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汤欣 李华 苑晓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的再次下降,影响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PCO的发生机制研究是提供其防治靶点的主要环节。PCO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细胞的自噬和凋... 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的再次下降,影响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PCO的发生机制研究是提供其防治靶点的主要环节。PCO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机制与PCO形成有关,此外研究也证实与PCO有关的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在PCO的发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白内障术后多种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可激活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并活化细胞核内基因转录,促进残留LECs的增生、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最终导致PCO。充分了解PCO的发病机制,寻求安全且高效的PCO防治方法是摆在眼科学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根据PCO发病机制而开展的药物研发工作和基因治疗方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望对PCO进行靶向防治,其中基因疗法主要是基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我国的眼科科研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和前沿,跟踪最新的方法学研究进展,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过程带来的新信息和新成果,挖掘PCO研究的新热点,积极开展针对PCO的靶向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囊膜混浊 晶状体上皮细胞/病理过程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 基础研究 预防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
2
作者 李新宇 闫怡静 +1 位作者 金燕娇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9-506,共8页
目的探讨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后第60天(P60)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肌醇组(给予正常小鼠肌醇灌胃)和MD+肌醇组(给予M... 目的探讨肌醇对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后第60天(P60)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肌醇组(给予正常小鼠肌醇灌胃)和MD+肌醇组(给予MD小鼠肌醇灌胃),每组8只,其中MD组和MD+肌醇组于P60行右眼MD。各组小鼠均饲养至P64,分别进行双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测量P100波振幅和峰时,计算眼优势比值,即对侧同侧比(C/I),评估眼优势转移情况。另取2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MD+肌醇组,每组12只,分别从2个组小鼠视皮层中提取RNA,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再取6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MD+肌醇组,每组3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细胞通信网络因子1(CCN1)、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gals3bp)的表达变化。结果P-VEP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D组、肌醇组和MD+肌醇组右眼P100波振幅分别为(89.04±19.87)、(83.04±9.42)、(88.14±21.75)和(61.75±15.42)μV,P100波峰时分别为(102.40±5.64)、(101.50±8.26)、(101.33±8.66)和(111.30±7.17)ms,C/I分别为2.38±0.17、2.35±0.22、2.41±0.31和1.65±0.24,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44、2.221、16.634,均P<0.05),其中,与正常对照组、MD组和肌醇组相比,MD+肌醇组右眼P100波振幅显著降低,P100波峰时显著延长,C/I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MD组、肌醇组和MD+肌醇组左眼P100波振幅和峰时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49、1.356,均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MD+肌醇组小鼠与MD组相比,有93个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与视觉可塑性相关的基因CCN1、Fabp7和Lgals3bp的差异表达尤为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D+肌醇组CCN1表达显著降低,Fabp7和Lgals3bp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61、9.237、12.710,均P<0.001)。结论肌醇能有效激活成年小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并可能通过调节CCN1、Fabp7和Lgals3bp等特定基因的表达介导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醇 弱视 成年 眼优势可塑性 单眼形觉剥夺 初级视皮层 小鼠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韩晓梅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分析探讨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及高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成年猕猴眼眶;取新鲜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结缔组织行电镜观察;完整眼眶行全眶冠状连续切片。以Masson、Weigert染色分别进行胶... 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分析探讨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及高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成年猕猴眼眶;取新鲜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结缔组织行电镜观察;完整眼眶行全眶冠状连续切片。以Masson、Weigert染色分别进行胶原、弹性纤维染色,以抗体标记平滑肌。结果猕猴直肌眶层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相互移行。在赤道部稍后方,主要以胶原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包绕,连接眼外肌,弹性纤维、平滑肌散在其中。内直肌及其与下直肌间的结缔组织最发达;平滑肌与弹性纤维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结论猕猴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的分布特征提示眼外肌Pulley对眼球运动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构与人类同名结构的高度相似性,提示猕猴可以作为研究眼外肌Pulley的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PULLEY 眼球运动 猕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3a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包秀丽 宋慧 汤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0-504,共5页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异常增生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重要病理基础,以往研究证实Wnt3a信号可促进上皮细胞的增生,但其对LECs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Wnt3a对人LECs增生的作用,探讨相关分子机制,为PCO的临床治疗...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异常增生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重要病理基础,以往研究证实Wnt3a信号可促进上皮细胞的增生,但其对LECs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Wnt3a对人LECs增生的作用,探讨相关分子机制,为PCO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将人LECs系SRA01/04细胞进行培养后以4×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继续孵育。构建Wnt3a cDNA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将Wnt3a cDNA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入SRA01/04细胞中,对照组转染pcDNA3-HA表达载体。采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载体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Wnt3a在SRA01/04细胞中的过表达对细胞增生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Wnt3a过表达对Wnt/β-catenin下游信号分子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Wnt3a过表达后β—catenin表达的定位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Wnt3a过表达后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人Wnt3a基因的表达载体Wnt3acDNA,获得Wnt3a过表达的wnt3a/SRA01/04细胞及对照peDNA3-HA/SRA01/04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证实,与pcDNA3-HA/SRA01/04相比,Wnt3a/SRA01/04细胞内Wnt3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MTT法检测表明,Wnt3a cDNA转染组SRA01/04细胞的增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F分组=15.235,P=0.005;F时间=369.677,P=0.000),转染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SRA01/04细胞的增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43,P=0.001;t=26.214,P〈0.01;t=25.177,P=0.001;t=35.516,P〈0.01;t=615.056,P〈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Wnt3a cDNA转染组G.期细胞比例为51.7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9.44%,而s期细胞的比例为36.23%,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2.34%。Wnt3a cDNA转染组SRA01/04细胞PCN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7.00%±7.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0%±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6,P〈0.01)。转染后48h,β—catenin蛋白密集分布于Wnt3a/SRA01/04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而在对照组仅出现于细胞质之中。Wnt3a/SRA01/04细胞中Wnt3a蛋白表达水平上调,β—catenin细胞定位由细胞质转入细胞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靶蛋白Cyclin D1和c—Myc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在SRA01/04细胞中,Wnt3a过表达使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下游靶蛋白Cyclin D1和c—Myc表达上调,可促进人LECs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增生 后囊膜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犁明(综述) 李宁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1,共4页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是一种非自主性、有节律的眼球运动性疾病,是由于眼运动中枢传出机制缺陷而视觉及神经系统无明显受损的原发性疾患。CIN具有多种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近年来,...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是一种非自主性、有节律的眼球运动性疾病,是由于眼运动中枢传出机制缺陷而视觉及神经系统无明显受损的原发性疾患。CIN具有多种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近年来,通过基因定位的方法已发现多个与CIN相关的基因位点,同时也筛选了一些候选致病基因。就CIN的基因定位及相关致病基因的克隆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震颤/先天性特发性 基因 FRMD7基因 GPR143基因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发生时间与反应性AC/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婷 赵堪兴 +2 位作者 李丽华 王蕊 程文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75-978,共4页
目的研究近视者对于近距离目标物的调节反应和集合反应与近视的发生时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以及使用正、负镜片作为调节刺激的梯度法测得的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和刺激性AC/A的值是否有差异。方法 92位志愿者参加本研究。将... 目的研究近视者对于近距离目标物的调节反应和集合反应与近视的发生时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以及使用正、负镜片作为调节刺激的梯度法测得的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和刺激性AC/A的值是否有差异。方法 92位志愿者参加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22例、早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前)组44例和迟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后)组26例。分别用+1.00 D和-1.00 D的镜片作为调节刺激,测量计算三组受试者的AC/A。结果不同组别的调节滞后量、调节性集合和刺激性AC/A无论在正镜片还是在负镜片刺激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不同组别在正、负镜片刺激下的反应性A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0)。正视组和早发性近视组在正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在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近视组在正、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6)。结论无论是早发性近视者还是迟发性近视者,其反应性AC/A均高于正视者;不同性质的调节刺激测出的AC/A也有差别,与受试者的屈光状态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反应性AC/A 刺激性A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庄建福 阳菊华 +3 位作者 朱益华 童绎 马旭 赵堪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对4个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XL-CIN)家系进行候选致病基因FRMD7突变筛查。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以4个家系的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RMD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 目的对4个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XL-CIN)家系进行候选致病基因FRMD7突变筛查。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以4个家系的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RMD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外显子-内含子拼接部的序列,DNA直接测序筛查突变位点;一旦发现突变致病性位点,则采用DNA双向测序方法在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疾病与致病突变共分离分析,以及进一步确认突变,将患者的FRMD7基因外显子8和10的扩增产物克隆至TA克隆载体测序。结果 4个XL-CIN家系皆为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全,其中2个家系携带FRMD7基因已知致病性突变:XL-CIN 02家系存在c.G886C/GGT>CGT(p.G296R)错义突变,位于FRMD7基因外显子8;XL-CIN 03家系存在c.C910T/CGA>TGA(p.R304X)无义突变,位于外显子10。结论 FRMD7 G296R和R304X是导致XL-CIN 02和XL-CIN 03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屈光手术后眼压测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华(综述) 王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3-567,共5页
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需使用较长时间的糖皮质激素以促进伤口愈合,然而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可引起眼压升高,甚至导致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因此正确评估患者角膜屈光术后的眼压对于避免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漏诊、及时发现角膜屈光... 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需使用较长时间的糖皮质激素以促进伤口愈合,然而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可引起眼压升高,甚至导致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因此正确评估患者角膜屈光术后的眼压对于避免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漏诊、及时发现角膜屈光术后青光眼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评估角膜屈光手术后眼压变化需综合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切削深度、术前眼压及生物力学等因素的影响。就角膜表层切削屈光手术、角膜板层切削屈光手术和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眼压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 眼压/测量 角膜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晶 尹双 +2 位作者 刘丽昆 赵帅 马忠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2-455,46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的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36眼),...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的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36眼),其中,双焦点IOL组23例(34眼),景深延长型IOL组21例(33眼),三焦点IOL组17例(30眼),单焦点IOL组24例(39眼)。测量四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远、中、近视力及矫正远、中、近视力,并绘制四组患者IOL离焦曲线,同时问卷调查四组患者的视觉满意度及脱镜率。结果同一时间点,四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及术后矫正远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一时间点,四组患者术后裸眼中视力、裸眼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景深延长型IOL组和三焦点IOL组患者术后裸眼中视力均优于双焦点IOL组和单焦点IOL组(均为P<0.05),单焦点IOL组与双焦点、三焦点以及景深延长型IOL组患者术后裸眼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景深延长型IOL组与双焦点和三焦点IOL组患者术后裸眼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焦点和景深延长型IOL组患者术后视觉干扰情况少于双焦点和三焦点IOL组,双焦点和三焦点IOL组患者术后眼部不适症状均少于单焦点和景深延长型IOL组,景深延长型IOL组患者术后眼部不适症状少于单焦点IOL组,双焦点、三焦点和景深延长型IOL组患者术后视力主观感受优于、配戴老视眼镜情况均少于单焦点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植入双焦点、三焦点、景深延长型IOL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的全程视力,植入三焦点IOL和双焦点IOL术后部分患者存在轻度视觉不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视皮层局部场电位振荡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丽敏 史学锋 +1 位作者 谢芳 赵堪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从神经元集群层次上探讨大鼠初级视皮层(V1区)局部场电位振荡的层间特性。方法利用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麻醉状态下成年大鼠V1区的局部场电位振荡活动。经过快速傅立叶转换获得功率频谱图,分析V1区2+3层(L2/3)和5层(L5)低频段和高频... 目的从神经元集群层次上探讨大鼠初级视皮层(V1区)局部场电位振荡的层间特性。方法利用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麻醉状态下成年大鼠V1区的局部场电位振荡活动。经过快速傅立叶转换获得功率频谱图,分析V1区2+3层(L2/3)和5层(L5)低频段和高频段的功率成分,并计算功率比值。绘制功率比值与微电极穿行皮层深度分布散点图,比较L2/3和L511~20Hz局部场电位的频段功率值和功率比值差异,来观察成年大鼠V1区局部场电位振荡的层间差异。结果成年大鼠V1区L2/3以低频(2~5Hz)振荡为主,L5除了2~5Hz频段存在功率频谱高峰,在10~20Hz频段也出现了强烈的振荡活动。对皮层深度与功率比值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663,P=0.000),回归方程为y=-0.649+0.001x。L2/311~20Hz频段功率值为(0.97±0.50)×10-8μV2·Hz-1,L5该频段功率值为(6.38±2.94)×10-8μV2·Hz-1,2层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成年大鼠V1区自发局部场电位振荡存在层间特性,较高频段振荡活动倾向于出现在L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初级视皮层 自发局部场电位 层间特性 细胞外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视觉训练相关的方位调制特性可塑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芳 史学锋 +4 位作者 许丽敏 张腾月 王嘉星 宁玉贤 赵堪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1-604,共4页
目的方位调制特性是V1区神经元最显著的特性之一,方位调制特性的发育具有视觉经验依赖的可塑性,本研究旨在定量测定和分析关键期后期幼猫V1区神经元由配对光栅视觉训练诱发的方位调制特性的可塑性变化。方法 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 目的方位调制特性是V1区神经元最显著的特性之一,方位调制特性的发育具有视觉经验依赖的可塑性,本研究旨在定量测定和分析关键期后期幼猫V1区神经元由配对光栅视觉训练诱发的方位调制特性的可塑性变化。方法 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轻微麻醉和完全麻痹状态下3只幼猫初级视皮层V1区28个神经元的最优方位和方位选择指数(orientation selection index,OSI),采用非最优方位的高频配对光栅视觉训练13m in,观察训练后神经元最优方位偏移方向和偏移度大小,比较训练前后OSI的大小。结果 视觉训练后,最优方位在86%(24/28)的神经元中偏向训练刺激的方向(正偏离),在14%(4/28)的神经元中偏离训练刺激的方向(负偏离),平均偏移度为7.978°(SD=7.463°)。训练后OSI(0.199±0.096)较训练前OSI(0.159±0.078)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9,P<0.05)。结论 在发育关键期后期幼猫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具有明显的方位调制特性,感受野内非最优方位参数的光栅训练,通过高频配对刺激诱发的短时程突触传递效能可塑性变化的方式介导了神经元的方位调制特性的修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视皮层 方位调制 光栅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与白内障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华 汤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7-379,共3页
晶状体是重要的屈光间质,其透明性的维持主要依赖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LECs的正常发育、增生、分化和凋亡主要依靠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等的调控,LECs的病理状态最终导致白内障的发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晶状体在生理及... 晶状体是重要的屈光间质,其透明性的维持主要依赖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LECs的正常发育、增生、分化和凋亡主要依靠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等的调控,LECs的病理状态最终导致白内障的发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晶状体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重要的调节因子,Smad蛋白家族是TGF-β在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因子.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诱导白内障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就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调节晶状体病理过程的细胞生物学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蛋白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
13
作者 闫怡静 陈宇欣 +4 位作者 黄梦琦 孟欣 潘萌 顾宇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MD 4 d后饲养至P18,对照组同等条件下饲养至P18。所有小鼠均经心脏灌注后断颈取脑,切片进行细胞膜荧光探针1,1′-二十八烷基-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染色标记,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观察并比较对照组与MD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MD组左侧和MD组右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总密度分别为(7.57±0.25)、(7.42±0.25)、(6.54±0.18)、(7.51±0.29)个/10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5),其中MD组小鼠左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和MD组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4种类型树突棘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5,P=0.002),其中MD组左侧V1区4种类型树突棘的分布比例与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3)。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3,P<0.05),其中与对照组左侧V1区相比,MD组左侧V1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两侧V1区神经元细长型、蘑菇型和短粗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0、2.618、1.749,均P>0.05)。结论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行MD可引起剥夺眼对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下降及构成比例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提示异常视觉经验可引起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突触数量和结构的可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初级视皮层 树突棘 前关键期 单眼形觉剥夺 结构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小鼠初级视皮层NRG1+和NRG1-的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
14
作者 叶京京 李新宇 +2 位作者 凌颖 栾长霖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NRG1^(-)的小清蛋白(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日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MD组于出生...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NRG1^(-)的小清蛋白(PV)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日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MD组于出生后第28天(P28)时行右眼MD,饲养至P32,对照组常规饲养至P32,所有小鼠均心脏灌注后断颈处死并迅速取出脑组织,固定过夜后切取视皮层组织,并进行PV和NRG1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并比较MD组小鼠两侧以及对照组小鼠初级视皮层PV^(+)、PV^(+)/NRG1^(+)和PV^(+)/NRG1^(-)神经元分布密度的差异。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MD组对侧V1区和MD组同侧V1区PV^(+)神经元密度分别为(137.8±4.3)、(108.8±4.1)和(137.4±4.0)/mm^(2),PV^(+)/NRG1^(+)神经元密度分别为(112.0±4.6)、(82.1±4.7)和(113.6±5.7)/mm^(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88、12.53,均P<0.001),其中MD组对侧V1区PV^(+)神经元密度和PV^(+)/NRG1^(+)神经元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D组同侧V1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PV^(+)/NRG1^(-)神经元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P>0.05)。结论NRG1^(+)的PV神经元可能是调控关键期初级视皮层发育的主要细胞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关键期 初级视皮层 形觉剥夺 神经调节蛋白1 小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ION数字导航系统行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轴位标记与传统裂隙灯标记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晓明 汤欣 郑秀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3-155,160,共4页
目的评价VERION数字导航系统行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轴位标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75例(75眼),所有患者术前应用VER... 目的评价VERION数字导航系统行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轴位标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75例(75眼),所有患者术前应用VERION数字导航系统采集眼前节图像并设定IOL预设植入轴位(目标轴位),并于裂隙灯下采用1 m L注射器针头标记水平轴位。术中随机参考VERION导航下的IOL目标轴位或裂隙灯下标记的目标轴位植入IOL,记为VERION组(42眼)和裂隙灯组(33眼),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后进行眼前节照相,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以及IOL实际轴位与目标轴位的偏差值。结果 VERION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8氉的眼数所占比例分别为61.9%、78.6%、71.4%、76.2%,裂隙灯组分别为69.7%、78.8%、81.8%、75.8%,各时间点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VERION系统标记的IOL目标轴位与裂隙灯下针头标记的IOL目标轴位的差值为(3.04±1.99)°。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IOL实际轴位与目标轴位的偏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应用VERION数字导航系统行Toric IOL轴位标记,术后效果准确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ION数字导航系统 角膜散光 轴位标记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剂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华香 陈松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39-943,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西方55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盲的首要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就AMD早期药物防治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重点是抗氧化剂的作用。就锌制剂,维生素A、C、E,...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西方55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盲的首要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靠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就AMD早期药物防治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重点是抗氧化剂的作用。就锌制剂,维生素A、C、E,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类胡萝卜素(主要是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等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抗氧化剂 低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珏(综述) 张伟 史学锋(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2-587,共6页
视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结构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和调整,具有结构可塑性。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变化是视皮层经验依赖的可塑性变化的基础。这些结构改变主要包括突触之间的连接发生变化、树突棘的消失或增加、树突棘的更替... 视皮层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结构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改变和调整,具有结构可塑性。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变化是视皮层经验依赖的可塑性变化的基础。这些结构改变主要包括突触之间的连接发生变化、树突棘的消失或增加、树突棘的更替及大小的变化、突触后致密物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结构发生变化等。结构的变化与神经元内外分子及非神经元成分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Ly-6/神经毒素样蛋白1、勿动蛋白、小胶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对视皮层功能和结构的可塑性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异常视觉经验以及丰富环境等外界干预因素对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可塑性均可产生调控作用,最终影响视功能的发育或其损伤后恢复。相比于功能学研究,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的研究依赖于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高级成像技术,结果更为直观和有说服力。对视皮层结构可塑性的不断探索会增进我们对弱视等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的理解,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创新治疗手段奠定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视皮层结构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神经元可塑性 突触 树突棘 关键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重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芳 李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83-1087,共5页
角膜重建指的是各种外伤、炎症、变性性疾病引起的角膜上皮损伤、新生血管形成、角膜瘢痕等损伤之后,角膜结构完整性及角膜透明性的恢复。目前角膜重建的基础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重建中作... 角膜重建指的是各种外伤、炎症、变性性疾病引起的角膜上皮损伤、新生血管形成、角膜瘢痕等损伤之后,角膜结构完整性及角膜透明性的恢复。目前角膜重建的基础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重建中作用及进展予以综述,将为角膜重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角膜重建 角膜缘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晶状体蛋白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芳 李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49-1152,共4页
晶状体蛋白包括酶类晶状体蛋白和非酶类晶状体蛋白,对维持晶状体透明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角膜中也存在晶状体蛋白,在角膜透明性及眼部正常结构稳定性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角膜晶状体蛋白指的是包括酶类晶状体蛋白在内的、... 晶状体蛋白包括酶类晶状体蛋白和非酶类晶状体蛋白,对维持晶状体透明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角膜中也存在晶状体蛋白,在角膜透明性及眼部正常结构稳定性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角膜晶状体蛋白指的是包括酶类晶状体蛋白在内的、一类具有酶及结构组成双重功能、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水溶性蛋白。人类角膜晶状体蛋白主要包括乙醛脱氢酶(ALDH)和转酮醇酶(TKT)。这些角膜晶状体蛋白在角膜组织中可通过结构改变吸收紫外线,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也可通过降解脂质过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毒醛类,抗氧化作用保护眼正常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角膜晶状体蛋白也在角膜透明性的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部分角膜晶状体蛋白还参与到细胞周期的调控。本文就角膜晶状体蛋白的概念、种类、结构、分布及作用等行为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蛋白 透明性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像差与人眼客观焦深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明栋 王雁 赵新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7-353,共7页
目的探讨低、高阶像差与人眼客观焦深的关联性及影响客观焦深的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2—4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及散光患者76例152眼,其中男41例,女35例。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手动选择3、4、5和6 ... 目的探讨低、高阶像差与人眼客观焦深的关联性及影响客观焦深的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2—4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及散光患者76例152眼,其中男41例,女35例。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手动选择3、4、5和6 mm 4个扫描直径,对患者的全眼低阶像差和高阶像差进行测量,同时直接测得患者在该瞳孔直径下的客观焦深。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评估不同瞳孔直径下客观焦深与低、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程度近视和散光人群及不同瞳孔直径、眼别、性别间的客观焦深进行比较。结果客观焦深与总低阶像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380、0.317、0.385、0.519,均P<0.01)。客观焦深与离焦(近视度)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377、0.323、0.403、0.512,均P<0.01),与像散(散光度)仅在瞳孔直径为6 mm时呈正相关(r_(s)=0.255,P<0.05)。3、4、5、6 mm瞳孔直径下不同近视程度组客观焦深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440、7.370、9.990、16.930,均P<0.05),其中不同瞳孔直径下高度近视组客观焦深均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6 mm瞳孔直径下高度近视组客观焦深高于中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客观焦深与总高阶像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911、0.807、0.733、0.677,均P<0.001)。在各项高阶像差中,客观焦深与总彗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727、0.557、0.620、0.487,均P<0.001);与垂直彗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439、0.405、0.553、0.400,均P<0.001);与水平彗差在瞳孔直径为5 mm和6 mm时均呈正相关(r_(s)=0.308、0.308,均P<0.01);与三叶草像差在3、4、5、6 mm瞳孔直径下均呈正相关(r_(s)=0.344、0.443、0.316、0.330,均P<0.01);与球差在瞳孔直径为4、5和6 mm时均呈正相关(r_(s)=0.321、0.310、0.428,均P<0.01)。3 mm与4 mm、5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客观焦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4)。不同散光程度之间及不同性别、不同眼别之间客观焦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眼客观焦深大小主要与高阶像差中垂直彗差和三叶草像差以及低阶像差中离焦量具有较强关联性,水平彗差和球差仅在瞳孔直径较大时与客观焦深相关性较强;此外,瞳孔直径较小(3 mm)或较大时(6 mm)明显影响客观焦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像差 视觉质量 客观焦深 低阶像差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