊断术后肝功能不全,灵敏度100%,特异度60.71%,符合度68.57%。结论连续性监测术前及术后ICG-R15水平对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估均具有指导意义,术后5 d ICG-R15的准确性相对最高;SRLV联合术后ICG-R15动态检测能有效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可指导临床医生预估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尽早进行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吲哚菁绿 肝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肝合剂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赵晨翔 张雅敏 +1 位作者 刘宏胜 刘子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4-1148,共5页
目的研究保肝合剂(柴胡、黄芩、法半夏,等)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保肝合剂低、中、高剂量组(22.5、45、90 mg/kg)和联苯双酯组(100 mg/kg)。每日... 目的研究保肝合剂(柴胡、黄芩、法半夏,等)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保肝合剂低、中、高剂量组(22.5、45、90 mg/kg)和联苯双酯组(100 mg/kg)。每日灌胃(ig)给予小鼠不同剂量保肝合剂14 d后,末次ig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Con A 20 mg/kg制备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8 h后称重,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γ)、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水平;计算肝、脾指数并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保肝合剂具有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on A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血清ALT、AST的升高(P<0.05),降低肝匀浆中TNF-α、IFN-γ、IL-1、IL-6、OTC的水平(P<0.05)及降低肝、脾系数(P<0.05),提高SOD的活性(P<0.05),减轻Con A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结论保肝合剂对Con A所致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肝合剂 C57BL/6J小鼠 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刀豆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总苷对刀豆蛋白A诱导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晨翔 张雅敏 +1 位作者 刘宏胜 刘子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68-1971,I0010,共5页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苷(TGCO)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TGCOH组、TGCOM组、TGCOL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以0.2 mL/10 g...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苷(TGCO)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TGCOH组、TGCOM组、TGCOL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以0.2 mL/10 g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联苯双酯150 mg/kg灌胃,TGCOH组、TGCOM组、TGCOL组给予TGCO溶液460、230、115 mg/kg灌胃,1次/d,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2 h,正常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Con A制备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8 h后称重,处死小鼠,计算各组小鼠肝、脾系数并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TC)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浓度TGCO组小鼠肝组织的病变程度较轻,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TNF-α、IFN-γ、IL-1、IL-6、OTC含量均降低,肝组织中SOD水平升高(P<0.05)。结论:TGCO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转氨酶,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抑制TNF-α、IFN-r、IL-1、IL-6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总苷 C57BL小鼠 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刀豆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提取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阳 赵晨翔 张雅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787-2790,共4页
中药是我国的巨大宝藏,从中药中提取的各种成分其作用机制正在被不断研究和证实。近些年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成分因其较好的效果,较小的不良反应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提取物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是我国的巨大宝藏,从中药中提取的各种成分其作用机制正在被不断研究和证实。近些年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成分因其较好的效果,较小的不良反应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提取物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旨在为后期进一步研究乃至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同时借助于现代药剂学的发展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中药提取物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切除术中确定肿瘤边界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金伟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374-377,共4页
随着对肝脏生理学、肿瘤学和解剖学的深入认识以及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装备的发展,肝脏肿瘤手术切除逐步迈向精准阶段。在术中明确肿瘤边界对实现精准肝切除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肝切除术中确定肿瘤边界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 随着对肝脏生理学、肿瘤学和解剖学的深入认识以及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装备的发展,肝脏肿瘤手术切除逐步迈向精准阶段。在术中明确肿瘤边界对实现精准肝切除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肝切除术中确定肿瘤边界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尚未临床普及但有应用前景的检测手段,如术中吲哚氰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导航技术、纳米分子探针介导的近红外分子显像技术。认为在未来肝脏手术中,多种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肿瘤边界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性肝切除在肝癌治疗中临床价值的再认识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1474-1476,共3页
肝癌手术切除方式有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这两种术式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还存在争议。介绍了解剖性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技术要点。分析了解剖性肝切除对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影响,非解剖性肝切除在合并有基础肝病的肝癌患者... 肝癌手术切除方式有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这两种术式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还存在争议。介绍了解剖性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技术要点。分析了解剖性肝切除对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影响,非解剖性肝切除在合并有基础肝病的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对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解剖性肝切除的安全性、非解剖性肝切除和腹腔镜肝切除的优势进行简要总结。对于合并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肝功能和肿瘤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肝癌手术切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监测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对肝功能不全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0
10
作者 罗宇君 张雅敏 +2 位作者 杨龙 李姸 刘子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结束即时、术后3、5 d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70例。分析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手术结束即时、术后3、5 d的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对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1月-2017年5月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70例。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关系,对比术前及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在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之间的差别。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14例,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56例,肝功能不全发生率20.0%。肝功能良好组中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5.73±4.31)%、(12.36±7.41)%、(11.51±8.76)%、(9.60±7.00)%;肝功能不全组的术前以及术后即时、3、5 d的ICG-R15平均值分别为(18.02±13.48)%、(32.54±18.67)%、(34.73±18.49)%、(25.34±11.49)%,2组间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68、3.966、4.571、4.901,P值均<0.05);术前ICG-R15<10%、10%<ICG-R15<20%、ICG-R15>20%的3组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1.10%、18.2%、62.5%,术后即时分别为0、20.0%、100%,术后3 d分别为6.3%、11.1%、50.0%,术后5 d分别为5.3%、12.5%、62.5%,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伴随ICG-R15升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374、28.024、14.810、21.159,P值均<0.001);术后即时3组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术前、术后3、5 d中除ICG-R15<10%与10%<ICG-R15<20%以外,其余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析术前、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术前、术后即时、3、5d的ICG-R15 AUC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90(0.676~0.878)、0.857(0.752~0.929)、0.855(0.750~0.927)、0.870(0.768~0.938),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水平AUC均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后连续性监测ICGR15比术前ICG-R15评估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更准确,可指导临床医生预估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尽早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试验 吲哚花青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联合碱性磷酸酶评分对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晶 张雅敏 +1 位作者 李华 缪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9-605,共7页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与碱性磷酸酶(ALP)的评分系统,并探讨其在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以肝切除术作为初始治疗的154例HCC患者。通过受试者工...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与碱性磷酸酶(ALP)的评分系统,并探讨其在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以肝切除术作为初始治疗的154例HCC患者。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清AFP与ALP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以评估AFP联合ALP评分与HCC患者无病生存(DFS)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ROC曲线显示,血清AFP预测DFS的最佳临界值为250.0 n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674(95%CI:0.580~0.767);血清ALP的最佳临界值为95.5 U/L,AUC为0.745(95%CI:0.652~0.838)。生存分析结果展示术前血清高AFP(≥250.0 ng/mL)和高ALP(≥95.5 U/L)均与HCC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值均<0.001)。AFP联合ALP评分进一步将HCC患者分为0分(AFP<250.0 ng/mL且ALP<95.5 U/L)、1分(AFP≥250.0 ng/mL,ALP<95.5 U/L或AFP<250.0 ng/mL,ALP≥95.5 U/L)和2分(AFP≥250.0 ng/mL且ALP≥95.5 U/L)共3个研究组。生存曲线展示0分、1分和2分组患者的中位DFS分别为60.0(56.7~67.3)个月、20.0(1.4~36.6)个月和13.0(7.9~18.0)个月,组间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AFP联合ALP评分(1分vs 0分:HR=4.060,95%CI:2.050~8.039,P<0.001;2分vs 0分:HR=4.583,95%CI:2.385~8.805,P<0.001)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基于血清AFP与ALP的联合评分能够有效识别预后不良的HCC患者,可作为HCC临床治疗中一项简便、可靠的预后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甲胎蛋白类 碱性磷酸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增强子RNA和对应靶基因的筛选及其预后预测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易 吴昊 张雅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4-919,共6页
目的:筛选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相关的增强子RNA(enhancer RNA,eRNA)及其对应的靶基因,并探究其调控作用及功能。方法:通过UCSC数据库下载HCC的转录本数据和临床病例数据,提取eRNA及其预测的相应靶基因表达矩阵... 目的:筛选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相关的增强子RNA(enhancer RNA,eRNA)及其对应的靶基因,并探究其调控作用及功能。方法:通过UCSC数据库下载HCC的转录本数据和临床病例数据,提取eRNA及其预测的相应靶基因表达矩阵,用Kaplan-Meier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HCC预后相关的eRNA和靶基因,并采用最小化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多元回归分析构建HC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设计合成针对筛选所获关键eRNA AP003469.2的小干扰RNA并转染肝癌SMMC-7721细胞,采用RT-PCR方法验证敲减效率,qPCR法检测AP003469.2靶基因YWHAZ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转染后SMMC-7721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筛选获得4个与预后相关基因,包括两个eRNA(AP003469.2和SPRY4-AS1)和两个靶基因(PPARGC1A和SLC2A1)(P<0.05),其中PPARGC1A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好,AP003469.2、SPRY4-AS1和SLC2A1基因高表达则提示预后较差。基于4个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第1、3和5年的AUC分别为0.730、0.699和0.679,提示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效能。在敲减AP003469.2后,SMMC-7721细胞中YWHAZ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且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4个关键基因,其中eRNA AP003469.2是HCC预后预测效能较高的标志物,其无促癌功能且对YWHAZ基因无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SMMC-7721细胞 生物信息学 预后 增强子RNA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胆管细胞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品盛 杨龙 +1 位作者 崔涛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9-473,共5页
胆管细胞癌(CCA)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极差,且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胆道恶性肿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CCA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方式,将TAM募集到肿瘤组织中,并将其极化为M2型TAM,并通过辅助免... 胆管细胞癌(CCA)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极差,且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胆道恶性肿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CCA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方式,将TAM募集到肿瘤组织中,并将其极化为M2型TAM,并通过辅助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调控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转移、介导免疫耐药等多种机制促进CCA进展。TAM作为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兴靶点为CCA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对近年来TAM促进CCA进展的机制和靶向TAM的免疫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T细胞核因子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洋 张雅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0-462,467,共4页
NFAT蛋白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对于细胞功能的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对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血管形成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同时,其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NFAT家族已被证明在肿... NFAT蛋白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对于细胞功能的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对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血管形成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同时,其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NFAT家族已被证明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但由于其家族中不同亚型在不同细胞中起的作用不同,故进一步了解NFAT家族在肿瘤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T细胞核因子 肿瘤 细胞增殖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LUCAT1在恶性肿瘤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易(综述) 李仲珉 张雅敏(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9-244,共6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且不具备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分子,目前认为lncRNA可以从多个维度对DNA、RNA和蛋白质的功能进行调控。肺癌相关转录物1(LUCAT1)是最早在吸烟的肺癌患者组织中发现的一种lncRNA,越来越多...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且不具备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分子,目前认为lncRNA可以从多个维度对DNA、RNA和蛋白质的功能进行调控。肺癌相关转录物1(LUCAT1)是最早在吸烟的肺癌患者组织中发现的一种lncRNA,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UCAT1在多种类型肿瘤中表达异常,可通过DNA甲基化、竞争性结合靶基因mRNA和蛋白质等多种形式参与分子调控,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过程,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临床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的潜在靶点。此外,LUCAT1在胃癌、肝细胞癌、肾癌、卵巢癌及乳腺癌等多种类型肿瘤细胞中表达上调,并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OS等临床特征显著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LUCAT1在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表达和功能,以及在预后评估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消化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 长链非编码RNA 肺癌相关转录物1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原发性纤维肉瘤误诊为肝脓肿1例报告
16
作者 朱刘洋 侯建存 +2 位作者 杨龙 童文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65-1667,共3页
肝原发性纤维肉瘤为肝脏罕见间叶组织恶性肿瘤,恶性度高,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且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肝脓肿,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该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1例肝原发性纤维肉瘤误诊为肝脓肿患者,... 肝原发性纤维肉瘤为肝脏罕见间叶组织恶性肿瘤,恶性度高,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且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肝脓肿,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该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1例肝原发性纤维肉瘤误诊为肝脓肿患者,手术切除后近期随访预后良好,现结合文献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纤维肉瘤 肝脓肿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影响及其机制
17
作者 张锦锐 吴昊 +1 位作者 白易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46-2550,共5页
目的探究曲美他嗪对大鼠缺血性胆管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IRI组,n=10)、曲美他嗪预处理6 h组(TMZ-6h组,n=10)以及曲美他嗪预处理3 d组(TMZ-3d组,n=10)。... 目的探究曲美他嗪对大鼠缺血性胆管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IRI组,n=10)、曲美他嗪预处理6 h组(TMZ-6h组,n=10)以及曲美他嗪预处理3 d组(TMZ-3d组,n=10)。缺血时间30 min,再灌注24 h后取材;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各组胆管损伤情况,检测血清ALT、ALP、DBil水平,胆管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和凋亡相关信号分子,如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idak t检验。结果HE染色示BIRI组大鼠胆管上皮细胞部分连续性中断、坏死脱落,TMZ-6 h组胆管组织无明显变化,TMZ-3 d组胆管上皮细胞边缘较清晰、少量坏死脱落细胞。与Sham组相比,BIRI组ALT、ALP、DBil、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MZ-3 d组ALT、ALP、DBil、MDA水平与BIRI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TMZ-6 h组与BIRI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与Sham组相比,BIRI组SOD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TMZ-3 d组与BIRI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TMZ-6 h组与BIRI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与Sham组相比,BIRI组Nrf2、HO-1、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Bcl-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MZ-3 d组Nrf2、HO-1、Bcl-2表达水平与BIRI组相比显著增加(P值均<0.05),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MZ-6 h组Nrf2、HO-1、Bcl-2、Caspase-3与BIRI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降低大鼠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胆管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胆管 曲美他嗪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