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生物传感器在眼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樊倩 王雁 +4 位作者 段学欣 薛茜男 游睿 杨文拓 杨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4-487,共4页
智能生物传感器是全球柔性电子科学的前沿和研究热点,以集成硅基微电路芯片为生物传感器的研发核心,因在医疗和临床环境中可以实现稳定而持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无线传输,从而参与多种器官和组织疾病的监测、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而具... 智能生物传感器是全球柔性电子科学的前沿和研究热点,以集成硅基微电路芯片为生物传感器的研发核心,因在医疗和临床环境中可以实现稳定而持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无线传输,从而参与多种器官和组织疾病的监测、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而具有特定优势及潜在应用价值。本文针对眼科领域的相关研究、设计用于眼科疾病的智能生物传感器的种类,包括构成材料、结构布局、组装方法,电源和数据处理等诸方面予以综述,尤其对智能生物传感器在眼科疾病监测、诊断及治疗之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生物传感器 柔性电子 眼科 可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眼科局麻手术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沈丹 褚文娟 +1 位作者 黄薇伊 史宝欣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3-47,共5页
目的调查学龄期儿童眼科局麻手术术前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在天津市某眼科医院首次行眼科手术的140例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Wong-... 目的调查学龄期儿童眼科局麻手术术前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在天津市某眼科医院首次行眼科手术的140例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中文版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学龄期患儿术前焦虑评分平均为(34.57±8.20)分,得分范围23.33~58.33分,术前焦虑发生率为57.9%。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既往麻醉经历、术前操作性疼痛Wong-Baker评分、家长特质焦虑评分是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学龄期患儿眼科局麻手术术前焦虑发生率较高,低学龄、操作性疼痛感较高、没有或既往痛苦麻醉经历的患儿更容易出现术前焦虑,其家长的高焦虑特质也会影响患儿术前焦虑心理,应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以改善患儿心理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焦虑 学龄期儿童 眼科手术 局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涉技术及眼科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孔怡淳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0-374,共5页
RNA干涉(RNAi)是将细胞内引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某段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sRNA),使该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作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一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眼科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RNAi对多种眼... RNA干涉(RNAi)是将细胞内引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某段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sRNA),使该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作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一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眼科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RNAi对多种眼科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包括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眼内肿瘤、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等.由于RNAi能够高效地、特异性地抑制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就RNAi干涉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以及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涉 RNA 小干涉 基因学 基因沉默 基因疗法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
作者 王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3-93,共1页
目的在眼病诊断及治疗中开展生物力学研究,为提高诊治的有效性、精准度,提供新的治疗理论与手段。方法采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在角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结果(1)通过拉伸、膨胀试验,获取人眼角膜基质不同子午... 目的在眼病诊断及治疗中开展生物力学研究,为提高诊治的有效性、精准度,提供新的治疗理论与手段。方法采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在角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结果(1)通过拉伸、膨胀试验,获取人眼角膜基质不同子午线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GOH模型描述其生物力学行为,优化了软组织材料的本构方程;结合基质内胶原纤维卷曲度分布特性,建立了角膜胶原纤维卷曲本构模型,精确表征角膜超弹性力学行为。(2)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屈光手术后角膜形变及应力的变化,指导手术参数优化;量化生物力学对视觉质量的影响,为屈光术后光学并发症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视觉质量 胶原纤维 屈光手术 膨胀试验 应力应变关系 超弹性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芯片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樊倩 王雁 +4 位作者 段学欣 薛茜男 游睿 杨文拓 杨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78-981,共4页
器官芯片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科学,它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以模拟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为目标的集成微系统,可以为药物筛选和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估以及其他多种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更接近人体真实生理和病理条件的低成本研究模型。器... 器官芯片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科学,它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以模拟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为目标的集成微系统,可以为药物筛选和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估以及其他多种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更接近人体真实生理和病理条件的低成本研究模型。器官芯片不仅可以模拟人体目标器官的三维微环境,而且具备样品消耗少、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多功能集成、精度高、自动化和便携等优点,拥有简化采集标本及诊断流程,助力提高医疗效果的巨大潜力。目前,微流控器官芯片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心脏、肾脏、肝脏、肺脏以及血管等全身多个器官组织相关芯片产品陆续研发成功。眼科领域的器官芯片研究目前集中在角膜相关疾病、视网膜及脉络膜疾病等。本文就器官芯片在眼科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芯片 眼科 微流控技术 微生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发生蠕形螨感染对临床症状体征及泪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魏树瑾 赵金荣 +4 位作者 张远龙 褚文娟 沈丹 黄薇伊 田璐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7-1003,共7页
目的探讨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发生蠕形螨感染对临床症状体征及泪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80例,其中男21例、女59例,年龄(45.05±15.41)岁,根据蠕形螨感染情况将其分为蠕形螨阳性组... 目的探讨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发生蠕形螨感染对临床症状体征及泪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80例,其中男21例、女59例,年龄(45.05±15.41)岁,根据蠕形螨感染情况将其分为蠕形螨阳性组(40例)和蠕形螨阴性组(40例),所有患者进行OSDI问卷调查、SPEED问卷调查,睑缘改变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液MMP-9含量测定、睑板腺开口评分、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Ⅰ泪液分泌检查,并比较两组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SPEED问卷评分:蠕形螨阳性组、阴性组分别为(7.68±2.80)、(6.28±1.99)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2,P=0.012);睑缘改变评分:蠕形螨阳性组、阴性组分别为(3.63±1.53)、(2.85±0.77)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1,P=0.006);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蠕形螨阳性组、阴性组分别为(2.25±1.86)、(1.08±1.33)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7,P=0.002);泪液MMP-9含量:蠕形螨阳性组、阴性组分别为(30.76±43.14)、(12.36±12.10)n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8,P=0.013)。蠕形螨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睑板腺开口评分、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检查、年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发生蠕形螨感染对多项临床症状体征产生影响,尤其是在SPEED问卷评分、睑缘改变、角膜荧光素染色和泪液MMP-9含量方面,其机制涉及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细胞损伤和免疫调节失衡等多方面因素。蠕形螨感染可能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和症状表现,影响MGD的临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板腺功能障碍 蠕形螨感染 MMP-9 干眼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质量分析系统对不同材质和屈光指数的IOL植入眼视觉质量的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魏荫娟 宋慧 汤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8-253,共6页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可降低由晶状体混浊引起的光线散射,但很多IOL植入后的患者主诉眩光或视物模糊。IOL的材质会影响IOL的屈光指数(RI)及光学区设计,从而影响IOL植入眼的散射光值。目的使用光学质量分析系统(O...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可降低由晶状体混浊引起的光线散射,但很多IOL植入后的患者主诉眩光或视物模糊。IOL的材质会影响IOL的屈光指数(RI)及光学区设计,从而影响IOL植入眼的散射光值。目的使用光学质量分析系统(OQAS)对不同材质和RI的IOL植入眼视觉质量进行评估。方法对2014年3—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年龄相关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的65例95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眼中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IOL(AR40e组)者32眼,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IOL(SA60AT组)者3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IOL(620H组)者33眼。分析的视觉质量指标包括IOL植入眼的裸眼远视力(UCDVA,LogMAR)、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尔比率(SR)、Profilewidth分别在50%和10%的点扩散函数(PSF)和对比度为100%、20%和9%的视力,对3种不同类型IOL植入眼的视觉质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R40e组、SA60AT组和620H组术眼术后1个月裸眼远视力(UCDVA)均≥0.3,且3个组间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LogMAR)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2,P=0.246)。AR40e组、SA60AT组和62014组术眼OSI分别为1.72±1.11、1.89±1.07和2.13±1.1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8,P=0.045),AR40e组术眼OSI值均明显低于SA60AT组和620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术眼MTFcutoff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01,P=0.192)。AR40e组SR值明显高于SA60AT组和620H组,而50%PSF和10%PSF均明显低于SA60AT组和620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间术眼9%VA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6,P=0.038),其中AR40e组术眼9%VA明显好于SA60AT组和620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R40e组、SA60AT组和620H组术眼OSI与BCDVA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0.275,P=0.041;r=-0.287,P=0.042;r=-0.233,P=0.037)。结论OQAS可客观评估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IOL材质和RI的不同对于IOL植入眼视觉质量有较大影响,在低对比度的环境下影响更明显。疏水性且RI较低的IOL植入眼视觉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眼 眼内晶状体植入 丙烯酸树酯 疏水性和亲水性 散射光 对比敏感度 视力 眼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反应特性与突触可塑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8-304,共7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背景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视觉发育主要是在生后关键期内完成的,但此期并非是哺乳动物接受视觉经验刺激的最早期。小鼠等哺乳动物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前还存在前关键期。目前,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小鼠前关键期视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突触可塑性特点。方法选择生后13~17d的C57BL/6J小鼠48只,分别采用在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及离体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小鼠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反应。在体记录在小鼠麻醉下进行,在电流钳模式下给予步阶电流刺激,测量其在体膜反应特性。给予最优刺激参数的移动光棒刺激,测量其视觉诱发反应特性。完成在体实验后行离体实验,分别测量神经元离体膜反应特性及白质-第Ⅳ层通路刺激条件下的诱发反应特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个组,各组雌雄比例分配均匀。每组测定12个细胞,按照刺激频率的不同分别行低频刺激(LFS)和高频刺激[0波脉冲刺激(TBS)]模式训练,按照刺激时序的不同进行突触前一后(pre-post)模式和突触后-前(post—pre)模式训练,在-70mV电压钳制下分别记录训练前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采用pClmap1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Matlab2008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体成功记录的细胞数为39个,离体记录48个。在体和离体条件下视皮层第Ⅳ层神经元稳态平均发放动作电位(AP)个数分别为1.01±0.03和1.01±0.05,AP阈值分别为(-40.2±3.2)mV和(-39.6+2.0)mV,阈电流水平分别为(126.7±17.4)pA和(129.6±1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数:t=0.512,P=0.610;AP阈值:t=-1.074,P=0.286;阈电流:t=-0.776,P=0.440)。在体最优视觉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为(7.3±4.3)mV,鲜见AP;离体最强通路刺激条件下平均膜电位峰值反应幅度为(6.4±2.8)mV,未见AP,在体与离体记录的平均膜电位峰值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P=0.221)。离体条件下,LF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38.1±51.9)pA和(76.1±34.8)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7,P=0.001),而TBS训练前后EPSCs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P=0.466),pre—post训练前后EPSCs幅度分别为(122.4±62.2)pA和(78.55±46.7)pA,postpre训练前后分别为(131.9±48.0)pA和(74.35±30.7)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e—post:t=3.558,P=0.004;post—pre:t=4.283,P=0.001)。结论前关键期小鼠视皮层第Ⅳ层已完成神经回路的基本构建,但神经元的膜反应性以及突触连接仍未成熟。在低频或高频突触前后时序差异性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受到抑制,而在高频输入条件下突触功能得到继续保持。前关键期小鼠视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不同于关键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生长和发育 神经可塑性/生理 突触传递/生理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近交系C57BL小鼠 膜片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分布特征及其与屈光度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曲诗佳 宋芬 +3 位作者 李煜桐 白绍虎 唐颖 王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讨成年人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分布特点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24年1—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270例,年龄18~46岁,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客观验光仪测量球镜度和柱镜度,并计算等效球... 目的探讨成年人近视眼视网膜周边离焦分布特点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24年1—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270例,年龄18~46岁,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客观验光仪测量球镜度和柱镜度,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采用Pentacam眼前节图像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参数角膜平坦曲率(K1)、角膜陡峭曲率(K2)和平均角膜曲率(Km);采用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眼轴长度(AL)。采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53°范围内的视网膜周边离焦;根据视网膜周边离焦数据将其分为半侧翘起型、火山口型、马鞍型和相对平坦型,分析各类型特征及其与屈光度等的相关性。结果各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中,半侧翘起型186眼(占68.63%),火山口型45眼(占16.61%),相对平坦型36眼(占13.28%),马鞍型3眼(占1.11%)。其中,火山口型平均SE最低,为(-6.18±1.50)D;相对平坦型平均SE最高,为(-3.88±0.87)D。不同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间SE、球镜度值和A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69、17.928、3.431,均P<0.05),其中半侧翘起型SE和球镜度显著低于相对平坦型,火山口型SE和球镜度显著低于半侧翘起型和相对平坦型,半侧翘起型AL显著长于相对平坦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眼间CCT、K1、K2和Km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61、1.761、2.603、2.248,均P>0.05)。球镜度值与上方、下方和颞侧周边离焦均呈负相关(r=-0.269,P<0.001;r=-0.176,P<0.01;r=-0.292,P<0.001)。SE与上方、下方和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均呈负相关(r=-0.199,P=0.018;r=-0.221,P=0.009;r=-0.327,P<0.001)。年龄与上方和颞侧视网膜周边离焦均呈正相关(r_(s)=0.213,P<0.001;r_(s)=0.181,P=0.003);与鼻侧视网膜周边离焦呈负相关(r_(s)=-0.138,P=0.023)。结论成人视网膜周边离焦类型中半侧翘起型占比最多,火山口型平均SE最低,相对平坦型平均SE最高。上方、下方和颞侧的周边离焦与球镜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防控 屈光度 视网膜周边离焦 多光谱屈光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眼内散射光对人工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汤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7-1099,共3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白内障患者对术后视功能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良好的视力,而且要求满意的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IOL)眼散射光的大小成为评价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参数,患者术后一系列异常闪光感现象的出现均与其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白内障患者对术后视功能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良好的视力,而且要求满意的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IOL)眼散射光的大小成为评价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参数,患者术后一系列异常闪光感现象的出现均与其相关。IOL植入术后,引起IOL眼散射光增大的因素主要包括IOL的材质、IOL边缘设计、手术操作及后发性白内障(PCO)和瞳孔直径的影响。围绕关注眼内散射光对IOL眼视觉质量的影响,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的视觉质量这一主题,从眼内散射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光 视觉质量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细胞被动膜特性随视觉发育的变化
11
作者 王蕊 史学锋 +2 位作者 程文博 张腾月 赵堪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6-909,914,共5页
目的 研究Wistar大鼠初级视皮层第Ⅱ/Ⅲ层锥体神经元被动膜特性在视觉发育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出生后14~60 d的Wistar大鼠,采用正常饲养和完全黑暗饲养两种方式,将其按视觉发育的不同阶段各分为五组(P13-15组、P... 目的 研究Wistar大鼠初级视皮层第Ⅱ/Ⅲ层锥体神经元被动膜特性在视觉发育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出生后14~60 d的Wistar大鼠,采用正常饲养和完全黑暗饲养两种方式,将其按视觉发育的不同阶段各分为五组(P13-15组、P16-20组、P25-27组、P30-35组、P55-60组),在离体脑片上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视觉发育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饲养条件下神经元被动膜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P13-15组与P25-27组在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时间常数分别为(28.79±6.68)ms、(21.51±4.64)ms,在暗饲养条件下分别为(38.71±6.04)ms、(19.13±7.35)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13-15组中暗饲养的时间常数明显大于正常饲养(28.79±6.6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25-27组中暗饲养与正常饲养的时间常数分别为(19.13±7.35)ms、(21.51±4.6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饲养条件下,P13-15组与P16-20组的膜电阻分别为(131.03±40.78)MΩ、(100.47±22.94)M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P30-35组与P55-60组的膜电阻分别为(82.38±20.43)MΩ、(66.25±18.93)M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时间常数和膜电阻具有正相关关系(r=0.275,P〈0.05)。结论 正常和暗饲养两种条件下,大鼠初级视皮层第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都具有随视觉发育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受视觉经验的影响较小,进而推测年龄是影响被动膜特性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膜特性 时间常数 膜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视觉诱发电位(SVEP)对成年野生型C57BL/6J小鼠客观视力评估的可靠性
12
作者 田璐 郭雅图 +1 位作者 张伟 王玉川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评价扫描视觉诱发电位(sweep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对成年野生型C57BL/6J小鼠客观视力评估的可靠性。方法选取6只鼠龄32~33 d的正常野生型C57BL/6J小鼠,雌雄不限,麻醉小鼠将记录电极(2 mm直径的钨电极)放置在λ缝旁3 mm的... 目的评价扫描视觉诱发电位(sweep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对成年野生型C57BL/6J小鼠客观视力评估的可靠性。方法选取6只鼠龄32~33 d的正常野生型C57BL/6J小鼠,雌雄不限,麻醉小鼠将记录电极(2 mm直径的钨电极)放置在λ缝旁3 mm的左皮质(受刺激右眼的对侧),深度为皮层下400μm,额部的针状电极作为参考电极,尾部的针状电极作为接地电极,记录过程中遮盖左眼(未受刺激眼),屏幕放置在小鼠眼前20 cm处,视野范围为100°(水平)×82°(垂直),平均亮度为25 cd·m^(-2);采用垂直方向的正弦波光栅刺激,刺激对比度为100%,包括11个空间频率,时间频率为1 Hz;整个扫描过程需要12 s(11 s空间频率+1 s预适应),数据的误差值稳定后取其平均值。分别记录左右眼对应的视皮层VEP波形。不同刺激频率给予20次刺激,每眼重复测量3~4次,取其平均值,左右眼交替试验。以空间频率对数作为x轴,经离散傅里叶分析所得反应振幅为y轴建立坐标系,选取临近噪点的4个有效测定点行线性回归,回归曲线外推法至振幅为0处的空间频率即为推断的客观视力。结果空间频率为0.05 c·deg^(-1)时,SVEP提示N100波振幅达到峰值。随着逐步增加刺激空间频率,SVEP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空间频率为0.65 c·deg^(-1)时视皮层电反应几乎无法与噪点区分;6只小鼠右眼空间频率视力为(0.56±0.04)c·deg^(-1),左眼为(0.50±0.04)c·deg^(-1),两眼空间频率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眼空间频率视力为(0.53±0.03)c·deg^(-1)。结论可以使用SVEP评估小鼠客观视力,此方法与行为方法测得的视力相近,但SVEP评估小鼠视力结果更为客观精确,所需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频率视力 视觉皮层 扫描视觉诱发电位 图形视觉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goA在视觉发育期正常猫和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21a区的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珍 刘冰 +1 位作者 林锦镛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8-232,共5页
背景视觉发育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助于对视觉发育期视功能的异常进行解释和防治,目前轴索生长抑制因子NogoA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正常发育猫和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21a区神经元NogoA的表... 背景视觉发育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助于对视觉发育期视功能的异常进行解释和防治,目前轴索生长抑制因子NogoA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正常发育猫和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21a区神经元NogoA的表达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4周龄幼猫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斜视性弱视组,每组8只。斜视性弱视组手术离断右眼外直肌制备成人工内斜视模型,与正常组在同等视觉环境下饲养1周后进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VEPP100波幅下降及隐含时延长确定为弱视模型制作成功。确定弱视形成后用断颈法处死实验猫,制备猫视皮质区21a区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2个组猫视皮层区的发育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正常组和斜视性弱视组视皮层21a区NogoA的表达并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斜视性弱视组猫P—VEPP。隐含时为(108.50±6.95)ms,右眼/左眼P100振幅比值为0.35±0.09,正常组为(98.10±7.07)ms,右眼/左眼P100振幅比值为0.83±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0,P=0.005;t=5.970,P=0.005)。2个组视皮质21a区苏木精-伊红染色表明斜视性弱视组视皮质神经元的数目无明显减少,但神经元细胞质突起变短或消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NogoA阳性细胞均存在于Ⅱ~Ⅵ层,呈棕黄色表达,位于神经元一侧。正常组视皮质21a区Ⅱ~Ⅵ层可见NogoA阳性染色细胞,斜视性弱视组Ⅱ/Ⅲ、Ⅳ、Ⅴ/-Ⅵ区NogoA表达的免疫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387.37±2.01)、(354.58±1.85)、(289.68±1.81)个/mm2,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61.39±1.98)、(128.93±1.26)、(96.25±1.49)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400、-201.890、-164.740,P=0.000)。结论NogoA在调控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其可塑性中可发挥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视皮质 免疫组织化学 Nog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中间视觉和明视觉环境下屈光度和高阶像差的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一 王雁 +1 位作者 崔彤 马娇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5-608,共4页
目的:比较近视眼中间视觉环境与明视觉环境下屈光度和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2月6—28日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1例71眼。采用OPD Scan-Ⅲ屈光力/角膜分析仪测定受检眼中... 目的:比较近视眼中间视觉环境与明视觉环境下屈光度和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2月6—28日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1例71眼。采用OPD Scan-Ⅲ屈光力/角膜分析仪测定受检眼中间视觉环境和明视觉环境下的球镜度、柱镜度及全眼高阶像差,对中间视觉环境与明视觉环境下受检眼瞳孔直径、屈光度和高阶像差进行比较。结果:与中间视觉环境比较,受检眼在明视觉环境下瞳孔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30,P<0.001)。明视觉环境与中间视觉环境环境下受检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6.50±2.38)D和(-6.85±2.75)D,柱镜度分别为(-0.84±0.76)D和(-1.27±0.9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种环境下测得的球镜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中间视觉环境下总高阶像差、总三叶草差及总球差等均方根(RMS)值均较明视觉环境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间视觉环境下Zernike多项式各项系数RMS值均较明视觉环境下检测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近视和近视散光眼在中间视觉环境下的屈光度和高阶像差均高于明视觉环境下的测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视觉 明视觉 视觉质量 高阶像差 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后早期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觉传导通路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崔欣 汤欣 史学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觉传导通路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50只8 d龄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双眼形觉剥夺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在正常光照环境下饲养(12 h白天/黑夜交替环境),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后期(生...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觉传导通路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50只8 d龄健康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双眼形觉剥夺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在正常光照环境下饲养(12 h白天/黑夜交替环境),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后期(生后38-44 d)利用眼电生理诊断系统观察比较两组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中P100波潜时及振幅的差异,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两组大鼠视皮层单个神经元固有膜特性值的差异。结果双眼形觉剥夺组PVEP中P100波的潜时值为(95.67±14.67)ms,与正常对照组的(83.66±10.82)ms相比明显延长(P=0.002);双眼形觉剥夺组PVEP中P100的振幅为(3.02±1.02)μ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42±1.65)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眼形觉剥夺组与正常对照组视皮层神经元细胞的膜电容分别为(50.01±15.86)pF和(45.18±19.09)pF,膜电阻分别为(58.85±14.15)MΩ和(55.84±12.03)MΩ,时间常数值分别为(43.60±12.09)ms和(37.52±10.84)ms,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生后早期双眼形觉刺激不足对视觉传导通路信号传递有延迟作用,但对视皮层单个神经元细胞的固有电生理学特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双眼形觉剥夺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固有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疾病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杜玉芹 陈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3-856,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主要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得、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损伤修复、营养神经等特点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近年国内外学者对MSCs各种生理特点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把MSC...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主要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得、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损伤修复、营养神经等特点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近年国内外学者对MSCs各种生理特点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把MSCs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本文就MSCs的免疫特点,如免疫标记、免疫调节特性、营养作用,以及MSC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免疫调节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透明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郑雨薇 郭斌 +3 位作者 魏升升 张慧芹 张佳媚 王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6-721,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透明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0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104眼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3例46眼,分别作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透明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0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104眼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3例46眼,分别作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情况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DR组。采用Pentacam对角膜光密度(CD)进行评估。依据Pentacam仪器自带程序将角膜分为前、中、后层,并以角膜顶点为圆心分为0~2 mm、>2~6 mm、>6~10 mm和>10~12 mm区,仪器自动计算角膜各层和各区域CD值和总CD值。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糖尿病组总CD值的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受检眼总CD值为20.24±3.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8.79±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3,P=0.011)。糖尿病组患者受检眼角膜前层、中层、0~2 mm、>2~6 mm区CD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DR组和DR组受检眼前层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无DR组受检眼角膜中层和后层CD值和总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2 mm和>2~6 mm环区无DR组和DR组受检眼CD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0 mm环区无DR组受检眼CD值明显高于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年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是CD值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β=0.266,P<0.001;β=0.423,P=0.003)。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角膜透明度下降先于DR出现,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控制不佳可引起角膜透明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角膜 光密度 PENTAC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42例临床特征及菌株药物敏感性
18
作者 朱真骙 刘晔华 +3 位作者 王策 于洪志 周春雷 穆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获得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皮氏罗尔斯顿菌的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获得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皮氏罗尔斯顿菌的临床特征及药敏试验数据。结果10年内共分离出罗尔斯顿菌属80株,其中非重复皮氏罗尔斯顿菌42株(52.5%)。42株皮氏罗尔斯顿菌中,64.3%分离自男性患者;分离自痰、导管、血、咽拭子、引流液标本的菌株分别占38.1%、28.6%、19.0%、4.8%、2.4%;临床来源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科病房(ICU)占比最高(52.4%);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先升后降,之后呈小幅波动,各科室感染患者例数随年份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氏罗尔斯顿菌对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率,敏感率为78.3%~90.9%;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头孢唑林则完全(100%)耐药,对氨曲南、黏菌素、头孢替坦、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同样具有较高的耐药率(80.0%~97.4%)。对21种抗菌药物在不同年份间的耐药率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皮氏罗尔斯顿菌主要来自ICU,感染人群以成年男性居多,从痰和导管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最多;菌株呈现多重耐药,应注意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加强细菌耐药动态监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实施早期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罗尔斯顿菌 临床特征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凝胶制备人工角膜研究现状及展望
19
作者 张彬彬(综述) 王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角膜移植是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最终选择方式,但角膜供体短缺一直是阻碍角膜移植的主要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人工角膜制备方式,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出现的水凝胶为人工角膜的制备提供了可能。水凝胶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等效物,具有... 角膜移植是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最终选择方式,但角膜供体短缺一直是阻碍角膜移植的主要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人工角膜制备方式,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出现的水凝胶为人工角膜的制备提供了可能。水凝胶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等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已在多个行业得到推广应用。水凝胶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材料,在药物研发、3D细胞培养、干细胞的研究、3D打印生物墨水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前景。可用于水凝胶的材料主要有透明质酸、明胶、海藻酸钠等,以水凝胶为材料结合不同的3D打印技术制备人工角膜已经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突破。本文对水凝胶结合3D打印在人工角膜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角膜 3D打印 眼科 组织工程 生物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近视和散光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估 被引量:28
20
作者 赵伟 王雁 +4 位作者 李华 窦瑞 张佳媚 李浏洋 危平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9-354,共6页
背景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正,但是关于SMILE对不同程度屈光不正,尤其对不同程度近视及散光矫正后的早期临床效果评估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和比较SMILE矫正低、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 背景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正,但是关于SMILE对不同程度屈光不正,尤其对不同程度近视及散光矫正后的早期临床效果评估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和比较SMILE矫正低、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早期稳定性及术眼角膜恢复特点。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5—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108例195眼。根据临床近视分类标准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中度近视组(〉-3.00~-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其中低度近视组39例57眼,中度近视组38例76眼,高度近视组31例62眼,所有术眼均接受SMILE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屈光度、眼压、眼前节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各组间术眼的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等效球镜度(SE)、可预测性和稳定性。结果术后3个月时,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UCVA(LogMAR)〈0.1者分别占100%、97.1%和92.8%;所有术眼术后BCVA均达到术前BCVA;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残余SE分别为(-0.07±0.16)、(-0.05±0.20)和(-0.08±0.27)D;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的残余SE在±0.5D间者分别占100%、98.7%和93.6%,所有术跟残余SE均在±1.0D内。低、中、高度近视组术眼实际矫正sE均随着术前预计矫正sE的增加而增加(r=0.942、0.959、0.957,均P〈0.001)。结论SMILE矫正低、中及高度近视均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早期稳定性。低度近视眼术后1周以内角膜创伤恢复时间较中度、高度近视眼略慢;少数高度近视眼在SMILE术后3个月表现出轻度屈光度回退,而中度近视眼SMILE矫正的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手术 角膜激光手术/方法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视力 安全性 可预测性 稳定性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