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
作者 宋德胜 陈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其中38例行BLR-rec,48例行R&R。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斜视度。分析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成功情况。记录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结果术后1d、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LR-Fee组与R&R组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开始,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不断降低。两组最大外斜视度数漂移均发生在术后1d至术后1个月之间,术后1d至术后1个月外斜漂移量BLR组为5.3△±4.4△,R&R组为5.0△±4.1△(P:0.88)。BLR组术后1d到术后1a外斜漂移量为7.9△±5.1△,R&R组为11.5△±8.3△(P〈0.01)。两组手术年龄和术前斜视度对末次随访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影响。BLR-ree组和R&R组术后1d不同斜视度范围的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有相同的远期手术成功率,随随访时间增加,两组手术成功率不断降低,主要原因为外斜回退。两种术式对间歇性外斜视外斜回退的影响明显不同,R&R能引起更多的外斜漂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 间歇性外斜视 单眼一退一截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莉 陈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671,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元功能的损害。治疗早期DR的研究从未间断,包括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细胞得到越来越多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元功能的损害。治疗早期DR的研究从未间断,包括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细胞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MSCs具有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等能力,MSCs治疗DR可能有多种机制,通过MSCs体外培养和动物体内实验的研究发现,不同途径移植MSCs对DR进行早期干预后,其对DR的抗炎及神经保护等作用可改善DR视网膜功能,延缓DR的发展。就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途径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婧 陈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6,共4页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小泡,分布于多种体液,包括外周血、尿液、唾液等。目前多步差速离心是较为有效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来源多样,可来自各种类型细胞,携带其来源细胞的蛋白质及核酸,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免疫调...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小泡,分布于多种体液,包括外周血、尿液、唾液等。目前多步差速离心是较为有效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来源多样,可来自各种类型细胞,携带其来源细胞的蛋白质及核酸,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严重视力障碍的主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AM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能与AMD的发生有关,RPE细胞通过外泌体释放的orB晶体蛋白等相关蛋白的增加可能导致玻璃膜疣的形成,氧化应激下的外泌体蛋白参与了RPE细胞的凋亡和存活。外泌体中的补体调节因子CD46、CD59通过损伤外层视网膜及Bruch膜参与AMD病程的进展。此外,RPE细胞的外泌体可能与脉络膜血管生成有关。随着对外泌体的深入研究,未来可能为AMD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干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悦 董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90-893,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随DM病程的延长而增高。DR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致盲率的疾病,对DR的发病机制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之一。但是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随DM病程的延长而增高。DR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致盲率的疾病,对DR的发病机制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之一。但是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DR可能是一种慢性、低度炎性反应。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是视网膜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DR中MG被活化,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参与DR的炎症反应。了解DR中MG的活化机制,可更好地为DR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就DR中视网膜MG活化及干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小胶质细胞 活化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季红 郭振峰 孙丰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02-905,共4页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恶性程度高,对放射线敏感,但临床上放射疗法方法各异,合理、有效的放射疗法方案就显得尤其重要。目的探讨X射线对DLBCL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全身DLBCL细胞...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恶性程度高,对放射线敏感,但临床上放射疗法方法各异,合理、有效的放射疗法方案就显得尤其重要。目的探讨X射线对DLBCL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全身DLBCL细胞系进行常规复苏和培养,将细胞悬液接种后分别暴露于2、4、6、8Gy4种不同剂量的X射线下6、12、24、48h,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未接受X射线照射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DLBCL细胞复苏后生长活跃,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传2~3代细胞生长状态稳定。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和照射时间的延长,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降低,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剂量=45.58,P=0.00;F时间=43.11,P=0.00);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剂量i=40.77,P=0.00;F时间=91.91,P=0.00);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剂量=87.36,P=0.00;F时间=37.31,P=0.00)。结论X射线照射将DLBCL细胞阻滞在G2-M期并导致细胞凋亡,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 细胞培养 放射疗法 X射线 细胞周期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Cx43基因在RB细胞中的过表达及其对RB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立 唐罗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0-915,共6页
背景诱导细胞间隙连接蛋白(&)基因在瘤细胞中过表达是全反式维甲酸(ATRA)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重要机制。我们先前的研究已证实,ATRA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增生、分化作用的机制与诱导Cx43过表达有关,但药物作用位点及其对... 背景诱导细胞间隙连接蛋白(&)基因在瘤细胞中过表达是全反式维甲酸(ATRA)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重要机制。我们先前的研究已证实,ATRA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增生、分化作用的机制与诱导Cx43过表达有关,但药物作用位点及其对在体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尚未明确。目的研究ATRA对RB细胞中Cx43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无水乙醇将ATRA溶解并配制成浓度为1×10^-2mol/L的溶液,使用前再用细胞培养液配制成不同浓度ATRA液。用含体积分数10%热灭活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人RB细胞株HXO—RB44,将1×10^5-×10“和1×10^-2mol/L的ATRA分别加至培养基中,分别于添加后2、4、6d采集细胞,分别采用Westernblot法和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选取15只BALB/c裸鼠,将RB细胞悬液1恤l(含5×10^5个细胞)进行裸鼠右眼前房注射,建立裸鼠眼前房RB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1只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1X10。mol/LATRA组,阴性对照组和1×10^-5mol/LATRA组裸鼠分别行0.5%无水乙醇的生理盐水或1×10^-5mol/LATRA前房注射,每3天1次,共注射3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裸鼠肿瘤生长情况;实验结束时摘除实验眼,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随ATRA作用时间的延长,各组Cx43蛋白表达量(Acx43/AGPDH)均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1.31,P=0.00;F分组7.66,P=0.00);药物作用后2d1×10^-5mol/LATRA组、作用后4d1×10^-6mol/LATRA组、作用后6d1×10^-7mol/LATRA组Cx43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P〈0.叭;t=2.33,P〈0.05;t=3.12,P〈0.01)。逆转录PCR检测结果显示,随ATRA作用时间的延长,各组Cx43 mRNA表达量(ACx43 mRNA/Aβ-actin)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0.90,P=0.00;F分组=6.86,P=0.00),药物作用后2d1×10^-5mol/LATRA组、作用后4d1×10^-6mol/L ATRA组和1×10^-7mol/LATRA组Cx43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1;t=6.31,P〈0.01;t=2.22,P〈0.05)。RB细胞悬液前房注射后6~9d,11眼成功建立裸鼠RB肿瘤模型,造模后20d,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长满前房,眼球突出;而同时间点1×10^-5mol/LATRA组肿瘤生长仅占前房的1/2。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细胞充满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而1×10^5-mol/LATRA组裸鼠肿瘤主要在前房生长,后房及玻璃体腔内未见瘤细胞。结论ATRA在转录水平诱导RB细胞中Cx43表达的上调,从而抑制和限制裸鼠前房RB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细胞间隙连接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分析
7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2-1124,共3页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这一结构与眼球运动的功能关系。方法成年家猫5只,用盐酸氯胺酮注射行全身麻醉,将所有家猫眼眶分离取材并整体固定,每只动物任选一侧眼眶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对侧眼眶行全眶冠状位8μm及5μm厚连续切片,相邻切片用Masson三色染色和Weigert染色法分析猫眼4条直肌周围结缔组织成分,并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眼眶平滑肌。结果Masson三色染色显示,猫眼外肌胶原纤维环较薄,与眶层肌纤维的联系疏松;胶原纤维环及连接带中平滑肌及弹性纤维仅以少量细胞的形式散在分布;内直肌周围胶原纤维环、内下侧连接带亦与其他纤维环或连接带无明显差异。结论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较薄可能与猫双眼运动功能不甚发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PULLEY 眼球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和全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诗韵 孙丰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6-920,共5页
背景眼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眼眶发病率较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由于病例较少,且无相应细胞系建立,系统研究较为困难。目的比较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临床病理标本的病理学特点和患者预后的异同,探讨将全身DLBCL细胞系用... 背景眼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眼眶发病率较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由于病例较少,且无相应细胞系建立,系统研究较为困难。目的比较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临床病理标本的病理学特点和患者预后的异同,探讨将全身DLBCL细胞系用于眼眶DLBCL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4-2009年天津市眼科医院及天津市肿瘤医院DLBCL患者的组织病理标本18例,其中眼眶来源3例,全身来源15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并绘制生存曲线。对患者的病理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20、CD79α、CD45RO、CD10、BCL-6、mum-1、Ki-67、survivin的表达,比较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间上述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眼眶DLBCL和全身DLBCL的病理检查结果均显示以中心母细胞型为主,符合DLBCL的诊断。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的组织标本CD20、CD79ct、CD45RO、Ki-67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7、0.442、1.000、1.000、0.442)。根据CD10、BCL-6、mum-1对眼眶DLBCL和全身DLBCL两组病例进行免疫分型,结果显示3例眼眶DLBCL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其中2例标本BCL-6和mum-1均为阳性表达,CD10为阴性表达,另1例BCL.6、mum-1和CD10均为阴性表达;15例全身DLBCL中,GCB型者7例,CDIO表达均为阳性,6例标本BCL.6表达阴性;非GCB型8例,其中3例标本对CD10和BCL-6均呈阴性表达,5例标本对BCL.6和mum-1均呈阳性表达,而对CDIO呈阴性表达。眼眶DLBCL和全身DLBCL患者的生存曲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结论眼眶DLBCL与全身DLBCL的病理特点、特异标志物表达特点和预后结果均无明显差别,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分期较接近,因此全身DLBCL细胞系可用于眼眶DLBCL的体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眼眶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在视网膜干细胞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琨 王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5-429,共5页
人类视网膜的损伤和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通常伴随着不可逆的视力丧失,干细胞疗法一直被认为是该类疾病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甚至人类的眼中尚存在着沉寂的视网膜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细胞可以被激活从而修复损伤... 人类视网膜的损伤和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通常伴随着不可逆的视力丧失,干细胞疗法一直被认为是该类疾病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甚至人类的眼中尚存在着沉寂的视网膜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细胞可以被激活从而修复损伤的视网膜。Wnt信号通路是传递生长刺激信号的重要通路,调控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尤其在调控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Wnt信号通路在视网膜干细胞修复方面的调控作用以及视网膜干细胞的来源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 信号通路 干细胞 视网膜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信号通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桐梅 韩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4-668,共5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一种血管增生性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其主要病理性改变是视网膜血管闭塞、缺血缺氧诱发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这类增生性血管病变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对于分子机制的深...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一种血管增生性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其主要病理性改变是视网膜血管闭塞、缺血缺氧诱发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这类增生性血管病变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对于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更有利于靶向治疗病理性新生血管.就ROP发病机制中的有关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主要包括Wnt-信号通路成员在病理性血管发展中的作用,CCN1蛋白与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CN1/Cry61)在提高视网膜血管的生理性适应和减少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方面的重要作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视网膜和玻璃体内新生血管的形成,Apelin蛋白与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相关蛋白(Apelin/A PJ)信号通路对于视网膜血管发生、血管塑形的影响以及在低氧条件下引发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 高氧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手术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雁 马娇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25-1030,共6页
屈光手术是目前屈光不正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近年来,屈光手术相关研究整体发展趋势迅猛,但仍存在潜在发展空间及市场需求。各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我国屈光手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角膜... 屈光手术是目前屈光不正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近年来,屈光手术相关研究整体发展趋势迅猛,但仍存在潜在发展空间及市场需求。各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我国屈光手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是角膜屈光手术还是眼内屈光手术,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更安全”的微创以及更个性化的矫正,手术中不仅引入角膜地形图引导、波前像差引导、Q值调整的个性化切削以及手术中Kappa角的调整等技术以追求更佳的视觉质量,而且还出现了个性化的角膜交联手术等多种方式。各种手术方式及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交叉融合也是屈光手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此外,提升诊疗效率并使矫正效果更加精准的智能化也是发展新趋势之一。眼科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我国屈光手术的发展变革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手术 交叉学科 人工智能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